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隐世高人
關燈
小
中
大
恕弟子狂妄之過。
”令狐沖為人本來狂傲,除了對師父,師娘,小師妹三人之外,對誰都無甚禮貌,但自從聽了那婆婆所奏的琴箫,又聽她言語謙和,高雅溫文,不知不覺的十分恭敬,當下向綠竹翁長揖到地,道:“弟子這便告辭。
”那婆婆道:“閣下慢走。
承你概贈妙曲,愧無以報,閣下傷重難愈,亦令人思之不安。
竹侄,你明日以奏琴之法傳授令狐少君,倘若他有耐心,能在洛陽久耽,則我這一曲‘清心普善咒’便傳了給他亦自不妨。
” 次日清晨,令狐沖便來小巷竹舍中學琴。
綠竹翁取出一張焦尾桐琴,授以音律,說道:“樂律十二律,是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此是自古有之,據說當年黃帝命伶倫為律,聽鳳凰之鳴而制十二律。
琴七弦具宮、商、角、征、羽五音,一弦為黃鐘,三弦為宮調,五調則為慢角、清商、宮調、慢宮、及蕤賓調。
”當下依次詳加解釋。
令狐沖雖于音律向來一竅不通,但他是個絕預聰明之人,一點便透,言語音調、過耳不忘。
綠竹翁甚是喜歡,當即授以指法,教他試奏一曲極短的“碧霄吟”。
令狐沖學得幾遍,便即純熟,彈奏出來,竟爾洋洋然有青天一碧,萬裡無雲的空闊氣象。
一曲既終,那婆婆在隔舍聽了,忍不住驚歎一聲,說道:“令狐少君,你學琴如此聰明,隻怕不久便能學我的‘清心普善咒’了。
”綠竹翁道:“姑姑,這位令狐兄弟今日初學,但這一曲‘碧霄吟’,琴中意象,竟已比侄兒為高。
”令狐沖謙謝道:“前輩過獎了,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弟子才能如前輩這般彈奏那‘笑傲江湖之曲’。
” 那婆婆失聲道:“你——你也想彈奏那‘笑傲江湖之曲’麼?”令狐沖臉上一紅,道:“弟子昨日聽得前輩琴箫雅奏,心下甚是羨慕,那當然是癡心妄想,連綠竹前輩尚且不能彈奏,弟子又那裡夠得上?”那婆婆不語,遇了半晌,低聲道:“倘若你能彈奏,自是大佳——。
”隻聽後來語音越說越低,細不可聞,随後是輕輕的一聲歎息。
如此一連十餘日,令狐沖一早便到小巷竹舍中來學琴,直至傍晚始歸,中飯也在綠竹翁處吃,雖是青菜豆腐,卻比王家的大魚大肉吃得更有滋味。
有幾日綠竹翁出去編織竹器,便由那婆婆親自教導,到得後來,令狐沖漸漸覺得自己所提的種種疑難,綠竹翁常自無法解答,須得那婆婆親自指點。
那婆婆相貌如何,令狐沖卻始終未見過一面,但聽她語音輕柔,倒似是位大家的千金小姐,那像陋巷貧居的一個婆婆?料想她雅善音樂,自幼深受熏治,因之連說話的聲音也好聽了,至老不變。
這日那婆婆傳授了一曲“有所思”,這是漢時古曲,節奏宛轉,令狐沖聽了數遍,依法撫琴,他心中不知不覺想起當日和嶽靈珊兩小無猜,同遊共樂的情景,又想到瀑布中練劍,思過崖上送飯,小師妹對自己的柔情蜜意,但不知如何,中間加了個林平之出來,小師妹對待自己竟是一日冷淡過一日。
他心中凄楚,突然之間,琴調一變,竟爾出現了幾下福建山歌的曲調,正是嶽靈珊那日下崖時所唱。
他一驚之下,立時住手不彈。
那婆婆溫言道:“這一曲‘有所思’,你本來奏得極好,意與情融,深得曲理,想必你自己心中想到了往昔之事。
隻是忽然出現閩音,曲詞似是俚歌,令人大為不解,卻是何故?” 令狐沖本是個開朗豁達之人,這番心事在胸中郁積已久,那婆婆這十餘日來又是對他極好,忍不住便将自己苦戀嶽靈珊而為她所棄之事,一一傾吐出來。
他隻說開頭,便再難抑止,竟是原原本本的對那婆婆說了,便将她當作是自己的祖母,母親,或是親姊姊妹妹一般。
待得說完,這才大感慚愧,說道:“婆婆,弟子的無聊心事,唠唠叨叨的說了這半天,真是——真是——” 他說了幾個“真是”,再也接不下去了。
那婆婆道:“‘緣’之一事,不能強求。
古人道得好:‘各有因緣莫羨人’,令狐少君,今日雖然失意,他日未始不能另有佳偶。
”令狐沖大聲道:“弟子今生今世,是再也不娶的了。
”那婆婆不再說話,琴音輕輕,奏了起來,卻便是那曲“清心普善咒”。
令狐沖聽後片刻,便已昏昏欲睡。
那婆婆止了琴音,說道:“自今日起,我授你此曲,大概有十日之功,便可學完。
此後每日彈奏一遍,往時功力雖然不能盡複,多少總會有些好處。
”令狐沖應道:“是。
”那婆婆當即傳了曲譜指法,令狐沖用心記憶。
如此學了兩日,第三日上,令狐沖又欲到小巷去學琴,勞德諾忽然匆匆過來,說道:“大師哥,師父吩咐,咱們明日要走了。
”令狐沖一怔,道:“明日走了?我——我——”想要說“我的琴曲還沒學全呢”,這句話到得口邊,卻又縮回。
勞德諾道:“師娘叫你收拾收拾,明兒一早動身。
”令狐沖答應了,當下快步來到綠竹小舍,向婆婆道:“弟子明日要告辭了。
”那婆婆一怔,半晌不語,隔了良久,才輕輕道:“去得這麼急!你——你這一曲還沒學全呢。
” 令狐沖道:“弟子也是這麼想。
隻是師命難違,再說,咱們異鄉為客,也不能在人家家中久居。
”那婆婆道:“那也說得是。
”當下傳授曲調指法,與往日無異。
令狐沖是個性情中人,與那婆婆相處多日,雖然從未見過她一面,但從琴音說話之中,知她對自己頗為關懷,無異親人。
隻是這婆婆生
”令狐沖為人本來狂傲,除了對師父,師娘,小師妹三人之外,對誰都無甚禮貌,但自從聽了那婆婆所奏的琴箫,又聽她言語謙和,高雅溫文,不知不覺的十分恭敬,當下向綠竹翁長揖到地,道:“弟子這便告辭。
”那婆婆道:“閣下慢走。
承你概贈妙曲,愧無以報,閣下傷重難愈,亦令人思之不安。
竹侄,你明日以奏琴之法傳授令狐少君,倘若他有耐心,能在洛陽久耽,則我這一曲‘清心普善咒’便傳了給他亦自不妨。
” 次日清晨,令狐沖便來小巷竹舍中學琴。
綠竹翁取出一張焦尾桐琴,授以音律,說道:“樂律十二律,是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此是自古有之,據說當年黃帝命伶倫為律,聽鳳凰之鳴而制十二律。
琴七弦具宮、商、角、征、羽五音,一弦為黃鐘,三弦為宮調,五調則為慢角、清商、宮調、慢宮、及蕤賓調。
”當下依次詳加解釋。
令狐沖雖于音律向來一竅不通,但他是個絕預聰明之人,一點便透,言語音調、過耳不忘。
綠竹翁甚是喜歡,當即授以指法,教他試奏一曲極短的“碧霄吟”。
令狐沖學得幾遍,便即純熟,彈奏出來,竟爾洋洋然有青天一碧,萬裡無雲的空闊氣象。
一曲既終,那婆婆在隔舍聽了,忍不住驚歎一聲,說道:“令狐少君,你學琴如此聰明,隻怕不久便能學我的‘清心普善咒’了。
”綠竹翁道:“姑姑,這位令狐兄弟今日初學,但這一曲‘碧霄吟’,琴中意象,竟已比侄兒為高。
”令狐沖謙謝道:“前輩過獎了,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弟子才能如前輩這般彈奏那‘笑傲江湖之曲’。
” 那婆婆失聲道:“你——你也想彈奏那‘笑傲江湖之曲’麼?”令狐沖臉上一紅,道:“弟子昨日聽得前輩琴箫雅奏,心下甚是羨慕,那當然是癡心妄想,連綠竹前輩尚且不能彈奏,弟子又那裡夠得上?”那婆婆不語,遇了半晌,低聲道:“倘若你能彈奏,自是大佳——。
”隻聽後來語音越說越低,細不可聞,随後是輕輕的一聲歎息。
如此一連十餘日,令狐沖一早便到小巷竹舍中來學琴,直至傍晚始歸,中飯也在綠竹翁處吃,雖是青菜豆腐,卻比王家的大魚大肉吃得更有滋味。
有幾日綠竹翁出去編織竹器,便由那婆婆親自教導,到得後來,令狐沖漸漸覺得自己所提的種種疑難,綠竹翁常自無法解答,須得那婆婆親自指點。
那婆婆相貌如何,令狐沖卻始終未見過一面,但聽她語音輕柔,倒似是位大家的千金小姐,那像陋巷貧居的一個婆婆?料想她雅善音樂,自幼深受熏治,因之連說話的聲音也好聽了,至老不變。
這日那婆婆傳授了一曲“有所思”,這是漢時古曲,節奏宛轉,令狐沖聽了數遍,依法撫琴,他心中不知不覺想起當日和嶽靈珊兩小無猜,同遊共樂的情景,又想到瀑布中練劍,思過崖上送飯,小師妹對自己的柔情蜜意,但不知如何,中間加了個林平之出來,小師妹對待自己竟是一日冷淡過一日。
他心中凄楚,突然之間,琴調一變,竟爾出現了幾下福建山歌的曲調,正是嶽靈珊那日下崖時所唱。
他一驚之下,立時住手不彈。
那婆婆溫言道:“這一曲‘有所思’,你本來奏得極好,意與情融,深得曲理,想必你自己心中想到了往昔之事。
隻是忽然出現閩音,曲詞似是俚歌,令人大為不解,卻是何故?” 令狐沖本是個開朗豁達之人,這番心事在胸中郁積已久,那婆婆這十餘日來又是對他極好,忍不住便将自己苦戀嶽靈珊而為她所棄之事,一一傾吐出來。
他隻說開頭,便再難抑止,竟是原原本本的對那婆婆說了,便将她當作是自己的祖母,母親,或是親姊姊妹妹一般。
待得說完,這才大感慚愧,說道:“婆婆,弟子的無聊心事,唠唠叨叨的說了這半天,真是——真是——” 他說了幾個“真是”,再也接不下去了。
那婆婆道:“‘緣’之一事,不能強求。
古人道得好:‘各有因緣莫羨人’,令狐少君,今日雖然失意,他日未始不能另有佳偶。
”令狐沖大聲道:“弟子今生今世,是再也不娶的了。
”那婆婆不再說話,琴音輕輕,奏了起來,卻便是那曲“清心普善咒”。
令狐沖聽後片刻,便已昏昏欲睡。
那婆婆止了琴音,說道:“自今日起,我授你此曲,大概有十日之功,便可學完。
此後每日彈奏一遍,往時功力雖然不能盡複,多少總會有些好處。
”令狐沖應道:“是。
”那婆婆當即傳了曲譜指法,令狐沖用心記憶。
如此學了兩日,第三日上,令狐沖又欲到小巷去學琴,勞德諾忽然匆匆過來,說道:“大師哥,師父吩咐,咱們明日要走了。
”令狐沖一怔,道:“明日走了?我——我——”想要說“我的琴曲還沒學全呢”,這句話到得口邊,卻又縮回。
勞德諾道:“師娘叫你收拾收拾,明兒一早動身。
”令狐沖答應了,當下快步來到綠竹小舍,向婆婆道:“弟子明日要告辭了。
”那婆婆一怔,半晌不語,隔了良久,才輕輕道:“去得這麼急!你——你這一曲還沒學全呢。
” 令狐沖道:“弟子也是這麼想。
隻是師命難違,再說,咱們異鄉為客,也不能在人家家中久居。
”那婆婆道:“那也說得是。
”當下傳授曲調指法,與往日無異。
令狐沖是個性情中人,與那婆婆相處多日,雖然從未見過她一面,但從琴音說話之中,知她對自己頗為關懷,無異親人。
隻是這婆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