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本宗教的主導概念(續)
關燈
小
中
大
Ⅱ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學派所貫徹的精神則大不相同。
首先,自然崇拜學派是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絕大多數泛靈論學者都是民族學家或人類學家,他們所研究的宗教是人文科學所熟知的最粗陋的宗教。
因而,他們就把非同尋常的重要性賦予了死者的靈魂、精靈和魔鬼,實際上,也就是賦予了次級秩序中的一切精神存在。
[1]與之相反,我們下面将要描述的各種理論,都是特别關注偉大的歐亞文明的那些學者的工作。
自從格林兄弟的著作問世以來,由于他們指明了比較印歐各民族不同神話的意義所在,諸多學者開始為這些神話表現出來的令人稱奇的相似性所打動。
他們認為,各種神話角色具有同一性,盡管它們的稱呼各異,但它們卻象征着同樣的觀念,發揮着同樣的功能,甚至可以說,它們的名字往往也是彼此相關的;而且這些學者相信,他們完全可以确認它們之間的這層關系。
上述相似性似乎隻能用共同的起源來解釋,于是,人們就推斷這些概念盡管外表各異,其實卻有着共同的來源,它們僅僅在形式上有所變化,而完全有可能發現它們共同的起源。
借助比較的方法,學者們堅信,他們可以越過這些偉大的宗教,追溯到更為古老的觀念體系,追溯到所有其他觀念都從中導源而出的真正的原始宗教。
吠陀注10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這種雄心。
在吠陀中,學者們找到了一份手書的經文,無疑,在發現這份經文的時候,人們把它的古老性質誇大了,不過,它肯定是他們所掌握的印歐語言中最為古老的作品之一。
這樣,這些學者就可以用普通的哲學方法來研究與荷馬同樣古老,甚至比荷馬還要古老的文獻了,他們相信,這種宗教要比古代日耳曼人的宗教還要原始。
正因為這種文獻具有如此的價值,所以很顯然,它必将對人類的宗教起源提供新的證明,而宗教科學也不可能不借此而煥然一新。
科學的狀态和觀念的普遍進步,迫切要求此類概念的産生,于是,新的概念幾乎同時在兩塊不同的地方登場了。
1856年,馬克斯·缪勒在他的《牛津随筆》中闡發了這個原則。
[2]三年後,又出現了阿達爾伯特·庫恩的著作《火之源與神之飲》[3],這顯然也是被同樣的精神激發出來的作品。
這種觀點一經形成,立即以極其迅捷的速度在科學領域裡傳播開來。
與庫恩這個名字有着密切關系的庫恩的内弟施瓦茨,緊随庫恩之後發表了《神話學的起源》。
[4]施泰因沙爾以及德國的整個大衆心理學學派也都投入到了這場運動之中。
1863年,布列爾将這個理論介紹到法國。
[5]布列爾的引介工作并沒有遇到什麼阻力,按照格魯普的說法[6]:&ldquo一個時代到來了,姑且不論某些古典語言學家&hellip&hellip對他們來說,吠陀研究終究是未知的領域&hellip&hellip所有神話學者都應該接受馬克斯·缪勒或庫恩的原則,并把它們作為自己的出發點。
&rdquo[7]所以,弄清這些原則究竟是什麼,了解它們究竟具有什麼價值,是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既然目前還沒有人采用比馬克斯·缪勒更加系統的方式來表述問題,那麼我們下面就以缪勒的著作為基礎進行論述。
[8] 1 我們已經看到,泛靈論的基礎前提就是:宗教,至少是原初的宗教,所表達的并不是有形的實在。
然而,馬克斯·缪勒卻是從完全相反的原理出發的。
缪勒認為,宗教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從經驗中獲取自己的所有權威,這是不言自明的公理。
他說:&ldquo如果宗教要作為我們意識中的合法因素而維持其特定的地位,它就必須要像所有其他知識一樣,從感官經驗起步。
&rdquo[9]缪勒引用了一句流傳很久的經驗之談:&ldquo未有感覺,便無領會&rdquo(Nihilestinintellectuquodnonantefueritinsensu)。
他把這句話用在了宗教上,聲稱如果我們最先沒有感覺到信仰,信仰就不存在。
所以,這個學說似乎可以避免我們對泛靈論提出的那種強烈的反對意見。
就此看來,宗教似乎不應該是模糊不清與混亂不明的夢,而應該是具有牢固的現實基礎的觀念和儀軌的體系。
然而,能夠産生宗教思想的究竟又是些什麼感覺呢?人們認為,吠陀研究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
一般而言,衆神的名字要麼是我們還在使用的普通詞語,要麼是我們早先使用過,而且很有可能發現其原初意義的普通詞語。
兩者所指的都是基本的自然現象。
例如,印度的主要神祇之一阿耆尼(Agni),最初指的就是&ldquo火&rdquo這種物質,這就是通常可以借助感官覺察到的東西,沒有任何附加的神話因素。
甚至在吠陀中,人們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來使用它的。
無論如何,下列事實完全可以證明這種意指是原始的:拉丁語中的ignis,立陶宛語中的ugnis,古斯拉夫語中的ogny,都顯然與Agni有着緊密的聯系。
同樣,梵語中的Dyaus,希臘語中的Zeus,拉丁語中的Jovis,以及高地德語中的Zio,它們之間的關系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無可争議的。
這證明,這些不同的語詞所指稱的都是同一個神性,早在印歐各民族分離之前,它們就都承認這個神了。
而梵語Dyaus所指的就是明朗的天空。
所有這些事實,以及其他與此類似的事實都旨在表明,在這些民族中,自然的形式和力量乃是宗教情感所依附的最初對象:它們是最早被神聖化了的事物。
在這個概括中,馬克斯·缪勒進一步指出,他打算得出這樣的結論:就一般意義上的人類的宗教而言,其演化進程具有相同的出發點。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的這些推論幾乎完全得到了證實。
他認為,自然為人類提供的各種不同的視角,似乎可以滿足在人們内心中直接引發宗教觀念所必需的所有條件。
缪勒說:&ldquo乍看起來,再沒有比自然更顯得不自然的東西了。
自然是最令人驚歎的事物,它是一種恐怖,一種非凡,一個不朽的奇迹。
隻不過因為它的永恒性與連續性,因為它能夠有規律地反複重現,這個不朽奇迹的某些特征才可以被稱之為&lsquo自然的&rsquo,換言之,隻是在可預見性、共同性和可理解性的意義上,它才能說是自然的&hellip&hellip而正是這些異常、恐怖、非凡、奇迹的那個浩浩主宰,那個從已知中分辨出來的未知,或者用我所喜歡的說法,也就是從有限之中區分出來的無限,最早為宗教思想和宗教語言的産生提供了動力。
&rdquo[10]為了舉例說明這種觀念,缪勒把它應用到了在吠陀的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力,即&ldquo火&rdquo的分析之中。
他說:&ldquo我們不僅要把自然宗教的起源歸結為人類生活的早期階段,而且同樣也要把有形宗教最早發展時期歸結為這個階段,倘若你能投入地體會一下,隻消片刻,你就很容易了解&lsquo火&rsquo的最早出現究竟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怎樣的印象了。
&lsquo火&rsquo并不像天、地或水那樣,是長久或永恒存在的東西。
不管它最早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不管它是來自閃電,來自鑽木,還是來自燧石激出的火花,它一經點燃,人們就不得不守護着它,雖然它會帶來破壞,但與此同時,它卻使人類有可能度過寒冬,它在夜間可以提供保護,同樣,它也是人類進行防禦和進攻的武器,最後,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火使人類完成了從茹毛飲血向烹熟生肉的轉變。
後來,火又成了冶煉金屬、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手段,成了所有機械和工藝的改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從那時起,火一直被保存了下來。
即使在今天,我們能夠離開火嗎?&rdquo[11]此外,缪勒又在另一部著作中說,假如人類沒有考慮到自然界的廣博與無限,就不可能與自然建立聯系。
在所有方面,自然都超過了人類。
在人類能夠覺察到的距離之外,還有着無限延伸的更遙遠的廣袤;在每一個刹那的前後,都存在着人們無法确定其界限的時間;洶湧奔騰的河流體現着無窮的力量,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使它幹涸。
[12]自然的各個方面,都足以使我們的内心強烈地感受到,有一種無限始終包圍着我們,支配着我們。
[13]宗教正是從這種感覺中引發出來的。
[14] 不過,宗教在那時候還僅僅處于萌芽狀态。
[15]隻有到了人類心理不再通過抽象形式來表現這些自然
首先,自然崇拜學派是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絕大多數泛靈論學者都是民族學家或人類學家,他們所研究的宗教是人文科學所熟知的最粗陋的宗教。
因而,他們就把非同尋常的重要性賦予了死者的靈魂、精靈和魔鬼,實際上,也就是賦予了次級秩序中的一切精神存在。
[1]與之相反,我們下面将要描述的各種理論,都是特别關注偉大的歐亞文明的那些學者的工作。
自從格林兄弟的著作問世以來,由于他們指明了比較印歐各民族不同神話的意義所在,諸多學者開始為這些神話表現出來的令人稱奇的相似性所打動。
他們認為,各種神話角色具有同一性,盡管它們的稱呼各異,但它們卻象征着同樣的觀念,發揮着同樣的功能,甚至可以說,它們的名字往往也是彼此相關的;而且這些學者相信,他們完全可以确認它們之間的這層關系。
上述相似性似乎隻能用共同的起源來解釋,于是,人們就推斷這些概念盡管外表各異,其實卻有着共同的來源,它們僅僅在形式上有所變化,而完全有可能發現它們共同的起源。
借助比較的方法,學者們堅信,他們可以越過這些偉大的宗教,追溯到更為古老的觀念體系,追溯到所有其他觀念都從中導源而出的真正的原始宗教。
吠陀注10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這種雄心。
在吠陀中,學者們找到了一份手書的經文,無疑,在發現這份經文的時候,人們把它的古老性質誇大了,不過,它肯定是他們所掌握的印歐語言中最為古老的作品之一。
這樣,這些學者就可以用普通的哲學方法來研究與荷馬同樣古老,甚至比荷馬還要古老的文獻了,他們相信,這種宗教要比古代日耳曼人的宗教還要原始。
正因為這種文獻具有如此的價值,所以很顯然,它必将對人類的宗教起源提供新的證明,而宗教科學也不可能不借此而煥然一新。
科學的狀态和觀念的普遍進步,迫切要求此類概念的産生,于是,新的概念幾乎同時在兩塊不同的地方登場了。
1856年,馬克斯·缪勒在他的《牛津随筆》中闡發了這個原則。
[2]三年後,又出現了阿達爾伯特·庫恩的著作《火之源與神之飲》[3],這顯然也是被同樣的精神激發出來的作品。
這種觀點一經形成,立即以極其迅捷的速度在科學領域裡傳播開來。
與庫恩這個名字有着密切關系的庫恩的内弟施瓦茨,緊随庫恩之後發表了《神話學的起源》。
[4]施泰因沙爾以及德國的整個大衆心理學學派也都投入到了這場運動之中。
1863年,布列爾将這個理論介紹到法國。
[5]布列爾的引介工作并沒有遇到什麼阻力,按照格魯普的說法[6]:&ldquo一個時代到來了,姑且不論某些古典語言學家&hellip&hellip對他們來說,吠陀研究終究是未知的領域&hellip&hellip所有神話學者都應該接受馬克斯·缪勒或庫恩的原則,并把它們作為自己的出發點。
&rdquo[7]所以,弄清這些原則究竟是什麼,了解它們究竟具有什麼價值,是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既然目前還沒有人采用比馬克斯·缪勒更加系統的方式來表述問題,那麼我們下面就以缪勒的著作為基礎進行論述。
[8] 1 我們已經看到,泛靈論的基礎前提就是:宗教,至少是原初的宗教,所表達的并不是有形的實在。
然而,馬克斯·缪勒卻是從完全相反的原理出發的。
缪勒認為,宗教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從經驗中獲取自己的所有權威,這是不言自明的公理。
他說:&ldquo如果宗教要作為我們意識中的合法因素而維持其特定的地位,它就必須要像所有其他知識一樣,從感官經驗起步。
&rdquo[9]缪勒引用了一句流傳很久的經驗之談:&ldquo未有感覺,便無領會&rdquo(Nihilestinintellectuquodnonantefueritinsensu)。
他把這句話用在了宗教上,聲稱如果我們最先沒有感覺到信仰,信仰就不存在。
所以,這個學說似乎可以避免我們對泛靈論提出的那種強烈的反對意見。
就此看來,宗教似乎不應該是模糊不清與混亂不明的夢,而應該是具有牢固的現實基礎的觀念和儀軌的體系。
然而,能夠産生宗教思想的究竟又是些什麼感覺呢?人們認為,吠陀研究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
一般而言,衆神的名字要麼是我們還在使用的普通詞語,要麼是我們早先使用過,而且很有可能發現其原初意義的普通詞語。
兩者所指的都是基本的自然現象。
例如,印度的主要神祇之一阿耆尼(Agni),最初指的就是&ldquo火&rdquo這種物質,這就是通常可以借助感官覺察到的東西,沒有任何附加的神話因素。
甚至在吠陀中,人們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來使用它的。
無論如何,下列事實完全可以證明這種意指是原始的:拉丁語中的ignis,立陶宛語中的ugnis,古斯拉夫語中的ogny,都顯然與Agni有着緊密的聯系。
同樣,梵語中的Dyaus,希臘語中的Zeus,拉丁語中的Jovis,以及高地德語中的Zio,它們之間的關系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無可争議的。
這證明,這些不同的語詞所指稱的都是同一個神性,早在印歐各民族分離之前,它們就都承認這個神了。
而梵語Dyaus所指的就是明朗的天空。
所有這些事實,以及其他與此類似的事實都旨在表明,在這些民族中,自然的形式和力量乃是宗教情感所依附的最初對象:它們是最早被神聖化了的事物。
在這個概括中,馬克斯·缪勒進一步指出,他打算得出這樣的結論:就一般意義上的人類的宗教而言,其演化進程具有相同的出發點。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的這些推論幾乎完全得到了證實。
他認為,自然為人類提供的各種不同的視角,似乎可以滿足在人們内心中直接引發宗教觀念所必需的所有條件。
缪勒說:&ldquo乍看起來,再沒有比自然更顯得不自然的東西了。
自然是最令人驚歎的事物,它是一種恐怖,一種非凡,一個不朽的奇迹。
隻不過因為它的永恒性與連續性,因為它能夠有規律地反複重現,這個不朽奇迹的某些特征才可以被稱之為&lsquo自然的&rsquo,換言之,隻是在可預見性、共同性和可理解性的意義上,它才能說是自然的&hellip&hellip而正是這些異常、恐怖、非凡、奇迹的那個浩浩主宰,那個從已知中分辨出來的未知,或者用我所喜歡的說法,也就是從有限之中區分出來的無限,最早為宗教思想和宗教語言的産生提供了動力。
&rdquo[10]為了舉例說明這種觀念,缪勒把它應用到了在吠陀的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力,即&ldquo火&rdquo的分析之中。
他說:&ldquo我們不僅要把自然宗教的起源歸結為人類生活的早期階段,而且同樣也要把有形宗教最早發展時期歸結為這個階段,倘若你能投入地體會一下,隻消片刻,你就很容易了解&lsquo火&rsquo的最早出現究竟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怎樣的印象了。
&lsquo火&rsquo并不像天、地或水那樣,是長久或永恒存在的東西。
不管它最早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不管它是來自閃電,來自鑽木,還是來自燧石激出的火花,它一經點燃,人們就不得不守護着它,雖然它會帶來破壞,但與此同時,它卻使人類有可能度過寒冬,它在夜間可以提供保護,同樣,它也是人類進行防禦和進攻的武器,最後,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火使人類完成了從茹毛飲血向烹熟生肉的轉變。
後來,火又成了冶煉金屬、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手段,成了所有機械和工藝的改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從那時起,火一直被保存了下來。
即使在今天,我們能夠離開火嗎?&rdquo[11]此外,缪勒又在另一部著作中說,假如人類沒有考慮到自然界的廣博與無限,就不可能與自然建立聯系。
在所有方面,自然都超過了人類。
在人類能夠覺察到的距離之外,還有着無限延伸的更遙遠的廣袤;在每一個刹那的前後,都存在着人們無法确定其界限的時間;洶湧奔騰的河流體現着無窮的力量,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使它幹涸。
[12]自然的各個方面,都足以使我們的内心強烈地感受到,有一種無限始終包圍着我們,支配着我們。
[13]宗教正是從這種感覺中引發出來的。
[14] 不過,宗教在那時候還僅僅處于萌芽狀态。
[15]隻有到了人類心理不再通過抽象形式來表現這些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