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回 明教大會
關燈
小
中
大
雲光明寺”,此後太原、荊州、揚州、洪州、越州等重鎮,均有大雲光明寺。
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秘密教會,曆朝均受官府摧殘。
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秘,終于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張無忌讀到此處,不禁長歎一聲,說道:“楊左使,本教教旨原是去惡行善,和釋道并無大異,何以自唐代以來,曆朝均受慘酷屠戳?”楊逍道:“釋家雖說普渡衆生,但僧衆出家,各持清修,不理世務。
道家亦然。
本教則聚集鄉民,不論是誰有甚危難困苦,諸教衆一齊出力相助。
官府欺壓官民,什麼時候能少了?什麼地方能少了?一遇到有人被官府冤屈欺壓,本教勢必和官府相抗。
”張無忌點了點頭,說道:“隻有朝廷官府不去欺壓良民,豪紳土豪不敢橫行不法,到那時候,本教方能真正的興旺。
”楊逍拍案而起,大聲道:“教主之言,正說出了本教教旨的關鍵所在。
”張無忌道:“楊左使,你說當真能有這麼一日麼?”楊逍沉吟半響,說道:“但盼真道有這麼一天。
宋朝本教方臘方教主起事,也隻不過是為了想叫官府不敢欺壓良民。
”他翻開那本書來,指到明教大教主方臘在浙東起事、震動天下的記載,張無忌看得悠然神往,掩卷說道:“大丈夫固當如是。
雖然方教主殉難身死,卻終是轟轟烈烈的幹了一番事業。
”兩人四目相投,心意相通,不禁血熱如沸。
楊逍又道:“本教曆代均遭嚴禁,但始終屹立不倒。
南宋紹興四年,有個官員叫做王居正,對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說到本教之事,教主可以一觀。
”說着翻到書中一處,抄錄着王居正那道奏章。
張無忌見那奏章中寫道:“伏見兩浙州縣有吃菜事魔之俗。
方臘以前,法禁尚寬,而事魔之俗猶未至于甚熾。
方臘之後,法禁愈嚴,而事魔愈不可勝禁。
——臣聞事魔者,每鄉每村有一二桀黠,謂之魔頭,奉錄其鄉村姓氏名字,相與組盟為魔之黨。
凡事魔者不肉食。
而一家有事,同黨之人皆出力以相赈恤。
蓋不肉食則費省,費省故易足。
同黨則相親,相親故親恤而事易濟——” 張無忌讀到這裡,說道:“那王居正雖然仇視本教,卻也知本教教衆節儉樸實,相親相愛。
”他接下去又看那奏章:“——臣以為此先王導其民使相親相友相助之意。
而甘淡薄,教節儉,有古淳樸之風。
今民之師帥,既不能以是為政,乃為魔頭者竊取以瞽惑其黨,使皆歸德于其魔,于是從而附益之以邪僻害教之說。
民愚無知,謂吾從魔之言:事魔之道,而食易足、事易濟也,故以魔頭之說為皆可信,而争趨歸之。
此所以法禁愈嚴,而愈不可勝禁。
”他轉頭向楊逍道:“楊左使,『法禁愈嚴,而愈不可勝禁』這句話,正是本教深得民心的明證。
這部書可否借我一閱,也好讓我多知本教往聖先賢的業績遺訓?”楊逍道:“正要請教主指教。
” 無忌将書收起,說道:“俞三伯和殷六叔傷勢大好了,我們明日便首途赴蝴蝶谷去。
我另有一事要和左使相商,那是關于不悔妹子的。
”楊逍隻道他要開口求婚,心下甚喜,說道:“不悔的性命全出教主所賜,屬下父子感恩圖報,非隻一日。
教主但有所命。
無不樂從。
”張無忌于是将楊不悔那日如何向自己吐露心事的情由,一一說了。
楊逍一聽之下,錯愕萬分,怔怔的竟然說不出話來,隔了半晌,才道:“小女蒙殷六俠垂青,原是楊門之幸,隻是他二人年紀懸殊,輩份又異,這個——”說了“這個”兩字,卻又接不下去。
張無忌道:“殷六叔未滿四十,方當壯盛。
不悔妹子雖叫他一聲叔叔,也不是真有什麼血緣泛親,師門之誼。
他二人情投意合,倘若成了這頭姻緣,上代的仇嫌盡數化解,正是大大的美事。
”楊逍原是個十分豁達之人,又為紀曉芙之事,每次見到殷利亨,總是抱愧于心,暗想不悔既然傾心于他,倒是了贖自己的前愆,從此明教和武當派再也不存芥蒂,于是長揖說道:“教主玉成此事,足見關懷。
屬下先此謝謝。
” 當晚張無忌傳出這個喜訊,群豪紛紛向殷利亨道喜。
楊不悔害羞,躲在房中不肯出來。
張三豐和俞岱岩得知此事時,起初也頗驚奇,但随即便為殷利亨喜歡。
說到婚期,殷利亨道:“待大師哥他們回山,衆兄弟完聚,那時再辦喜事不遲。
” 次日張無忌偕同楊逍、殷天正、殷野王、鐵冠道人、周颠、小昭等人,辭别張三豐師徒,首途前往淮北。
楊不悔留在武當,服侍殷利亨,當時男女之防雖嚴,但他們武林中人,也不理會這些小節。
明教一行人曉行夜宿,向東北方行去,一路上見田地荒蕪,民有饑色。
沿海諸路本着殷實富庶之區,但眼前餓殍遍野,生民之困,已到極處。
群豪慨歎百姓慘遭劫難,又知蒙古人如此暴虐,霸居中土之期必不久長,正是天下英雄揭竿起事的良機。
這一日來到界牌集,離蝴蝶谷已然不遠,正行之間,忽聽得前面喊殺之聲大震,有兩支人馬正在交兵。
群豪縱馬上前,穿過一座森林,隻見千餘名蒙古兵分列左右,在進攻一座山寨
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秘密教會,曆朝均受官府摧殘。
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秘,終于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張無忌讀到此處,不禁長歎一聲,說道:“楊左使,本教教旨原是去惡行善,和釋道并無大異,何以自唐代以來,曆朝均受慘酷屠戳?”楊逍道:“釋家雖說普渡衆生,但僧衆出家,各持清修,不理世務。
道家亦然。
本教則聚集鄉民,不論是誰有甚危難困苦,諸教衆一齊出力相助。
官府欺壓官民,什麼時候能少了?什麼地方能少了?一遇到有人被官府冤屈欺壓,本教勢必和官府相抗。
”張無忌點了點頭,說道:“隻有朝廷官府不去欺壓良民,豪紳土豪不敢橫行不法,到那時候,本教方能真正的興旺。
”楊逍拍案而起,大聲道:“教主之言,正說出了本教教旨的關鍵所在。
”張無忌道:“楊左使,你說當真能有這麼一日麼?”楊逍沉吟半響,說道:“但盼真道有這麼一天。
宋朝本教方臘方教主起事,也隻不過是為了想叫官府不敢欺壓良民。
”他翻開那本書來,指到明教大教主方臘在浙東起事、震動天下的記載,張無忌看得悠然神往,掩卷說道:“大丈夫固當如是。
雖然方教主殉難身死,卻終是轟轟烈烈的幹了一番事業。
”兩人四目相投,心意相通,不禁血熱如沸。
楊逍又道:“本教曆代均遭嚴禁,但始終屹立不倒。
南宋紹興四年,有個官員叫做王居正,對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說到本教之事,教主可以一觀。
”說着翻到書中一處,抄錄着王居正那道奏章。
張無忌見那奏章中寫道:“伏見兩浙州縣有吃菜事魔之俗。
方臘以前,法禁尚寬,而事魔之俗猶未至于甚熾。
方臘之後,法禁愈嚴,而事魔愈不可勝禁。
——臣聞事魔者,每鄉每村有一二桀黠,謂之魔頭,奉錄其鄉村姓氏名字,相與組盟為魔之黨。
凡事魔者不肉食。
而一家有事,同黨之人皆出力以相赈恤。
蓋不肉食則費省,費省故易足。
同黨則相親,相親故親恤而事易濟——” 張無忌讀到這裡,說道:“那王居正雖然仇視本教,卻也知本教教衆節儉樸實,相親相愛。
”他接下去又看那奏章:“——臣以為此先王導其民使相親相友相助之意。
而甘淡薄,教節儉,有古淳樸之風。
今民之師帥,既不能以是為政,乃為魔頭者竊取以瞽惑其黨,使皆歸德于其魔,于是從而附益之以邪僻害教之說。
民愚無知,謂吾從魔之言:事魔之道,而食易足、事易濟也,故以魔頭之說為皆可信,而争趨歸之。
此所以法禁愈嚴,而愈不可勝禁。
”他轉頭向楊逍道:“楊左使,『法禁愈嚴,而愈不可勝禁』這句話,正是本教深得民心的明證。
這部書可否借我一閱,也好讓我多知本教往聖先賢的業績遺訓?”楊逍道:“正要請教主指教。
” 無忌将書收起,說道:“俞三伯和殷六叔傷勢大好了,我們明日便首途赴蝴蝶谷去。
我另有一事要和左使相商,那是關于不悔妹子的。
”楊逍隻道他要開口求婚,心下甚喜,說道:“不悔的性命全出教主所賜,屬下父子感恩圖報,非隻一日。
教主但有所命。
無不樂從。
”張無忌于是将楊不悔那日如何向自己吐露心事的情由,一一說了。
楊逍一聽之下,錯愕萬分,怔怔的竟然說不出話來,隔了半晌,才道:“小女蒙殷六俠垂青,原是楊門之幸,隻是他二人年紀懸殊,輩份又異,這個——”說了“這個”兩字,卻又接不下去。
張無忌道:“殷六叔未滿四十,方當壯盛。
不悔妹子雖叫他一聲叔叔,也不是真有什麼血緣泛親,師門之誼。
他二人情投意合,倘若成了這頭姻緣,上代的仇嫌盡數化解,正是大大的美事。
”楊逍原是個十分豁達之人,又為紀曉芙之事,每次見到殷利亨,總是抱愧于心,暗想不悔既然傾心于他,倒是了贖自己的前愆,從此明教和武當派再也不存芥蒂,于是長揖說道:“教主玉成此事,足見關懷。
屬下先此謝謝。
” 當晚張無忌傳出這個喜訊,群豪紛紛向殷利亨道喜。
楊不悔害羞,躲在房中不肯出來。
張三豐和俞岱岩得知此事時,起初也頗驚奇,但随即便為殷利亨喜歡。
說到婚期,殷利亨道:“待大師哥他們回山,衆兄弟完聚,那時再辦喜事不遲。
” 次日張無忌偕同楊逍、殷天正、殷野王、鐵冠道人、周颠、小昭等人,辭别張三豐師徒,首途前往淮北。
楊不悔留在武當,服侍殷利亨,當時男女之防雖嚴,但他們武林中人,也不理會這些小節。
明教一行人曉行夜宿,向東北方行去,一路上見田地荒蕪,民有饑色。
沿海諸路本着殷實富庶之區,但眼前餓殍遍野,生民之困,已到極處。
群豪慨歎百姓慘遭劫難,又知蒙古人如此暴虐,霸居中土之期必不久長,正是天下英雄揭竿起事的良機。
這一日來到界牌集,離蝴蝶谷已然不遠,正行之間,忽聽得前面喊殺之聲大震,有兩支人馬正在交兵。
群豪縱馬上前,穿過一座森林,隻見千餘名蒙古兵分列左右,在進攻一座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