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印度的知識、禁欲與神秘主義
關燈
小
中
大
和上述同樣的現象發生在所有世俗的生活領域裡。
此種現象使得印度教得以&mdash&mdash和儒教之敵視專家的态度正相對反&mdash&mdash讓所有個别的生活領域與知識領域皆獲得其固有的權利,并促成了實際的&ldquo專門學科&rdquo的發展。
因此,除了重要的數學與文法學上的貢獻之外,他們還特别發展出了一種作為理性證明之技術理論的形式邏輯(hetu[因],以此,hetuvadin意指邏輯學者)。
有個特殊的哲學派别,尼夜耶派(Nyāya)[1],專門研究此種三段論法的技巧;被認為是正統派的勝論派(Vai?eshika)[2],則在将此種形式的支持手段運用于宇宙論後,推演出原子論。
古希臘時期,原子論在德谟克裡特(Democritus)[3]之後即受到阻礙,而未進一步發展成近代的自然科學(盡管有着進步得多的數學基礎)。
這是因為,有一種深受社會條件所約制的利害關懷油然興起且獲得勝利&mdash&mdash特别是,自蘇格拉底以來,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具有敵意的社會批判與社會倫理的關懷。
相反的,在印度,由于某些形而上學的前提條件具有社會所鞏固的不可動搖性,所有的哲學無不奔向個人的救贖追求的軌道[4]。
這點一般說來也為專門科學與思維的問題架構設下了界限。
印度教首尾一貫的&ldquo有機的&rdquo社會理論,由于缺乏其他的判準,從各種&ldquo職業&rdquo的法之中隻能推演出各項技術的固有法則性,因此不論何處也隻能創造出生活裡各種專門職業與個殊領域的技術理論,包括從建築技術,到作為證明與論争技藝的邏輯學,一直到性愛的技術理論[5]。
不過,就中唯獨缺乏可對世間生活提出全面要求的一種普遍性倫理的原理原則。
足以和歐洲的哲學性倫理相提并論的印度文獻毋甯是&mdash&mdash或者更正确地說,在發展的過程中變成是&mdash&mdash(和前者)完全兩樣的東西。
它是一種以形而上學和宇宙論為基盤的技術理論:自此世被解救出去的技術手段。
這是印度一切的哲學與神學關懷的最終停駐點。
生活的秩序及其業的機制(Karman-Mechanismus)是永恒的。
宗教性的世界末世論之不可能于印度,正如其之不可能于儒教一樣。
所可能者唯有各個個人&mdash&mdash試圖從此種機制與再生之&ldquo輪&rdquo中逃脫出來的個人&mdash&mdash(實踐上)的末世論。
此種理念發展的事實及其方式,實與印度的知識階層(亦即理念的擔綱者)的社會特質相關聯。
即使婆羅門也和中國的士大夫一樣,自傲于其對于世界秩序的知識而享受着身份感,然而這其中畢竟存在着極大的差異。
中國的士人所扮演的是一個政治的官職官僚體,與巫術技巧毫不相幹,并将這種令人鄙夷的伎倆委之于道教的巫師。
然而,婆羅門無論就其出身或就其本質而言,都是個祭司,換言之,巫師。
此即兩者對于禁欲與神秘主義的态度之所以如此不同的曆史背景。
儒教認為此等事端有違高貴人的尊嚴感而鄙夷之,指其為完全無用的、野蠻的尤其是寄生的一種欺詐,對其反感與日俱增。
在文人階層自由出仕的戰國時代,哲學家的隐遁與冥思是很發達的,而且這個層面即使到後來也未曾完全自儒教消除。
不過,随着文士之轉化為一個經過資格檢定的官職俸祿階層,此種自現世的社會&mdash功利主義的觀點看來既非正途且無價值的生活樣式,就愈來愈受到鄙棄。
神秘主義的殘影餘念對于儒教而言隻不過有如背光的異端影像。
原有的禁欲更是消逝得無影無蹤。
最後,民間宗教裡一些較不那麼重要的狂迷要素也根本改變不了儒教原則上鏟除這些非理性力量的态勢。
相反的,婆羅門階層從未能擺脫其與古來的巫師&mdash苦行的曆史關系(他們本是源于此)。
&ldquo梵行期&rdquo(Brahmacārin)這個名稱得之于巫術性的修行者貞潔,而冥思的林栖期(Vānaprastha)[6]&mdash&mdash也可說是&ldquo老年退隐&rdquo的形式(如今多半被視為原始社會殺害老人習俗的一種緩和)&mdash&mdash的規則,亦同出于一源[7]。
在古典文獻裡,這雖擴及于另外兩個再生族[8],然而原來卻隻是巫師苦行的一部分。
這兩種規定如今(實際上是長久以來)已不再通行,然其于古典文獻中的地位卻未曾動搖。
況且,靈知類型的冥思性神秘主義,換言之,古典的婆羅門的生活樣式,原本是所有具備完全教養的婆羅門的目标,盡管真正有志于此的人數在過去的中世紀和現在一樣少。
我們必須更詳細地檢視一下婆羅門教養對于禁欲與神秘主義的态度,并且,隻要是其間的關聯性實為不可或缺的話,也要詳加探讨某些自此種教養的基礎上孳生出來的、相關的哲學概念表現。
因為,印度本土的各種救贖宗教,包括佛教在内,之得以産生出來,部分是奠基于這些哲學派别所形成的概念,部分則剛好是與之典型地對立&mdash&mdash不過,無論如何,總是密不可分的。
就技術的觀點而言,印度的禁欲實在是這個世界上最理性地發展的一種。
幾乎沒有任何禁欲的方法未曾在印度被練達地實行過,并且往往皆被理性化為理論性的技藝。
某些形式甚至唯有在此處,方才被推展到其極緻的、對我們而言簡直是怪異的歸結。
Urdhamukti-Sadhu的倒立及活埋(Samadh)一直到19世紀都還實行,而煉金術則至今尚存[9]。
古典的禁欲苦行,在此和其他各處一樣,是起源于古來巫師為了達到種種作用而進行的恍惚忘我,其目的則與此相應的,原本在于獲得巫術力量。
禁欲苦行者自覺具有支配神祇之力,他可以強制神、恐吓神,使神按其意旨行事。
神若想遂行奇功異能,也必得禁欲苦行。
所以,更古老的哲學之最高存在,為了創生世界,必然要作出強而有力的禁欲努力。
禁欲苦行的巫術力量(Tapas)[10],正如其名稱所示的,乃是受約制于一種(歇斯底裡的)孵化狂熱(Bruthitze)。
借着充分的、非日常性的禁欲苦行,人們便得以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此一思維前提,衆所周知,仍如自明之理般搬演于
此種現象使得印度教得以&mdash&mdash和儒教之敵視專家的态度正相對反&mdash&mdash讓所有個别的生活領域與知識領域皆獲得其固有的權利,并促成了實際的&ldquo專門學科&rdquo的發展。
因此,除了重要的數學與文法學上的貢獻之外,他們還特别發展出了一種作為理性證明之技術理論的形式邏輯(hetu[因],以此,hetuvadin意指邏輯學者)。
有個特殊的哲學派别,尼夜耶派(Nyāya)[1],專門研究此種三段論法的技巧;被認為是正統派的勝論派(Vai?eshika)[2],則在将此種形式的支持手段運用于宇宙論後,推演出原子論。
古希臘時期,原子論在德谟克裡特(Democritus)[3]之後即受到阻礙,而未進一步發展成近代的自然科學(盡管有着進步得多的數學基礎)。
這是因為,有一種深受社會條件所約制的利害關懷油然興起且獲得勝利&mdash&mdash特别是,自蘇格拉底以來,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具有敵意的社會批判與社會倫理的關懷。
相反的,在印度,由于某些形而上學的前提條件具有社會所鞏固的不可動搖性,所有的哲學無不奔向個人的救贖追求的軌道[4]。
這點一般說來也為專門科學與思維的問題架構設下了界限。
印度教首尾一貫的&ldquo有機的&rdquo社會理論,由于缺乏其他的判準,從各種&ldquo職業&rdquo的法之中隻能推演出各項技術的固有法則性,因此不論何處也隻能創造出生活裡各種專門職業與個殊領域的技術理論,包括從建築技術,到作為證明與論争技藝的邏輯學,一直到性愛的技術理論[5]。
不過,就中唯獨缺乏可對世間生活提出全面要求的一種普遍性倫理的原理原則。
足以和歐洲的哲學性倫理相提并論的印度文獻毋甯是&mdash&mdash或者更正确地說,在發展的過程中變成是&mdash&mdash(和前者)完全兩樣的東西。
它是一種以形而上學和宇宙論為基盤的技術理論:自此世被解救出去的技術手段。
這是印度一切的哲學與神學關懷的最終停駐點。
生活的秩序及其業的機制(Karman-Mechanismus)是永恒的。
宗教性的世界末世論之不可能于印度,正如其之不可能于儒教一樣。
所可能者唯有各個個人&mdash&mdash試圖從此種機制與再生之&ldquo輪&rdquo中逃脫出來的個人&mdash&mdash(實踐上)的末世論。
此種理念發展的事實及其方式,實與印度的知識階層(亦即理念的擔綱者)的社會特質相關聯。
即使婆羅門也和中國的士大夫一樣,自傲于其對于世界秩序的知識而享受着身份感,然而這其中畢竟存在着極大的差異。
中國的士人所扮演的是一個政治的官職官僚體,與巫術技巧毫不相幹,并将這種令人鄙夷的伎倆委之于道教的巫師。
然而,婆羅門無論就其出身或就其本質而言,都是個祭司,換言之,巫師。
此即兩者對于禁欲與神秘主義的态度之所以如此不同的曆史背景。
儒教認為此等事端有違高貴人的尊嚴感而鄙夷之,指其為完全無用的、野蠻的尤其是寄生的一種欺詐,對其反感與日俱增。
在文人階層自由出仕的戰國時代,哲學家的隐遁與冥思是很發達的,而且這個層面即使到後來也未曾完全自儒教消除。
不過,随着文士之轉化為一個經過資格檢定的官職俸祿階層,此種自現世的社會&mdash功利主義的觀點看來既非正途且無價值的生活樣式,就愈來愈受到鄙棄。
神秘主義的殘影餘念對于儒教而言隻不過有如背光的異端影像。
原有的禁欲更是消逝得無影無蹤。
最後,民間宗教裡一些較不那麼重要的狂迷要素也根本改變不了儒教原則上鏟除這些非理性力量的态勢。
相反的,婆羅門階層從未能擺脫其與古來的巫師&mdash苦行的曆史關系(他們本是源于此)。
&ldquo梵行期&rdquo(Brahmacārin)這個名稱得之于巫術性的修行者貞潔,而冥思的林栖期(Vānaprastha)[6]&mdash&mdash也可說是&ldquo老年退隐&rdquo的形式(如今多半被視為原始社會殺害老人習俗的一種緩和)&mdash&mdash的規則,亦同出于一源[7]。
在古典文獻裡,這雖擴及于另外兩個再生族[8],然而原來卻隻是巫師苦行的一部分。
這兩種規定如今(實際上是長久以來)已不再通行,然其于古典文獻中的地位卻未曾動搖。
況且,靈知類型的冥思性神秘主義,換言之,古典的婆羅門的生活樣式,原本是所有具備完全教養的婆羅門的目标,盡管真正有志于此的人數在過去的中世紀和現在一樣少。
我們必須更詳細地檢視一下婆羅門教養對于禁欲與神秘主義的态度,并且,隻要是其間的關聯性實為不可或缺的話,也要詳加探讨某些自此種教養的基礎上孳生出來的、相關的哲學概念表現。
因為,印度本土的各種救贖宗教,包括佛教在内,之得以産生出來,部分是奠基于這些哲學派别所形成的概念,部分則剛好是與之典型地對立&mdash&mdash不過,無論如何,總是密不可分的。
就技術的觀點而言,印度的禁欲實在是這個世界上最理性地發展的一種。
幾乎沒有任何禁欲的方法未曾在印度被練達地實行過,并且往往皆被理性化為理論性的技藝。
某些形式甚至唯有在此處,方才被推展到其極緻的、對我們而言簡直是怪異的歸結。
Urdhamukti-Sadhu的倒立及活埋(Samadh)一直到19世紀都還實行,而煉金術則至今尚存[9]。
古典的禁欲苦行,在此和其他各處一樣,是起源于古來巫師為了達到種種作用而進行的恍惚忘我,其目的則與此相應的,原本在于獲得巫術力量。
禁欲苦行者自覺具有支配神祇之力,他可以強制神、恐吓神,使神按其意旨行事。
神若想遂行奇功異能,也必得禁欲苦行。
所以,更古老的哲學之最高存在,為了創生世界,必然要作出強而有力的禁欲努力。
禁欲苦行的巫術力量(Tapas)[10],正如其名稱所示的,乃是受約制于一種(歇斯底裡的)孵化狂熱(Bruthitze)。
借着充分的、非日常性的禁欲苦行,人們便得以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此一思維前提,衆所周知,仍如自明之理般搬演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