音樂發悟品第十三

關燈
叢林。

    願尊憶昔,發弘誓願。

     今正是時,宜速出家。

    采女伎樂,欲惑菩薩。

    諸佛神力,變為法音。

    是諸有為,皆當壞滅。

     如空中電,無暫停息。

    亦如壞器,如假借物。

    如腐草牆,亦如砂岸。

    依止因緣,無有堅實。

     如風中燈,如水聚沫。

    如水上泡,猶如芭蕉。

    中無堅實,如幻如化。

    猶如空拳,展轉相因。

     愚人不了,妄生計著。

    譬如人功,及以麻枲。

    木輪和合,以成其繩。

    離是和合,即不成繩。

     十二因緣,一一分析。

    過現未來,無有體性。

    求不可得,亦複如是,譬如種子,能生於牙。

     牙與種子,不即不離。

    從於無明,能生諸行。

    無明與行,亦複如是,不即不離,體性空寂。

     於因緣中,求不可得。

    譬如印泥,泥中無櫻印中無泥,要因泥櫻文像可睹,依止根境。

     有眼識生,三事和合。

    說為能見,境不在識。

    識不在境,根境識中。

    本無有見,分别妄計。

     境界相生,智者觀察。

    曾無相狀,如幻夢等。

    譬如鑽火,木鑽人功。

    三種和合,得有火生。

     於三法中,本無有火。

    和合暫有,名曰衆生。

    第一義中,都不可得。

    譬如咽喉,及以唇舌。

     擊動出聲,一一分中。

    聲不可得,衆緣和合。

    有此聲耳,智者觀聲。

    念念相續,無有實法。

     猶如谷響,聲不可得。

    譬如箜篌,弦器及手。

    和合發聲,本無去來。

    於諸緣中,求聲不得。

     離緣求聲,亦不可得。

    内外諸蘊,皆悉空寂。

    無我無人,無壽命者,尊於往昔,值然燈佛。

     已證最勝,真實妙法。

    願尊於今,為衆生故。

    雨甘露法,使得充足。

     佛告諸比丘,菩薩聞是偈已,專趣菩提正念不惰。

    何以故?菩薩於長夜時。

    尊重恭敬供養正法及說法師。

    深生淨信求於正法。

    好樂正法住於正法。

    随所聽聞心無厭足。

    開悟衆生。

    於法施主深生尊重。

    為他演說無所希望。

    亦不因法而求财寶。

    為衆說法未曾慳吝。

    勇猛精進一心勤求。

    法為依止守護法藏。

    住於忍辱修行波若通達方便。

     佛告諸比丘,菩薩於多劫來。

    遠離世間五欲之過。

    為成就衆生。

    示現處於貪欲境界。

    積集增長一切善根殊勝福德資糧之力。

    示現受用廣大微妙五欲境界。

    而於其中心得自在。

    菩薩是時憶念往昔所發誓願。

    由是昔願思惟佛法皆悉現前。

    而起大悲觀察世間。

    富貴熾盛會歸磨滅。

    又觀生死多諸煩惱險惡怖畏。

    欲速除斷入大涅槃。

     佛告諸比丘,菩薩久已了知生死過患。

    不取不著。

    樂求如來真實功德。

    依阿蘭若寂靜之處。

    其心常樂利益自他。

    於無上道勇猛精進。

    令一切衆生得安樂故。

    得利益故。

    得寂靜故。

    得涅槃故。

    常起大慈大悲。

    能以四攝攝諸衆生無有厭倦。

    觀諸衆生。

     猶如一子。

    於諸境界心無所著。

    設大施會增長福德。

    遠離慳貪施不望報。

    於長夜中勇猛精進。

    善能降伏貪瞋憍慢慳嫉煩惱。

    未曾暫忘一切智心。

    著大施甲被精進铠。

    以大悲心度脫衆生。

    智力堅強恒無退失。

    等心衆生随其意樂皆令滿足。

    知時非時悟法非法。

    回向菩提。

    於惠施中三事清淨。

    以金剛智除斷四魔。

    戒行成就善能守護身語意業。

    乃至小罪而懷大懼心常清淨。

    於諸垢濁惡言毀呰輕弄诽謗打辱系縛曾無濁亂。

    具足忍辱心性調柔。

    所作事業常能堅固。

    於一切善心無退轉。

    念智具足恒修正定。

    獲智慧明能破諸暗。

    心常觀見苦空無常不淨之法。

    已善修習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

    七菩提分。

    八聖道分。

    又常安住奢摩他毗缽舍那。

    深入緣起覺悟真實。

    恒自了知不因他解。

    遊三脫門了知諸法。

    如幻如夢如影。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如熱時焰。

    如呼聲響。

     佛告諸比丘,菩薩從多劫來。

    於四威儀恒住如是智慧。

    如是功德。

    如是精進。

    如是利益十方諸佛複令宮中采女樂器出微妙聲勸發菩薩。

    又欲化諸宮中采女。

    即時證得四種法門。

    何等為四。

    一者方便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而攝取之。

    二者紹三寶種能使不絕不壞一切智性不退願力。

    三者智力堅固大慈大悲不舍衆生。

    四者有殊勝智慧資糧之力。

    分别一切菩提分法。

    大嚴法門得現前故。

    以此四種為欲成就宮中諸采女故。

    即於是時作大神通。

    令諸采女解悟樂音。

    所出言詞百千法門。

    所謂廣大心。

    愍衆生心。

    求菩提心。

    發起深心。

    而於佛法令生淨信。

    遠離憍慢尊重正法。

    知善不善憶念諸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六神通。

    四攝法。

    四無量。

    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菩提分。

    八聖道分。

    一一分别奢摩他毗缽舍那。

    無常苦空無我不淨。

    無貪寂滅。

    無生盡智。

    乃至涅槃。

    菩薩神通令音樂中出如是聲。

    諸采女等聞是聲已,生希有心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佛告諸比丘,菩薩處王宮時。

    能令八萬四千諸采女等。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複有無量百千諸天聞如是法。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說微妙偈勸請菩薩。

    速疾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