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

關燈
元之先世,本号蒙古,其國在女真之北,以奇渥溫三字為姓。

    有始祖母曰阿蘭氏,寡居在極北沙漠。

    屢有光明耀腹,後一侞而生三子。

    季子曰孛端義兒,魁梧奇偉,沉毅寡言。

    其後子孫蕃盛,不相統屬。

    傳至九世孫,曰也速該,興師攻塔塔兒部,大獲全勝,擒其部長鐵木真以歸。

    也速該适生一子,遂以鐵木真名之,志武功也。

    鐵木真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滅西夏四十餘國,雄長一方,遂稱帝于斡難河,号曰成吉思可汗,是為太祖。

    由太祖、太宗、定宗、憲宗,四傳而至憲宗母弟,曰奇渥溫忽必烈承位,是為世祖,改元至元。

    及至元八年,正宋度宗鹹淳七年,始改蒙古,國号曰元。

    時當宋季衰微,理度二宗,開慶鹹淳年間,國勢已十分不振,又恰用一炻賢嫉能,不學無信,吝軍賞,挑邊釁之賈似道為相,平章軍重事,竟将中夏神州赤縣,輕輕送與鞑靼部落去了。

    恭宗皇宗,四歲即位,僅二年,降于蒙古,虜之北去。

    二王航海,一益王名昱,恭宗兄也,時年九歲;一衛王名-,恭宗弟也,時年八歲。

    恭宗北狩,益王始即位于福建,曰端宗皇帝。

    時元世祖遣都元帥張宏範,領兵追至閩中,君臣倉皇奔走,至廣南砜州而崩。

    再立衛王,權統人心。

    以曾子淵充山陵使,奉梓宮,權殡于香山縣馬南寶家。

    南寶以獻粟助饷,拜工部侍郎。

    時左相留夢炎早已逃匿,不知去向。

    右相陳宜中見時勢危迫,托詞請帝往占城諸國避難,己且先往谕意,為之先容,亦借此逃往暹羅去了。

    相從者少保文天祥、少傅張世潔、樞密使陸秀夫;宗室有榮公名-,德昭裔也;虞公名景、甯公名升,德芒裔也;涪陵公名晟,秦王裔也。

    此外有樊公名昱、陳公名暹,俱年幼,涕泣相從。

    就中惟涪陵公晟,年方一十五歲,沉毅慷慨,屢屢痛恨誤國諸奸,嘗謂衛王曰:“早知今日如此狼狽,悔不在臯亭山,與伯顔背城一戰,幸而勝,國之福也;不勝,則君臣在臨安,同死社稷,省得今日跋涉海島。

    深恨陳宜中當時不從耳。

    ”言罷,目光如炬。

    張世潔大奇之。

    時由惠州之甲子門、謝女峽、井澳、潮州等處,又被元将唆都、劉深、百家奴之兵,沖殺數陳,張世傑死戰,保護衛王而走。

    恰好工部侍郎馬南寶,募集鄉兵千人扈駕,直送至新會縣南八十裡,地名崖山島,始住。

    相随者,惟甯公升、陳公暹而已。

    諸人并不知生死下落,衛王大恸。

    數日後,有敗殘兵至,言文少保,已在海豐縣五嶺坡,被元将所擒。

     此時君臣中心如碎。

    次日,張宏範大軍由海道猝至,将崖山前後圍定。

    張世傑歎曰:“頻年航海,何時已乎?”縱火焚行朝草市,以大舶千餘隻,列成一字陣,下碇海中,外舳内舻,貫以大索,為死守計。

    元兵縱火焚舟,宋艦皆塗泥,上縛長木以拒火,舟不能熱。

    張宏範招之不降,攻之不克,相持十餘日,無計可施。

    究竟元人師廣力強,又分兵由厘山之東,轉而南入大洋,兼以奇兵,斷了樵汲道路,宋師大困。

    世傑雖智勇足備,奈天命已去,衆寡不敵,前後夾攻,諸軍遂潰。

    樞密使陸秀夫,自知不免,先驅妻子入海。

    謂帝曰:“陛下不可再辱。

    ”負帝蹈海而死。

    楊太後大恸曰:“我忍死間關至此者,為趙氏一塊肉耳,今無望矣!”亦赴海死。

    升暹二公,及群臣從死者甚衆。

     張世傑以十六舟,奮勇殺出,正遇元将朵爾思忽橫舟挺槍阻住,世傑大喝一聲,揮刀斬落水中,奪港而去。

    一心望占城逃走。

     惠州失散,趙氏後裔,必逃彼處,别立為君,再圖恢複。

    至海陵山下,忽遇飓風大起,幾乎舟覆,部從欲棄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