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二十五回 跖跋将計取南安

關燈
第二十五回跖跋将計取南安 卻說涪陵在建昌府躁練人馬,欲攻撫州。

    皇甫-進曰:“殿下且按兵盱江,某請先往。

    說以大義,如不納款,再攻未遲。

    ”涪陵喜曰:“先生此去,撫州下矣。

    但須慎重,免生他變。

    ”皇甫-許諾,随帶小僮一人,直往撫州。

    時建昌已下,撫州戒嚴。

    皇甫-至城下大呼曰:“侯太守故人相訪,速往通知。

    ”巡城軍士,見皇甫停恂恂書生,諒非奸細,報入府中。

    侯長孺大疑,此間何來故人?即請相見。

    皇甫-飄然而入,侯長孺一時記認不起,正在猶豫。

    皇甫-笑曰:“府公忘栖霞嶺題詩人矣?”侯長孺頓悟曰:“是矣。

    ”皇甫-禮畢,先謝其玉成之德,始叙寒喧。

    侯長孺曰:“惡棍媒孽事端,妄相告讦。

    仆當日竟為所傾,名裂身敗。

    繼聞葛令執法,實出足下之謀。

    然則足下,亦湖海豪士也。

    今日一晤,甚慰鄙懷。

    行旌自何處來?”皇甫-曰:“自建昌來。

    ”侯長孺錯愕良久,又曰:“然則足下何以教我?”皇甫-曰:“請問府公,厲兵秣馬,登城守陴,所為何事?”侯長孺曰:“子且勿言,子必已從建昌來下說辭也。

    ”皇甫-曰:“不瞞府公,愚某實欲來說撫州,非說府公也。

    ”侯長孺曰:“仆即撫州之主,欲說撫州,非說仆而何?”皇甫-曰:“愚某此來,不過将天地之道,聖賢之禮,順逆之義,曉谕撫州人士。

    使知誰為賊,誰為非賊,誰為從賊。

     辨明賊之一字,愚某之意足矣。

    何暇來說府公也?”侯長孺艴然作色曰:“子以吾不識道理,不谙大義,謂仕元為從賊耶,欺吾太甚!方今兵戈擾攘,盜賊縱橫,行省傳谕,嚴拿黨與,不拘郡縣,生殺可便宜行事。

    姑念子為儒士,從輕懲治。

    ”吩咐監下。

    皇甫-笑曰:“府公已叛離名教,尚知儒士耶?”侯長孺益怒曰:“仆即不才,亦叨附黃甲,非納粟出身也。

    子焉得以儒笑我?”皇甫-曰:“儒為席上之珍,儒誠可貴。

    府公獨不知儒有君子,亦有小人乎?君子之儒,以名義為重,綱常為尊,大節所關,生死不變。

    今蒙古滅天毀聖,亂華為夷,置儒者于娼之上、丐之下,識者尚猶羞之,乃竟有名登故國之榜,身立仇敵之朝,誰賊誰儒,蒙混示辨,君子之儒,當不如是也。

     愚某之說畢矣,即請就獄。

    ”侯長孺不覺兩頰發赤,急下階手挽之,再三謝過曰:“相逢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

    此宦途中呓語也,請先生釋疑,勿咎既往足矣。

    ”皇甫-亦謝曰:“狂妄之罪,在所不免,望府公見原。

    ”侯長孺急問曰:“前石門山有人嘯聚以号召故宋為名,仆竊有疑,恐仍中山狂人之故轍耳。

    征撫兩字,尚持未決,仆亦不料攻城略地,若此其速也。

    今已得建昌一府五縣,聲勢逼近。

    撫郡又有先生在焉,先生必有主見,何以賜教?”皇甫-曰:“府公之言誤矣。

    今日之事,乃秦王一十七代元孫,涪陵公趙晟由崖山失散,航海十年而歸,仗義大舉,光複故國。

    并非諸人自稱宋主,若中山之狂人也。

    故義旗一建,勢如破竹,軍民無不納款。

    ”侯長孺大驚而起曰:“趙氏尚有人耶?足下胡不明言,而重長孺之罪乎?”皇甫-曰:“府公以說辭相難,愚某不得不辯。

    然今已約會廣南羅浮起義,傳檄南安大庾興師,不日仍見故宋天日矣。

     未審府公,亦曾三思否?”侯長孺謝曰:“長孺愚昧,何遂至此?”随令人請都監、萬戶、提點、府貳、縣尉,并合屬佐貳官員人等至,具道其事,衆皆大喜。

    惟都監汪彥國執意要戰,長孺再三以大義動之,汪彥國堅持不允,反面斥長孺等守土畏死,有負國恩。

    長孺大慚,萬戶馬晉臣拔劍而起,汪彥國亦挺劍來鬥。

    長孺大驚,解勸不及。

    馬晉臣武事高強,一劍将汪彥國割了首級,提出府門,大呼曰:“我等原本宋人,撫州今日,有歸故宋。

    有不從者,以汪都監為例。

    ”軍民皆諾。

    請過皇甫-與衆相見,又将大義申曉一遍。

    衆人心服,設宴款待。

    長孺即遣通判史良璧、萬戶馬晉臣,至建昌納降。

    皇甫悼謝别起程,不日即達。

    涪陵得知,大喜迎入。

    馬晉臣、史良璧手捧降書,并獻撫州府六縣圖籍。

    涪陵親手扶起,再三慰勞賜坐曰:“晟不幸,國家多難,流離失所。

    卿等不忘故國,鐘鼎之名不朽矣。

    ”設酒相待。

    數日後,涪陵親至撫州,獎慰長孺,撫恤軍民,出榜曉谕。

    命府貳史良璧暫攝府事。

    侯長孺請過建昌,參贊軍務。

    定位之後,方始進爵。

    衆官無不舉手加額曰:“不圖今日,仍為大宋臣民矣。

    ” 再說蓬頭寨史進,自得涪陵之書,大喜。

    與衆議曰:“今史進所投之主,決不誤矣。

    ”即令人往桂陽嶺,約會三關守将拓跋琳起兵。

    拓跋琳,乃大同府朔州人氏,原本東晉時北魏國王之裔,其先出自黃帝。

    黃帝以土德王,北俗以土為拓,以石為跋,故以為姓。

    拓跋琳虎臂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