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酒色财:棄
關燈
小
中
大
ter>
諸葛先生就等皇帝來問他。
趙佶果然召見他。
諸葛先生稱病不起,隻跟來使(皇上身邊的五大“紅袍侍衛”之一,也是“笑臉刑總”朱月明的兒子:“翻雲覆雨閃電手”朱鹽平)有氣無力的問: “不知聖上召見老臣卻為何事?” 朱鹽平知道眼前這人既德高望重,也老成持重,更老謀深算,甚至老奸巨猾,隻有把他所知的一一禀報,不便講的就不說。
諸葛先生聽了就翻着白眼,仿佛奄奄一息的道:“到頭來,皇上是要問老臣如何安置蔡京蔡大人了?” 朱鹽平既不敢推測上意說“是”,自也不敢說“不是”,隻好說:“恐怕是的。
” 諸葛先生有氣無力的揮手道:“憑皇上和相爺的交情,一點小誤會算什麼?罷了罷了,回頭就過去了,怎容我這旁人置時。
” 他倒頭就睡。
這時,無情便為他“請客”: ——即是”請”客人走。
也就是“逐客’、禮貌地。
朱鹽平沒有辦法、隻好回宮如實禀報趙佶。
趙佶聽了就滿臉不高興:“諸葛小花這老家夥,昨天不活蹦蹦的,今天卻稱病詐死,就想不開罪蔡京,可見官官相護,為禍之深!不行,朕硬是要召他來。
” 他這次動用了“五大紅袍近身侍衛”為首的一人,江湖上人稱“殺人放火金腰帶”朱幽浮(也就是朱月明的胞兄).前往“神侯府”,名為”探病”,實催諸葛小花人宮上朝。
他去到卻撲了個空。
聽四大名捕的大師兄盛崖餘說:“世叔今晨遊山觀日去 朱幽浮大為無趣,隻好敗興而歸,禀知趙佶。
趙佶光火、“諸葛小花這老匹夫!昨還病在榻上,令卻上了山看日出!大石公,你帶了朕旨召他即人宮來,朕看他與蔡卿勾結維護,護到幾時!敢不敢抗旨不從!” 大石公領旨到了“神侯府”,諸葛小花早已穿着齊整,就等他來。
大石公與諸葛先生交情非同泛泛,一切計劃,早有裡應外合,一看之下,再作細察,發現“神侯府”裡似隻有無情鎮守,便問: “其他三位高足何往也?這是要緊關頭呀!” 諸葛先生撫須微唱,臉掠憂色:“鐵手、追命、冷血,早讓相爺藉故調離京師——所以我們若不在這要害夫頭‘發動’,先下手為強,隻怕他也早就蓄勢以待,一觸即發了。
我們總算搶了個先手,也找對了幫手。
” 到了宮中,趙佶有問幹如何處置蔡京逆反的事,諸葛先生佯作不知道,趙信心中忿怒,暗:平常你們明明是勾心鬥角,原來隻是裝模作樣,實是一,夥!朕就看你裝蒜到幾時! 于是便請内監米蒼穹等将事情始未向諸葛說清楚,之後即問: “朕要知道先生當如何處置此事?” 請葛先生一臉惶恐,隻說:“不敢說,” 趙佶大怒,“你盡管說!你怕蔡卿報仇是不?萬事有朕,他兇得敢咬人不成!” 諸葛先生在三催四請之下,百般無奈似的,才婉轉曲折的娓娓道出蔡京已在民間鬧得天怒人怨,同時也使朝廷忠賢之士幾為之空,而且所有暴政苛令,都假借天子之名以行,頒布天下,使民皆怨千天子,他卻中飽私囊,到處搜刮民脂,為他直長生雕像,自封為神……諸如此類惡行,早已惡貫滿盈。
何況蔡京在小甜水巷行刺前确藉故将三大名捕遣出京師,可謂居心叵測。
趙佶聽了,更怒,斥道:“有這等事,諸卿你為何不早報予朕知?” 其實就算有人說了,但當時哪個人的話能人趙佶之耳?何況苦谏的人,不久全遭蔡京毒手,哪還有敢說話的人? 趙佶追問,“當如何處置此賊?” 諸葛仍沉吟不語。
舒無戲忍不住一句下去。
“當誅!” 衆皆附和,但趙佶還是要問諸葛。
諸葛知無可避,便說: “削職便是。
” 趙情大感詫異:“平素蔡卿常與先生作對,相容不下,而今你卻如此寬厚待他?” 諸葛先生隻垂首道:“無論怎麼說,蔡相是朝中大員,樹功立勳,貢獻良多,若為尚在猜測之事而殺當朝丞相,恐于法無據,于理不合。
” 趙佶聽了就沉吟不語,不久問米蒼穹如何處置蔡京,米隻謙卑回答,“閹人豈敢語國事。
隻是蔡相嚣狂,宮中盡知有和爺。
不知有他,都不敢有拂。
” 次日,趙借召了蔡京入宮,面斥之。
蔡京早已聽到各種不利他的言傳,心裡有數,隻跪求皇上開恩,叩求趙佶息怒,對行弑一事,力辨受人冤噬,必是異黨嫉他得皇上信重,故意陷害,對其他所作所為,一概不辯不訴,隻求皇上念他一片忠心,從輕發落。
蔡京一上來就但承種種不是,還自首供出一些趙佶未知的“不是之處”,一味求開恩降罪,且感念皇上對他的種種恩典,頗令趙佶天威得以申張,自是龍顔大悅,火也降了一半。
——到頭來,你這當宰相的,沒朕撐腰,那還是不行的!長長眼睛,到底看誰最是威風咧! 至于對蔡京矢誓澄清,決無着人行弑之事,趙佶也聽得人耳。
他隻要知道蔡京無弑他之意、取代之心,一切都好辦。
他也想過:蔡京若真的殺他,可沒什麼好處;何況,如果蔡京真要動手,機會多的是,不必選在“醉杏樓”下手。
趙佶也是聰明人,隻是他常把聰明用在不是當一個好皇帝的地方去了。
他想去想來,決定不輕易定蔡京之罪——一旦殺了蔡京,很多對他有利的、好玩的、天大享樂的事都一并消散 這他可不願意。
他當皇帝當得還樂上了頭,人了興了。
一一好像在發一個甜夢,這夢他可不願醒。
他下密旨暫時“軟禁”蔡京。
這事隻有少數幾個大臣、還有皇帝身邊的心腹才知悉。
當時大家問諸葛先生:聖上會如何“處置”蔡京,諸葛苦笑搖頭。
“我看蔡京此劫能逃。
” 大家都将信将疑,心中忐忑。
舒無戲和大石公則私下責問諸葛。
“我們好不容易才候得如此良機、鏟除蔡京此等惡賊,怎麼先生卻獨排衆議,要聖上手下容情、留那惡賊有翻身之機?” 諸葛先生歎道:“若在場各大人都一緻力保蔡京性命,聖上眼見蔡京勢力坐大,反而會動剪除之念。
但大家都說此人要殺,聖上一旦氣平,就越發保住此人。
人皆曰可殺,他保其命,日後蔡京就更加為他效死忠心了。
” 大石公聽了,就問:“先生認為聖上最後如何判決蔡京呢?” 諸葛沉吟半響,就說:“大家都說殺他,隻怕聖上必不誅之;當時我說隻降職就好,聖上不見得就如此從輕發落,讓蔡京日後感激我的提議,——依我看,聖上的裁奪處置,必在這兩者之間。
” 大家都嗒然苦失。
果爾,趙佶一再延擱,姑念舊情,久久未處分蔡京,一股心火,早已消了六八分,加上術士林靈素、方士王仔昔、東南王朱媚、禦史中丞王黼等人,因為各有利害關系,有意結納蔡京,都紛紛出面,為蔡京圓說好活。
趙佶本就察自蔡京遭閑置後,許多窮侈極奢的樂趣頓為之減,若真為此誤殺了此賢臣,隻怕日後後悔不及。
加上蔡京一去,政務頻煩,谏言不絕,聞之心亂,他份外感覺到蔡京在位時替他“擋駕”奏谏的各種好處。
于是,他再召諸葛先生,率先表達了他的态度: “朕本有意除奸去惡,奈何民間朝中,對蔡卿多有稱頌,且他為國盡力,功勳至大、不可抹煞。
如卿所言,若殺蔡京,恐天下不服。
左谏議大夫王将明一再為蔡卿求情,說他遭人噬陷猜忌,卻仍一片丹心,忠心不易,并對過去作為,有違悻處,深感悔意,朕亦憐其忠肝義膽,才識過人,且有多位大臣苦苦勸谏,以卿之意,朕當若何?” 諸葛先生一聽,便知道“大勢已去”,皇帝明是間他,其實早有定見,便道。
“以臣愚見:弑君一案,諒蔡京不緻逆拂敢為。
惟此案震動天下,蔡相亦民怨深種,着即時起用,恐有逆賊效仿,以為天于仁厚龍顔可犯!” 趙佶喜溢于色,拊掌道:“卿之意是可保蔡京之命。
隻不過應暫時貶其職,容後重用?” 諸葛一見如此龍顔大悅,知事已不可再争,不如使罷黜蔡京一事先行,以圖在蔡京權勢滑落之際再舉薦英明賢臣,一改朝政頹風,于是故意愁眉不展,沉吟不語。
趙佶覺得當朝所謂“忠賢之士”,每有谏言,都煩冗不堪,頗不中聽,隻諸葛小花每有奇見,還算有趣,而今聽諸葛之意,也贊同不殺蔡京,隻暫罷相位,頗覺稱心,便間: “卿還有何高見?” 諸葛先生歎道:“臣不敢說。
” 趙佶心中暗罵:這老兒又故弄什麼玄虛!于是道:“你盡說無妨。
” 諸葛先生道:“臣擔心的是皇上的安危。
” 趙佶一聽,倒留心留意,“此話怎講?先生有話宣言,不必顧忌。
” 諸葛先生正色道,“這不僅關乎軍兵戍衛調度問題,且叉涉及江湖幫會力量的平衡,老臣心裡優慮,卻怕多說遭人誤解,以為老臣經已老朽,卻仍私結武林勢力,構以勾通盜匪之罪名,這……老臣可擔待不起呐。
” 趙佶笑道:“你有活快說。
朕一早知道你在武林中很有聲望。
朕是皇帝,朕說不怪責你,誰敢擡你的罪!” 諸葛小花精神、振,便道:“前時,京中能安守太平,絕少有行弑等事,而今卻不時有冒死犯難之人,聖上可知為了何事?” 趙佶冷笑,拂抽佛然道,”有幾個吃古不化的谏官說是什麼朝政失當、黜涉不公、塞塞言路、喪師費财、遊縱無檢、君臣竟奢……嘿,哪有這麼多罪名?豈不是指朕用人不當、毀法自恣來着!現在天下太平,國威日盛,哪有什麼民怨于道?朕把他們一一斥逐,不殺其身,已是寬宏大量的了。
——卻不知先生之見,是否與彼等近同?” 諸葛聽了,知趙佶隻撿愛聽的聽,已把态度擺明了,當下微笑禀道:“就算略有民憤,今貶蔡京,已平大怨。
倒是當年京師三大武林幫會勢力:‘迷夭盟’六分半堂,與‘金風細雨樓”,同存互抗之時,京畿一路,極少有叛逆犯上,江湖好漢,亦多相安無事,比近日可安定平靖得多了。
” 趙佶也給引出了興味來,”現在這三大勢力如何了?何緻近日逆反叢生?” 諸葛先生道:“‘迷夭盟,勢力已然薄弱。
蔡京原就手握軍權,翻雲覆雨,近日還唆使‘金風細雨樓,野心勃勃之二當家白愁飛,推翻了處事以大局為重的大當家蘇夢枕,控制了‘金風細雨樓’的武林勢力,且又收賣招攬了‘六分半堂’的那一股人馬……” 趙佶哦然道:“我倒略為聽聞過蘇夢杭這名字……一·他跟蘇轼可有無關系?聽說他勢力很大。
這樣說來,京裡江湖勢力,豈非盡為蔡京縱控?不如盡皆鏟除,一勞永逸如何?” 諸葛一聽忙道:“蘇夢枕實已殁。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武林勢力,源自江湖,江湖人物,來自民間市井,這層層綿密關系,是除之不盡,禁之不絕,拔之不去的。
若嚴令革盡,可能迫使這些武功高強的敢死之士,造反結怨,雖皇上英明神武,大局可持,但如此誠然不美,可兔則兔,不如——” 這番活趙佶倒很聽得進去,便急着間:“先生高見如何?是否可招安為朕之用?” 諸葛先生就等他這句話,“可以結納縱控,相互牽制,把持大局,收為己用,使這些勢力,不緻坐大造反;若招安編人軍中,反亂軍心,隻怕不宜。
” 趙佶聽了,大感興奮,他自也極欲清除武林中人對他生命權位的威脅,便道:“卻是如何招納安撫?” 諸葛小花這才娓娓道來,“原本,‘金風細雨樓’中也有人不甘受蔡京一人控制的好漢,與一衆江湖好漢,取代了受蔡京擺布的白愁飛的勢力。
他的名字叫……” 趙佶忿道:“管他叫什麼!那就叫他好好幹下去啊,隻要讓什麼武林江湖、幫會綠林的勢力都聽朕的,他要什麼有什麼!朕就……破例封他個官兒當當吧!”4.江山如此多變!
諸葛聽了隻好苦笑道:“這些江湖好漢、武林高手,他們以俠心為本,義氣為先。
對升官發财。
恐不擺在眼裡。
眼下這人,卻已讓蔡相逼離京師,所以才緻京裡群龍無首,禍亂頻生 趙信喜道:“這倒好辦,叫他回來呀!” 諸葛先生步步為營道:“可是,他确是犯了事……他曾劫過法場啊。
” 趙佶哼了一聲:“劫法場又如何!朕說召他回來就回來,隻要他能保護朕,誰能叫他走!蔡
趙佶果然召見他。
諸葛先生稱病不起,隻跟來使(皇上身邊的五大“紅袍侍衛”之一,也是“笑臉刑總”朱月明的兒子:“翻雲覆雨閃電手”朱鹽平)有氣無力的問: “不知聖上召見老臣卻為何事?” 朱鹽平知道眼前這人既德高望重,也老成持重,更老謀深算,甚至老奸巨猾,隻有把他所知的一一禀報,不便講的就不說。
諸葛先生聽了就翻着白眼,仿佛奄奄一息的道:“到頭來,皇上是要問老臣如何安置蔡京蔡大人了?” 朱鹽平既不敢推測上意說“是”,自也不敢說“不是”,隻好說:“恐怕是的。
” 諸葛先生有氣無力的揮手道:“憑皇上和相爺的交情,一點小誤會算什麼?罷了罷了,回頭就過去了,怎容我這旁人置時。
” 他倒頭就睡。
這時,無情便為他“請客”: ——即是”請”客人走。
也就是“逐客’、禮貌地。
朱鹽平沒有辦法、隻好回宮如實禀報趙佶。
趙佶聽了就滿臉不高興:“諸葛小花這老家夥,昨天不活蹦蹦的,今天卻稱病詐死,就想不開罪蔡京,可見官官相護,為禍之深!不行,朕硬是要召他來。
” 他這次動用了“五大紅袍近身侍衛”為首的一人,江湖上人稱“殺人放火金腰帶”朱幽浮(也就是朱月明的胞兄).前往“神侯府”,名為”探病”,實催諸葛小花人宮上朝。
他去到卻撲了個空。
聽四大名捕的大師兄盛崖餘說:“世叔今晨遊山觀日去 朱幽浮大為無趣,隻好敗興而歸,禀知趙佶。
趙佶光火、“諸葛小花這老匹夫!昨還病在榻上,令卻上了山看日出!大石公,你帶了朕旨召他即人宮來,朕看他與蔡卿勾結維護,護到幾時!敢不敢抗旨不從!” 大石公領旨到了“神侯府”,諸葛小花早已穿着齊整,就等他來。
大石公與諸葛先生交情非同泛泛,一切計劃,早有裡應外合,一看之下,再作細察,發現“神侯府”裡似隻有無情鎮守,便問: “其他三位高足何往也?這是要緊關頭呀!” 諸葛先生撫須微唱,臉掠憂色:“鐵手、追命、冷血,早讓相爺藉故調離京師——所以我們若不在這要害夫頭‘發動’,先下手為強,隻怕他也早就蓄勢以待,一觸即發了。
我們總算搶了個先手,也找對了幫手。
” 到了宮中,趙佶有問幹如何處置蔡京逆反的事,諸葛先生佯作不知道,趙信心中忿怒,暗:平常你們明明是勾心鬥角,原來隻是裝模作樣,實是一,夥!朕就看你裝蒜到幾時! 于是便請内監米蒼穹等将事情始未向諸葛說清楚,之後即問: “朕要知道先生當如何處置此事?” 請葛先生一臉惶恐,隻說:“不敢說,” 趙佶大怒,“你盡管說!你怕蔡卿報仇是不?萬事有朕,他兇得敢咬人不成!” 諸葛先生在三催四請之下,百般無奈似的,才婉轉曲折的娓娓道出蔡京已在民間鬧得天怒人怨,同時也使朝廷忠賢之士幾為之空,而且所有暴政苛令,都假借天子之名以行,頒布天下,使民皆怨千天子,他卻中飽私囊,到處搜刮民脂,為他直長生雕像,自封為神……諸如此類惡行,早已惡貫滿盈。
何況蔡京在小甜水巷行刺前确藉故将三大名捕遣出京師,可謂居心叵測。
趙佶聽了,更怒,斥道:“有這等事,諸卿你為何不早報予朕知?” 其實就算有人說了,但當時哪個人的話能人趙佶之耳?何況苦谏的人,不久全遭蔡京毒手,哪還有敢說話的人? 趙佶追問,“當如何處置此賊?” 諸葛仍沉吟不語。
舒無戲忍不住一句下去。
“當誅!” 衆皆附和,但趙佶還是要問諸葛。
諸葛知無可避,便說: “削職便是。
” 趙情大感詫異:“平素蔡卿常與先生作對,相容不下,而今你卻如此寬厚待他?” 諸葛先生隻垂首道:“無論怎麼說,蔡相是朝中大員,樹功立勳,貢獻良多,若為尚在猜測之事而殺當朝丞相,恐于法無據,于理不合。
” 趙佶聽了就沉吟不語,不久問米蒼穹如何處置蔡京,米隻謙卑回答,“閹人豈敢語國事。
隻是蔡相嚣狂,宮中盡知有和爺。
不知有他,都不敢有拂。
” 次日,趙借召了蔡京入宮,面斥之。
蔡京早已聽到各種不利他的言傳,心裡有數,隻跪求皇上開恩,叩求趙佶息怒,對行弑一事,力辨受人冤噬,必是異黨嫉他得皇上信重,故意陷害,對其他所作所為,一概不辯不訴,隻求皇上念他一片忠心,從輕發落。
蔡京一上來就但承種種不是,還自首供出一些趙佶未知的“不是之處”,一味求開恩降罪,且感念皇上對他的種種恩典,頗令趙佶天威得以申張,自是龍顔大悅,火也降了一半。
——到頭來,你這當宰相的,沒朕撐腰,那還是不行的!長長眼睛,到底看誰最是威風咧! 至于對蔡京矢誓澄清,決無着人行弑之事,趙佶也聽得人耳。
他隻要知道蔡京無弑他之意、取代之心,一切都好辦。
他也想過:蔡京若真的殺他,可沒什麼好處;何況,如果蔡京真要動手,機會多的是,不必選在“醉杏樓”下手。
趙佶也是聰明人,隻是他常把聰明用在不是當一個好皇帝的地方去了。
他想去想來,決定不輕易定蔡京之罪——一旦殺了蔡京,很多對他有利的、好玩的、天大享樂的事都一并消散 這他可不願意。
他當皇帝當得還樂上了頭,人了興了。
一一好像在發一個甜夢,這夢他可不願醒。
他下密旨暫時“軟禁”蔡京。
這事隻有少數幾個大臣、還有皇帝身邊的心腹才知悉。
當時大家問諸葛先生:聖上會如何“處置”蔡京,諸葛苦笑搖頭。
“我看蔡京此劫能逃。
” 大家都将信将疑,心中忐忑。
舒無戲和大石公則私下責問諸葛。
“我們好不容易才候得如此良機、鏟除蔡京此等惡賊,怎麼先生卻獨排衆議,要聖上手下容情、留那惡賊有翻身之機?” 諸葛先生歎道:“若在場各大人都一緻力保蔡京性命,聖上眼見蔡京勢力坐大,反而會動剪除之念。
但大家都說此人要殺,聖上一旦氣平,就越發保住此人。
人皆曰可殺,他保其命,日後蔡京就更加為他效死忠心了。
” 大石公聽了,就問:“先生認為聖上最後如何判決蔡京呢?” 諸葛沉吟半響,就說:“大家都說殺他,隻怕聖上必不誅之;當時我說隻降職就好,聖上不見得就如此從輕發落,讓蔡京日後感激我的提議,——依我看,聖上的裁奪處置,必在這兩者之間。
” 大家都嗒然苦失。
果爾,趙佶一再延擱,姑念舊情,久久未處分蔡京,一股心火,早已消了六八分,加上術士林靈素、方士王仔昔、東南王朱媚、禦史中丞王黼等人,因為各有利害關系,有意結納蔡京,都紛紛出面,為蔡京圓說好活。
趙佶本就察自蔡京遭閑置後,許多窮侈極奢的樂趣頓為之減,若真為此誤殺了此賢臣,隻怕日後後悔不及。
加上蔡京一去,政務頻煩,谏言不絕,聞之心亂,他份外感覺到蔡京在位時替他“擋駕”奏谏的各種好處。
于是,他再召諸葛先生,率先表達了他的态度: “朕本有意除奸去惡,奈何民間朝中,對蔡卿多有稱頌,且他為國盡力,功勳至大、不可抹煞。
如卿所言,若殺蔡京,恐天下不服。
左谏議大夫王将明一再為蔡卿求情,說他遭人噬陷猜忌,卻仍一片丹心,忠心不易,并對過去作為,有違悻處,深感悔意,朕亦憐其忠肝義膽,才識過人,且有多位大臣苦苦勸谏,以卿之意,朕當若何?” 諸葛先生一聽,便知道“大勢已去”,皇帝明是間他,其實早有定見,便道。
“以臣愚見:弑君一案,諒蔡京不緻逆拂敢為。
惟此案震動天下,蔡相亦民怨深種,着即時起用,恐有逆賊效仿,以為天于仁厚龍顔可犯!” 趙佶喜溢于色,拊掌道:“卿之意是可保蔡京之命。
隻不過應暫時貶其職,容後重用?” 諸葛一見如此龍顔大悅,知事已不可再争,不如使罷黜蔡京一事先行,以圖在蔡京權勢滑落之際再舉薦英明賢臣,一改朝政頹風,于是故意愁眉不展,沉吟不語。
趙佶覺得當朝所謂“忠賢之士”,每有谏言,都煩冗不堪,頗不中聽,隻諸葛小花每有奇見,還算有趣,而今聽諸葛之意,也贊同不殺蔡京,隻暫罷相位,頗覺稱心,便間: “卿還有何高見?” 諸葛先生歎道:“臣不敢說。
” 趙佶心中暗罵:這老兒又故弄什麼玄虛!于是道:“你盡說無妨。
” 諸葛先生道:“臣擔心的是皇上的安危。
” 趙佶一聽,倒留心留意,“此話怎講?先生有話宣言,不必顧忌。
” 諸葛先生正色道,“這不僅關乎軍兵戍衛調度問題,且叉涉及江湖幫會力量的平衡,老臣心裡優慮,卻怕多說遭人誤解,以為老臣經已老朽,卻仍私結武林勢力,構以勾通盜匪之罪名,這……老臣可擔待不起呐。
” 趙佶笑道:“你有活快說。
朕一早知道你在武林中很有聲望。
朕是皇帝,朕說不怪責你,誰敢擡你的罪!” 諸葛小花精神、振,便道:“前時,京中能安守太平,絕少有行弑等事,而今卻不時有冒死犯難之人,聖上可知為了何事?” 趙佶冷笑,拂抽佛然道,”有幾個吃古不化的谏官說是什麼朝政失當、黜涉不公、塞塞言路、喪師費财、遊縱無檢、君臣竟奢……嘿,哪有這麼多罪名?豈不是指朕用人不當、毀法自恣來着!現在天下太平,國威日盛,哪有什麼民怨于道?朕把他們一一斥逐,不殺其身,已是寬宏大量的了。
——卻不知先生之見,是否與彼等近同?” 諸葛聽了,知趙佶隻撿愛聽的聽,已把态度擺明了,當下微笑禀道:“就算略有民憤,今貶蔡京,已平大怨。
倒是當年京師三大武林幫會勢力:‘迷夭盟’六分半堂,與‘金風細雨樓”,同存互抗之時,京畿一路,極少有叛逆犯上,江湖好漢,亦多相安無事,比近日可安定平靖得多了。
” 趙佶也給引出了興味來,”現在這三大勢力如何了?何緻近日逆反叢生?” 諸葛先生道:“‘迷夭盟,勢力已然薄弱。
蔡京原就手握軍權,翻雲覆雨,近日還唆使‘金風細雨樓,野心勃勃之二當家白愁飛,推翻了處事以大局為重的大當家蘇夢枕,控制了‘金風細雨樓’的武林勢力,且又收賣招攬了‘六分半堂’的那一股人馬……” 趙佶哦然道:“我倒略為聽聞過蘇夢杭這名字……一·他跟蘇轼可有無關系?聽說他勢力很大。
這樣說來,京裡江湖勢力,豈非盡為蔡京縱控?不如盡皆鏟除,一勞永逸如何?” 諸葛一聽忙道:“蘇夢枕實已殁。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武林勢力,源自江湖,江湖人物,來自民間市井,這層層綿密關系,是除之不盡,禁之不絕,拔之不去的。
若嚴令革盡,可能迫使這些武功高強的敢死之士,造反結怨,雖皇上英明神武,大局可持,但如此誠然不美,可兔則兔,不如——” 這番活趙佶倒很聽得進去,便急着間:“先生高見如何?是否可招安為朕之用?” 諸葛先生就等他這句話,“可以結納縱控,相互牽制,把持大局,收為己用,使這些勢力,不緻坐大造反;若招安編人軍中,反亂軍心,隻怕不宜。
” 趙佶聽了,大感興奮,他自也極欲清除武林中人對他生命權位的威脅,便道:“卻是如何招納安撫?” 諸葛小花這才娓娓道來,“原本,‘金風細雨樓’中也有人不甘受蔡京一人控制的好漢,與一衆江湖好漢,取代了受蔡京擺布的白愁飛的勢力。
他的名字叫……” 趙佶忿道:“管他叫什麼!那就叫他好好幹下去啊,隻要讓什麼武林江湖、幫會綠林的勢力都聽朕的,他要什麼有什麼!朕就……破例封他個官兒當當吧!”
對升官發财。
恐不擺在眼裡。
眼下這人,卻已讓蔡相逼離京師,所以才緻京裡群龍無首,禍亂頻生 趙信喜道:“這倒好辦,叫他回來呀!” 諸葛先生步步為營道:“可是,他确是犯了事……他曾劫過法場啊。
” 趙佶哼了一聲:“劫法場又如何!朕說召他回來就回來,隻要他能保護朕,誰能叫他走!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