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不可免的事已臻成熟-4
關燈
小
中
大
。
不過,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到處都有熟人,他還保持着不少老關系。
飯店給人留下的印象隻木過是一幢逃走的經理人員所抛棄的黃顔色的房屋。
裡面空空如也,雜亂無章,樓梯和走廊偶爾才有人收拾一下。
沒有整理過的這個房間的一扇大窗,俯瞰着一片在當時那個發瘋似的年代變得國無一人的廣場。
它空曠得有些吓人,似乎隻有在夢中才會見到,并非當真就展現在眼前飯店的窗下。
這次見面是激動人心、令人難忘而又值得紀念的!他童年時代無限崇拜的人,少年時期左右他思想的人,現在又活生生地站在他面前。
斑白的頭發給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增添了風采,一套國外縫制的衣服非常合身。
在他那個年齡來說,他看上去還很年輕,還是個美男子。
當然,與周圍發生的巨大變化相比,他顯得黯然失色。
一系列事件都把他甩到了一邊。
不過,尤裡·安德烈耶維奇絲毫不想用這種尺度去衡量他。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的安詳、冷漠,談到政治話題時用的那種玩世不恭的口氣,都使他感到吃驚。
他那自我克制的本領已經超過了俄國現實的可能。
在這點上,恰好表現出他這個外來人的特征。
這個特點太引人注目,顯得不合時宜而且令人感到不自在。
啊,不過他們見面之後最初一段時間想的并不是這個,也不是出于這個原因才哭着緊緊擁抱在一起,激動得上氣不接下氣,急切、熱烈的談話常常陷于停頓。
這是由家族的親緣關系連接着的兩個具有創造力的個性的相逢,盡管往事的雲煙再度升起而又獲得了活力,種種回憶紛至沓來,分别期間發生的一樁樁的事也浮現在眼前,但是隻要話題一轉到主要方面,接觸到具有創業精神的人都熟悉的事情上,兩人之間除了唯一的親緣關系以外的一切聯系都消失了,舅舅和外甥的身份隐退了,年齡的差距不見了,剩下來的隻有彼此幾乎相當的氣質、能力和基本信念。
近十年來,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始終還沒有機會,這樣與自己的思想合拍地評論一個作家的扭力和創作使命的實質,自己也從來不曾像現在這樣感到适得其所。
另一方面,尤裡·安德烈耶維奇也一向沒有聽到過如此透徹、精辟的意見,這一番如雷貫耳的分析的确使他折服。
因為雙方的想法是那樣不謀而合,兩個人不時發出大聲的感歎,兩手抱頭在房間裡快步走來走去,或者跑到窗前,一言不發地用手指輕輕敲着玻璃,為相互這樣理解而感到驚訝。
這就是他們第一次見面的情形,不過,後來醫生又在社交場合見過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幾次,和其他人在一起,他的表現卻變得讓人認不出來了。
他已經覺察到自己在莫斯科隻是個過客,也不想抛棄這種感覺。
他會不會認為彼得堡或者另外什麼地方才是自己的家,始終是個不解之謎。
他安于扮演一個政治上能言善辯、社會上有迷人勉力的角色。
也許,在他的想象中,莫斯科也會開放一些政治沙龍,就像在巴黎的國民議會開始之前羅蘭夫人家裡舉行的那種沙龍。
他不時到莫斯科僻靜的小巷走走,看看自己那些慷慨好客的、相好的女人,親密無間地同她們以及她們的男人開開玩笑,嘲弄她們那種半新不舊的思想、落後的生活和坐井觀天地判斷事物的習慣。
現在,他可以盡情炫耀大量的報紙上的新聞,簡直就像從前的俄耳甫斯派教徒在宣講僞經一樣。
據說,他在瑞士還有一位新的年輕女伴以及未了的事務和尚未脫稿的著作,這次隻不過暫時投入祖國沸騰的漩渦,以後如果能完好無損地脫身出來,他還是要返回阿爾卑斯山腳下。
他擁護布爾什維克,常常提起兩個左派社會革命黨人的名字,引為知己。
其中一位是新聞記者,筆名米羅什卡·波莫爾;另一位是政治評論專欄作家,筆名西爾維亞·科捷利。
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用不滿的口氣責備他說: “簡直是可怕,您都走到什麼地步了,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您的那個米羅什卡,簡直是坑人!再加上那位利季亞·波克利。
” “科捷利,”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糾正道,“科捷利,西爾維亞。
” “反正都一樣,不論是波克利還是波普利,名字不說明問題。
” “對不起,木過總還得是科捷利。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很有耐心地堅持着。
他和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進行着這樣的交談: “咱們有什麼可争論的?這些道理根本值不得論證。
這是起碼的常識。
多少世紀以來,基本的人民群衆的生存簡直不可思議。
可以拿任何一本曆史教科書來看一看,不管叫作封建主義還是農奴制,叫作資本主義還是工場化的工業,這種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和不公正老早就被發現了,早就在準備着可以把人民引向光明、使一切都各得其所的變革。
“您也知道,對舊的隻做部分修補是行不通的,需要根本破除。
也許這會招來整個建築的垮台。
那又怎麼樣?難道因為這很可怕,就該做的都不做,該發生的都不讓它發生?這隻是個時間問題。
這個道理能推翻嗎?” “唉,我們談的不是一碼事兒。
難道我是這個意思?我說的是什麼?”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生氣了,争論更加激烈。
“您的波普利和米羅什卡之流,都是昧良心的人。
他們說的是~個樣,做的又是一個樣。
這難道合乎邏輯?言行毫無一緻可言。
對了,請等一下,我現在就證明給您看。
” 他開始翻找一本登載了自相矛盾的文章的刊物,推推拉拉地把寫字台的抽屜弄得很響,似乎要用這種聲音激發辭藻。
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喜歡在談話時從旁能有些閑事幹擾,以此來證明他慢條斯理的停頓和哼啊、哈呀的口氣是有道理的。
每當他在找一件什麼東西的時候,比如說在光線不足的前廳過道裡找另一隻套鞋,就會誘發濃厚的談話的興緻,或者肩膀上搭着毛巾跨在浴室的門檻上,要不就是在餐桌上傳送豐盛的菜肴,或者給客人們往杯子裡斟酒的時候,也會如此。
尤裡·安德烈耶維奇非常愛聽嶽父講話。
他喜愛這種十分熟悉的老式莫斯科腔,尾聲拖得比較長,帶點輕輕的鼻音,同時也和格羅梅科家族的人一樣,卷百音和木卷舌音分不大清。
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留着經過修剪的小胡須,上唇稍稍超出下唇。
他胸前系的蝴蝶式領結也這樣稍稍向前凸起。
嘴唇和領結之間有某種共同之處,使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增添了幾分更加動人的、可親的稚氣。
深夜,就在客人們将要離開的時候,舒拉·施萊辛格來了。
她是直接從一個集會上來的,隻穿了件短上衣,戴一頂工人的便帽,大步走進房間,挨個兒和所有的人握手寒暄,一邊不住地責備和埋怨。
“你好,東尼娜。
你好,薩漢奇卡。
不管怎麼說也是不像話,你們說是不是?到處都聽人說他回來了,全莫斯科都談論這事,可是從你們這兒我最後才知道。
見你們的鬼去吧。
顯然我不配知道。
他在哪兒,這個讓大家左盼右盼的人?請讓我過去。
圍得像堵牆似的。
啊,你好!好樣兒的,真是好樣兒的。
我讀過了。
雖然一點也不懂,可是也感覺到真有才氣。
這是明擺着的。
您好,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
我馬上就回到你這兒來,尤羅奇卡。
我有話要專門找你好好談一談。
你們好,年輕的小夥子們。
啊,你也在這兒,戈戈奇卡?鵝呀,鵝呀,嘎、嘎、嘎,你想吃,是吧?” 最後這個驚歎句是針對格羅梅科家那位勉強算得上的遠親戈戈奇卡說的,此人最看重的是新露頭的勢力,由于他愚蠢可笑,大家都叫他阿庫利卡,又因為他身材瘦長,又被人叫作“縧蟲”。
“你們不是在這兒又吃又喝嗎?我也決不落後。
喂,先生們,先生們。
你們簡直一無所知,什麼都不了解!世界上在發生什麼情況!在發生什麼事!你們應該到任何一個真正的基層集會上去看看,撇開書本去會會那些實實在在的工人和士兵。
可以在那裡把你們反對把戰争打到最後勝利的主張提出來試試看。
那兒的人一定會給你們點厲害看!我剛剛聽過一個水兵的發言。
尤羅奇卡,要是你就一定會發瘋!那感情多麼熱烈!邏輯多麼嚴整!” 舒拉·施萊辛格的話好幾次被打斷。
所有的人都自管自地大聲喧嚷。
她坐到尤裡·安德烈耶維奇身邊,握住他的一隻手,湊到他臉前,為的是壓倒其他人的聲音,像是對着話筒一樣用不高不低的嗓音喊道: “還是跟我去吧,尤羅奇卡。
我給你介紹一些人。
要知道,你十二萬分需要像安泰那樣去和大地接觸。
你幹嗎瞪眼睛?難道我的話讓你吃驚?莫非你不知道我是匹識途的老戰馬,當年貝斯上熱夫女子高等學院的學生,尤羅奇卡?我坐過班房,參加過街壘戰,那還用說!可你想的是什麼?哦,我們不了解人民!我就是剛剛從那裡來,從他們當中來。
我正在幫助他們整頓一個圖書館。
” 她已經喝了不少,顯然有了醉意。
不過,尤裡·安德烈耶維奇的頭也在嗡嗡作響。
他已經搞不清舒拉·施萊辛格怎麼會跑到房間的另一頭,他自己卻在這一頭的桌子邊上。
他站在桌旁,從一切迹象來看,出乎自己意料地講起話來。
“先生們……我想……米沙!戈戈奇卡!……這怎麼辦,東尼娜,他們都不聽?先生們,讓我談幾句。
聞所未聞的、史無前例的事件正在逼近。
在它還沒有降臨到我們頭上以前,對你們各位提一點希望。
當它到來的時候,願上帝保佑我們大家彼此不要失掉聯系,也不要灰心喪氣。
戈戈奇卡,你先别忙着喊萬歲。
我還沒說完哪。
角落裡的請别講話,用心聽聽吧。
“戰争進行到第三年,老百姓逐漸相信前方和後方的界限遲早要消失,血的海洋會逼近到每個人的腳下,濺在所有企圖逃避、苟且偷安的人身上。
這場血的洪流就是革命。
“在這個過程中,就像我們在戰場上一樣,你們也會覺得生命大概已經停止,屬于個人的一切都将結束,除了殘殺和死亡以外
不過,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到處都有熟人,他還保持着不少老關系。
飯店給人留下的印象隻木過是一幢逃走的經理人員所抛棄的黃顔色的房屋。
裡面空空如也,雜亂無章,樓梯和走廊偶爾才有人收拾一下。
沒有整理過的這個房間的一扇大窗,俯瞰着一片在當時那個發瘋似的年代變得國無一人的廣場。
它空曠得有些吓人,似乎隻有在夢中才會見到,并非當真就展現在眼前飯店的窗下。
這次見面是激動人心、令人難忘而又值得紀念的!他童年時代無限崇拜的人,少年時期左右他思想的人,現在又活生生地站在他面前。
斑白的頭發給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增添了風采,一套國外縫制的衣服非常合身。
在他那個年齡來說,他看上去還很年輕,還是個美男子。
當然,與周圍發生的巨大變化相比,他顯得黯然失色。
一系列事件都把他甩到了一邊。
不過,尤裡·安德烈耶維奇絲毫不想用這種尺度去衡量他。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的安詳、冷漠,談到政治話題時用的那種玩世不恭的口氣,都使他感到吃驚。
他那自我克制的本領已經超過了俄國現實的可能。
在這點上,恰好表現出他這個外來人的特征。
這個特點太引人注目,顯得不合時宜而且令人感到不自在。
啊,不過他們見面之後最初一段時間想的并不是這個,也不是出于這個原因才哭着緊緊擁抱在一起,激動得上氣不接下氣,急切、熱烈的談話常常陷于停頓。
這是由家族的親緣關系連接着的兩個具有創造力的個性的相逢,盡管往事的雲煙再度升起而又獲得了活力,種種回憶紛至沓來,分别期間發生的一樁樁的事也浮現在眼前,但是隻要話題一轉到主要方面,接觸到具有創業精神的人都熟悉的事情上,兩人之間除了唯一的親緣關系以外的一切聯系都消失了,舅舅和外甥的身份隐退了,年齡的差距不見了,剩下來的隻有彼此幾乎相當的氣質、能力和基本信念。
近十年來,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始終還沒有機會,這樣與自己的思想合拍地評論一個作家的扭力和創作使命的實質,自己也從來不曾像現在這樣感到适得其所。
另一方面,尤裡·安德烈耶維奇也一向沒有聽到過如此透徹、精辟的意見,這一番如雷貫耳的分析的确使他折服。
因為雙方的想法是那樣不謀而合,兩個人不時發出大聲的感歎,兩手抱頭在房間裡快步走來走去,或者跑到窗前,一言不發地用手指輕輕敲着玻璃,為相互這樣理解而感到驚訝。
這就是他們第一次見面的情形,不過,後來醫生又在社交場合見過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幾次,和其他人在一起,他的表現卻變得讓人認不出來了。
他已經覺察到自己在莫斯科隻是個過客,也不想抛棄這種感覺。
他會不會認為彼得堡或者另外什麼地方才是自己的家,始終是個不解之謎。
他安于扮演一個政治上能言善辯、社會上有迷人勉力的角色。
也許,在他的想象中,莫斯科也會開放一些政治沙龍,就像在巴黎的國民議會開始之前羅蘭夫人家裡舉行的那種沙龍。
他不時到莫斯科僻靜的小巷走走,看看自己那些慷慨好客的、相好的女人,親密無間地同她們以及她們的男人開開玩笑,嘲弄她們那種半新不舊的思想、落後的生活和坐井觀天地判斷事物的習慣。
現在,他可以盡情炫耀大量的報紙上的新聞,簡直就像從前的俄耳甫斯派教徒在宣講僞經一樣。
據說,他在瑞士還有一位新的年輕女伴以及未了的事務和尚未脫稿的著作,這次隻不過暫時投入祖國沸騰的漩渦,以後如果能完好無損地脫身出來,他還是要返回阿爾卑斯山腳下。
他擁護布爾什維克,常常提起兩個左派社會革命黨人的名字,引為知己。
其中一位是新聞記者,筆名米羅什卡·波莫爾;另一位是政治評論專欄作家,筆名西爾維亞·科捷利。
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用不滿的口氣責備他說: “簡直是可怕,您都走到什麼地步了,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您的那個米羅什卡,簡直是坑人!再加上那位利季亞·波克利。
” “科捷利,”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糾正道,“科捷利,西爾維亞。
” “反正都一樣,不論是波克利還是波普利,名字不說明問題。
” “對不起,木過總還得是科捷利。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很有耐心地堅持着。
他和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進行着這樣的交談: “咱們有什麼可争論的?這些道理根本值不得論證。
這是起碼的常識。
多少世紀以來,基本的人民群衆的生存簡直不可思議。
可以拿任何一本曆史教科書來看一看,不管叫作封建主義還是農奴制,叫作資本主義還是工場化的工業,這種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和不公正老早就被發現了,早就在準備着可以把人民引向光明、使一切都各得其所的變革。
“您也知道,對舊的隻做部分修補是行不通的,需要根本破除。
也許這會招來整個建築的垮台。
那又怎麼樣?難道因為這很可怕,就該做的都不做,該發生的都不讓它發生?這隻是個時間問題。
這個道理能推翻嗎?” “唉,我們談的不是一碼事兒。
難道我是這個意思?我說的是什麼?”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生氣了,争論更加激烈。
“您的波普利和米羅什卡之流,都是昧良心的人。
他們說的是~個樣,做的又是一個樣。
這難道合乎邏輯?言行毫無一緻可言。
對了,請等一下,我現在就證明給您看。
” 他開始翻找一本登載了自相矛盾的文章的刊物,推推拉拉地把寫字台的抽屜弄得很響,似乎要用這種聲音激發辭藻。
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喜歡在談話時從旁能有些閑事幹擾,以此來證明他慢條斯理的停頓和哼啊、哈呀的口氣是有道理的。
每當他在找一件什麼東西的時候,比如說在光線不足的前廳過道裡找另一隻套鞋,就會誘發濃厚的談話的興緻,或者肩膀上搭着毛巾跨在浴室的門檻上,要不就是在餐桌上傳送豐盛的菜肴,或者給客人們往杯子裡斟酒的時候,也會如此。
尤裡·安德烈耶維奇非常愛聽嶽父講話。
他喜愛這種十分熟悉的老式莫斯科腔,尾聲拖得比較長,帶點輕輕的鼻音,同時也和格羅梅科家族的人一樣,卷百音和木卷舌音分不大清。
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留着經過修剪的小胡須,上唇稍稍超出下唇。
他胸前系的蝴蝶式領結也這樣稍稍向前凸起。
嘴唇和領結之間有某種共同之處,使亞曆山大·亞曆山德羅維奇增添了幾分更加動人的、可親的稚氣。
深夜,就在客人們将要離開的時候,舒拉·施萊辛格來了。
她是直接從一個集會上來的,隻穿了件短上衣,戴一頂工人的便帽,大步走進房間,挨個兒和所有的人握手寒暄,一邊不住地責備和埋怨。
“你好,東尼娜。
你好,薩漢奇卡。
不管怎麼說也是不像話,你們說是不是?到處都聽人說他回來了,全莫斯科都談論這事,可是從你們這兒我最後才知道。
見你們的鬼去吧。
顯然我不配知道。
他在哪兒,這個讓大家左盼右盼的人?請讓我過去。
圍得像堵牆似的。
啊,你好!好樣兒的,真是好樣兒的。
我讀過了。
雖然一點也不懂,可是也感覺到真有才氣。
這是明擺着的。
您好,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
我馬上就回到你這兒來,尤羅奇卡。
我有話要專門找你好好談一談。
你們好,年輕的小夥子們。
啊,你也在這兒,戈戈奇卡?鵝呀,鵝呀,嘎、嘎、嘎,你想吃,是吧?” 最後這個驚歎句是針對格羅梅科家那位勉強算得上的遠親戈戈奇卡說的,此人最看重的是新露頭的勢力,由于他愚蠢可笑,大家都叫他阿庫利卡,又因為他身材瘦長,又被人叫作“縧蟲”。
“你們不是在這兒又吃又喝嗎?我也決不落後。
喂,先生們,先生們。
你們簡直一無所知,什麼都不了解!世界上在發生什麼情況!在發生什麼事!你們應該到任何一個真正的基層集會上去看看,撇開書本去會會那些實實在在的工人和士兵。
可以在那裡把你們反對把戰争打到最後勝利的主張提出來試試看。
那兒的人一定會給你們點厲害看!我剛剛聽過一個水兵的發言。
尤羅奇卡,要是你就一定會發瘋!那感情多麼熱烈!邏輯多麼嚴整!” 舒拉·施萊辛格的話好幾次被打斷。
所有的人都自管自地大聲喧嚷。
她坐到尤裡·安德烈耶維奇身邊,握住他的一隻手,湊到他臉前,為的是壓倒其他人的聲音,像是對着話筒一樣用不高不低的嗓音喊道: “還是跟我去吧,尤羅奇卡。
我給你介紹一些人。
要知道,你十二萬分需要像安泰那樣去和大地接觸。
你幹嗎瞪眼睛?難道我的話讓你吃驚?莫非你不知道我是匹識途的老戰馬,當年貝斯上熱夫女子高等學院的學生,尤羅奇卡?我坐過班房,參加過街壘戰,那還用說!可你想的是什麼?哦,我們不了解人民!我就是剛剛從那裡來,從他們當中來。
我正在幫助他們整頓一個圖書館。
” 她已經喝了不少,顯然有了醉意。
不過,尤裡·安德烈耶維奇的頭也在嗡嗡作響。
他已經搞不清舒拉·施萊辛格怎麼會跑到房間的另一頭,他自己卻在這一頭的桌子邊上。
他站在桌旁,從一切迹象來看,出乎自己意料地講起話來。
“先生們……我想……米沙!戈戈奇卡!……這怎麼辦,東尼娜,他們都不聽?先生們,讓我談幾句。
聞所未聞的、史無前例的事件正在逼近。
在它還沒有降臨到我們頭上以前,對你們各位提一點希望。
當它到來的時候,願上帝保佑我們大家彼此不要失掉聯系,也不要灰心喪氣。
戈戈奇卡,你先别忙着喊萬歲。
我還沒說完哪。
角落裡的請别講話,用心聽聽吧。
“戰争進行到第三年,老百姓逐漸相信前方和後方的界限遲早要消失,血的海洋會逼近到每個人的腳下,濺在所有企圖逃避、苟且偷安的人身上。
這場血的洪流就是革命。
“在這個過程中,就像我們在戰場上一樣,你們也會覺得生命大概已經停止,屬于個人的一切都将結束,除了殘殺和死亡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