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安達斯山脈
關燈
小
中
大
直到這時為止,橫貫智利的人們還沒有遇到任何嚴重的意外。
但是現在,爬山旅行難免要碰到的障礙和危險都同時來了。
與自然界各種困難作鬥争就要開始了。
有個重要的問題必須在出發前先解決:由哪條路可以越過安達斯山脈而離不開原定的路線呢?大家問向導。
“在這一帶高低岩兒我隻知道有兩條路可走。
”他回答。
“一定是過去曼多查發現的阿裡卡那條路?”巴加内爾說。
“一點不錯。
” “和維臘裡卡嶺以南的也就叫作維臘裡卡的那條路?” “正是。
” “那麼,朋友,這兩條路都有一個毛病,不是過于偏北就過于偏南。
” “你能提出另一條路嗎?”少校問。
“有,那就是安杜谷小道,它的位置在火山的斜坡上,南緯37度30分的地方。
就是說,離我們的預定路線隻差半度。
這條小道是以前查密雕·得·克魯茲探出來的,高僅2000米差一點。
” “好,這條安杜谷小路,你認得嗎?”爵士問向導。
“認是認得的,爵士,這條路我也走過,我所以沒有提到它,是因為它是小徑,最多也隻能勉強通過牧群,是山東麓的印第安畜牧人走的。
” “那麼,朋友,白環什人的牛馬能走的地方,我們就能走。
既然這條路仍舊在直線上,我們就走這條小路吧。
” 立刻,動身的信号發出了,全隊人馬鑽進了拉斯勒哈斯山谷,兩邊都是大叢的結晶石灰岩,路随着一個幾乎感覺不到的斜坡逐漸升高。
大約11點光景,要繞過一個小湖,這小湖是一個天然蓄水池,是附近所有小河的彙流點,風景極佳。
河水汨汨地流到這裡,便消失在一片恬靜中。
湖上是一層一層的高原,長滿了林草,印第安人的牛羊群就在那裡放牧。
過了這裡是一片南北橫亘着的沼澤地,由于騾子有跨過沼澤地的本領,大家安然渡過了。
午後1點,正從巴勒那堡旁邊繞過。
山坡已經逐漸陡起來,石頭嶙嶙的,石子在騾腳下滾着,形成一種嘩啦啦的碎石瀑布。
快到3點鐘的時候,又是許多1770年土人起義中毀掉的殘壕廢壘。
這些遺迹充滿了畫意。
“真的,高山還不夠把人們隔開,還要加上碉堡呀!”巴加内爾說。
從這地方起,路不但很難走,而且很險。
山坡的坡度加大了,岩頭的小路愈走愈窄,岸下的坑谷深得駭人。
騾子謹慎地走着,鼻子貼着地,嗅着山路。
人們一個一個排着前進。
有時,拐了一個陡彎,“馬德鈴娜”不見了,旅行隊就循着它從遠處傳來的鈴聲前進。
也有些時候,任意曲折的山徑把騾隊折成平行的兩行,領頭的向導可以和壓尾的“陪翁”談話,其中隔着一條裂縫,寬不到20米,深達幾百米以上,形成平行的兩隊人馬中的不可跨越的鴻溝。
然而在這一帶山地上,還有草本植物正與岩石作鬥争,但是人們已經感覺到礦物界在向植物界侵略了。
幾塊已經凝固的熔岩,呈着鐵青色,聳起針狀的黃色結晶,人們一看就知道離安杜谷火山不遠了。
岩石一層層地堆砌着,搖搖欲墜,不符合任何平衡定律,卻還能互相支撐着攀附着,還不會崩倒下來。
很明顯地,隻要有輕微的震動,這些岩石就會改變樣子的,我們看到這些傾斜的尖峰,歪倒的穹窿,偏頗的圓頂,就知道這些地區的山勢還沒有定型。
在這種條件下,是很難辨認的。
安達斯山的巨大骨架幾乎不斷地在搖動,因此常常改變着通行的路線,昨天認路的标識點,今天可能就不在原位置了。
所以向導常常搞不清楚。
停下來看看四周,辨認岩殼的形狀,在那些易碎的石頭上找着印第安人走過的痕迹,因為要辨别方向是毫無辦法的呀! 爵士一步一步地緊跟着向導。
他了解并且感到向導的煩惱随着路徑的困難在增加。
他不敢問他,他想:騾夫應該和騾子一樣,也有識路的本領,因此還是信任騾夫好,他這種想法也許不是沒有道理的。
整整一個鐘頭,向導可以說是在彷徨着,但總是漸漸進入更高的地帶。
最後他不得不幹脆下來。
那時他們正走進一條不很寬的山谷,這種山谷是印第安人稱為“格伯拉達”的那些窄山峽的一種。
一堵雲斑石的峭壁,呈尖峰狀,攔住了出口。
那向導找了一陣,
但是現在,爬山旅行難免要碰到的障礙和危險都同時來了。
與自然界各種困難作鬥争就要開始了。
有個重要的問題必須在出發前先解決:由哪條路可以越過安達斯山脈而離不開原定的路線呢?大家問向導。
“在這一帶高低岩兒我隻知道有兩條路可走。
”他回答。
“一定是過去曼多查發現的阿裡卡那條路?”巴加内爾說。
“一點不錯。
” “和維臘裡卡嶺以南的也就叫作維臘裡卡的那條路?” “正是。
” “那麼,朋友,這兩條路都有一個毛病,不是過于偏北就過于偏南。
” “你能提出另一條路嗎?”少校問。
“有,那就是安杜谷小道,它的位置在火山的斜坡上,南緯37度30分的地方。
就是說,離我們的預定路線隻差半度。
這條小道是以前查密雕·得·克魯茲探出來的,高僅2000米差一點。
” “好,這條安杜谷小路,你認得嗎?”爵士問向導。
“認是認得的,爵士,這條路我也走過,我所以沒有提到它,是因為它是小徑,最多也隻能勉強通過牧群,是山東麓的印第安畜牧人走的。
” “那麼,朋友,白環什人的牛馬能走的地方,我們就能走。
既然這條路仍舊在直線上,我們就走這條小路吧。
” 立刻,動身的信号發出了,全隊人馬鑽進了拉斯勒哈斯山谷,兩邊都是大叢的結晶石灰岩,路随着一個幾乎感覺不到的斜坡逐漸升高。
大約11點光景,要繞過一個小湖,這小湖是一個天然蓄水池,是附近所有小河的彙流點,風景極佳。
河水汨汨地流到這裡,便消失在一片恬靜中。
湖上是一層一層的高原,長滿了林草,印第安人的牛羊群就在那裡放牧。
過了這裡是一片南北橫亘着的沼澤地,由于騾子有跨過沼澤地的本領,大家安然渡過了。
午後1點,正從巴勒那堡旁邊繞過。
山坡已經逐漸陡起來,石頭嶙嶙的,石子在騾腳下滾着,形成一種嘩啦啦的碎石瀑布。
快到3點鐘的時候,又是許多1770年土人起義中毀掉的殘壕廢壘。
這些遺迹充滿了畫意。
“真的,高山還不夠把人們隔開,還要加上碉堡呀!”巴加内爾說。
從這地方起,路不但很難走,而且很險。
山坡的坡度加大了,岩頭的小路愈走愈窄,岸下的坑谷深得駭人。
騾子謹慎地走着,鼻子貼着地,嗅着山路。
人們一個一個排着前進。
有時,拐了一個陡彎,“馬德鈴娜”不見了,旅行隊就循着它從遠處傳來的鈴聲前進。
也有些時候,任意曲折的山徑把騾隊折成平行的兩行,領頭的向導可以和壓尾的“陪翁”談話,其中隔着一條裂縫,寬不到20米,深達幾百米以上,形成平行的兩隊人馬中的不可跨越的鴻溝。
然而在這一帶山地上,還有草本植物正與岩石作鬥争,但是人們已經感覺到礦物界在向植物界侵略了。
幾塊已經凝固的熔岩,呈着鐵青色,聳起針狀的黃色結晶,人們一看就知道離安杜谷火山不遠了。
岩石一層層地堆砌着,搖搖欲墜,不符合任何平衡定律,卻還能互相支撐着攀附着,還不會崩倒下來。
很明顯地,隻要有輕微的震動,這些岩石就會改變樣子的,我們看到這些傾斜的尖峰,歪倒的穹窿,偏頗的圓頂,就知道這些地區的山勢還沒有定型。
在這種條件下,是很難辨認的。
安達斯山的巨大骨架幾乎不斷地在搖動,因此常常改變着通行的路線,昨天認路的标識點,今天可能就不在原位置了。
所以向導常常搞不清楚。
停下來看看四周,辨認岩殼的形狀,在那些易碎的石頭上找着印第安人走過的痕迹,因為要辨别方向是毫無辦法的呀! 爵士一步一步地緊跟着向導。
他了解并且感到向導的煩惱随着路徑的困難在增加。
他不敢問他,他想:騾夫應該和騾子一樣,也有識路的本領,因此還是信任騾夫好,他這種想法也許不是沒有道理的。
整整一個鐘頭,向導可以說是在彷徨着,但總是漸漸進入更高的地帶。
最後他不得不幹脆下來。
那時他們正走進一條不很寬的山谷,這種山谷是印第安人稱為“格伯拉達”的那些窄山峽的一種。
一堵雲斑石的峭壁,呈尖峰狀,攔住了出口。
那向導找了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