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落入“啃骨魔”之手
關燈
小
中
大
爵士和船長曾經商讨過恢複自由的辦法。
那就是在趁這幫敗兵晚上宿營時,悄悄地溜走。
但是自從爵士和啃骨魔談了話以後,大家覺得這個辦法不妥。
最穩當的辦法,就是忍耐下去,讓土人拿自己交換俘虜,這樣生還的希望還比較大。
因為在這陌生的地方逃跑,而且自己又丢掉了武器,無法自衛,冒險性太大了。
當然,也許會發生意外、事故延緩或者阻礙了交換的進行,不過,那種可能性畢竟不大。
否則,10來個手無寸鐵的人對付30個武裝齊全的人,是難以獲勝的。
其實,爵士的推測是對的。
啃骨魔部落裡有一個重要首領被俘虜了,他們特别想把他換回來。
第二天,船繼續向上遊開去,速度比以前更快了。
10點鐘,在波海文那河口停了一下,它是從右岸的平原裡曲曲折折地流到江中的支流。
在河口,又有一隻小船,10個土人乘坐着。
這條船和酋長的船相遇後,戰士們彼此打了招呼,說了句:“阿依勒·梅拉”——這就是說“你太太平平地到這裡來了”。
接着,兩隻小船并排前進。
這些新來的人也是殘兵敗将,衣服破爛不堪,武器上粘着血迹,有的人傷口還流着血,但他們是沉默寡言的人。
他們帶有未開化民族固有的那種無所謂的神情,絲毫不留心那些歐洲俘虜們。
中午,蒙加陀塔利山的許多山頭在西邊出現了,河谷開始變得狹小了。
猛烈的江水在山峽裡流速很急,濺起一層層浪花。
土人一邊劃槳,一邊唱歌,歌聲和槳聲應和着,他們的歌聲優美,力量倍增,船在雪白的浪頭上飛奔。
急流過去之後,每隔一英裡路就拐一個彎,江水變得溫馴而平靜了,緩緩地向前流淌。
傍晚,啃骨魔把船停泊在山腳下,這帶山的最初幾個旁峰直落到窄狹的河岸上,形成了一排壁陡的懸岩。
在那裡有20個土人,也是乘船而來,正安排着過夜生活。
大堆的篝火在樹底下燃燒着。
一個和啃骨魔地位相等的首領穩重地走過來,互相擁抱吻了一下,并親切地打了招呼,說了聲:“見吉。
”他們仍是把俘虜放在營地中心,派人嚴密堅守着。
第二天早晨,仍是逆流而上,從隈卡陀江的支流裡又鑽出來許多小船來。
大約有60~70名戰士,他們是吃了英國士兵的苦頭,從前線退下來,準備回山區去的。
有時一陣歌聲從那邊一連串的小船上響起來。
一個土人高唱着毛利人的那種神秘的愛國歌曲: 巴巴拉提瓦提提敵 依東伽内…… 這是号召毛利人獻身于獨立戰争的國歌,唱歌人的歌聲清晰而響亮,引起了山裡的回聲,他唱歌時,土人們都嘭嘭地象打鼓一樣拍打着胸膛,齊聲和着那支雄壯的戰歌。
這樣,水手們劃得更起勁了。
小船破浪飛奔。
在這一天的航行中,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吸引了那些俘虜。
在下午4點鐘的時候,酋長控制着小船,若無其事地鑽進一條狹窄小道。
波瀾瘋狂地沖擊着江中的小島,小島數量之多,令人驚歎,極容易翻船。
而在這段旅途中,又特别不能翻船。
否則,無路可逃,誰踏上江邊滾燙的泥灘就會沒有命的。
原來,這段江水來源于地下有名的沸泉,這些沸泉一向引起探險家們的驚奇。
鐵鏽已把兩岸的淤泥染成鮮紅色,連一片淨土也難以找到。
空氣中充滿着刺鼻的硫磺味。
土縫裡發出的那種臭味和泥泡脹後冒出的那種煤氣,土人已習以為常,而俘虜們卻實在難以忍受。
盡管他們的鼻子聞不慣這種蒸發的氣味,眼睛卻不能不領略這番奇景。
那幾隻小船在蒸汽雲霧裡亂鑽着。
這濃濃的迷霧朦朦胧胧,在江面上形成一座大穹窿。
江兩邊是數不清的沸泉,有的冒着大團大團的蒸汽,有的噴着一根一根的水柱,參差不齊,象人工特意在此布置的噴泉和瀑布,人們簡直以為有機械師在任意地調節着這些泉水,使它們或噴或止,此起彼落。
水和蒸汽在空中混成一片,在太陽光下發出五顔六色的虹光。
這裡之所以有奇特的景觀,與這裡的特殊地質構造有關。
由于火山活動頻繁,地火在不斷地燃燒,因此河水在不停地沸騰。
離這裡不遠,在羅托魯阿湖那邊,靠東面,還有許多溫泉和羅托瑪哈那和特塔拉塔兩個熱水瀑布,據說,以前有幾個大膽的旅行家曾在那裡作了最初的探險工作。
這裡的沸泉、噴水口和硫氣坑實在太多了。
目前,新西蘭有加裡羅和瓦長利兩座活火山,因為這兩個洩氣活塞是不夠排洩地下熱力的,因此,過多的煤氣在那兩座火山口找不到出路,隻好在此發洩了。
土人的幾隻小船在足有3公裡長的熱汽層中穿行着,一會兒,硫磺煙忽然消散了,急速的氣流送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人們氣喘籲籲的胸膛感到一陣涼爽,沸水區終于走過了。
天黑之前,土人們使勁地劃槳,又過了希巴巴士阿和塔瑪特珂兩道急流。
他們至此,已走了100多公裡的路了。
晚上,仍按以前的規矩宿了營。
第二天,地理學家巴加内爾先生看了地圖,知道右岸聳入雲霄的高山叫托巴拉山,海拔1000米。
中午,所有小船向東一樣,再轉彎向南,便駛進了道波湖。
湖邊有一座茅棚子,棚頂上随風飄揚着一塊布,土人都舉手向它緻敬。
這就是他們的國旗。
那就是在趁這幫敗兵晚上宿營時,悄悄地溜走。
但是自從爵士和啃骨魔談了話以後,大家覺得這個辦法不妥。
最穩當的辦法,就是忍耐下去,讓土人拿自己交換俘虜,這樣生還的希望還比較大。
因為在這陌生的地方逃跑,而且自己又丢掉了武器,無法自衛,冒險性太大了。
當然,也許會發生意外、事故延緩或者阻礙了交換的進行,不過,那種可能性畢竟不大。
否則,10來個手無寸鐵的人對付30個武裝齊全的人,是難以獲勝的。
其實,爵士的推測是對的。
啃骨魔部落裡有一個重要首領被俘虜了,他們特别想把他換回來。
第二天,船繼續向上遊開去,速度比以前更快了。
10點鐘,在波海文那河口停了一下,它是從右岸的平原裡曲曲折折地流到江中的支流。
在河口,又有一隻小船,10個土人乘坐着。
這條船和酋長的船相遇後,戰士們彼此打了招呼,說了句:“阿依勒·梅拉”——這就是說“你太太平平地到這裡來了”。
接着,兩隻小船并排前進。
這些新來的人也是殘兵敗将,衣服破爛不堪,武器上粘着血迹,有的人傷口還流着血,但他們是沉默寡言的人。
他們帶有未開化民族固有的那種無所謂的神情,絲毫不留心那些歐洲俘虜們。
中午,蒙加陀塔利山的許多山頭在西邊出現了,河谷開始變得狹小了。
猛烈的江水在山峽裡流速很急,濺起一層層浪花。
土人一邊劃槳,一邊唱歌,歌聲和槳聲應和着,他們的歌聲優美,力量倍增,船在雪白的浪頭上飛奔。
急流過去之後,每隔一英裡路就拐一個彎,江水變得溫馴而平靜了,緩緩地向前流淌。
傍晚,啃骨魔把船停泊在山腳下,這帶山的最初幾個旁峰直落到窄狹的河岸上,形成了一排壁陡的懸岩。
在那裡有20個土人,也是乘船而來,正安排着過夜生活。
大堆的篝火在樹底下燃燒着。
一個和啃骨魔地位相等的首領穩重地走過來,互相擁抱吻了一下,并親切地打了招呼,說了聲:“見吉。
”他們仍是把俘虜放在營地中心,派人嚴密堅守着。
第二天早晨,仍是逆流而上,從隈卡陀江的支流裡又鑽出來許多小船來。
大約有60~70名戰士,他們是吃了英國士兵的苦頭,從前線退下來,準備回山區去的。
有時一陣歌聲從那邊一連串的小船上響起來。
一個土人高唱着毛利人的那種神秘的愛國歌曲: 巴巴拉提瓦提提敵 依東伽内…… 這是号召毛利人獻身于獨立戰争的國歌,唱歌人的歌聲清晰而響亮,引起了山裡的回聲,他唱歌時,土人們都嘭嘭地象打鼓一樣拍打着胸膛,齊聲和着那支雄壯的戰歌。
這樣,水手們劃得更起勁了。
小船破浪飛奔。
在這一天的航行中,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吸引了那些俘虜。
在下午4點鐘的時候,酋長控制着小船,若無其事地鑽進一條狹窄小道。
波瀾瘋狂地沖擊着江中的小島,小島數量之多,令人驚歎,極容易翻船。
而在這段旅途中,又特别不能翻船。
否則,無路可逃,誰踏上江邊滾燙的泥灘就會沒有命的。
原來,這段江水來源于地下有名的沸泉,這些沸泉一向引起探險家們的驚奇。
鐵鏽已把兩岸的淤泥染成鮮紅色,連一片淨土也難以找到。
空氣中充滿着刺鼻的硫磺味。
土縫裡發出的那種臭味和泥泡脹後冒出的那種煤氣,土人已習以為常,而俘虜們卻實在難以忍受。
盡管他們的鼻子聞不慣這種蒸發的氣味,眼睛卻不能不領略這番奇景。
那幾隻小船在蒸汽雲霧裡亂鑽着。
這濃濃的迷霧朦朦胧胧,在江面上形成一座大穹窿。
江兩邊是數不清的沸泉,有的冒着大團大團的蒸汽,有的噴着一根一根的水柱,參差不齊,象人工特意在此布置的噴泉和瀑布,人們簡直以為有機械師在任意地調節着這些泉水,使它們或噴或止,此起彼落。
水和蒸汽在空中混成一片,在太陽光下發出五顔六色的虹光。
這裡之所以有奇特的景觀,與這裡的特殊地質構造有關。
由于火山活動頻繁,地火在不斷地燃燒,因此河水在不停地沸騰。
離這裡不遠,在羅托魯阿湖那邊,靠東面,還有許多溫泉和羅托瑪哈那和特塔拉塔兩個熱水瀑布,據說,以前有幾個大膽的旅行家曾在那裡作了最初的探險工作。
這裡的沸泉、噴水口和硫氣坑實在太多了。
目前,新西蘭有加裡羅和瓦長利兩座活火山,因為這兩個洩氣活塞是不夠排洩地下熱力的,因此,過多的煤氣在那兩座火山口找不到出路,隻好在此發洩了。
土人的幾隻小船在足有3公裡長的熱汽層中穿行着,一會兒,硫磺煙忽然消散了,急速的氣流送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人們氣喘籲籲的胸膛感到一陣涼爽,沸水區終于走過了。
天黑之前,土人們使勁地劃槳,又過了希巴巴士阿和塔瑪特珂兩道急流。
他們至此,已走了100多公裡的路了。
晚上,仍按以前的規矩宿了營。
第二天,地理學家巴加内爾先生看了地圖,知道右岸聳入雲霄的高山叫托巴拉山,海拔1000米。
中午,所有小船向東一樣,再轉彎向南,便駛進了道波湖。
湖邊有一座茅棚子,棚頂上随風飄揚着一塊布,土人都舉手向它緻敬。
這就是他們的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