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黃金之鄉
關燈
小
中
大
佛又回到了那種混亂的時代了。
走過基莫公路一公裡之後,牛車鑽進一片桉樹叢林。
這片叢林大得跨好幾個經緯度,旅客們鑽這種叢林,自百奴衣角出發以來,還是第一次。
大家看到這些60米高,臃腫的樹皮有15厘米厚的大桉樹,不禁發出啧啧的贊歎聲。
樹杆很粗,約有6米,上面還流着有香味的樹脂,它一直挺到離地45米的高度。
在這個高度下,沒有枝杈和随便生出的芽蘖,甚至沒有一個疙瘩破壞這些樹杆的側影,就是木匠用刨子也難刮這麼光淨。
這些大樹,一連就是幾百棵,和排柱一樣,粗細均勻。
柱頂到了極高的高度才開始分杈,但枝杈左右對稱,枝頭都是互生葉。
葉子裡垂下一朵朵大花,花托好象覆蓋着的孟缽。
在樹林中,空氣自然對流,吹起來的風把土地上的潮氣吸收盡了。
樹和樹間,是等間距,空隙也不小,牛群、馬群可以通行無阻。
這片桉樹林不象原始森林一樣,樹枝密集,荊棘橫生,甚至有許多倒下的樹幹,到處是糾纏不清的藤條,開發的人要進去,非得用火、用刀不可。
而這一行人所踏的地面是淺草平鋪,樹頂翠綠,在地與天之間是疏疏落落的“撐天柱”,一眼望不到盡頭。
樹蔭不算多,因此也不涼爽,但是林子裡有一種特殊光亮,就仿佛隔了層輕紗透過來的。
樹影很規則,地面上的閃光也很明晰。
這一切構成了一種仙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澳大利亞的森林和歐洲大陸上的森林就是不一樣,土人把這種樹叫“塔拉”,屬于種類繁多的桃金娘科——澳大利亞植物界代表。
在這翠色的蒼穹下,樹蔭之所以不密,暗影之所以不深,是由于葉子生長得出奇的緣故。
沒有一片葉子是平面向着太陽的,都是刀口式的葉邊側身向着太陽。
眼睛迎着太陽光望去,隻能看到奇特的樹葉側面。
所以,太陽光線透過葉叢能達到地面,就和透過百葉窗子一樣。
大家注意到這一點,都感到稀奇。
當然,隻有地理學家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他立刻回答說: “這裡使我奇怪的倒不是樹葉子的離奇,大自然造物,自有道理。
而植物學家命名就莫名其妙了,他們把這種樹叫‘有加利’。
” “‘有加利’是什麼意思?”瑪麗小姐問。
“這是桉樹的學名,來自來于希臘文,原意是‘有庇蔭之利’。
那些植物學家故意拿希臘文騙人,叫人不易發現這個錯誤,其實很明顯地‘有加利’樹毫無庇蔭之利。
” “先生,這一點我們都同意,不用說了,”爵士說道,“請你快告訴我們葉子為什麼這麼長吧。
” “由于地理學和植物學的原因,”地理學家解釋道,“你們一定看出,這一帶空氣幹燥,降雨量又少,土壤曬幹了,樹木體内的汁液也不會太多。
為了生存下去,它們就得設法避開陽光,保衛自己,防止蒸發過勝。
所以,它們側面對着太陽,不讓正面曬着。
沒有比樹葉子再聰明的了。
” “也沒有比這些樹葉再自私的了!”麥克那布斯反駁說,“這些葉子隻顧自己,也不替行人考慮一下。
” 人人都贊成少校的說法,隻有巴加内爾不贊成,他抹着額上的汗珠,卻還認為在沒有陰涼的樹林走路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機會。
盡管如此,桉樹葉子這樣的生長,畢竟得不到人們的好感。
如果穿過這片林子需很長時間,烈日當空,毫無庇蔭,行人自然難以吃消。
牛車在這無邊無際的桉樹林中挪動着,沒有碰到一隻野獸,一個土人。
隻有樹上的幾隻鹦鹉與他們為伴,在枝頭為他們唱進行曲。
有時一群鹦哥穿過遠處的樹隙,五色斑斓地一閃而過。
總之,在這座其大無比的翠色廟宇中,到處是死一樣的沉寂,隻有馬蹄聲,輕輕的人語聲,辚辚的車輪聲和艾爾通趕牛的喝吆聲攪着這片無邊的幽靜。
天色已晚,爵士一行人就在幾棵被火燒過不久的桉樹下支篷宿營。
這幾棵桉樹象工廠裡的大煙囪,樹幹被火已燒空,從腳一直通到樹頂,外面隻剩一層樹皮,而樹還仍然活着。
雖然如此,“坐地人”和土人這種燒樹的壞習慣終久會毀滅這片森林的。
奧比爾得地理學家的建議,就在一棵空心樹幹裡生火做飯了。
剛點了一點火,火苗就往上竄,煙一直沖到樹頂的葉叢中。
夜裡由艾爾通、穆拉地、威爾遜和船長輪流值班,直守到日出的時候。
1月3日,人們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那漫長的路徑,好象永遠走不完。
然而,傍晚時分,樹叢漸漸稀疏了,再走幾公裡,在小片平原上出現了一族整齊的房屋。
“是塞木爾!”地理學家叫,“一過這個小鎮,我們就出維多利亞省的邊境了。
” “地位顯赫嗎?”夫人問。
“隻不過是個簡單的村子,正在變成一個市鎮。
” “我們可以在那裡找個象樣的旅館嗎?”爵士問。
“我想沒問題。
” “那麼,我們快去吧,我們要讓女客們今晚住得舒服些,我想,她們不會反對吧?” “當然不會,我和瑪麗都喜歡。
但有個條件,不要離路線太遠,免得耽誤了行程。
” “一點也不遠。
我們也疲乏了,該休息一下,而且,我們明天天
走過基莫公路一公裡之後,牛車鑽進一片桉樹叢林。
這片叢林大得跨好幾個經緯度,旅客們鑽這種叢林,自百奴衣角出發以來,還是第一次。
大家看到這些60米高,臃腫的樹皮有15厘米厚的大桉樹,不禁發出啧啧的贊歎聲。
樹杆很粗,約有6米,上面還流着有香味的樹脂,它一直挺到離地45米的高度。
在這個高度下,沒有枝杈和随便生出的芽蘖,甚至沒有一個疙瘩破壞這些樹杆的側影,就是木匠用刨子也難刮這麼光淨。
這些大樹,一連就是幾百棵,和排柱一樣,粗細均勻。
柱頂到了極高的高度才開始分杈,但枝杈左右對稱,枝頭都是互生葉。
葉子裡垂下一朵朵大花,花托好象覆蓋着的孟缽。
在樹林中,空氣自然對流,吹起來的風把土地上的潮氣吸收盡了。
樹和樹間,是等間距,空隙也不小,牛群、馬群可以通行無阻。
這片桉樹林不象原始森林一樣,樹枝密集,荊棘橫生,甚至有許多倒下的樹幹,到處是糾纏不清的藤條,開發的人要進去,非得用火、用刀不可。
而這一行人所踏的地面是淺草平鋪,樹頂翠綠,在地與天之間是疏疏落落的“撐天柱”,一眼望不到盡頭。
樹蔭不算多,因此也不涼爽,但是林子裡有一種特殊光亮,就仿佛隔了層輕紗透過來的。
樹影很規則,地面上的閃光也很明晰。
這一切構成了一種仙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澳大利亞的森林和歐洲大陸上的森林就是不一樣,土人把這種樹叫“塔拉”,屬于種類繁多的桃金娘科——澳大利亞植物界代表。
在這翠色的蒼穹下,樹蔭之所以不密,暗影之所以不深,是由于葉子生長得出奇的緣故。
沒有一片葉子是平面向着太陽的,都是刀口式的葉邊側身向着太陽。
眼睛迎着太陽光望去,隻能看到奇特的樹葉側面。
所以,太陽光線透過葉叢能達到地面,就和透過百葉窗子一樣。
大家注意到這一點,都感到稀奇。
當然,隻有地理學家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他立刻回答說: “這裡使我奇怪的倒不是樹葉子的離奇,大自然造物,自有道理。
而植物學家命名就莫名其妙了,他們把這種樹叫‘有加利’。
” “‘有加利’是什麼意思?”瑪麗小姐問。
“這是桉樹的學名,來自來于希臘文,原意是‘有庇蔭之利’。
那些植物學家故意拿希臘文騙人,叫人不易發現這個錯誤,其實很明顯地‘有加利’樹毫無庇蔭之利。
” “先生,這一點我們都同意,不用說了,”爵士說道,“請你快告訴我們葉子為什麼這麼長吧。
” “由于地理學和植物學的原因,”地理學家解釋道,“你們一定看出,這一帶空氣幹燥,降雨量又少,土壤曬幹了,樹木體内的汁液也不會太多。
為了生存下去,它們就得設法避開陽光,保衛自己,防止蒸發過勝。
所以,它們側面對着太陽,不讓正面曬着。
沒有比樹葉子再聰明的了。
” “也沒有比這些樹葉再自私的了!”麥克那布斯反駁說,“這些葉子隻顧自己,也不替行人考慮一下。
” 人人都贊成少校的說法,隻有巴加内爾不贊成,他抹着額上的汗珠,卻還認為在沒有陰涼的樹林走路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機會。
盡管如此,桉樹葉子這樣的生長,畢竟得不到人們的好感。
如果穿過這片林子需很長時間,烈日當空,毫無庇蔭,行人自然難以吃消。
牛車在這無邊無際的桉樹林中挪動着,沒有碰到一隻野獸,一個土人。
隻有樹上的幾隻鹦鹉與他們為伴,在枝頭為他們唱進行曲。
有時一群鹦哥穿過遠處的樹隙,五色斑斓地一閃而過。
總之,在這座其大無比的翠色廟宇中,到處是死一樣的沉寂,隻有馬蹄聲,輕輕的人語聲,辚辚的車輪聲和艾爾通趕牛的喝吆聲攪着這片無邊的幽靜。
天色已晚,爵士一行人就在幾棵被火燒過不久的桉樹下支篷宿營。
這幾棵桉樹象工廠裡的大煙囪,樹幹被火已燒空,從腳一直通到樹頂,外面隻剩一層樹皮,而樹還仍然活着。
雖然如此,“坐地人”和土人這種燒樹的壞習慣終久會毀滅這片森林的。
奧比爾得地理學家的建議,就在一棵空心樹幹裡生火做飯了。
剛點了一點火,火苗就往上竄,煙一直沖到樹頂的葉叢中。
夜裡由艾爾通、穆拉地、威爾遜和船長輪流值班,直守到日出的時候。
1月3日,人們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那漫長的路徑,好象永遠走不完。
然而,傍晚時分,樹叢漸漸稀疏了,再走幾公裡,在小片平原上出現了一族整齊的房屋。
“是塞木爾!”地理學家叫,“一過這個小鎮,我們就出維多利亞省的邊境了。
” “地位顯赫嗎?”夫人問。
“隻不過是個簡單的村子,正在變成一個市鎮。
” “我們可以在那裡找個象樣的旅館嗎?”爵士問。
“我想沒問題。
” “那麼,我們快去吧,我們要讓女客們今晚住得舒服些,我想,她們不會反對吧?” “當然不會,我和瑪麗都喜歡。
但有個條件,不要離路線太遠,免得耽誤了行程。
” “一點也不遠。
我們也疲乏了,該休息一下,而且,我們明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