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黃金之鄉

關燈
變成公地了。

    若是上帝保佑你,誰占據了誰可以随便開采。

    因此,小羅伯爾,你若運氣好,找這樣的一個礦床,它的所有權就歸你了。

    ” “先生,不要教我弟弟有這樣的壞念頭。

    ”瑪麗小姐不高興了。

     “小姐,别生氣,我是和他開玩笑的。

    他會做掘金人嗎?永遠不會的!掘地、翻地、播種施肥、最後收獲,這才是正經人幹的事情。

    和地老鼠一樣在土裡亂扒、瞎鑽,想找點金子,這是走投無路的人幹的勾當!小羅伯爾不會去做的。

    ” 他們參觀了主要礦場,隻踏過一段細沙鋪成的馬路,然後到了銀行。

    銀行是座高大的建築物,屋頂上豎着國旗。

    爵士一行人得到銀行總監的接待,并請到裡面參觀。

     銀行裡存放着很多下面各公司搜集的金子。

    銀行總監指出金子的許多奇異标本,并說明各種采金法的詳情。

    這種生金大抵是兩種形狀:卷金和分解金。

    它們都是礦石塊,金子和泥土混在一起,或者包在矽石的外皮裡面。

    所以,開采時要以土質的不同使用地面開采法或深度開采法。

     若是卷金的話,它常分布在急流山谷和幹溝深處,根據體積大小,分成層次,上面是金粒,下面是金片,最下面是薄塊。

     若是分解金的話,它的外部石皮被分解掉了,就集中起來,形成一個“金團”。

    有時,一個金團,便是一個富翁的家資。

     在亞曆山大,金子往往分布在粘土層中,和青石片層的各層夾縫中。

    幸運的人往往能在這種地方找到大片的金塊層,這裡是“金窩窩”。

     參觀完各種生金标本之後,他們又來到礦物陳列館。

    澳大利亞的土壤所賴以構成的各種礦物質都分類陳列着。

    澳大利亞富有的并不隻是金子,澳大利亞大陸象個巨大的聚寶盆,所有的珍寶都在陳列館裡體現。

    在玻璃櫥中有閃閃發光的白色黃玉,足已與巴西的黃玉媲美,有寶貴的石榴石,有鮮綠的石簾石,有玫瑰色的紅寶石,此外,還有亮晶晶的金紅石,還有投龍河兩岸産的小粒金剛鑽。

    總之,各種各樣的寶石琳琅滿目,品種齊全,不需外求。

    這裡什麼也不缺,就差把它們作成首飾了,一旦做成,準保珠光寶氣,搶購一空。

     爵士謝了總監的招待,告辭出來,又去參觀礦床。

     巴加内爾是個把發财置之度外之人,然而,他每走一步總要往地上看看,好象要找什麼寶貝似的。

    旅伴們和他開玩笑,他也不在乎。

    他時而彎下腰,撿起一塊石頭,研究一番,又帶着鄙視的神氣丢掉。

    整個參觀中都是如此。

     “啊!地理學家,你丢什麼東西了!”少校取笑他說道。

     “可不是嗎!在這生産黃金石的地方,我總感覺到丢掉什麼東西似的。

    我也不曉得為什麼,我總想找塊金子帶走,最好重一點。

    ” “要是你找到了,怎麼辦,我的巴加内爾先生?”爵士問。

     “啊!要是找到了,我就把它獻給祖國呀!存到法蘭西銀行裡。

    ” “銀行會接受嗎!” “當然會接受,就說作為建設鐵路的公共基金。

    ” 大家對巴加内爾的愛國熱情大加贊美,海倫夫人祝願他找到世界上最大的金塊。

     他們一面開玩笑,一面逛着周圍的礦區。

    到處都是工人在規則地、機械地工作着,但并沒有勞動熱情。

     遊覽完畢,他們來到一家小酒館坐坐,等着和牛車會齊。

    既坐酒館,當然不得不吃點東西,因此,巴加内爾叫老闆來點當地飲料。

     侍者送來了一杯“諾白勒”。

    所謂“諾白勒”,就是英國那種水酒,不過酒多了水少了,裡面又加些糖而已。

    這裡喝法太澳大利亞式,歐洲人受不了。

    所以旅客接過酒杯,又兌了一瓶水,因此,“諾白勒”又變成英國水酒,酒館老闆看了很驚訝。

     喝了酒之後,大家又談那些掘金人,否則,就沒有談話的機會了。

     巴加内爾對所見到的一切都很滿意,但他又遺憾,如果是當年亞曆山大采金的時代來參觀,或許更有趣些。

     “那時候,”地理學家說,“地面被挖成一個一個的小洞,遍地是挖洞的螞蟻,那是些很厲害的螞蟻,到處瘋狂地挖洞。

    但是沒有遠見,他們過着糜爛的生活,掙來的錢不是吃掉了,就是喝掉了,我們坐的這個小酒館就是當年人家說的“地獄”。

    擲骰子時有時也動起刀子,警察無法制止時,隻好由軍隊來鎮壓。

    畢竟,軍隊把這幫人征服了,規矩多了,每個人也開始納稅了。

    當然征收不困難,但社會秩序比加利福尼亞還要混亂。

     “采金這一行,誰都可以幹嗎?”海倫夫人問。

    “是的,夫人,幹這行不需大學文憑,隻要健壯有力就行。

    一些被貧困逼得背井離鄉的人,大都身無分文,有錢的帶把鋤頭,無錢的帶把刀,但不論有錢無錢,都帶着那種做正經之事的人決不會有的狂熱。

    于是金礦區出現一種怪現象了,普遍地是帳篷、船篷、草棚,還有泥土、木闆、樹葉搭成的小屋。

    正中間是總督府的雕檐大廈,上面豎着英國國旗,還有各種公務人員住的藍布帳篷,換金小販,收金坐商的各種店鋪。

    那些商販都賺得是巨富和窮人的血汗錢,真正發财的還是這幫人。

    那幫長胡子穿紅羊毛衫的掘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