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酒色财:棄

關燈
B>2.走·色·财·戲 陳念珠笑了。

     他知道這一生已走到快完結的所在了。

     ——最多還有幾句話,他便得下場了。

    下台了。

     所以他更要演好這場戲。

     甚至還加多幾錢戲份,多加幾成戲肉。

     反正,這是他人生裡最後的一場戲。

     他笑了。

     他個子雖不算高大,但橫着刀的樣子很英武。

     而且做。

     他緩緩扯下了面霓:他以真面目示人,死也死得光明正 皇帝趙佶受盡驚吓,但總算死裡逃生,他瞧得分明,心裡明白,救他的正是之大眼睛的少年刺客,這時,他左有一爺護着,右有朱月明守着,再也無燃眉之險了,便生愛惜上心,怕侍衛誤殺了救命恩人,于是呼道: “壯士,快放下刀,你救了朕,朕一定重重酬謝你!” 陳念珠卻持刀四顧,揚聲問:“卻不知童大将軍在哪裡?小人有軍情機密,隻向他禀報。

    ” 童貫趁着人多勢衆,這時便擺着個奮身護駕的英勇模樣,就左手橫刀右手仗劍護在趙佶身前,聽陳念珠這麼一間,未知虛實,一時不敢相應。

     趙佶見這年輕人既是救了自己,肯定絕無惡意,更想進一步間出是準那麼膽大包天,指使這些人來行弑茵己?于是便催促童貫: “将軍,你還不上去料理這事?他是救了朕一命的恩人。

    ” 童貫平時慣在皇帝面前稱雄自誇,屢次自報戰功,誇大戰績,每次他都浩浩蕩蕩的帶兵進侵鄰國,實則乘兵出軍大事搜刮,肥了自己。

    他把精銳兵馬留在身邊,卻隻把名将烈士送往沙場,略有戰功,便虛報己勳;一旦壯士血濺沙場,铩羽敗亡,他便推倭過失,處死戰将。

    這一來,朝廷善戰之士幾盡為之空、而重貫作為,卻惹怒了遼兵夏人,更興兵屢犯邊境,戰禍連綿,皇帝卻在宮裡享樂,總是以為打勝仗,常擺慶功筵宴,以賀威震天下,無不降伏。

     由于童貫人長得威猛體面,更善于勾結朋黨,與蔡京、梁師成等聲息相通,互為聲援,趙佶也信以為真,認定童貫是千年難遇的悍将功臣,卻不知他禍國殃民,早已跟蔡京、王黼、朱惆等人伏下了日後禍亡敗國的伏線。

     這當口兒,皇帝既然開了口,童貫不得不硬着頭皮,上前幾步,趁有大批手下在身邊,連同“五大将”:“狠将”、“猛将”、“少将”、“拼将”、“天将”都在左右,他便踏前兩步,虎虎地喝問了一聲: “呔!還不快放下你的刀,你保駕有功,還不供出主使,将功贖罪,聽封受賞!” 陳念珠見到這個人,便恭恭敬敬的問:“閣下英武威猛,可就是神勇無敵的童貫上将軍?” 童貫呵呵笑道:“小子還算有眼光。

    你有什麼話,當着英明神武萬歲爺前說清楚便是。

    ” 陳念珠當着皇帝面前這樣恭維童貫,童上将軍心裡是樂,但卻不敢忘形:看來這小于牽涉必大,自己得要小心應對,謹慎從事,不然,萬一皇上還是丞相大人對自己有了個什麼思疑,那就不好得很了。

     所以他公開間明,也把話大庭廣衆的間出來。

     陳念珠卻陡地扔棄了利刃,走前兩步,半跪伏地,指着靴子,說: “童上将軍,小人的機密,都系在這兒。

    ” 童貫大奇,見陳念珠既救皇帝在先,又一逢着自己便棄刃拜禮,可謂禮數至足,當下不虞有他,也走前面步,俯身去看,卻隻見靴上并無異樣,正間: “什麼東西,快支出來,别吞吞吐吐……” 話來說完,陳念珠已一躍而起,一腳飛踢向童貫的臉! 這一腳踹得極快,連童貫左右部将,一因童貫龐大身軀所擋,二因碎不及防,都不及應變,倒是童貫,審慎慣了,一見腳來,倒及時一仰身,但胸脅仍吃了一踢,立樁不住,轟的一聲,柱倒梁塌般的,跌了個仰八叉。

     這一下,衆皆怒叱叫罵,一面護着趴在地上的童貫,要立即打殺陳念珠。

     陳念珠一腳踢翻重貫,卻把他那把青鋼劍一手奪了過來,格格笑道: “這一腳,是代恩公踢你的。

    你虛報軍功,浮誇自大,螢火之光,卻竊與相爺相比……” 他呼地舞了一輪劍花,一時迫退了來抓他的人,他披發格格笑叱。

     “别忘了,我是廣東佛山人,原名陳念祖,現号念珠——” 他瞪目、持劍、朝指童貢,向皇帝趙佶怒喝道: “我這一腳,是代天下百姓萬民踢的——!” 話至此盡。

     他反手将劍在脖子上一抹。

     血濺。

     人亡。

     陳念珠但然就死,死而無梅。

     但他的死卻引來了一場朝廷大震蕩,權力大移轉。

     如果有人刺弑趙佶,刺客遭當場格殺,但據查是蔡京着人下子的,這種消息傳到趙佶耳裡,是怕得出的結果仍是: 不信。

     因為趙佶太信任蔡京了。

     何況趙佶雖然荒淫,但并不笨(他隻是昏),他也十分明白,蔡京與他唇齒相依:蔡京沒有了他,如失大靠山;他若沒有了蔡京,隻怕酒色财氣都不似如今為所欲為、恣意放任了。

     既然他死了蔡京沒好處,那如有人說蔡京主使刺客行弑之說,便一定是訪恨自己和蔡京關系密切的人所生安白造出來的,所以趙佶決不相信。

     假如有人行弑趙佶而遭擒,矢口便是蔡京唆使的,那結果也一定是。

     刑不上蔡京。

     主要是因為,趙佶一定會把審訊一事交給其他官員拷辦,而其他官吏無不與蔡京有勾結,所以審鞠出來的結果一定是。

     翻供。

     到頭來刺客(且不管還有沒有命在〕一定會改了口供,說明他先前之所以誣指蔡京是誰人(自然是蔡京的對頭人。

    蔡京也必然會抓準這時機清除異已)主使的。

     所以,要在皇帝面前告蔡京一狀,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趙佶喜歡蔡京。

     也信任他。

     可是這次不一樣。

     ——案情幾乎不用稽查,趙佶幾乎全親眼目睹,也身曆其險了。

     就是因為“身涉奇險”。

    所以他才猶有餘悸,震動難忘。

     是以對此案也不惜多花時間、追究到底。

     他是認真過問此事。

     由于皇帝着緊,辦事的官員自也不敢輕忽了。

     這一追查下去,自然發現:陳念珠真的是蔡京門下的食客。

     “食客”的意思:可以是家丁、客人、仆役、辦事人員,甚至是保镖、打手、刺客、殺手! 趙佶知曉蔡京一向審慎用人,也一向疑人不用,要是陳念珠“來路不明”,蔡京又怎會用他?這不像是一向小心翼翼不容有失的蔡京所為吧? 何況,另一個曾用劍多次刺向趙桔的殺手,确是蔡京手下紅兒 ——“七絕神劍”中的孫憶舊! 趙佶甚至見過這個人。

     這人的确是蔡京身邊的高手之一,甚至在他和蔡京尋歡作樂時,他也跟其他六名師兄弟在身邊保過駕。

     想起這一點,趙佶就難免心驚。

     ——幸好那時未曾向自己下手,要不然…… 難怪他遇刺驚亂之際,仍覺此人眼熟:原來他曾在蔡京府邪見過這個人。

     盡管,據調查當晚孫憶舊的“惜舊軒”似出過事,連”劍鬼”餘厭倦及“劍仙”吳奮鬥都給人格殺當堂,但誰知道他們弄什麼玄虛?“劍妖”孫憶舊要造反行弑,他的同門不肯這樣做,他就先狠下心糾衆先殺了同門師兄弟,也是十分可能的事。

     再說,孫憶舊當時揮劍行弑,趙佶是身曆其險,幾遭其害的,當時,同在現場的朱月明、一爺乃至受傷未死的侍衛,都聽到孫億舊的說話,那口氣、語音(盡管語調似有點怪異)确是孫憶舊說出來的話,這點絕無置異! 當時,大概孫憶舊也以為趙佶必死幹其劍下,是以還透露出,受人指使,而指使的還是極受趙佶信寵、十分有權的人! ——這還有誰!? 那也确是孫憶舊說的話無疑。

    ”劍妖”說話,喜說數字為據,那句“殺你原因五百七十八”和“我說一百句你聽一百句你聽一百次又有何用”便十足是孫憶舊的說話風格與方式。

     陳念珠想必是忠義之士。

    蔡京既收容了他,便算對他有恩,但他又不肯弑帝成不忠之徒,故及時倒戈相向,殺了孫憶舊,但又覺對不起”恩公”(那不是蔡京還有誰!),故甯可自殺當堂,也不願受封賜! ——天下間有這般醉人魅力和權勢、令人為他不惜死的,除了蔡京還有誰! 陳念珠就是怕當場被逮,禁受不住拷掠,不想說出生謀人名字,所以才甯願一死的! 一念及此,趙佶不禁忿怒、懊悔了起來枉我這般信任蔡卿,他居然…… 他立刻下令朱月明、童貫、諸葛先生再詳查陳念珠之身世。

     由于是皇帝親自下令,這三人辦事,自都不敢怠慢。

     這三人各自代表了,刑部、軍隊和江湖白道勢力。

     他們要人有人,要面有面,要消息有消息。

     很快的,訊息就捎來了。

     ——陳念珠是當年谏官陳禮之後。

     這一查個明白,趙佶更怒忿了: (好哇,當年朕是聽了你的讒言,才逼死陳禮,你卻故施小惠,收容了他的後人,把害人過失椎到朕身上來,幸好這陳念珠屬忠良之後,忠心不滅,不肯下手,甯可自刎,朕才死裡逃生,蔡卿,你這一招真狠!) ——别以為你平時假傳聖旨,作盡天下之惡,皆假朕之名以行之,朕隻是不想管那麼多事而已,故一眼開一眼閉,由之任之,你真以為朕是昏聩了不成!? 趙佶愈想愈氣。

     他這次火氣是越燒越旺,但身邊卻無人似平常為蔡京說好 因為誰都看出了風頭火勢,連皇上都敢行弑,這可不是好玩的。

     平常跟蔡京勾結為好。

    沆瀣一氣的童貫,本來很可以在皇帝身邊說幾句話的,但這次也三噤其口了。

     蓋因陳念珠那一腳。

     ——那一腳,顯然是為他主人而踢的! (蔡京一向瞧不起自己,他的門人才會有這種想法!) (當年明明是你授意要我誣告陳禮,讓他亢軍屈死的,而今你卻指使他後人當衆侮我,還想我美言你!呸!〕 這使得他當着皇上面前受到了莫大的折辱! 是以童貫暗底對蔡京也恨得牙嘶嘶的,決不再維護他] 至于朱月明,他跟一爺這次護駕有功,本來也可以“說得上幾句話”的。

     可是他才不說。

     他知道蔡京已不大信任他,甚至已開始以任勞和任怨取代他在刑部的地位了。

     所以,在護駕一戰中,他是不求有大功,隻求保住皇帝。

     保住皇帝,他就可以保住他的職位和權力了。

     ——為皇帝而死,這是說啥也不劃算的事! 所以他那一戰未用全力。

     何況,他在那一戰中,早已看出了蹊跷來了。

     可是,他都沒意思要說。

     因為目下箭矢都指向蔡京。

     ——那很好,這是自己眼下的頭号政敵,其他的,他多說幾句、少說幾句,除掉的不過是些不相幹的人,他能在刑部坐上這麼重要的位置,而且還坐得那麼久、那麼穩,自然知道什麼是該說的、該做的、不該說、不該做的、甚至是該做不說的、該說不該做的。

     所以他也三域其口,盡管已看出端倪,他隻明白在心中就好了。

     還有一個一爺,他啥也不說,隻提了一懷“當晚瓦子巷也有刺客伏襲,但都給相爺派人解決了,相爺還擺了個慶功宴——說起來,要不是侍衛、高幹都去了慶功,因而疏于戒備,這幹叛賊還真近不了聖上的身前!” 趙佶一聽,隻是冷笑。

     ——好個蔡京,你戲可演夠了! ——你想殺朕,遼來認功! ——朕遏事時,你在哪裡?一定了之,卻把能保駕的好手 都拉走,而将朕置于險地。

     ——朕雖好美人,好色,但幸有絕魚美女師師奮身保住朕一陣,這才吉人天相,有驚無險; ——你平常榨納錢财,盡空國庫,真以為朕不知嗎?朕不辦你,是因為反正天下财富花不完,人生在世,這般認真幹什 麼?不如追聲逐色,風流快活去!既念你為朕之喜好着想、奔波,所以才不拿你嚴治,而今你竟連朕都敢叛!再要饒你,也太欺朕無能了! ——蔡京,你這老狐狸,這場戲,好的壞的都由你唱盡,你下台了吧! 趙佶雖然動怒生氣,但要治像蔡京這等已權傾天下、黨羽遍布的人,還真疏失不得,故而審慎從事,沉着應對。

     是以他特别有間于諸葛先生。

    
3.翻三覆雨一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