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布教
關燈
小
中
大
通俗作品(Volksbüchern,Ⅲ.Reihe,7.Heft)。
[47]除了在本文裡提及的關鍵性客觀事實之外,對于下判斷而言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碑文資料,我卻無法弄到譯文。
同樣遺憾的是,我手邊也沒有研究價值顯然極高的AsiaticSocietyofJapan的會報。
[48]參見M.Courant那本不錯的綜論性著作LesClansjaponaissouslesTokugava,收于AnnalesduMuséeGuimet(BibliothèquedeVulgarisation,T.ⅩⅤ,1904)。
[49]事實上,除了土地采邑(封土)之外,也有單一的租金俸祿存在。
後者不是基于某個地區的收入(知行地),就是基于支配者的倉庫(俵物)。
[50]這樣的情形在德川的支配下也很明顯地呈現出來,亦即有某些特定的家族要求可變更的高等官職(家老職)。
同樣的,在武士團裡,上級武士所被賦予的指揮權,亦視其年貢米的高低而定。
唯有出身于武士家庭者才能進一步被授予流血禁制權(Blutbann)。
[51]特别是将軍要求在大名底下出任重臣者(家老)直接向他負責。
不過,另一方面,從下級封臣對于最高封建領主并沒有直接關系存在這點而言,倒顯示出采邑層級制的私人性格。
[52]&ldquo坐食者&rdquo一詞來自Rente,其意為所有定期收入的總稱,不管是地租、股票利息、資本利息或其他任何收入。
不過如薪俸等需要靠實際勞動才能取得的收入,不得稱為Rente。
所謂&ldquo坐食者&rdquo(Rentner),即指依靠此種收入生活的人,因此接近&ldquo不勞而獲者&rdquo之意。
&mdash&mdash譯注 [53]eleusinischeMysterien(Elysianmysteries)是希臘的極樂天堂信仰中所舉行的秘密儀式。
eleusinischeMysterien為谷神祭典,在雅典西北方的Eleusis市為了祭五谷之神Demeter而舉行的神秘儀式。
Eleusis市有Demeter最大的神殿,祭典即在此舉行。
我們所知關于儀式的部分過程如下:春季在雅典附近舉行準備,所有想要成為信徒的人先自行到Eleusis市的河中潔淨;到了9月,這些信徒即沿着通往Eleusis市的聖路走14英裡的朝聖旅程,行列前面舉着地下神Iacchus的肖像。
朝聖者到了Eleusis市後,即将神像置于神殿中,第一日即在神聖的歌舞中結束。
更大的神秘儀式要再持續四天,參加的人要飲用一種谷粉與水的混合物,并進聖餅。
然而除此之外,我們即一無所知,因為祭典隻限信奉者參加,凡是洩露秘密者一律處死,所以信徒都守口如瓶。
推測大概是一種混雜了再生與複活,以及追求與神合一等感覺的神秘儀式。
&mdash&mdash譯注 [54]日本的神社在曆史上有多次的整頓,明治維新以後的制度大緻如下:1.官币社,國家皇室尊崇之神社,經費由皇室供應,分為官币大社、官币中社、官币小社、别格官币社四種。
2.國币社,亦為國家尊崇之社,經費由國庫供應,分為國币大社、國币中社、國币小社。
3.府縣社,地方神社中位階最高者,三府(大阪、京都、江戶)尊崇之社為府社,各縣為縣社,由府縣供應。
4.鄉社,郡市崇敬之社,一區一社,由郡市供應。
5.村社,市村崇敬之社,由市村町供應。
大體而言,官币社是由天皇親祭,其他則由相關官吏負責。
&mdash&mdash譯注 [55]參見Haas,ZeitschriftfürMissionskundeundReligionswissenschaft,1905。
[56]通常都是舉出十個宗派,不過其中有的是經常替換着的小宗派。
[57]《金剛般若經》(Vagrakhedika)通常亦被算作是此派的經典(S.B.oftheEast,Vol.,49)。
&ldquoDharma&rdquo和&ldquoSamgnas&rdquo是論證上的關鍵詞;前者在此意指&ldquo形相&rdquo(eidos,Form)、&ldquo個性&rdquo,後者則是&ldquo名相&rdquo,亦即&ldquo概念&rdquo的表達。
沒有所謂&ldquo狗&rdquo,而隻有&ldquo這隻&rdquo狗。
因此,概念隻是抽象,事物不過是名相,而一切終歸是假象。
唯有靈魂具有實在性,唯有菩薩知道實相。
然而,經驗性存在所處的假象世界裡,語言亦因此而具有巫術性的力量。
[58]此派的經典包括《大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S.B.fotheEast,Vol.,49)。
西方淨土被描繪得五光十色。
不過,絕對的前提是&ldquo信仰&rdquo。
根據《大無量壽經》(第41章),有疑心者不得往生淨土,若有疑心,即使是菩薩本身(!)也會妨害其救贖。
《阿彌陀經》(第十章)則明白拒斥作為救贖之道的雜行雜修。
臨終之際,唯有日夜虔心稱念阿彌陀佛直至最後一口氣,方能确證救贖。
[59]即曹洞禅、臨濟禅與黃檗禅。
&mdash&mdash譯注 [60]在織田信長的迫害之後,将佛教複興的保護者,亦即衆所周知的将軍德川家康,在根本上似乎是很重視其家臣武士對于佛教極樂世界之為英雄之天堂的期待。
[61]這裡指的是1571年織田信長攻滅比睿山僧院一事。
比睿山為日本七大高山之一,在近江國滋賀郡,為日本天台宗大本山,寺僧武力強大,與高野山并稱日本佛教兩大叢林。
1571年,由于寺僧協助朝倉義景反抗織田信長,遭到信長的攻擊,寺院被毀,僧侶全被屠殺。
&mdash&mdash譯注 [62]FranzXavier(1506&mdash1552),西班牙人,天主教耶稣會創始會士之一(1534),1540年前往印度傳教,極為成功,為基督教正式傳入印度之始。
随後前往馬來亞、日本等地傳教。
1552年決意由印度前往中國傳教,在等待中國政府入境許可時,死于沿海的山川島。
他可說是基督教東傳運動的先驅者,1622年羅馬教廷封為聖徒。
&mdash&mdash譯注 [63]指僧侶受具足戒後夏安居之年數。
叢林中,每年4月16日起至7月15日舉行夏安居,并以夏安居之最末一日為一年之終,即受歲日;自16日起則為新歲,故比丘、比丘尼受戒後,于每年夏安居結束時,即增一法歲。
&mdash&mdash譯注 [64]反之,在《觀無量壽經》(第27章)和日本廣為讀誦的《金剛般若經》(&ldquo金剛能斷&rdquo,亦即真言宗的經典)裡,卻說到專心一意于救贖的&ldquo良家子&rdquo。
[65]關于尼泊爾,參見1901年孟加拉的《普查報告》。
[66]關于喇嘛教,Köppen的著作ReligiondesBuddha(Berlin,1857&mdash1858,2.Band)一直都是很值得一讀的。
當今最為權威的學者是Grünwedel(見其刊登于KulturderGegenwart,Ⅰ,3,i的論述,以及下文中所引用的作品)。
此外,俄文的數據亦是基本的,但我未能利用到。
[67]這位官方稱之為&ldquo蓮華生&rdquo(梵文Padma-sambhava,藏文Padma-hbyun-gnas)的&ldquo偉大教師&rdquo,未知其生平如何。
蓮華生,西藏紅教之始祖,8世紀左右北印度烏場國人。
初住那爛陀寺,博通大小乘。
747年,應西藏君主克梨雙提贊之請入藏布教。
王為之于拉薩東南方創建桑耶寺,師遂宣傳瑜伽秘密法門,翻譯經咒,又現種種神通變化,驅除妖魔鬼怪,為藏人所尊崇。
師所傳之教,後以相對于宗喀巴之黃教,稱為紅教,即無上秘密乘,以大喜樂禅定之瑜伽觀法為最上法,西藏特有之喇嘛教因之大成。
&mdash&mdash譯注 [68]原為西藏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稱号,其後舉凡深通經典之喇嘛,而為寺院或紮倉(藏僧學習經典之學校)之主持者,皆稱堪布。
又為西藏地方政府僧官系統之職稱,如達賴、班禅之高級侍從亦稱堪布,&ldquo基巧堪布&rdquo即管理布達拉宮宮廷事務之僧官。
&mdash&mdash譯注 [69]Grünwedel,MythologiedesBuddhismusinTibetundderMongolei(Leipzig,1900).這是根據Uchtomski侯爵關于喇嘛教的史料集成所寫的入門書。
此書是最佳的喇嘛教發展史,在此我們普遍使用。
[70]薩迦寺位于西藏日喀則西南,為喇嘛舊教(紅教)之大寺院。
該地為白色土壤(藏文sadkar),故名薩迦。
1073年,此寺由始祖衮曲爵保(1034&mdash1102)所建,爾後遂有薩迦派之稱。
薩迦派為紅教喇嘛最具代表性之一派,因受阿提沙思想影響,故怛特羅色彩極為濃厚,主張娶妻生子以延法嗣。
曆代學僧輩出,初祖曾孫文殊薩迦班禅(1182&mdash1251)在忽必烈時,被招請為帝師與灌頂阿阇梨,此為喇嘛教普及蒙古之始。
其侄八思巴(1239&mdash1280)亦受元朝招請,為蒙古人創制八思巴文字。
1270年,八思巴返藏,忽必烈授予全藏之政權,故自1270至1345年間,薩迦寺成為西藏政教之中心。
宗喀巴新教興起後,薩迦寺地位遂日漸衰微,然而仍為舊教本山。
&mdash&mdash譯注 [71]帖木兒,蒙古人(14世紀末),元朝滅亡後崛起于中亞,曾建立一個強大的遊牧帝國,極盛時期領土遠至小亞細亞,并曾控制部分北印度地區。
關于喇嘛教對蒙古人産生和平化的影響,OwenLattimore表示斷然的反對,參見氏著,InnerAsianFrontiersofChina,(NewYork,1940),pp.86f.。
佛教于7世紀傳入西藏,然而在喇嘛教會建立起自己的主權之前,起先是被用作世俗君主的工具。
雖然蒙古偉大的征服者忽必烈汗(13世紀)喜好喇嘛教,但在明朝建立之後,喇嘛教在蒙古即告消失。
到了16世紀,喇嘛教再度被阿爾泰汗采用為世俗統治的整合工具。
後來清朝又給蒙古的教會與國家之間帶來一種僵持狀态,然而西藏的教會卻在與滿人利益相結合的條件下保全了主權(Lattimore,pp.216&mdash221)。
因此,喇嘛&mdash佛教似乎(至少在韋伯的理論裡)顯現為一種尋求外力支持或成為外力之工具的教權制。
&mdash&mdash譯注 [72]西藏名Tson-kha-pa(1417&mdash1478),法名羅桑劄巴(Lozan-tak-pa)。
十四五世紀時西藏佛教改革者,喇嘛黃教始祖。
現今西藏達賴喇嘛、班禅喇嘛之傳承系統,即源自其弟子根敦珠巴、凱珠二人。
&mdash&mdash譯注 [73]以下所述大體上是根據Posdnjejew,OtscherkibytabuddijstkichmonastyrieibudijstkawoduchowenstwawMongolii(我沒能采用到此書,但其關鍵處已見于Grünwedel前引書許多翻譯出來的引文裡)。
[74]蒙古文khutuktu(呼圖克圖)即&ldquo活佛&rdquo之意。
西藏喇嘛舊教(紅教)準許娶妻,故以生子為法位繼承者,自宗喀巴創立黃教之後,乃改為獨身之規定,故于法位繼承過程中,産生重大之轉變,此即&ldquo喇嘛之轉生&rdquo。
宗喀巴之徒達賴喇嘛一世根敦珠巴在1475年圓寂後,一般人相信他轉生為根敦嘉穆錯,此即活佛轉生之初例。
未幾,班禅喇嘛亦承襲此一制度,因此而形成喇嘛教高級地位之繼承辦法。
此種現世活佛化身之思想,遂使各地出現大小活佛,以緻各宗派勢力互相抗衡。
為了維護教團之發展,以後高僧在圓寂前,便會預告下一代轉生之方向。
其弟子即就其所指定的地點尋出一年之内所出生之兒童,經正式測驗之後,推舉為繼承者,此即khubilgan(呼畢勒罕,藏語為sprulsku[化身]),即&ldquo自在轉生&rdquo或&ldquo再來人&rdquo之意,源自輪回受生與佛陀三身之信仰。
經由呼畢勒罕轉生方式而接替其前生所遺職位之職稱,稱為&ldquo呼圖克圖&rdquo,即&ldquo明心見性、生死自主&rdquo之意。
然而一般而言,呼圖克圖乃受政府冊封的一種行政上的職稱,呼畢勒罕則為轉生而仍不昧本性之修行者,故凡是呼圖克圖必為呼畢勒罕,而成為呼畢勒罕之行者則未必皆受冊封為呼圖克圖。
今日,在西藏、蒙古、甘肅、青海、西康等地,駐京之活佛計有160人。
西藏之達賴喇嘛、班禅喇嘛,外蒙古之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以及漠南蒙古之章嘉,均為曆史上著名之活佛。
&mdash&mdash譯注 [75]阿庇斯聖牛(bullofApis)在古埃及&mdash&mdash特别是孟斐斯(Memphis),被視為歐希裡斯(Osiris)的化身。
這種牡牛必須是黑色;前額有一三角形的白斑,在右側有一弦月形的白斑,舌下還有一腫瘤。
發現這樣的黑牡牛後,首先在朝東建築的屋中養4個月,然後趁新月之日運到Heliopolis,養40天再送到孟斐斯神殿,奉之為神。
活到25歲時即殺掉,屍體經防腐後埋葬,然後再重新尋找新的黑牡牛,其間往往需要數年的歲月。
&mdash&mdash譯注 [76]布達拉宮主要完成于17世紀中葉,為建築上之巨構,主樓共13層,自地基至宮頂高110米,約有紐約帝國大廈之高度,東西長600米。
全部由木、石構成,而無任何鋼骨支撐,可謂建築史上之奇迹。
寺内僧侶最多時有2.5萬人以上,大小僧房數千間,為世界最大之佛寺,亦為全藏之政教中心。
噶巴仁波切,達賴喇嘛之另一尊号,意為得勝尊者。
&mdash&mdash譯注 [77]劄什倫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則城西,為後藏第一大寺。
bkra-?is有&ldquo幸福、吉祥&rdquo之意。
&mdash&mdash譯注 [78]蓮華手菩薩即觀世音菩薩,達賴喇嘛一向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韋伯此處所說的&ldquo佛陀本人的化身&rdquo恐有疑問。
達賴喇嘛之稱号為蒙藏語之并稱,dalai為蒙古語&ldquo海&rdquo之意;lama為西藏語bla-ma之訛略,乃&ldquo上人&rdquo之意,原系佛弟子中内有智德、外有勝行者之尊稱。
達賴喇嘛即統治西藏的法王之意,然而在西藏,達賴喇嘛之稱号多用于外交上;此外,另有數種尊稱:1.嘉穆根仁波切,意為救護尊者,2.噶巴仁波切,意為得勝尊者,3.達穆欽堪巴,意為一切智者。
又曆代之達賴喇嘛多冠有&ldquo嘉穆錯&rdquo名号,即藏語&ldquo海&rdquo之意。
達賴喇嘛之稱号來源有二說,一說1578年蒙古俺答汗所贈,另一說則為1650年蒙古固始汗所贈。
西藏佛教于佛、法、僧三寶中,最尊崇喇嘛僧,故主張于精神、物質方面,供奉喇嘛僧即可成佛。
達賴喇嘛自第一世以來,即被視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更受到全藏士庶之無上尊崇,而且自第五世達賴喇嘛從蒙古接受西藏全土之政權後,曆代達賴喇嘛更成為政治、宗教之最高權力掌握者。
至于班禅喇嘛(Pan-chen-lama),pan-chen乃&ldquo大智慧者&rdquo、&ldquo大博學者&rdquo之意。
1645年,統治衛、藏之蒙古固始汗,尊宗喀巴之四傳弟子羅桑卻為&ldquo班禅博克多&rdquo,令其主持劄什倫布寺,并劃分後藏部分地區歸其管轄,是為班禅四世(前三世為後人追認),班禅喇嘛即自此始。
&mdash&mdash譯注 [79]事實上此一義務并沒有履行,因為早有更簡單的辦法被實行(例如1874年所發生的事):達賴喇嘛還等不到成年就被毒殺了。
1875年,達賴喇嘛十二世稱勒嘉穆錯卒,年19歲。
&mdash&mdash譯注 [80]Urga之意為宮殿或貴族之帳幕。
古蒙古人稱庫倫為&ldquo大寺廟地&rdquo。
Maidari不知何許人也。
在外蒙古庫倫的活佛是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西藏名Rje-btsunDam-paKhotokto。
Rje-btsunDam-pa有&ldquo至尊最上&rdquo之意,Khotokto(即Hutuktu)則為蒙古文&ldquo活佛&rdquo之意。
為蒙古佛教教主的稱号。
即喀爾喀蒙古地區西藏佛教格魯派之最高的轉世活佛。
1614年,達賴喇嘛四世遣爵南派僧多羅那他赴漠北傳教,被蒙古汗王尊為&ldquo哲布尊丹巴&rdquo。
1634年,多羅那他在庫倫圓寂,喀爾喀土謝圖汗衮布多爾吉适得一子,被認定為多羅那他之轉世;後入西藏學法,改宗格魯派。
1691年,受封為呼圖克圖大喇嘛,是為哲布尊丹巴一世。
其後代代轉生,至1924年第八代哲布尊丹巴圓寂,方才廢止,前後延續約達300年之久。
在此稱号下,庫倫活佛保有外蒙古一帶之政治、宗教領導權。
&mdash&mdash譯注 [81]關于拉薩的布達拉宮,參見PercevalLandon,Lhasa(London,1905),這本傑出的大作是根據英國探險隊的成果而寫出的。
Filchner的遊記是關于一般僧院的優良實用教材,其中可以找到有關黃河上遊Kumbum僧院的資料(WissenschaftlicheErgebnissederExpeditionFilchner,Ⅰ,1906)。
[82]根據Filchner的記述,幾乎每家的第三個男孩都會而且必然會成為喇嘛。
[83]根據Hackmann的描述,接受出身太高者進入僧院,有時會遭到僧侶們的反對,因為害怕其巨大的社會勢力。
[84]尤其所謂喇嘛的&ldquo神聖交易&rdquo是衆所周知的。
在此種交易中,相應于俗人的恭順,不管怎樣都會交換到較高價值的商品。
譬如用絲巾換到羊,用羊換到馬等;一種和&ldquo幸運的漢斯&rdquo相反的方式(參見Filchner的遊記)。
&ldquo幸運的漢斯&rdquo是《格林童話》裡的一個故事,叙述主人翁漢斯牽一頭乳牛出去賣,一路上碰到騙子,換來的東西愈來愈不值錢。
這是韋伯拿來與西藏喇嘛作比較的地方。
當然,根據童話故事的原則,忠厚老實的人最後總是善有善報的,漢斯自然也有他&ldquo走運&rdquo的一天。
&mdash&mdash譯注 [85]由呼圖克圖來授課。
教授職位每1至3年更換一次,每個學部有3名教授。
[86]Filchner說Kumbum僧院裡的這個學部有15名學生。
[87]Filchner說Kumbum僧院裡的這個學部有300名學生;這事業可帶來相當高的收入。
[88]那些論題往往比《猶太法典》裡的一些論題還要來得滑稽(參見Filchner的遊記)。
[89]關于這個問題,在德文著作中,仍以我們此處經常引用到的Grünwedel的作品為最佳入門書。
[90]Filchner并不認為這是喇嘛所促成的,每個人都隻相信自己獨特的巫術力量。
[91]Filchner的遊記。
[47]除了在本文裡提及的關鍵性客觀事實之外,對于下判斷而言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碑文資料,我卻無法弄到譯文。
同樣遺憾的是,我手邊也沒有研究價值顯然極高的AsiaticSocietyofJapan的會報。
[48]參見M.Courant那本不錯的綜論性著作LesClansjaponaissouslesTokugava,收于AnnalesduMuséeGuimet(BibliothèquedeVulgarisation,T.ⅩⅤ,1904)。
[49]事實上,除了土地采邑(封土)之外,也有單一的租金俸祿存在。
後者不是基于某個地區的收入(知行地),就是基于支配者的倉庫(俵物)。
[50]這樣的情形在德川的支配下也很明顯地呈現出來,亦即有某些特定的家族要求可變更的高等官職(家老職)。
同樣的,在武士團裡,上級武士所被賦予的指揮權,亦視其年貢米的高低而定。
唯有出身于武士家庭者才能進一步被授予流血禁制權(Blutbann)。
[51]特别是将軍要求在大名底下出任重臣者(家老)直接向他負責。
不過,另一方面,從下級封臣對于最高封建領主并沒有直接關系存在這點而言,倒顯示出采邑層級制的私人性格。
[52]&ldquo坐食者&rdquo一詞來自Rente,其意為所有定期收入的總稱,不管是地租、股票利息、資本利息或其他任何收入。
不過如薪俸等需要靠實際勞動才能取得的收入,不得稱為Rente。
所謂&ldquo坐食者&rdquo(Rentner),即指依靠此種收入生活的人,因此接近&ldquo不勞而獲者&rdquo之意。
&mdash&mdash譯注 [53]eleusinischeMysterien(Elysianmysteries)是希臘的極樂天堂信仰中所舉行的秘密儀式。
eleusinischeMysterien為谷神祭典,在雅典西北方的Eleusis市為了祭五谷之神Demeter而舉行的神秘儀式。
Eleusis市有Demeter最大的神殿,祭典即在此舉行。
我們所知關于儀式的部分過程如下:春季在雅典附近舉行準備,所有想要成為信徒的人先自行到Eleusis市的河中潔淨;到了9月,這些信徒即沿着通往Eleusis市的聖路走14英裡的朝聖旅程,行列前面舉着地下神Iacchus的肖像。
朝聖者到了Eleusis市後,即将神像置于神殿中,第一日即在神聖的歌舞中結束。
更大的神秘儀式要再持續四天,參加的人要飲用一種谷粉與水的混合物,并進聖餅。
然而除此之外,我們即一無所知,因為祭典隻限信奉者參加,凡是洩露秘密者一律處死,所以信徒都守口如瓶。
推測大概是一種混雜了再生與複活,以及追求與神合一等感覺的神秘儀式。
&mdash&mdash譯注 [54]日本的神社在曆史上有多次的整頓,明治維新以後的制度大緻如下:1.官币社,國家皇室尊崇之神社,經費由皇室供應,分為官币大社、官币中社、官币小社、别格官币社四種。
2.國币社,亦為國家尊崇之社,經費由國庫供應,分為國币大社、國币中社、國币小社。
3.府縣社,地方神社中位階最高者,三府(大阪、京都、江戶)尊崇之社為府社,各縣為縣社,由府縣供應。
4.鄉社,郡市崇敬之社,一區一社,由郡市供應。
5.村社,市村崇敬之社,由市村町供應。
大體而言,官币社是由天皇親祭,其他則由相關官吏負責。
&mdash&mdash譯注 [55]參見Haas,ZeitschriftfürMissionskundeundReligionswissenschaft,1905。
[56]通常都是舉出十個宗派,不過其中有的是經常替換着的小宗派。
[57]《金剛般若經》(Vagrakhedika)通常亦被算作是此派的經典(S.B.oftheEast,Vol.,49)。
&ldquoDharma&rdquo和&ldquoSamgnas&rdquo是論證上的關鍵詞;前者在此意指&ldquo形相&rdquo(eidos,Form)、&ldquo個性&rdquo,後者則是&ldquo名相&rdquo,亦即&ldquo概念&rdquo的表達。
沒有所謂&ldquo狗&rdquo,而隻有&ldquo這隻&rdquo狗。
因此,概念隻是抽象,事物不過是名相,而一切終歸是假象。
唯有靈魂具有實在性,唯有菩薩知道實相。
然而,經驗性存在所處的假象世界裡,語言亦因此而具有巫術性的力量。
[58]此派的經典包括《大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S.B.fotheEast,Vol.,49)。
西方淨土被描繪得五光十色。
不過,絕對的前提是&ldquo信仰&rdquo。
根據《大無量壽經》(第41章),有疑心者不得往生淨土,若有疑心,即使是菩薩本身(!)也會妨害其救贖。
《阿彌陀經》(第十章)則明白拒斥作為救贖之道的雜行雜修。
臨終之際,唯有日夜虔心稱念阿彌陀佛直至最後一口氣,方能确證救贖。
[59]即曹洞禅、臨濟禅與黃檗禅。
&mdash&mdash譯注 [60]在織田信長的迫害之後,将佛教複興的保護者,亦即衆所周知的将軍德川家康,在根本上似乎是很重視其家臣武士對于佛教極樂世界之為英雄之天堂的期待。
[61]這裡指的是1571年織田信長攻滅比睿山僧院一事。
比睿山為日本七大高山之一,在近江國滋賀郡,為日本天台宗大本山,寺僧武力強大,與高野山并稱日本佛教兩大叢林。
1571年,由于寺僧協助朝倉義景反抗織田信長,遭到信長的攻擊,寺院被毀,僧侶全被屠殺。
&mdash&mdash譯注 [62]FranzXavier(1506&mdash1552),西班牙人,天主教耶稣會創始會士之一(1534),1540年前往印度傳教,極為成功,為基督教正式傳入印度之始。
随後前往馬來亞、日本等地傳教。
1552年決意由印度前往中國傳教,在等待中國政府入境許可時,死于沿海的山川島。
他可說是基督教東傳運動的先驅者,1622年羅馬教廷封為聖徒。
&mdash&mdash譯注 [63]指僧侶受具足戒後夏安居之年數。
叢林中,每年4月16日起至7月15日舉行夏安居,并以夏安居之最末一日為一年之終,即受歲日;自16日起則為新歲,故比丘、比丘尼受戒後,于每年夏安居結束時,即增一法歲。
&mdash&mdash譯注 [64]反之,在《觀無量壽經》(第27章)和日本廣為讀誦的《金剛般若經》(&ldquo金剛能斷&rdquo,亦即真言宗的經典)裡,卻說到專心一意于救贖的&ldquo良家子&rdquo。
[65]關于尼泊爾,參見1901年孟加拉的《普查報告》。
[66]關于喇嘛教,Köppen的著作ReligiondesBuddha(Berlin,1857&mdash1858,2.Band)一直都是很值得一讀的。
當今最為權威的學者是Grünwedel(見其刊登于KulturderGegenwart,Ⅰ,3,i的論述,以及下文中所引用的作品)。
此外,俄文的數據亦是基本的,但我未能利用到。
[67]這位官方稱之為&ldquo蓮華生&rdquo(梵文Padma-sambhava,藏文Padma-hbyun-gnas)的&ldquo偉大教師&rdquo,未知其生平如何。
蓮華生,西藏紅教之始祖,8世紀左右北印度烏場國人。
初住那爛陀寺,博通大小乘。
747年,應西藏君主克梨雙提贊之請入藏布教。
王為之于拉薩東南方創建桑耶寺,師遂宣傳瑜伽秘密法門,翻譯經咒,又現種種神通變化,驅除妖魔鬼怪,為藏人所尊崇。
師所傳之教,後以相對于宗喀巴之黃教,稱為紅教,即無上秘密乘,以大喜樂禅定之瑜伽觀法為最上法,西藏特有之喇嘛教因之大成。
&mdash&mdash譯注 [68]原為西藏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稱号,其後舉凡深通經典之喇嘛,而為寺院或紮倉(藏僧學習經典之學校)之主持者,皆稱堪布。
又為西藏地方政府僧官系統之職稱,如達賴、班禅之高級侍從亦稱堪布,&ldquo基巧堪布&rdquo即管理布達拉宮宮廷事務之僧官。
&mdash&mdash譯注 [69]Grünwedel,MythologiedesBuddhismusinTibetundderMongolei(Leipzig,1900).這是根據Uchtomski侯爵關于喇嘛教的史料集成所寫的入門書。
此書是最佳的喇嘛教發展史,在此我們普遍使用。
[70]薩迦寺位于西藏日喀則西南,為喇嘛舊教(紅教)之大寺院。
該地為白色土壤(藏文sadkar),故名薩迦。
1073年,此寺由始祖衮曲爵保(1034&mdash1102)所建,爾後遂有薩迦派之稱。
薩迦派為紅教喇嘛最具代表性之一派,因受阿提沙思想影響,故怛特羅色彩極為濃厚,主張娶妻生子以延法嗣。
曆代學僧輩出,初祖曾孫文殊薩迦班禅(1182&mdash1251)在忽必烈時,被招請為帝師與灌頂阿阇梨,此為喇嘛教普及蒙古之始。
其侄八思巴(1239&mdash1280)亦受元朝招請,為蒙古人創制八思巴文字。
1270年,八思巴返藏,忽必烈授予全藏之政權,故自1270至1345年間,薩迦寺成為西藏政教之中心。
宗喀巴新教興起後,薩迦寺地位遂日漸衰微,然而仍為舊教本山。
&mdash&mdash譯注 [71]帖木兒,蒙古人(14世紀末),元朝滅亡後崛起于中亞,曾建立一個強大的遊牧帝國,極盛時期領土遠至小亞細亞,并曾控制部分北印度地區。
關于喇嘛教對蒙古人産生和平化的影響,OwenLattimore表示斷然的反對,參見氏著,InnerAsianFrontiersofChina,(NewYork,1940),pp.86f.。
佛教于7世紀傳入西藏,然而在喇嘛教會建立起自己的主權之前,起先是被用作世俗君主的工具。
雖然蒙古偉大的征服者忽必烈汗(13世紀)喜好喇嘛教,但在明朝建立之後,喇嘛教在蒙古即告消失。
到了16世紀,喇嘛教再度被阿爾泰汗采用為世俗統治的整合工具。
後來清朝又給蒙古的教會與國家之間帶來一種僵持狀态,然而西藏的教會卻在與滿人利益相結合的條件下保全了主權(Lattimore,pp.216&mdash221)。
因此,喇嘛&mdash佛教似乎(至少在韋伯的理論裡)顯現為一種尋求外力支持或成為外力之工具的教權制。
&mdash&mdash譯注 [72]西藏名Tson-kha-pa(1417&mdash1478),法名羅桑劄巴(Lozan-tak-pa)。
十四五世紀時西藏佛教改革者,喇嘛黃教始祖。
現今西藏達賴喇嘛、班禅喇嘛之傳承系統,即源自其弟子根敦珠巴、凱珠二人。
&mdash&mdash譯注 [73]以下所述大體上是根據Posdnjejew,OtscherkibytabuddijstkichmonastyrieibudijstkawoduchowenstwawMongolii(我沒能采用到此書,但其關鍵處已見于Grünwedel前引書許多翻譯出來的引文裡)。
[74]蒙古文khutuktu(呼圖克圖)即&ldquo活佛&rdquo之意。
西藏喇嘛舊教(紅教)準許娶妻,故以生子為法位繼承者,自宗喀巴創立黃教之後,乃改為獨身之規定,故于法位繼承過程中,産生重大之轉變,此即&ldquo喇嘛之轉生&rdquo。
宗喀巴之徒達賴喇嘛一世根敦珠巴在1475年圓寂後,一般人相信他轉生為根敦嘉穆錯,此即活佛轉生之初例。
未幾,班禅喇嘛亦承襲此一制度,因此而形成喇嘛教高級地位之繼承辦法。
此種現世活佛化身之思想,遂使各地出現大小活佛,以緻各宗派勢力互相抗衡。
為了維護教團之發展,以後高僧在圓寂前,便會預告下一代轉生之方向。
其弟子即就其所指定的地點尋出一年之内所出生之兒童,經正式測驗之後,推舉為繼承者,此即khubilgan(呼畢勒罕,藏語為sprulsku[化身]),即&ldquo自在轉生&rdquo或&ldquo再來人&rdquo之意,源自輪回受生與佛陀三身之信仰。
經由呼畢勒罕轉生方式而接替其前生所遺職位之職稱,稱為&ldquo呼圖克圖&rdquo,即&ldquo明心見性、生死自主&rdquo之意。
然而一般而言,呼圖克圖乃受政府冊封的一種行政上的職稱,呼畢勒罕則為轉生而仍不昧本性之修行者,故凡是呼圖克圖必為呼畢勒罕,而成為呼畢勒罕之行者則未必皆受冊封為呼圖克圖。
今日,在西藏、蒙古、甘肅、青海、西康等地,駐京之活佛計有160人。
西藏之達賴喇嘛、班禅喇嘛,外蒙古之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以及漠南蒙古之章嘉,均為曆史上著名之活佛。
&mdash&mdash譯注 [75]阿庇斯聖牛(bullofApis)在古埃及&mdash&mdash特别是孟斐斯(Memphis),被視為歐希裡斯(Osiris)的化身。
這種牡牛必須是黑色;前額有一三角形的白斑,在右側有一弦月形的白斑,舌下還有一腫瘤。
發現這樣的黑牡牛後,首先在朝東建築的屋中養4個月,然後趁新月之日運到Heliopolis,養40天再送到孟斐斯神殿,奉之為神。
活到25歲時即殺掉,屍體經防腐後埋葬,然後再重新尋找新的黑牡牛,其間往往需要數年的歲月。
&mdash&mdash譯注 [76]布達拉宮主要完成于17世紀中葉,為建築上之巨構,主樓共13層,自地基至宮頂高110米,約有紐約帝國大廈之高度,東西長600米。
全部由木、石構成,而無任何鋼骨支撐,可謂建築史上之奇迹。
寺内僧侶最多時有2.5萬人以上,大小僧房數千間,為世界最大之佛寺,亦為全藏之政教中心。
噶巴仁波切,達賴喇嘛之另一尊号,意為得勝尊者。
&mdash&mdash譯注 [77]劄什倫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則城西,為後藏第一大寺。
bkra-?is有&ldquo幸福、吉祥&rdquo之意。
&mdash&mdash譯注 [78]蓮華手菩薩即觀世音菩薩,達賴喇嘛一向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韋伯此處所說的&ldquo佛陀本人的化身&rdquo恐有疑問。
達賴喇嘛之稱号為蒙藏語之并稱,dalai為蒙古語&ldquo海&rdquo之意;lama為西藏語bla-ma之訛略,乃&ldquo上人&rdquo之意,原系佛弟子中内有智德、外有勝行者之尊稱。
達賴喇嘛即統治西藏的法王之意,然而在西藏,達賴喇嘛之稱号多用于外交上;此外,另有數種尊稱:1.嘉穆根仁波切,意為救護尊者,2.噶巴仁波切,意為得勝尊者,3.達穆欽堪巴,意為一切智者。
又曆代之達賴喇嘛多冠有&ldquo嘉穆錯&rdquo名号,即藏語&ldquo海&rdquo之意。
達賴喇嘛之稱号來源有二說,一說1578年蒙古俺答汗所贈,另一說則為1650年蒙古固始汗所贈。
西藏佛教于佛、法、僧三寶中,最尊崇喇嘛僧,故主張于精神、物質方面,供奉喇嘛僧即可成佛。
達賴喇嘛自第一世以來,即被視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更受到全藏士庶之無上尊崇,而且自第五世達賴喇嘛從蒙古接受西藏全土之政權後,曆代達賴喇嘛更成為政治、宗教之最高權力掌握者。
至于班禅喇嘛(Pan-chen-lama),pan-chen乃&ldquo大智慧者&rdquo、&ldquo大博學者&rdquo之意。
1645年,統治衛、藏之蒙古固始汗,尊宗喀巴之四傳弟子羅桑卻為&ldquo班禅博克多&rdquo,令其主持劄什倫布寺,并劃分後藏部分地區歸其管轄,是為班禅四世(前三世為後人追認),班禅喇嘛即自此始。
&mdash&mdash譯注 [79]事實上此一義務并沒有履行,因為早有更簡單的辦法被實行(例如1874年所發生的事):達賴喇嘛還等不到成年就被毒殺了。
1875年,達賴喇嘛十二世稱勒嘉穆錯卒,年19歲。
&mdash&mdash譯注 [80]Urga之意為宮殿或貴族之帳幕。
古蒙古人稱庫倫為&ldquo大寺廟地&rdquo。
Maidari不知何許人也。
在外蒙古庫倫的活佛是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西藏名Rje-btsunDam-paKhotokto。
Rje-btsunDam-pa有&ldquo至尊最上&rdquo之意,Khotokto(即Hutuktu)則為蒙古文&ldquo活佛&rdquo之意。
為蒙古佛教教主的稱号。
即喀爾喀蒙古地區西藏佛教格魯派之最高的轉世活佛。
1614年,達賴喇嘛四世遣爵南派僧多羅那他赴漠北傳教,被蒙古汗王尊為&ldquo哲布尊丹巴&rdquo。
1634年,多羅那他在庫倫圓寂,喀爾喀土謝圖汗衮布多爾吉适得一子,被認定為多羅那他之轉世;後入西藏學法,改宗格魯派。
1691年,受封為呼圖克圖大喇嘛,是為哲布尊丹巴一世。
其後代代轉生,至1924年第八代哲布尊丹巴圓寂,方才廢止,前後延續約達300年之久。
在此稱号下,庫倫活佛保有外蒙古一帶之政治、宗教領導權。
&mdash&mdash譯注 [81]關于拉薩的布達拉宮,參見PercevalLandon,Lhasa(London,1905),這本傑出的大作是根據英國探險隊的成果而寫出的。
Filchner的遊記是關于一般僧院的優良實用教材,其中可以找到有關黃河上遊Kumbum僧院的資料(WissenschaftlicheErgebnissederExpeditionFilchner,Ⅰ,1906)。
[82]根據Filchner的記述,幾乎每家的第三個男孩都會而且必然會成為喇嘛。
[83]根據Hackmann的描述,接受出身太高者進入僧院,有時會遭到僧侶們的反對,因為害怕其巨大的社會勢力。
[84]尤其所謂喇嘛的&ldquo神聖交易&rdquo是衆所周知的。
在此種交易中,相應于俗人的恭順,不管怎樣都會交換到較高價值的商品。
譬如用絲巾換到羊,用羊換到馬等;一種和&ldquo幸運的漢斯&rdquo相反的方式(參見Filchner的遊記)。
&ldquo幸運的漢斯&rdquo是《格林童話》裡的一個故事,叙述主人翁漢斯牽一頭乳牛出去賣,一路上碰到騙子,換來的東西愈來愈不值錢。
這是韋伯拿來與西藏喇嘛作比較的地方。
當然,根據童話故事的原則,忠厚老實的人最後總是善有善報的,漢斯自然也有他&ldquo走運&rdquo的一天。
&mdash&mdash譯注 [85]由呼圖克圖來授課。
教授職位每1至3年更換一次,每個學部有3名教授。
[86]Filchner說Kumbum僧院裡的這個學部有15名學生。
[87]Filchner說Kumbum僧院裡的這個學部有300名學生;這事業可帶來相當高的收入。
[88]那些論題往往比《猶太法典》裡的一些論題還要來得滑稽(參見Filchner的遊記)。
[89]關于這個問題,在德文著作中,仍以我們此處經常引用到的Grünwedel的作品為最佳入門書。
[90]Filchner并不認為這是喇嘛所促成的,每個人都隻相信自己獨特的巫術力量。
[91]Filchner的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