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消極膜拜及其功能 苦行儀式
關燈
小
中
大
44],或是在成年禮的某個時刻[45],都可以發現這種規定。
由于同樣的原因,在舉行重大宗教活動的過程中,所有日常活動都中止了。
如上所述,根據斯賓塞和吉蘭的說法[46],澳洲人的生活被劃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部分:一是狩獵、捕魚和打仗,一是舉行聖事、進行膜拜;這兩種活動形式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
普遍存在的宗教休息日就是以這種原則為基礎的。
在所有已知的宗教中,宗教節日的明顯特征就是停止工作、中止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因為所有這些活動都不具有宗教目的。
這種休息并不是一種人們可以自行安排的暫時放松,不是要借此來喚醒人們自由的歡愉之情,它們是傷感的節期,充滿了哀悼和悔罪,這期間平常事務的停頓完全是強制性的。
這是因為工作明顯是凡俗活動的形式:除了提供世俗生活所需之外,它沒有什麼其他明确的目的;在工作中,我們也隻能與尋常的事物建立聯系。
相反,在節日裡,宗教生活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所以在這個時刻,兩種生存形式之間的對比非常之強烈,使兩者根本無法貼近。
一個人倘若還帶有凡俗生活的印迹,他就不能與他的神建立親密的聯系;反之,剛剛在儀式中獲得了神聖性的人,也不能馬上回到他的日常事務中去。
因此,儀式的休息日是普遍意義上的禁忌的一種特殊情況,它也将神聖事物與凡俗事物隔離起來,使之互不相容。
宗教節日是禁忌的結果。
如果要我們把我們所看到的,甚至是在澳洲宗教中所看到的各種不同的禁忌形式逐一列舉出來,那的确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正如作為禁忌體系之基礎的神聖觀念一樣,禁忌體系也已經擴展到了紛繁複雜的關系之中,甚至被人費盡心機地應用于功利目的[47]。
然而,無論這些禁忌有多麼複雜,最終都可以歸納成為兩種基本形式,它們統攝并支配着禁忌體系。
首先,宗教生活和凡俗生活不能同在一處。
宗教生活必須被安排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凡俗生活不能介入其中。
這樣,廟堂和聖所就被建造起來了。
廟堂和聖所是受到敬奉的聖物的居所,其地點不是任意選取的,該地所在的一定範圍内條件必須完全适合。
對一切宗教生活來說,這種安排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低級的宗教也不能缺少它們。
存放儲靈珈的厄納土倫珈是名副其實的聖殿,未成年人是不可以接近的。
在聖殿裡,也不可以進行任何凡俗活動。
我們馬上就會看到,還有一些舉行重大儀式的其他聖地。
[48] 同樣,宗教生活與凡俗生活也不能同時并存。
人們必須為宗教生活提供确定的日期或時段,并且在這段時期裡,必須放棄所有的凡俗活動。
這樣,宗教節日便産生了。
我們已知的任何宗教,也就是說任何社會,都把時間劃分成兩個不同的部分,這兩種生活依據各自民族和文明的規則相互交替。
前面已經指出過,很有可能正是這種定然的交替過程,才把人們引入到連續的、同質的綿延中去的[49],而這種區别和分化并不是天然就有的。
當然,宗教生活要想密不透風地把自己完全集中在屬于自己的時間和地點之内,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總有一小部分的宗教生活不可避免地會溢出自己的範圍。
有好些聖物都在聖所之外;有些儀式也可以在工作時間裡舉行。
不過,倘若如此,這些聖物就不會有太高的等級,這些儀式也不會太重要。
集中才能夠維系組織的支配性。
一般而言,這種集中完全是針對公共膜拜所涉及的所有人的,它要求大家共同舉行。
對個體來說,隻有私人膜拜才是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
人類生活這兩個相互交替的階段,在低級社會裡形成了最為強烈的對比,因為在這個社會中,個體膜拜還隻具有最粗陋的形式。
[50] 2 迄今為止,消極膜拜對我們來說還僅僅呈現為一種禁忌的體系。
因此,表面看來,它隻能起到阻止行動的作用,而不是激勵或修正行動的作用。
然而,作為這種約束作用的無意後果,人們發現,它對于培養個體的宗教性和道德性卻具有最為重要的積極作用。
事實上,正因為存在着将神聖事物與凡俗事物分離開來的界限,所以,一個人倘若不去掉自己所有的凡俗的東西,就不能同神聖事物建立起親密的關系。
如果他沒有或多或少地從凡俗生活擺脫出來,他就沒有一點兒可能過上宗教生活。
因而,從某種意義來說,消極膜拜隻不過是實現目标的一種手段;它是達到積極膜拜的條件。
消極膜拜并不僅限于确保神聖事物免遭世俗的東西的接觸,它還能對崇拜者本人産生影響,積極改善他的狀況。
如果某人能夠服從消極膜拜所規定的禁忌,那麼他和以前就會大不一樣。
此前,由于他是個普通人,所以隻能對各種宗教力量敬而遠之。
但此後,他與這些力量可以站在比較平等的地位上,他通過擺脫凡俗世界的活動,逐步接近了神聖世界;他抛棄了那些貶低其本性的卑賤瑣碎的事務,使自己得到了純化和聖化。
所以說,消極儀式和積極儀式都能夠産生強勁的力量;前者像後者一樣,也可以提升個體的宗教品質。
根據可靠記載,所有能夠參加重要的宗教儀典的人,都必須首先參加基本的初入儀式,借此将其逐步引入神聖的世界。
[51]塗油禮、淨身禮、感恩禮或所有本質上具有積極性質的行為都可以為上述目的服務;而如果通過禁食、守夜、靜修、緘默等形式,換言之,如果通過與某些禁忌并無區别的節制儀式,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
如果整個社會隻有一些特定的、孤立的消極儀式,那麼這些儀式的積極作用往往很難被人覺察到。
不過,當整個禁忌體系集中作用于一個人的時候,它的影響就會越來越顯著地積累起來。
澳洲的成年禮就屬于這種情況。
初成年者必須遵從大量的消極儀式。
他必須離開他始終生活在其中的社會,甚至要離開一切人類社會。
他不僅不能看到女人和未成年人[52],還要離開他的夥伴住進叢林,隻有幾位老人像教父一樣,指導着他的活動[53]。
确切地說,森林才被視為他的天然環境,在某些部落中,成年禮指的就是&ldquo來自叢林&rdquo[54]。
由于同樣的原因,在需要他出席的儀式中,他必須用樹葉把自己裝扮起來。
[55]這樣,他就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往來奔波,出席他必須參加的儀式。
[56]這段時間,是他全面禁忌的日子。
各種各樣的食物都不能吃,他隻能吃點兒勉強可以活命的東西[57],有時候,他甚至什麼東西也不吃,完全禁食[58],或是必須吃已經腐爛的食物[59]。
當他吃東西的時候,他的手不能碰到食品;所有食物都必須讓教父放進他的嘴裡[60]。
在有些情況下,他必須去讨食[61]。
同樣,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不能睡覺[62]。
他也不能說話,甚至連一個字都不行;隻能借助手勢表示他想要什麼東西[63]。
他不能洗澡[64],有時還不能動。
他必須把四肢伸直,一動不動地躺在地上[65],而且要一絲不挂[66]。
如此衆多的禁忌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他在舉行成年禮的過程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在此之前,他同女人生活在一起,他不能參加膜拜活動。
從此以後,他獲準 走進了男人的社會,他參加各種儀式,并獲得了神聖性。
如此脫胎換骨般的變形,我們完全可以把它說成是第二次誕生。
人們想象,原來的那個凡人已經死去,他已經被成年禮的神,即班吉爾、貝亞米、達拉穆倫親手殺死、弄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個體代替了那個已經不複存在的個體[67]。
由此,我們就發現了消極膜拜之所以能夠取得積極作用的核心所在了。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這種巨大的轉變完全是由消極膜拜帶來的,但毋庸置疑的是,消極膜拜确實起到了作用,而且起到了很大作用。
通過以上事實,我們就可以理解什麼是苦行主義,它在宗教生活中究竟占有什麼樣的地位,它通常所賦有的那些品性從何而來等等問題了。
事實上,從所有禁忌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某種程度的苦行性質。
人們隻有受到外部約束或進行自我克制,才能抛棄那些有功用的東西,抛棄那些尋常的、針對某些人類需要的行為方式。
因此,為了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苦行主義,這些儀軌就必須按照這種方式獲得充分的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活圖式的基礎。
通常來說,消極膜拜隻不過是在為積極膜拜開辟道路,做好鋪墊。
但有時候,消極膜拜也會喧賓奪主,禁忌體系使自己膨脹和擴張開來,占領了整個地盤。
所以說,系統的苦行主義是從消極膜拜的過度發展中産生出來的。
人們以為通過苦行才能獲得的功效,其實隻是所有禁忌儀軌都能夠産生的功效的放大形式而已。
雖然一般的禁忌的功效比之較低,但兩者的起源相同,因為它們都是以這樣一種原則為基礎的:人類隻有竭盡全力使自身與凡俗事物分隔開來,才能變得神聖。
純粹的苦行主義者是通過禁食和守夜、靜修和緘默,總之,通過千辛萬苦,而非通過積極的虔敬行為(如供奉、祭祀、禱告等),而使自己獲得特殊的神聖性,高出衆人之上的。
曆史已經表明,人們通過這種方式究竟可以獲得多麼高的宗教聲望:佛教聖徒基本上就是苦行主義者,而他們的地位不僅相當于諸神,甚至還高于諸神。
并非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苦行主義是宗教生活罕見的、例外的或幾乎有些反常的結果;恰恰相反,它是宗教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
任何宗教都包含苦行主義,或者至少是苦行主義的萌芽,這是因為,在所有宗教裡我們都可以發現禁忌體系的存在。
不同的膜拜在禁忌方面的差别僅僅在于這種萌芽的發展程度不同。
此外,任何膜拜中禁忌體系的發展都可能帶有苦行主義的特征,至少暫時帶有這種特征。
在某些關鍵的時期,當某個主體需要在相對比較短的時期内發生重大的變化時,通常都要采納苦行主義。
那麼,要想盡快地把某人引入他必須與之發生聯系的聖物領域,就需要強迫他與凡俗世界分離開來,但倘若沒有多種禁戒手段以及禁忌體系所獨有的重塑作用,就不會實現這個目的。
而澳洲的成年禮恰恰具備這些條件。
為了使年輕人完全轉變為成人,就必須讓他們過真正的苦行主義生活。
帕克夫人非常貼切地稱之為&ldquo貝亞米的僧侶&rdquo[68]。
不過,尊令戒行、含辛茹苦的生活實在是件痛苦的事情。
我們每根肌肉纖維都維系着凡俗世界,我們的感覺依附着凡俗世界,我們的生命也仰仗着凡俗世界。
這個世界不僅是我們活動的天然舞台,而且從各個方面滲透到了我們的内部,它已經成為了我們自身的一部分。
因此,如果我們不對我們的本性施以暴力,不對我們的本能有所傷害,我們就不能擺脫凡俗世界。
換言之,消極膜拜就是靠制造痛苦才得以維持的。
痛苦是消極膜拜的一個必要條件。
由此,已經有人指出,消極膜拜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儀式;他們從中看到,痛苦追求和喚起了一種蒙恩的狀态,因為禁忌體系在使人遭受磨難的同時,同樣也會自然地使之獲得力量和特權。
我們知道,普羅伊斯是最先認識到在低級社會中受苦所發揮的宗教作用的學者[69]。
根據他的記載,阿拉帕霍人為了躲避戰場上的危險,對自己進行各種各樣名副其實的折磨;大貝裡(BigBelly)印第安人在每次征戰的前夜,都必須經受實實在在的酷刑。
烏帕人為了在他們的各項事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在冰河裡遊泳,然後手腳伸開盡可能長時間地躺在河岸上。
卡拉亞人為了使自己強壯起來,經常用魚牙齒做成的刮子,在自己的手臂和大腿上劃出血來。
達爾曼哈芬(Dallmannhafen,威廉大帝的新幾内亞屬地)人為了治療不孕的婦女,經常在她們的大腿根部割開血淋淋的口子。
[70] 在澳洲,尤其是在舉行成年禮儀典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見到類似的事實。
這個時候,人們舉行的各種儀式在于系統地向新近步入成年的人施加痛苦,以便改變他的生活條件,使他獲得一個成年男子必備的各種品質。
在拉拉基亞人那裡,當年輕人隐居在森林裡的時候,他們的教父或監護人随時随地都兇狠地打他,既不提出任何警告,也沒有任何理由。
[71]在烏拉本納人那裡,新人們總要在特定的時候面部朝下、四肢展開地躺在地上。
所有在場的人都要痛打他;然後,再在他的背上割開八道口子,從頸部開始割一道直上直下的口子。
[72]在阿蘭達人那裡,成年禮的第一個儀式,就是要把新人包在毯子裡上下颠簸,不斷把他抛到空中,落下來的時候接住他,然後再抛向空中。
[73]還是在阿蘭達,當漫長的儀典行将結束的時候,年輕人要平躺在用樹葉鋪成的床上,床下放着燃燒的煤;在灼熱難耐、令人窒息的濃煙裡,他不能動彈一下。
[74]烏拉本納人也有類似的儀式,但除此之外,盡管年輕人已經百受煎熬,苦不堪言,人們還要抽打他的背部。
[75]通常情況下,當他們被允許重返日常生活的時候,此類訓練已經把他們折磨得表情茫然,半癡半呆了。
[76]當然,所有這些儀軌通常都被表現為一種考驗,用來證明這些新人所具有的價值,說明他們是否值得被吸收到宗教社會中來。
[77]但事實上,儀式的這種考驗功能隻不過是其效用的另一種體現而已。
這是因為,假如人們經曆了這些儀式,那麼他們所發生的變化就可以證明這種儀式的效果,換言之,儀式得以存在的原初根據,就在于它能夠賦予人們宗教的品質。
在另一些個案中,這些儀式性的殘酷行為并沒有施加在整個有機體之上,而是施加在了特定的器官或組織上,其目的是要刺激這些器官或組織的活力。
在阿蘭達、瓦拉蒙加和其他許多部落中[78],在舉行成年禮的某個特定的時刻,總會有某些人專門負責兇狠地撕咬新人的頭皮,被咬的人都會因為疼痛而大叫起來。
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了促進頭發的生長。
[79]同樣,要想長胡子,也得采用這樣的方法。
霍維特也曾提到過,在其他部落裡,拔掉頭發的儀式似乎也是出于這種原因。
[80]根據埃爾曼的說法,在阿蘭達和凱蒂什部落,男人和女人用燒紅了的木棒燙傷自己的胳膊,是為了更熟練地生火,或者為了增加自己的體力,以便能夠搬運沉重的木頭。
[81]埃爾曼還記載了這樣的事實:瓦拉蒙加的姑娘為了更方便地找到山芋,将一隻手食
由于同樣的原因,在舉行重大宗教活動的過程中,所有日常活動都中止了。
如上所述,根據斯賓塞和吉蘭的說法[46],澳洲人的生活被劃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部分:一是狩獵、捕魚和打仗,一是舉行聖事、進行膜拜;這兩種活動形式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
普遍存在的宗教休息日就是以這種原則為基礎的。
在所有已知的宗教中,宗教節日的明顯特征就是停止工作、中止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因為所有這些活動都不具有宗教目的。
這種休息并不是一種人們可以自行安排的暫時放松,不是要借此來喚醒人們自由的歡愉之情,它們是傷感的節期,充滿了哀悼和悔罪,這期間平常事務的停頓完全是強制性的。
這是因為工作明顯是凡俗活動的形式:除了提供世俗生活所需之外,它沒有什麼其他明确的目的;在工作中,我們也隻能與尋常的事物建立聯系。
相反,在節日裡,宗教生活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所以在這個時刻,兩種生存形式之間的對比非常之強烈,使兩者根本無法貼近。
一個人倘若還帶有凡俗生活的印迹,他就不能與他的神建立親密的聯系;反之,剛剛在儀式中獲得了神聖性的人,也不能馬上回到他的日常事務中去。
因此,儀式的休息日是普遍意義上的禁忌的一種特殊情況,它也将神聖事物與凡俗事物隔離起來,使之互不相容。
宗教節日是禁忌的結果。
如果要我們把我們所看到的,甚至是在澳洲宗教中所看到的各種不同的禁忌形式逐一列舉出來,那的确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正如作為禁忌體系之基礎的神聖觀念一樣,禁忌體系也已經擴展到了紛繁複雜的關系之中,甚至被人費盡心機地應用于功利目的[47]。
然而,無論這些禁忌有多麼複雜,最終都可以歸納成為兩種基本形式,它們統攝并支配着禁忌體系。
首先,宗教生活和凡俗生活不能同在一處。
宗教生活必須被安排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凡俗生活不能介入其中。
這樣,廟堂和聖所就被建造起來了。
廟堂和聖所是受到敬奉的聖物的居所,其地點不是任意選取的,該地所在的一定範圍内條件必須完全适合。
對一切宗教生活來說,這種安排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低級的宗教也不能缺少它們。
存放儲靈珈的厄納土倫珈是名副其實的聖殿,未成年人是不可以接近的。
在聖殿裡,也不可以進行任何凡俗活動。
我們馬上就會看到,還有一些舉行重大儀式的其他聖地。
[48] 同樣,宗教生活與凡俗生活也不能同時并存。
人們必須為宗教生活提供确定的日期或時段,并且在這段時期裡,必須放棄所有的凡俗活動。
這樣,宗教節日便産生了。
我們已知的任何宗教,也就是說任何社會,都把時間劃分成兩個不同的部分,這兩種生活依據各自民族和文明的規則相互交替。
前面已經指出過,很有可能正是這種定然的交替過程,才把人們引入到連續的、同質的綿延中去的[49],而這種區别和分化并不是天然就有的。
當然,宗教生活要想密不透風地把自己完全集中在屬于自己的時間和地點之内,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總有一小部分的宗教生活不可避免地會溢出自己的範圍。
有好些聖物都在聖所之外;有些儀式也可以在工作時間裡舉行。
不過,倘若如此,這些聖物就不會有太高的等級,這些儀式也不會太重要。
集中才能夠維系組織的支配性。
一般而言,這種集中完全是針對公共膜拜所涉及的所有人的,它要求大家共同舉行。
對個體來說,隻有私人膜拜才是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
人類生活這兩個相互交替的階段,在低級社會裡形成了最為強烈的對比,因為在這個社會中,個體膜拜還隻具有最粗陋的形式。
[50] 2 迄今為止,消極膜拜對我們來說還僅僅呈現為一種禁忌的體系。
因此,表面看來,它隻能起到阻止行動的作用,而不是激勵或修正行動的作用。
然而,作為這種約束作用的無意後果,人們發現,它對于培養個體的宗教性和道德性卻具有最為重要的積極作用。
事實上,正因為存在着将神聖事物與凡俗事物分離開來的界限,所以,一個人倘若不去掉自己所有的凡俗的東西,就不能同神聖事物建立起親密的關系。
如果他沒有或多或少地從凡俗生活擺脫出來,他就沒有一點兒可能過上宗教生活。
因而,從某種意義來說,消極膜拜隻不過是實現目标的一種手段;它是達到積極膜拜的條件。
消極膜拜并不僅限于确保神聖事物免遭世俗的東西的接觸,它還能對崇拜者本人産生影響,積極改善他的狀況。
如果某人能夠服從消極膜拜所規定的禁忌,那麼他和以前就會大不一樣。
此前,由于他是個普通人,所以隻能對各種宗教力量敬而遠之。
但此後,他與這些力量可以站在比較平等的地位上,他通過擺脫凡俗世界的活動,逐步接近了神聖世界;他抛棄了那些貶低其本性的卑賤瑣碎的事務,使自己得到了純化和聖化。
所以說,消極儀式和積極儀式都能夠産生強勁的力量;前者像後者一樣,也可以提升個體的宗教品質。
根據可靠記載,所有能夠參加重要的宗教儀典的人,都必須首先參加基本的初入儀式,借此将其逐步引入神聖的世界。
[51]塗油禮、淨身禮、感恩禮或所有本質上具有積極性質的行為都可以為上述目的服務;而如果通過禁食、守夜、靜修、緘默等形式,換言之,如果通過與某些禁忌并無區别的節制儀式,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
如果整個社會隻有一些特定的、孤立的消極儀式,那麼這些儀式的積極作用往往很難被人覺察到。
不過,當整個禁忌體系集中作用于一個人的時候,它的影響就會越來越顯著地積累起來。
澳洲的成年禮就屬于這種情況。
初成年者必須遵從大量的消極儀式。
他必須離開他始終生活在其中的社會,甚至要離開一切人類社會。
他不僅不能看到女人和未成年人[52],還要離開他的夥伴住進叢林,隻有幾位老人像教父一樣,指導着他的活動[53]。
确切地說,森林才被視為他的天然環境,在某些部落中,成年禮指的就是&ldquo來自叢林&rdquo[54]。
由于同樣的原因,在需要他出席的儀式中,他必須用樹葉把自己裝扮起來。
[55]這樣,他就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往來奔波,出席他必須參加的儀式。
[56]這段時間,是他全面禁忌的日子。
各種各樣的食物都不能吃,他隻能吃點兒勉強可以活命的東西[57],有時候,他甚至什麼東西也不吃,完全禁食[58],或是必須吃已經腐爛的食物[59]。
當他吃東西的時候,他的手不能碰到食品;所有食物都必須讓教父放進他的嘴裡[60]。
在有些情況下,他必須去讨食[61]。
同樣,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不能睡覺[62]。
他也不能說話,甚至連一個字都不行;隻能借助手勢表示他想要什麼東西[63]。
他不能洗澡[64],有時還不能動。
他必須把四肢伸直,一動不動地躺在地上[65],而且要一絲不挂[66]。
如此衆多的禁忌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他在舉行成年禮的過程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在此之前,他同女人生活在一起,他不能參加膜拜活動。
從此以後,他獲準 走進了男人的社會,他參加各種儀式,并獲得了神聖性。
如此脫胎換骨般的變形,我們完全可以把它說成是第二次誕生。
人們想象,原來的那個凡人已經死去,他已經被成年禮的神,即班吉爾、貝亞米、達拉穆倫親手殺死、弄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個體代替了那個已經不複存在的個體[67]。
由此,我們就發現了消極膜拜之所以能夠取得積極作用的核心所在了。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這種巨大的轉變完全是由消極膜拜帶來的,但毋庸置疑的是,消極膜拜确實起到了作用,而且起到了很大作用。
通過以上事實,我們就可以理解什麼是苦行主義,它在宗教生活中究竟占有什麼樣的地位,它通常所賦有的那些品性從何而來等等問題了。
事實上,從所有禁忌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某種程度的苦行性質。
人們隻有受到外部約束或進行自我克制,才能抛棄那些有功用的東西,抛棄那些尋常的、針對某些人類需要的行為方式。
因此,為了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苦行主義,這些儀軌就必須按照這種方式獲得充分的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活圖式的基礎。
通常來說,消極膜拜隻不過是在為積極膜拜開辟道路,做好鋪墊。
但有時候,消極膜拜也會喧賓奪主,禁忌體系使自己膨脹和擴張開來,占領了整個地盤。
所以說,系統的苦行主義是從消極膜拜的過度發展中産生出來的。
人們以為通過苦行才能獲得的功效,其實隻是所有禁忌儀軌都能夠産生的功效的放大形式而已。
雖然一般的禁忌的功效比之較低,但兩者的起源相同,因為它們都是以這樣一種原則為基礎的:人類隻有竭盡全力使自身與凡俗事物分隔開來,才能變得神聖。
純粹的苦行主義者是通過禁食和守夜、靜修和緘默,總之,通過千辛萬苦,而非通過積極的虔敬行為(如供奉、祭祀、禱告等),而使自己獲得特殊的神聖性,高出衆人之上的。
曆史已經表明,人們通過這種方式究竟可以獲得多麼高的宗教聲望:佛教聖徒基本上就是苦行主義者,而他們的地位不僅相當于諸神,甚至還高于諸神。
并非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苦行主義是宗教生活罕見的、例外的或幾乎有些反常的結果;恰恰相反,它是宗教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
任何宗教都包含苦行主義,或者至少是苦行主義的萌芽,這是因為,在所有宗教裡我們都可以發現禁忌體系的存在。
不同的膜拜在禁忌方面的差别僅僅在于這種萌芽的發展程度不同。
此外,任何膜拜中禁忌體系的發展都可能帶有苦行主義的特征,至少暫時帶有這種特征。
在某些關鍵的時期,當某個主體需要在相對比較短的時期内發生重大的變化時,通常都要采納苦行主義。
那麼,要想盡快地把某人引入他必須與之發生聯系的聖物領域,就需要強迫他與凡俗世界分離開來,但倘若沒有多種禁戒手段以及禁忌體系所獨有的重塑作用,就不會實現這個目的。
而澳洲的成年禮恰恰具備這些條件。
為了使年輕人完全轉變為成人,就必須讓他們過真正的苦行主義生活。
帕克夫人非常貼切地稱之為&ldquo貝亞米的僧侶&rdquo[68]。
不過,尊令戒行、含辛茹苦的生活實在是件痛苦的事情。
我們每根肌肉纖維都維系着凡俗世界,我們的感覺依附着凡俗世界,我們的生命也仰仗着凡俗世界。
這個世界不僅是我們活動的天然舞台,而且從各個方面滲透到了我們的内部,它已經成為了我們自身的一部分。
因此,如果我們不對我們的本性施以暴力,不對我們的本能有所傷害,我們就不能擺脫凡俗世界。
換言之,消極膜拜就是靠制造痛苦才得以維持的。
痛苦是消極膜拜的一個必要條件。
由此,已經有人指出,消極膜拜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儀式;他們從中看到,痛苦追求和喚起了一種蒙恩的狀态,因為禁忌體系在使人遭受磨難的同時,同樣也會自然地使之獲得力量和特權。
我們知道,普羅伊斯是最先認識到在低級社會中受苦所發揮的宗教作用的學者[69]。
根據他的記載,阿拉帕霍人為了躲避戰場上的危險,對自己進行各種各樣名副其實的折磨;大貝裡(BigBelly)印第安人在每次征戰的前夜,都必須經受實實在在的酷刑。
烏帕人為了在他們的各項事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在冰河裡遊泳,然後手腳伸開盡可能長時間地躺在河岸上。
卡拉亞人為了使自己強壯起來,經常用魚牙齒做成的刮子,在自己的手臂和大腿上劃出血來。
達爾曼哈芬(Dallmannhafen,威廉大帝的新幾内亞屬地)人為了治療不孕的婦女,經常在她們的大腿根部割開血淋淋的口子。
[70] 在澳洲,尤其是在舉行成年禮儀典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見到類似的事實。
這個時候,人們舉行的各種儀式在于系統地向新近步入成年的人施加痛苦,以便改變他的生活條件,使他獲得一個成年男子必備的各種品質。
在拉拉基亞人那裡,當年輕人隐居在森林裡的時候,他們的教父或監護人随時随地都兇狠地打他,既不提出任何警告,也沒有任何理由。
[71]在烏拉本納人那裡,新人們總要在特定的時候面部朝下、四肢展開地躺在地上。
所有在場的人都要痛打他;然後,再在他的背上割開八道口子,從頸部開始割一道直上直下的口子。
[72]在阿蘭達人那裡,成年禮的第一個儀式,就是要把新人包在毯子裡上下颠簸,不斷把他抛到空中,落下來的時候接住他,然後再抛向空中。
[73]還是在阿蘭達,當漫長的儀典行将結束的時候,年輕人要平躺在用樹葉鋪成的床上,床下放着燃燒的煤;在灼熱難耐、令人窒息的濃煙裡,他不能動彈一下。
[74]烏拉本納人也有類似的儀式,但除此之外,盡管年輕人已經百受煎熬,苦不堪言,人們還要抽打他的背部。
[75]通常情況下,當他們被允許重返日常生活的時候,此類訓練已經把他們折磨得表情茫然,半癡半呆了。
[76]當然,所有這些儀軌通常都被表現為一種考驗,用來證明這些新人所具有的價值,說明他們是否值得被吸收到宗教社會中來。
[77]但事實上,儀式的這種考驗功能隻不過是其效用的另一種體現而已。
這是因為,假如人們經曆了這些儀式,那麼他們所發生的變化就可以證明這種儀式的效果,換言之,儀式得以存在的原初根據,就在于它能夠賦予人們宗教的品質。
在另一些個案中,這些儀式性的殘酷行為并沒有施加在整個有機體之上,而是施加在了特定的器官或組織上,其目的是要刺激這些器官或組織的活力。
在阿蘭達、瓦拉蒙加和其他許多部落中[78],在舉行成年禮的某個特定的時刻,總會有某些人專門負責兇狠地撕咬新人的頭皮,被咬的人都會因為疼痛而大叫起來。
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了促進頭發的生長。
[79]同樣,要想長胡子,也得采用這樣的方法。
霍維特也曾提到過,在其他部落裡,拔掉頭發的儀式似乎也是出于這種原因。
[80]根據埃爾曼的說法,在阿蘭達和凱蒂什部落,男人和女人用燒紅了的木棒燙傷自己的胳膊,是為了更熟練地生火,或者為了增加自己的體力,以便能夠搬運沉重的木頭。
[81]埃爾曼還記載了這樣的事實:瓦拉蒙加的姑娘為了更方便地找到山芋,将一隻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