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駛出災難角
關燈
小
中
大
門格爾船長的第一件事就是抛下兩個錨,一邊一個,把船穩穩地停下來。
它是停在水深5米的地方。
海底還好,是粗沙石,吃得住錨。
因此,既不怕滑錨,又不怕擱淺。
鄧肯号在驚險中狂奔了許多小時,現在總算有個安樂窩了,這海灣被三面的尖峰環抱,擋住了從海上吹來的狂風。
爵士拉着門格爾的手,說:“謝謝你,船長!”這寥寥幾字使門格爾感到無比欣慰。
爵士把他剛才那份焦急心情永遠保留在肚子裡,海倫夫人、瑪麗小姐、羅伯爾都想不到他們所死裡逃生的環境有多麼複雜。
現在就乘下一個重要問題需要搞清楚了。
鄧肯号被這場風暴打到海岸的什麼地方來了呢?怎樣才能找到37度緯線呢?百奴衣角在它西南面相距多遠呢?這幾個基本問題等待船長回答。
他立刻動手測算、一面觀察、一面在海圖作出标志。
測算結果,還好,鄧肯号離開航線不太遠:相差不到兩個緯度。
它此刻在東經136度12分和南緯35度7分的地方,地名叫災難角,在澳大利亞的南端,距百奴依角160公裡。
災難角,顧名思義,發生災難之地的含義。
它和坎加魯島上的一個土岬形成的波大角遙遙相對。
兩角之間是一條探險家海峽,這條海峽通向兩個深水海灣:北邊的斯濱塞灣和南邊的文生灣。
南澳省的首府阿德雷得港就在聖文生灣的東岸,這座城市建于1836年,人口4萬,資源相當豐富。
但城市居民多從事耕作業,如種植葡萄、柑桔和其他農産品,很少興辦大規模的工業。
城市中農業人口多于工人。
總之,一般人不注重商業和手工業。
鄧肯号能不能把損壞的部分修理好呢?這也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門格爾船長首先要知道哪些地方損壞了。
他派人下水檢查。
潛水員回來報告。
說蒸汽機的輪子扭歪了,頂住了龍尾骨:所以汽輪無法轉動了。
據此判斷,損壞相當嚴重,甚至需要不少工具才能修理,而這些工具在阿德雷得是不可能找到的。
爵士和船長商量決定:鄧肯号繼續張帆前行,沿着大洋洲海岸尋訪格蘭特船長的蹤迹,到百依奴角停下來,或許能得到一些重要線索,然後再次南行,直抵墨爾本;在墨爾本很容易修理損壞的船隻的。
蒸汽機一修好,鄧肯号就沿着東海岸搜索,來完成這一連串的尋訪工作。
這個建議得到大家的支持。
門格爾決定風一順便開船。
他們等候不久,飓風完全熄落下去了,接着便是一場可利用的西南風。
大家作好開船準備工作,新的帆又上了桅杆。
早晨4點鐘,水手們轉動辘轳,船漸漸離港了。
鄧肯号撐起它的主帆、前帆、頂帆、輔帆、縱帆、樯帆急駛着,它盡量靠岸,帆索扣在右舷上,接着大洋洲海岸的風力。
兩小時後,災難角不見了,船正在橫流探險家海峽。
晚上,它繞過波大角,沿坎加魯島,在距岸幾公裡的海上航行。
坎加魯島是大洋洲小島中最大的一個,從歐洲流放到澳大利亞的囚徒,凡能逃出來的,都以此島為栖身之地。
島的外觀很美,岸上的岩石都披看無邊綠茵。
那裡還和1802年初被發現時一樣,人們還可以看見成群的袋鼠在樹林裡和平原上跳躍着。
第二天,船上的小艇都放下去,一批人登陸後沿那彼岸查訪。
這時船在36度緯線上,爵士不願在36度和38度之間留下沒有查訪到的空白點。
12月18日一整天,遊船都張着帆,緊貼遭遇灣前行,就和一般的輕快帆船一樣快。
這是1828年旅行家司徒特發現澳大利亞最大河流——墨累河——後所到達的地方。
它不再象坎加魯島的海岸那樣青蔥了,隻是一些貧瘠光秃的丘陸偶然打破那一帶低下而又支離破碎的海岸線的單調;此外也零零落落地有個灰色的矶頭,但表現出來的都是南北極地的那種荒涼景象。
在這次旅行,小艇幫了大忙。
盡管駕駛小艇是件苦差事,但海員們并不抱怨。
差不多每次哥利納帆爵士和他形影不離的朋友那位地理學家和小羅伯爾3個都陪同他們前往。
這3個人都沒有親眼見到不列颠尼亞号的一點遺物,但他們心中仍是充滿希望的。
他們在這一帶尋訪,格外小心,唯恐漏掉一個地方。
每天夜裡把船停下來,盡可能地不動,白天就到岸上仔細搜尋。
他們一邊前進一邊尋訪,12月20日到達到百奴衣角,還沒有找到一點沉船遺迹。
不過,這并沒有證明格蘭特船長沒到過這裡呀。
船隻失事到目前已有兩年了,它的殘骸很可能,而且一定可能被海水沖散,腐蝕了,甚至早被海流沖得無影無蹤了
它是停在水深5米的地方。
海底還好,是粗沙石,吃得住錨。
因此,既不怕滑錨,又不怕擱淺。
鄧肯号在驚險中狂奔了許多小時,現在總算有個安樂窩了,這海灣被三面的尖峰環抱,擋住了從海上吹來的狂風。
爵士拉着門格爾的手,說:“謝謝你,船長!”這寥寥幾字使門格爾感到無比欣慰。
爵士把他剛才那份焦急心情永遠保留在肚子裡,海倫夫人、瑪麗小姐、羅伯爾都想不到他們所死裡逃生的環境有多麼複雜。
現在就乘下一個重要問題需要搞清楚了。
鄧肯号被這場風暴打到海岸的什麼地方來了呢?怎樣才能找到37度緯線呢?百奴衣角在它西南面相距多遠呢?這幾個基本問題等待船長回答。
他立刻動手測算、一面觀察、一面在海圖作出标志。
測算結果,還好,鄧肯号離開航線不太遠:相差不到兩個緯度。
它此刻在東經136度12分和南緯35度7分的地方,地名叫災難角,在澳大利亞的南端,距百奴依角160公裡。
災難角,顧名思義,發生災難之地的含義。
它和坎加魯島上的一個土岬形成的波大角遙遙相對。
兩角之間是一條探險家海峽,這條海峽通向兩個深水海灣:北邊的斯濱塞灣和南邊的文生灣。
南澳省的首府阿德雷得港就在聖文生灣的東岸,這座城市建于1836年,人口4萬,資源相當豐富。
但城市居民多從事耕作業,如種植葡萄、柑桔和其他農産品,很少興辦大規模的工業。
城市中農業人口多于工人。
總之,一般人不注重商業和手工業。
鄧肯号能不能把損壞的部分修理好呢?這也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門格爾船長首先要知道哪些地方損壞了。
他派人下水檢查。
潛水員回來報告。
說蒸汽機的輪子扭歪了,頂住了龍尾骨:所以汽輪無法轉動了。
據此判斷,損壞相當嚴重,甚至需要不少工具才能修理,而這些工具在阿德雷得是不可能找到的。
爵士和船長商量決定:鄧肯号繼續張帆前行,沿着大洋洲海岸尋訪格蘭特船長的蹤迹,到百依奴角停下來,或許能得到一些重要線索,然後再次南行,直抵墨爾本;在墨爾本很容易修理損壞的船隻的。
蒸汽機一修好,鄧肯号就沿着東海岸搜索,來完成這一連串的尋訪工作。
這個建議得到大家的支持。
門格爾決定風一順便開船。
他們等候不久,飓風完全熄落下去了,接着便是一場可利用的西南風。
大家作好開船準備工作,新的帆又上了桅杆。
早晨4點鐘,水手們轉動辘轳,船漸漸離港了。
鄧肯号撐起它的主帆、前帆、頂帆、輔帆、縱帆、樯帆急駛着,它盡量靠岸,帆索扣在右舷上,接着大洋洲海岸的風力。
兩小時後,災難角不見了,船正在橫流探險家海峽。
晚上,它繞過波大角,沿坎加魯島,在距岸幾公裡的海上航行。
坎加魯島是大洋洲小島中最大的一個,從歐洲流放到澳大利亞的囚徒,凡能逃出來的,都以此島為栖身之地。
島的外觀很美,岸上的岩石都披看無邊綠茵。
那裡還和1802年初被發現時一樣,人們還可以看見成群的袋鼠在樹林裡和平原上跳躍着。
第二天,船上的小艇都放下去,一批人登陸後沿那彼岸查訪。
這時船在36度緯線上,爵士不願在36度和38度之間留下沒有查訪到的空白點。
12月18日一整天,遊船都張着帆,緊貼遭遇灣前行,就和一般的輕快帆船一樣快。
這是1828年旅行家司徒特發現澳大利亞最大河流——墨累河——後所到達的地方。
它不再象坎加魯島的海岸那樣青蔥了,隻是一些貧瘠光秃的丘陸偶然打破那一帶低下而又支離破碎的海岸線的單調;此外也零零落落地有個灰色的矶頭,但表現出來的都是南北極地的那種荒涼景象。
在這次旅行,小艇幫了大忙。
盡管駕駛小艇是件苦差事,但海員們并不抱怨。
差不多每次哥利納帆爵士和他形影不離的朋友那位地理學家和小羅伯爾3個都陪同他們前往。
這3個人都沒有親眼見到不列颠尼亞号的一點遺物,但他們心中仍是充滿希望的。
他們在這一帶尋訪,格外小心,唯恐漏掉一個地方。
每天夜裡把船停下來,盡可能地不動,白天就到岸上仔細搜尋。
他們一邊前進一邊尋訪,12月20日到達到百奴衣角,還沒有找到一點沉船遺迹。
不過,這并沒有證明格蘭特船長沒到過這裡呀。
船隻失事到目前已有兩年了,它的殘骸很可能,而且一定可能被海水沖散,腐蝕了,甚至早被海流沖得無影無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