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署,六載不得遷。

    稍改員外郎,都禦史傅永淳獨推重之。

    時畿南例選铨曹,永淳力主用起恒,公揭已出,遣客勸令一谒執政,起恒佯謝諾,益閉戶不與外人相見,遂不得調。

    已乃升廣州知府,南海寶貨充斥,起恒食淡衣粗,以廉聞天下。

    王思任,其姻也,攜客遊羅浮,過廣州,起恒報谒,公宴之外,無私相見。

    思任舟車之赀逮絕,就起恒求亻兼力數輩,起恒謝無有,思任幾窮,顧知起恒清貧,益敬重焉。

    總制沈猶龍聞之,乃赍金币,遣舟車送思任歸。

    猶龍笑謂客曰:“都禦史為知府料理遊客耶?”嶺外傳為佳談。

    已遷右參議,分巡下江防道。

    蕲、黃淪陷,何騰蛟為題改分守上湖南。

    時張獻忠初去楚,民出死傷無幾,郡縣皆廢,吏因緣攝署,漁獵遺黎。

    起恒一意休息,以清剛彈壓,赇吏不敢逞。

    何騰蛟開督府于長沙,軍食不給,創征義饷,不經奏複,以意為輕重,每畝溢額派者五倍以上,猶不足,則預征至兩年。

    赇吏承風追呼,每劇,又開告讦,籍沒民财充饷,旦夕傾數十家以為常。

    起恒力争不勝,乃議鼓鑄,以纾民困,會計精密,一錢不入私費。

    數月,得數百萬缗,輸騰蛟,請緩預征一年,民稍蘇。

    仍以其餘修衡、永城橹,立上公、熊罴二關,禁戢遊兵,民恃以安。

    複出錢二千缗為文場費,奏請用禦史楊喬然開闱試士,湖南北始複有弦誦聲,皆其力也。

    起恒清慎端和,不為捭阖赫奕,而驕帥悍兵,服其德望。

    郝永忠、盧鼎、黃朝宣、張先璧、曹志建恣行無所憚,捶擊監司,如其牙校,顧斂手受起恒約束,如部将。

    時楚吏緣閩、廣建國,皆旦夕躐拔至九卿。

    起恒不妄依附,守故銜兩載。

    稍擢太仆少卿,已乃晉戶部侍郎,督理錢法軍饷。

    上初監國,或說令與勸進列。

    起恒泫然曰:“兩年而三易主,即大忍人,能無自慚恧耶!諸公任好為之,非吾義也。

    ”上幸桂林,召見,擢戶部尚書。

    已同瞿式耜守桂林,諸将倚之為重。

    上在柳、象,召入,改吏、兵二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抗辭,不允,乃入直。

    扈從南甯,制命票拟,皆出其手。

    時承隆武之餘,诏旨繁蕪亵?,旦此夕彼,莫知适從。

    起恒詳慎簡要,中外乃壹所奉。

    陳邦傅驕怯無狀,思北降,累欲犯車駕,為降地,惟憚起恒不敢發。

    起恒密谕其腹心茅守憲、胡執恭漸移其意。

    會東粵反正,迎上東出;瞿式耜迎駕西北出楚。

    起恒請從式耜,王化澄、朱天麟貪東省之饒,因馬吉翔達慈聖,決意東下。

    起恒争不勝,既從駕,至肇慶。

    江楚勢稍振,四方觀望歆動,求仕者滿辇下,争持督撫劄委空銜求敕印,或冀内補。

    起恒雅意澄别,不惬所願。

    乃群走缇帥馬吉翔,緣内豎夏國祥,往往得旨下部,起恒力持不可,則中旨下,化澄、天麟改票以行。

    南昌庶宗朱謀{例土}以援江為名,躐佥都。

    呂爾?者,吉翔書記也,起家拜禦史。

    袁彭年、金堡交劾之。

    時四方勳鎮請封爵晉秩者,辇金帛香藥賂行在閣部大僚,起恒峻拒,纖芥不納。

    差使為之語曰:“嚴公目,不開氈袱;王、朱手縮,急收氈袱。

    ”天麟忌其異己,绐彭年、堡,謂謀{例土}、爾?事皆出起恒。

    彭年疏并攻起恒。

    起恒謝病,求去。

    會上召天麟面诘之,天麟詐盡露。

    上乃敦趨起恒入直。

    天麟慚恚,以病免。

    化澄亦沮喪,移疾不出。

    中外方一意倚起恒,居中制江、楚。

    而何吳驺、黃士俊複讠術李成棟,薦請召用吾驺,以崇祯舊輔居首揆。

    毛毓祥、李用楫更相推戴。

    起恒亦中掣,不能盡行其志。

    永曆三年春,楚師敗于湘潭,何騰蛟被害。

    楚兵四十餘萬,失主洶亂,蹂衡、永、寶、郴間,即次南奔。

    永州舉人劉惟贊徒步詣行在,疏言:“今日所恃為一線之計者,惟楚而已。

    東援江西,保黔、蜀,則建炎、皂口之敗,不害為南宋之中興。

    往者,孤倚一騰蛟,其勢已危。

    今騰蛟且已矣。

    馬進忠等,北兵也,胡一青、曹志建等,南兵也;高必正等,新附之兵也,情勢必不相得而疑。

    而諸帥之所共為尊信者,自輔臣起恒而外,四顧更無其人。

    且近日之所在瓦解者,以民困兵毒,迎敵為向導,故敵猝至而不知。

    大湖南北,黃童白叟,所信為必能輯兵而安己者,自輔臣起恒而外,抑無其人。

    民之向背,兵之合離,國之存亡,惟在起恒之一出而已。

    首輔式耜,清節重望,入直綸扉,固其雅量所宜。

    則陛下可勿以起恒出而股肱無人為憂矣。

    如以臣言出草茅,不足與聞國計,陛下誠遣一使,遍察江、楚、黔、粵将帥兵民,有一不謂臣言為允者,臣請屍兩觀之誅。

    若因循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