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尼連河品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言:何處有水洗浣是衣。
時有一天於菩薩前。
以手指地便成一池。
爾時菩薩複更思惟。
何處有石可以洗是糞掃之衣。
時釋提桓因即以方石安處池中。
菩薩見石持用浣衣。
爾時帝釋白菩薩言:我當為尊洗此故衣。
惟願聽許。
然菩薩欲使将來諸比丘衆不令他人洗浣故衣。
即便自洗不與帝釋。
浣衣已訖入池澡裕是時魔王波旬變其池岸極令高峻。
池邊有樹名阿斯那。
是時樹神按樹令低。
菩薩攀枝得上池岸。
於彼樹下自納故衣。
時淨居天子名無垢光。
将沙門應量袈裟供養菩薩。
爾時菩薩受袈裟已,於晨朝時著僧伽梨入村乞食。
其聚落神於昨夜中告善生言:汝常為彼清淨之人設大施食。
彼人今者舍苦行已,現食美食汝先發願。
彼人受我食已,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正是時速宜營辦。
時善生女聞神語已,即取千頭牸牛而[W169]其乳七度煎煮。
唯取其上極精純者置新器内。
用香粳米煮以為糜。
當煮之時於乳糜上。
現千輻輪波頭摩等吉祥之相。
時善生女見此相已即自思惟。
是何瑞應。
時有仙人語善生言:如此乳糜若有食者,必當得成無上菩提。
是時善生煮乳糜已,灑掃所居極令清淨。
安置妙座種種施設。
告優多羅女言:汝宜往請梵志偕來。
優多羅女既奉命已向東而行。
唯見菩薩不睹梵志。
南西北行但睹菩薩不見梵志亦複如是,由淨居天隐梵志身。
令優多羅女永不得見。
優多羅女歸白善生言:我所去處唯見沙門瞿昙。
不複見有諸馀梵志。
善生女言:此為最勝我故為彼辦是乳糜。
汝宜速往為我延請。
優多羅女至菩薩所。
頭面禮足作如是言:善生使我來請聖者,菩薩聞已往詣其所坐殊勝座。
時善生女即以金缽盛滿乳糜持以奉獻菩薩受已作是思惟。
食此乳糜必定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告善生。
我若食已如是金缽當付與誰。
善生女言:願以此缽奉上尊者随意所用。
爾時菩薩擎彼乳糜。
出優婁頻螺聚落。
往尼連河置缽岸上。
剃除須發入河而裕 佛告諸比丘,菩薩澡浴之時,百千諸天散天香花遍滿河中。
菩薩浴竟競收此水将還天宮。
所剃須發善生得已起塔供養。
菩薩既出河岸作是思惟。
當以何座食此美味。
河中龍妃即持賢座從地湧出。
敷置淨處請菩薩坐。
菩薩坐已食彼乳糜身體相好平複如本。
即以金缽擲置河中。
是時龍王生大歡喜。
收取金缽宮中供養。
時釋提桓因即變其形。
為金翅鳥從彼龍王奪取金缽将還本宮起塔供養。
爾時菩薩從座而起。
龍妃還持所獻賢座。
歸於本宮起塔供養。
諸比丘由菩薩福慧力故。
食乳糜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尋轉增赫弈。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六年苦行時,身體極羸瘦。
不以天神力,往彼菩提常為愍衆生故,還依諸佛法。
須食於美食,方證大菩提。
有女於往昔,行善名善生。
為佛六年苦,廣施八百衆。
夜半聞天語,晨朝[W169]乳牛。
練彼千牛乳,作糜持奉獻。
菩薩著衣已,巡行至其舍。
受彼乳糜取,往詣尼連河。
菩薩無量劫,廣修諸善行。
身心俱寂靜,進止極調柔。
至彼連河岸,天龍悉圍繞。
菩薩入河浴,諸天散香花。
将欲昇河岸,神來低寶樹。
善女施金缽,龍妃奉妙床。
行步如師子,往詣菩提座。
時有一天於菩薩前。
以手指地便成一池。
爾時菩薩複更思惟。
何處有石可以洗是糞掃之衣。
時釋提桓因即以方石安處池中。
菩薩見石持用浣衣。
爾時帝釋白菩薩言:我當為尊洗此故衣。
惟願聽許。
然菩薩欲使将來諸比丘衆不令他人洗浣故衣。
即便自洗不與帝釋。
浣衣已訖入池澡裕是時魔王波旬變其池岸極令高峻。
池邊有樹名阿斯那。
是時樹神按樹令低。
菩薩攀枝得上池岸。
於彼樹下自納故衣。
時淨居天子名無垢光。
将沙門應量袈裟供養菩薩。
爾時菩薩受袈裟已,於晨朝時著僧伽梨入村乞食。
其聚落神於昨夜中告善生言:汝常為彼清淨之人設大施食。
彼人今者舍苦行已,現食美食汝先發願。
彼人受我食已,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正是時速宜營辦。
時善生女聞神語已,即取千頭牸牛而[W169]其乳七度煎煮。
唯取其上極精純者置新器内。
用香粳米煮以為糜。
當煮之時於乳糜上。
現千輻輪波頭摩等吉祥之相。
時善生女見此相已即自思惟。
是何瑞應。
時有仙人語善生言:如此乳糜若有食者,必當得成無上菩提。
是時善生煮乳糜已,灑掃所居極令清淨。
安置妙座種種施設。
告優多羅女言:汝宜往請梵志偕來。
優多羅女既奉命已向東而行。
唯見菩薩不睹梵志。
南西北行但睹菩薩不見梵志亦複如是,由淨居天隐梵志身。
令優多羅女永不得見。
優多羅女歸白善生言:我所去處唯見沙門瞿昙。
不複見有諸馀梵志。
善生女言:此為最勝我故為彼辦是乳糜。
汝宜速往為我延請。
優多羅女至菩薩所。
頭面禮足作如是言:善生使我來請聖者,菩薩聞已往詣其所坐殊勝座。
時善生女即以金缽盛滿乳糜持以奉獻菩薩受已作是思惟。
食此乳糜必定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告善生。
我若食已如是金缽當付與誰。
善生女言:願以此缽奉上尊者随意所用。
爾時菩薩擎彼乳糜。
出優婁頻螺聚落。
往尼連河置缽岸上。
剃除須發入河而裕 佛告諸比丘,菩薩澡浴之時,百千諸天散天香花遍滿河中。
菩薩浴竟競收此水将還天宮。
所剃須發善生得已起塔供養。
菩薩既出河岸作是思惟。
當以何座食此美味。
河中龍妃即持賢座從地湧出。
敷置淨處請菩薩坐。
菩薩坐已食彼乳糜身體相好平複如本。
即以金缽擲置河中。
是時龍王生大歡喜。
收取金缽宮中供養。
時釋提桓因即變其形。
為金翅鳥從彼龍王奪取金缽将還本宮起塔供養。
爾時菩薩從座而起。
龍妃還持所獻賢座。
歸於本宮起塔供養。
諸比丘由菩薩福慧力故。
食乳糜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尋轉增赫弈。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六年苦行時,身體極羸瘦。
不以天神力,往彼菩提常為愍衆生故,還依諸佛法。
須食於美食,方證大菩提。
有女於往昔,行善名善生。
為佛六年苦,廣施八百衆。
夜半聞天語,晨朝[W169]乳牛。
練彼千牛乳,作糜持奉獻。
菩薩著衣已,巡行至其舍。
受彼乳糜取,往詣尼連河。
菩薩無量劫,廣修諸善行。
身心俱寂靜,進止極調柔。
至彼連河岸,天龍悉圍繞。
菩薩入河浴,諸天散香花。
将欲昇河岸,神來低寶樹。
善女施金缽,龍妃奉妙床。
行步如師子,往詣菩提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