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關燈
約翰生是18世紀英國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詞典編纂家。

    他傳奇的一生為鮑斯威爾《約翰生傳》生動記載,以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善良之人格而為後人所景仰。

     關于約翰生一生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其寫作的道德文章,以及新世紀如何對待他的文化思想傳承問題,值得做一簡單介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他的作品。

     曆史背景 約翰生是在英國兩次政治大革命後出生的。

    在第一次革命中,由克倫威爾領導的議會軍把查理一世(1625&mdash1649年在位)處死,成立了&ldquo共和國&rdquo。

    盡管名稱改變,但它基本是一個以清教徒嚴峻精神為标志的暴政。

    在不長的十年統治期間,英國劇院遭到關閉,出版物受到審查。

    在克倫威爾死後,1660年,查理一世的兒子繼承王位,史稱查理二世。

    在這個&ldquo複辟&rdquo時期,英國重開劇院,社會恢複秩序,确立法律,保證個人自由,禁止随意逮捕人。

    然而,詹姆斯二世(1685&mdash1688年在位)掌權後,新國王開始反&ldquo複辟&rdquo,傾向專制與羅馬天主教。

    1688年,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從荷蘭被邀請回國,結束獨裁。

    此後新時代開始,威廉三世(1689&mdash1702年在位)接受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使民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和出版自由,奠定至今未大變的&ldquo君主立憲&rdquo體制。

    史書稱1688年英國發生的這場沒有流血的變革為&ldquo第二次革命&rdquo或&ldquo光榮革命&rdquo。

     1709年,約翰生出生。

    大不列颠與蘇格蘭已合并(1707)兩年。

    這個&ldquo合并&rdquo是英國18世紀曆史開始的标志。

    約翰生生活的時期,經曆過四個王室:斯圖亞特王室的安妮女王(1702&mdash1714年在位)、德國漢諾威王室家族的喬治一世(1714&mdash1727年在位)、喬治二世(1727&mdash1760年在位)、喬治三世(1760&mdash1820年在位)。

    他十二歲那年,代表輝格黨的羅伯特·沃波爾出任英國第一财政大臣,行首相之實(1721)。

    他二十九歲到倫敦後開始以文為生,為雜志寫文章或編詞典。

    在他工作期間,英國侵略印度(1757),對法國開戰(1756&mdash1763),對北美殖民地征稅(1765)。

    1776年,北美十三州宣布獨立。

    八年後,約翰生去世(1784)。

    五年後(1789),巴黎發生推翻君主制的法國大革命。

     保守思想 在查理二世統治期間,英國就有了兩大黨的崛起和競争。

    傾向于保王的托利黨代表土地貴族的利益,而激進的輝格黨則代表金融工商業者的利益。

    由于得到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的支持,輝格黨一直以占優勢的姿态活躍于國會的政治舞台,而在沃波爾擔任政府首腦到約翰生去世的六十三年中,托利黨在國會隻有兩屆共十三年的執政時期。

    一貫傾向于托利黨的約翰生,在此起彼伏的兩黨鬥争中,很多時候成了國内事務的異見者、流放者,晚年成為頑固保守的漢諾威王朝的捍衛者,盡管他一再表示自己是個願意順從、注重社會和諧的人。

    他效忠王室、尊重秩序,但他不是一律以王室為是。

    他認為他所捍衛的君主也有好壞之分,所以當王室決定給予他養老金時,他會為以前的抨擊行為感到尴尬和無奈。

    與其說約翰生&ldquo保王&rdquo,不如說他要維護光榮革命後形成的一套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一種不管哪個政黨執政都應遵循的這一1688年革命後形成的政治原則。

    對君主立憲制,即使比約翰生出生略早的同時代人和被後人推崇更革命更進步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mdash1755),也大加稱贊,并總結提出他脍炙人口的&ldquo三權分立學說&rdquo。

    也許有感于曆史上暴亂的殘酷性和破壞性,憑着對人類的進步緩慢和人的局限性的深刻觀察,約翰生主張社會和諧有序地進步,堅決反對戰争,反對社會動亂。

    因為他相信,隻有在一個秩序井然的社會裡,人類才能更健康地生存發展,得到幸福。

    他應是和諧社會理論的大力提倡者。

    後人強調他&ldquo反對革命&rdquo的一面,看不到他擁護&ldquo革命&rdquo成果&ldquo君主立憲&rdquo的一面,如同&ldquo隻知貌異不識心同&rdquo。

     身處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時代,約翰生保守的政治态度使他遠離思想激進的哲學家,對當時一些最流行的學說如不可知論或懷疑主義等保持距離。

    同時,他并不拒絕時代進步的思潮,保持開放的心胸。

    他相信科學,關注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樂意接受啟蒙時代對自然和理性的尊崇,主張&ldquo順從自然而生活,服從宇宙的法則和不變的規律&rdquo。

    他的散文寫作對當時歐洲思想界表現出的或樂觀幻想或悲觀失望的普遍狹隘心态,從人的自然性分析,做出冷靜的判斷。

    正是這些表述常人的行為方式、分析人心文心、堅持道德信仰的文章,在激進思潮或劇烈變革過後,反而具有超越時代的特色。

    正所謂人性本性始終一貫,&ldquo東海西海,心理攸同&rdquo。

    殊不知,當反宗教信仰成為一個時代潮流并具有革命性時,約翰生終要為他主張道德信仰的文章付出代價,被忽視,被不屑一顧,甚至人們不必讀也能想當然地把他的文章當作批判的靶子。

    因此,我們有必要辨識他這些關于道德的内容,否則還會繼續因&ldquo名&rdquo失&ldquo實&rdquo。

     泛道德 約翰生這些以人生命運、人性心理為題材,宣傳道德信仰的文章,主要發表在報紙副刊上,即《漫步者》《冒險者》《懶散者》。

    考慮到約翰生堅定的原則和明确的倫理行為,想來這些文章一定是陳述主觀、判斷堅定,甚至觀點鮮明,絕不含糊其辭。

    可實際閱讀約翰生作品,并沒有給人這種印象。

    如霍金斯(Hawkins)所說:&ldquo在約翰生的所有專題讨論中,無論争辯或批評,他的文筆都保持着一種平衡的判斷,給人思想上留下奇怪的困惑。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