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黃金之鄉
關燈
小
中
大
1814年,現今的倫敦皇家地理學會會長莫其遜先生,研究澳大利亞南海岸不遠的由北而南的那條山脈,它的地質構造和烏拉爾山有許多相似點。
我們知道,烏拉爾山是一條産金子的山脈。
因此,這位地理學家就推想:澳大利亞的這條山脈是不是也含有這貴重的金屬呢?是的,他的推斷不錯。
果然,兩年以後,有人從新南威爾土寄了兩塊金礦标本給他。
他就決定勞務輸出,送一批工人去新荷蘭的金礦區。
在南澳最初發現金沙的是杜通先生。
在新南威爾士最初發現金礦床的是佛白和斯密士先生。
這一轟動,世界各個角落的掘金人都來了,形成了“淘金熱”。
尤其是奧非爾城産金最多,發展最為迅速,真不愧《聖經》裡那個金國同名。
直到那時為止,知道維多利亞省有金礦的人并不多。
在1851年,在這個省才掘出金沙,不久,在四個地方同時開采。
這四個地方是巴拉刺、奧文河、奔地哥和亞曆山大,這些地方含金量很豐富。
但是,當時開采條件不夠,前三個地方開采量不大。
而亞曆山大,礦石質量高,分布均勻,具備開采條件。
當時,它所産生的金子價格是每斤1411法郎,達到全世界市場價格的最高記錄。
現在,由南緯37度引導這個小旅行隊正走向這個金礦區,這是一個不知有多少人破産又有多少人發财的地方。
12月31日,他們在崎岖不平、牛馬難行的路上走了一整天之後,終于望見了亞曆山大的許多圓圓的山頂了。
他們當晚就在一個山坳裡宿營,系好牛馬,任他們随意在旁邊吃點草。
第二天,也就是1866年元旦,牛車又走在黃金之鄉的道路上。
地理學家和其他人走過這座著名的金山,都感到十分欣幸。
這山名用澳大利亞土語說,叫“吉坡兒”,不知有多少冒險家跑過這裡,有強盜,有良民,有要人家命的,也有自己送命的。
特别是1851年,在這個黃金年中,“黃金熱”變成了流行病,象瘟疫一樣蔓延着,不知有多少人以為得到了發财的機會,結果反而客死他鄉。
大家都說,上帝慷慨地撒下了千百萬黃金的種子,現在正是收獲的季節,于是,那些應運而生的收獲人便來收金了。
真是“萬般皆下品,惟有掘金高。
”累死的人固然多,可是一鋤頭發了大财的也不少。
看見倒楣的,大家都不說;看見發财的,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五湖四海。
不久,各種野心家便紛紛湧向澳大利亞大陸。
單說墨爾本這個城市,就來了5萬4千名移民,他們是支無組織無紀律的大軍,是無惡不作的搶劫者。
在黃金狂的年代裡,地方上的秩序混亂得無法形容。
然而,英國當局以他們那種慣有的沉着,居然控制了這種局勢。
那些警察和士兵都不幹搶劫的勾當了,并改邪歸正。
所以,爵士此時路過,不會再碰到當年那殘暴的情景了。
13年過去了,現在,金礦開采得井井有條,按嚴格制度控制着。
而且,年複一年的開采,這金礦被鑿得“千瘡百孔”,象是白螞蚊鑽得遍地皆是的洞眼,礦層漸漸地快采完了。
快到11點鐘的時候,旅客們到了礦區中心。
那是一座新興的“城市”,有工廠、有别墅、也有教堂、有銀行和報館;旅館、農莊和遊樂場也有;甚至還有劇場,那時正上演一部描繪本地風光的劇本,演得很好。
這劇本叫幸運的掘金人,主角在劇末時滿懷着失望的情緒掘下了最後一鋤,而這鋤挖出了一鳴驚人的大金塊。
爵士好奇心也特别強,想參觀一下亞曆山大的采金區,他讓艾爾通趕車先走,一會兒他就跟上去。
這措施正和巴加内爾的意,和往常一樣,自告奮勇地充當向導和解說員。
大家由他帶領向銀行走去。
馬路很寬,用碎石鋪成,灑水車剛剛灑過水。
什麼“黃金有限公司”,“掘金人總辦事處”,“塊金總彙”等等的大招牌到處引人注目。
勞動力和資本聯合起來已代替了過去的單幹形式了,到處聽見機器的隆隆聲。
再往前走,一眼望去,地面上都是洞眼,不計其數。
工人們掄着鐵鋤,在陽光下亮閃閃的,好象天空不斷打閃一般。
這些工人,各國都有,他們彼此并不争吵,一聲不響地勞動着。
這時,巴加内爾說:“我們不要以為在大陸上就沒增手空拳的财迷跑來單幹找金子的。
我們知道,大部分工人都是由公司雇傭的,因為他們非這樣做不可,礦區是由政府出賣或出租的,沒有錢就沒有下鋤的地方。
但是一些既買不起,又不願出賣勞動力的人,就不得不冒險單幹了。
“他們用什麼方法發橫财呢?” “就是‘跳坑’法”,巴加内爾回答說,“比方,我們這幫人,無權在礦床上開采,然而,隻要運氣好,一樣可以發大财。
” “怎樣發财呢?”少校問。
“‘跳坑’呀!我剛才不是說過了嗎?” “怎麼跳法呢?”少校又問。
“‘跳坑’嗎!這裡有個風俗,常引起兇殺和騷亂,但主管當局無法取消。
” “快說呀!真吊人家的胃口!” “我現在說着呢!這裡大家公認的,任何一個采礦區,除重大節日外,隻要24小時無人開采,就
我們知道,烏拉爾山是一條産金子的山脈。
因此,這位地理學家就推想:澳大利亞的這條山脈是不是也含有這貴重的金屬呢?是的,他的推斷不錯。
果然,兩年以後,有人從新南威爾土寄了兩塊金礦标本給他。
他就決定勞務輸出,送一批工人去新荷蘭的金礦區。
在南澳最初發現金沙的是杜通先生。
在新南威爾士最初發現金礦床的是佛白和斯密士先生。
這一轟動,世界各個角落的掘金人都來了,形成了“淘金熱”。
尤其是奧非爾城産金最多,發展最為迅速,真不愧《聖經》裡那個金國同名。
直到那時為止,知道維多利亞省有金礦的人并不多。
在1851年,在這個省才掘出金沙,不久,在四個地方同時開采。
這四個地方是巴拉刺、奧文河、奔地哥和亞曆山大,這些地方含金量很豐富。
但是,當時開采條件不夠,前三個地方開采量不大。
而亞曆山大,礦石質量高,分布均勻,具備開采條件。
當時,它所産生的金子價格是每斤1411法郎,達到全世界市場價格的最高記錄。
現在,由南緯37度引導這個小旅行隊正走向這個金礦區,這是一個不知有多少人破産又有多少人發财的地方。
12月31日,他們在崎岖不平、牛馬難行的路上走了一整天之後,終于望見了亞曆山大的許多圓圓的山頂了。
他們當晚就在一個山坳裡宿營,系好牛馬,任他們随意在旁邊吃點草。
第二天,也就是1866年元旦,牛車又走在黃金之鄉的道路上。
地理學家和其他人走過這座著名的金山,都感到十分欣幸。
這山名用澳大利亞土語說,叫“吉坡兒”,不知有多少冒險家跑過這裡,有強盜,有良民,有要人家命的,也有自己送命的。
特别是1851年,在這個黃金年中,“黃金熱”變成了流行病,象瘟疫一樣蔓延着,不知有多少人以為得到了發财的機會,結果反而客死他鄉。
大家都說,上帝慷慨地撒下了千百萬黃金的種子,現在正是收獲的季節,于是,那些應運而生的收獲人便來收金了。
真是“萬般皆下品,惟有掘金高。
”累死的人固然多,可是一鋤頭發了大财的也不少。
看見倒楣的,大家都不說;看見發财的,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五湖四海。
不久,各種野心家便紛紛湧向澳大利亞大陸。
單說墨爾本這個城市,就來了5萬4千名移民,他們是支無組織無紀律的大軍,是無惡不作的搶劫者。
在黃金狂的年代裡,地方上的秩序混亂得無法形容。
然而,英國當局以他們那種慣有的沉着,居然控制了這種局勢。
那些警察和士兵都不幹搶劫的勾當了,并改邪歸正。
所以,爵士此時路過,不會再碰到當年那殘暴的情景了。
13年過去了,現在,金礦開采得井井有條,按嚴格制度控制着。
而且,年複一年的開采,這金礦被鑿得“千瘡百孔”,象是白螞蚊鑽得遍地皆是的洞眼,礦層漸漸地快采完了。
快到11點鐘的時候,旅客們到了礦區中心。
那是一座新興的“城市”,有工廠、有别墅、也有教堂、有銀行和報館;旅館、農莊和遊樂場也有;甚至還有劇場,那時正上演一部描繪本地風光的劇本,演得很好。
這劇本叫幸運的掘金人,主角在劇末時滿懷着失望的情緒掘下了最後一鋤,而這鋤挖出了一鳴驚人的大金塊。
爵士好奇心也特别強,想參觀一下亞曆山大的采金區,他讓艾爾通趕車先走,一會兒他就跟上去。
這措施正和巴加内爾的意,和往常一樣,自告奮勇地充當向導和解說員。
大家由他帶領向銀行走去。
馬路很寬,用碎石鋪成,灑水車剛剛灑過水。
什麼“黃金有限公司”,“掘金人總辦事處”,“塊金總彙”等等的大招牌到處引人注目。
勞動力和資本聯合起來已代替了過去的單幹形式了,到處聽見機器的隆隆聲。
再往前走,一眼望去,地面上都是洞眼,不計其數。
工人們掄着鐵鋤,在陽光下亮閃閃的,好象天空不斷打閃一般。
這些工人,各國都有,他們彼此并不争吵,一聲不響地勞動着。
這時,巴加内爾說:“我們不要以為在大陸上就沒增手空拳的财迷跑來單幹找金子的。
我們知道,大部分工人都是由公司雇傭的,因為他們非這樣做不可,礦區是由政府出賣或出租的,沒有錢就沒有下鋤的地方。
但是一些既買不起,又不願出賣勞動力的人,就不得不冒險單幹了。
“他們用什麼方法發橫财呢?” “就是‘跳坑’法”,巴加内爾回答說,“比方,我們這幫人,無權在礦床上開采,然而,隻要運氣好,一樣可以發大财。
” “怎樣發财呢?”少校問。
“‘跳坑’呀!我剛才不是說過了嗎?” “怎麼跳法呢?”少校又問。
“‘跳坑’嗎!這裡有個風俗,常引起兇殺和騷亂,但主管當局無法取消。
” “快說呀!真吊人家的胃口!” “我現在說着呢!這裡大家公認的,任何一個采礦區,除重大節日外,隻要24小時無人開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