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報恩品第二之上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
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
汝等大士。
諸善男子。
為欲親近世間之父。
為欲聽聞出世之法。
為欲思惟如如之理。
為欲修習如如之智。
來詣佛所供養恭敬。
我今演說心地妙法。
引導衆生令入佛智。
如是妙法。
諸佛如來過無量劫時乃說之。
如來世尊出興於世。
甚難值遇如優昙華。
假使如來出現於世。
說此妙法亦複為難。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遠離大乘菩薩行願。
趣向聲聞緣覺菩提厭離生死永入涅槃。
不樂大乘常樂妙果。
然諸如來轉於法輪。
遠離四失說相應法。
一無非處。
二無非時。
三無非器。
四無非法。
應病與藥令得複除。
即是如來不共之德。
聲聞緣覺未得自在。
諸菩薩衆不共之境。
以是因緣難見難聞菩提正道心地法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妙法一經於耳。
須臾之頃攝念觀心。
熏成無上大菩提種。
不久當坐菩提樹王金剛寶座。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王舍大城。
有五百長者,其名曰妙德長者,勇猛長者,善法長者,念佛長者,妙智長者,菩提長者,妙辯長者,法眼長者,光明長者,滿願長者,如是等大富長者成就正見。
供養如來及諸聖衆。
是諸長者,聞是世尊贊歎大乘心地法門。
而作是念。
我見如來放金色光。
影現菩薩難行苦行。
我不愛樂行苦行心。
誰能永劫住於生死。
而為衆生受諸苦惱。
作是念已,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異口同音。
前白佛言:世尊,我等不樂大乘諸菩薩行。
亦不喜聞苦行音聲。
所以者何。
一切菩薩所修行願。
皆悉不是知恩報恩。
何以故?遠離父母趣於出家。
以自妻子施於所欲。
頭目随腦随其願求。
悉皆布施受諸逼惱。
三僧祇劫具修諸度八萬四千波羅蜜行。
越生死流。
方至菩提大安樂處。
不如趣向二乘道果。
三生百劫修集資糧。
斷生死因證涅槃果。
速至安樂。
方名報恩。
爾時佛告五百長者,善哉善哉。
汝等聞於贊歎大乘。
心生退轉發起妙義。
利益安樂未來世中。
不知恩德一切衆生。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我今為汝分别演說世出世間有恩之處。
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
何以故?世出世恩有其四種。
一父母恩。
二衆生恩。
三國王恩。
四三寶恩。
如是四恩。
一切衆生平等荷負。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
母有悲恩。
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荊我今為汝宣說少分。
假使有人為福德故。
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
一百五通諸大神仙。
一百善友。
安置七寶上妙堂内。
以百千種上妙珍膳。
垂諸嬰珞衆寶衣服。
栴檀沈香立諸房舍。
百寶莊嚴床卧敷具。
療治衆病百種湯藥。
一心供養滿百千劫。
不如一念住孝順心。
以微少物色養悲母。
随所供侍。
比前功德。
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世間悲母念子無比。
恩及未形。
始自受胎終於十月。
行住坐卧受諸苦惱非口所宣。
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
憂念之心恒無休息。
但自思惟将欲生産。
漸受諸苦晝夜愁惱。
若産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
或緻無常。
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
其子發聲如聞音樂。
以母胸臆而為寝處。
左右膝上常為遊履。
於胸臆中出甘露泉。
長養之恩彌於普天。
憐愍之德廣大無比。
世間所高莫過山嶽。
悲母之恩逾於須彌。
世間之重大地為先。
悲母之恩亦過於彼。
若有男女背恩不順。
令其父母生怨念心。
母發惡言子即随堕。
或在地獄餓鬼畜生。
世間之疾莫過猛風。
怨念之徵複速於彼。
一切如來金剛天等。
及五通仙不能救護。
若善男子善女人。
依悲母教承順無違。
諸天護念福樂無荊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
或是菩薩為度衆生。
現為男女饒益父母。
若善男子善女人。
為報母恩經於一劫。
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
而未能報一日之恩。
所以者何。
一切男女處于胎中。
口吮乳根飲啖母血。
及出胎已幼稚之前。
所飲母乳百八十斛。
母得上味先與其子。
珍妙衣服亦複如是,愚癡鄙陋情愛無二。
昔有女人遠遊佗國。
抱所生子渡克伽河。
其水暴漲力不能前。
愛念不舍母子俱沒。
以是慈心善根力故。
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以是因緣母有十德。
一名大地。
於母胎中為所依故。
二名能生。
經曆衆苦而能生故。
三名能正。
恒以母手理五根故。
四名養育。
随四時宜能長養故。
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
六名莊嚴。
以妙嬰珞而嚴飾故。
七名安隐。
以母懷抱為止息故。
八名教授。
善巧方便導引子故。
九名教誡。
以善言辭離衆惡故。
十名與業。
能以家業付囑子故。
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
何者最貧。
悲母在堂名之為富。
悲母不在名之為貧
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
汝等大士。
諸善男子。
為欲親近世間之父。
為欲聽聞出世之法。
為欲思惟如如之理。
為欲修習如如之智。
來詣佛所供養恭敬。
我今演說心地妙法。
引導衆生令入佛智。
如是妙法。
諸佛如來過無量劫時乃說之。
如來世尊出興於世。
甚難值遇如優昙華。
假使如來出現於世。
說此妙法亦複為難。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遠離大乘菩薩行願。
趣向聲聞緣覺菩提厭離生死永入涅槃。
不樂大乘常樂妙果。
然諸如來轉於法輪。
遠離四失說相應法。
一無非處。
二無非時。
三無非器。
四無非法。
應病與藥令得複除。
即是如來不共之德。
聲聞緣覺未得自在。
諸菩薩衆不共之境。
以是因緣難見難聞菩提正道心地法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妙法一經於耳。
須臾之頃攝念觀心。
熏成無上大菩提種。
不久當坐菩提樹王金剛寶座。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王舍大城。
有五百長者,其名曰妙德長者,勇猛長者,善法長者,念佛長者,妙智長者,菩提長者,妙辯長者,法眼長者,光明長者,滿願長者,如是等大富長者成就正見。
供養如來及諸聖衆。
是諸長者,聞是世尊贊歎大乘心地法門。
而作是念。
我見如來放金色光。
影現菩薩難行苦行。
我不愛樂行苦行心。
誰能永劫住於生死。
而為衆生受諸苦惱。
作是念已,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異口同音。
前白佛言:世尊,我等不樂大乘諸菩薩行。
亦不喜聞苦行音聲。
所以者何。
一切菩薩所修行願。
皆悉不是知恩報恩。
何以故?遠離父母趣於出家。
以自妻子施於所欲。
頭目随腦随其願求。
悉皆布施受諸逼惱。
三僧祇劫具修諸度八萬四千波羅蜜行。
越生死流。
方至菩提大安樂處。
不如趣向二乘道果。
三生百劫修集資糧。
斷生死因證涅槃果。
速至安樂。
方名報恩。
爾時佛告五百長者,善哉善哉。
汝等聞於贊歎大乘。
心生退轉發起妙義。
利益安樂未來世中。
不知恩德一切衆生。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我今為汝分别演說世出世間有恩之處。
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
何以故?世出世恩有其四種。
一父母恩。
二衆生恩。
三國王恩。
四三寶恩。
如是四恩。
一切衆生平等荷負。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
母有悲恩。
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荊我今為汝宣說少分。
假使有人為福德故。
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
一百五通諸大神仙。
一百善友。
安置七寶上妙堂内。
以百千種上妙珍膳。
垂諸嬰珞衆寶衣服。
栴檀沈香立諸房舍。
百寶莊嚴床卧敷具。
療治衆病百種湯藥。
一心供養滿百千劫。
不如一念住孝順心。
以微少物色養悲母。
随所供侍。
比前功德。
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世間悲母念子無比。
恩及未形。
始自受胎終於十月。
行住坐卧受諸苦惱非口所宣。
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
憂念之心恒無休息。
但自思惟将欲生産。
漸受諸苦晝夜愁惱。
若産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
或緻無常。
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
其子發聲如聞音樂。
以母胸臆而為寝處。
左右膝上常為遊履。
於胸臆中出甘露泉。
長養之恩彌於普天。
憐愍之德廣大無比。
世間所高莫過山嶽。
悲母之恩逾於須彌。
世間之重大地為先。
悲母之恩亦過於彼。
若有男女背恩不順。
令其父母生怨念心。
母發惡言子即随堕。
或在地獄餓鬼畜生。
世間之疾莫過猛風。
怨念之徵複速於彼。
一切如來金剛天等。
及五通仙不能救護。
若善男子善女人。
依悲母教承順無違。
諸天護念福樂無荊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
或是菩薩為度衆生。
現為男女饒益父母。
若善男子善女人。
為報母恩經於一劫。
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
而未能報一日之恩。
所以者何。
一切男女處于胎中。
口吮乳根飲啖母血。
及出胎已幼稚之前。
所飲母乳百八十斛。
母得上味先與其子。
珍妙衣服亦複如是,愚癡鄙陋情愛無二。
昔有女人遠遊佗國。
抱所生子渡克伽河。
其水暴漲力不能前。
愛念不舍母子俱沒。
以是慈心善根力故。
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以是因緣母有十德。
一名大地。
於母胎中為所依故。
二名能生。
經曆衆苦而能生故。
三名能正。
恒以母手理五根故。
四名養育。
随四時宜能長養故。
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
六名莊嚴。
以妙嬰珞而嚴飾故。
七名安隐。
以母懷抱為止息故。
八名教授。
善巧方便導引子故。
九名教誡。
以善言辭離衆惡故。
十名與業。
能以家業付囑子故。
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
何者最貧。
悲母在堂名之為富。
悲母不在名之為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