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索偷經僧

關燈
明其理,說道:“是啊,師兄譯得甚是精當。

    ”少林衆高僧面面相觑,無不失色,輩份較低之衆僧卻都側耳傾聽。

    神光上人又叽哩咕噜的說了一大篇梵語,又道:“這幾句話譯成華語,想必如此:‘卻将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蓋無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蓋無所照之境也。

    境智俱寂,心慮安然。

    外不尋枝,内不住定,二途懼混,一性悟然,此般若掌内功之要也。

    ”哲羅星道:“正是,正是!那日小僧與師兄在五台山清涼寺談佛法,論武功,所說我天竺佛門般若掌的内功要訣,确是如此。

    ”神光上人道:“那日師兄聽說的大金剛拳要旨,摩诃指的秘訣,小僧倒也還記得。

    ”說著又是滔滔不絕的背誦起來。

    玄慈及少林衆高僧一個個面如死灰,原來神光上人所背誦的,一字不錯,正是那三部古籍中聽記錄的要訣。

    誰也料不到此人居然有過目成誦的奇才,适才默默翻閱一遍,竟将三部武學要籍都記了在心中,而且比人精通梵語,先将經訣譯成梵語,再依華語背誦,倒似真的先有梵文,再有華文譯本一般。

    這麼一來,波羅星偷閱經書的罪名固然是洗刷得幹幹淨淨,而元元大師、八指頭陀等少林上輩高僧,反成了抄襲篡竊、欺世盜名之徒。

    這件事若是據理而争,那神光伶牙利齒,未必辯他得過。

    玄慈心下氣惱之極,但一時卻也想不出對付之策。

     玄生忽又越衆而出,向哲羅星道:“大師,你說這般若掌、摩诃指、金剛拳,都是本寺傳自天竺,大師自然精熟無比。

    此事是真是假,極易明白,小僧要領教大師這三門武功的高招,小僧所使招數,決不出這三門武功之外,大師下手指點時,也請以這三門武功為限。

    ”說著身形一晃,已站到了哲羅星的身前。

    玄慈暗叫:“慚愧!這法子甚是簡單,那番僧出手真僞立判,怎麼我竟是念不及此?”神光上人也是心中一凜:“這一著倒很利害,哲羅星自然不會什麼般若掌,卻教他如何應付?”哲羅星神色尴尬,說道:“天竺武功,著名者約有三百六十門,小僧雖然約略均知其大要,卻不能每一門皆精。

    據聞少林寺武功有七十二門絕技,請問師兄,是否七十二門絕技件件精通?若是小僧指定師兄施展七十二門絕技中的三頂,師兄是否能允所請?”這番話一說,玄生倒是難住了,要知少林寺七十二門絕技,每一位高僧所會者最多不過五六門,倘若有人任意指定三門,要哪一位高僧施展,那确是難以辦到之事。

    玄生自己精研武功,所知算是十分龐雜,但七十二門絕技,所會者亦不過六門而已。

    他正尋思如何回答,突然外面一個清朗的聲音遠遠傳了進來,說道:“天竺大德,中土高僧相聚少林寺講論武功,實乃盛事。

    小僧有緣,邂逅相遇,能做個不遠之客,在旁聆聽雙方高見麼?”一字一句,清清楚楚的送入了各人耳中。

     這聲音的來處,總是在山門之外,入耳如此清晰,卻又中正平和,并不震人耳鼓,說話者内功之高之純,可想而知;而他身在遠處,居然能知大殿的情景,豈不是練成了佛家内功最高境界之一的“天耳通”麼?玄慈微微一怔之之際,便運内力說道:“既是佛門同道便請光臨。

    ”又道:“玄鳴、玄石兩位師弟,請代我迎接嘉賓。

    ”他最後這兩句話并未使用内力,說得聲音甚輕。

    玄鳴、玄石二人躬身道:“是!”剛轉過身來,待要出殿,門外那人已道:“迎接是不敢當。

    素仰玄鳴大師精擅獅子吼神技,玄石大師摔碑手天下無雙,得晤兩位少林高僧,實是不勝之喜。

    ”他每說一句,聲音便近了數丈,剛說完“之喜”兩個字,大殿門口已出現了一位寶相莊嚴的中年僧人,雙手合什,面露微笑,說道:“吐蕃國山僧鸠摩智,參見少林寺方丈。

    ” 群僧見到他顯露這番身手,已是驚異之極,待聽他自己報名為鸠摩智,許多人都“哦”的一聲,道:“原來吐蕃國師大輪明王到了!”玄慈站起身來,搶上兩步,側身還禮,說道:“明王乃國君之師,遠來東土,實乃有緣。

    素仰國師公正明理,敝寺今日正有一事難以分剖,大駕光臨,那是再好也沒有了,便請國師主持公道,代為分辨是非。

    ”說著便替神光、哲羅星師兄弟、龍猛等諸大師逐一引見了。

    哲羅星與鸠摩智見過,辛辛苦苦從遊坦之身邊搶來的一部“易筋經”也給他轉手奪了去,這時和他又再相見,心下既驚且懼,又是十分氣惱,知道此人武功遠在自己之上,當玄慈引見之時,并不多言,隻默默的行了一禮。

    鸠摩智朝他一笑,卻也不提舊事。

    衆人相見罷,玄慈在正中設了一個座位,請鸠摩智就座,鸠摩智略一謙遜,便即坐了,這一來,他是坐在神光的上首。

    旁人倒也沒有什麼,神光心中卻暗自不忿:“你這番僧裝神弄鬼未必便有什麼真實本領,待會倒要試你一試。

    ”鸠摩智道:“方丈要小僧主持公道,分辨是非,那是萬萬不敢。

    隻是小僧适才在半山亭中,聽到玄生大師和哲羅星大師講論武功,頗覺兩位均有不足之處。

    ”此言一出大殿上群僧都是一凜,均想:“此人口氣好大。

    ”哲羅星領教過他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