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種姓與傳統主義

關燈
h他們的成員對于道路自然是特别熟悉&mdash&mdash往往轉而從事司機的行業。

    類似的例子所在多有。

     [5]這是1911年普查報告的數字。

     近代受薪勞工的人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推定大約200萬。

    &mdash&mdash譯注 [6]例如在加爾各答,勞工必須由外面招募而來。

    在近郊的一個鄉村裡,隻有不到1/9的居民說的是孟加拉本地的語言。

     [7]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裡,對此現象有較為詳盡的說明:&ldquo提高計件工資率的結果,往往不增加同一時間内的工作量,反而使之減少,因為勞動者對于工資率的提高所表示的反應,不是一天工作量的增加,而是減少。

    &hellip&hellip他并不問:&lsquo若盡量工作,一日可進益多少?&rsquo而隻問:&lsquo要賺取以前所賺的2.5馬克,以濟我傳統的需要,需做多少工作?&rsquo這也就是此處所謂&lsquo傳統主義&rsquo的那種作風的一例;就是說,人們并非&lsquo天生&rsquo就希望拼命賺錢,而隻希望照着習慣活下去,并且能賺到為此所需要的那些錢就行了。

    &rdquo(張漢裕譯,p.18)&mdash&mdash譯注 [8]v.Delden,前引書,p.96。

     [9]1920年作為全國性工會的全印工會會議方才成立,1929年其中的穩健派退出另組印度聯合工會(1935年再強化擴大為國民聯合工會)與前者對立,1938年兩者再度合并,仍用全印工會會議的名稱。

    然而到了1941年時,親英的印度工會再次脫離,擺出相對抗的态勢。

    &mdash&mdash譯注 [10]參照v.Delden,前引書,pp.114&mdash125。

     [11]在加爾各答,現代的&ldquo熟練&rdquo勞工主要是來自幾個種姓:Kaivartha(農民與漁民的古老部族種姓)、Kayasth(書記)與Tanti(古織工種姓)。

    非熟練的所謂苦力勞工則同樣是來自前面兩個種姓,以及被蔑視的Goala種姓(榨乳者,古代的賤民部族)和Chamar(孟加拉地區不淨的種姓,為數甚夥的皮革業者)。

    此外,被剝奪其傳統業務的最下級種姓也最常見于苦力勞動。

    原有的工廠勞工則多半來自以下四個種姓:Tanti(織工)、Kaivartha(農民與漁民)、Chamar(皮革工)與Kayasth(書記)。

    相反的,例如Chhatri(據稱是刹帝利,實則為古代的傭兵部族)有45%是農民、&ldquo差役&rdquo與家仆,幾乎沒有擔任公職和在工廠勞動的。

    在孟買省的紡織工業裡,63%是織工種姓,11.7%是Bhatia(古老的商人客族),9.8%是Vani(紳商),3.8%是拉吉普,1%強是Prabhu(官吏)與Mahan(村落吏員),其餘為其他種姓。

    商人和最後提到的這幾個種姓基本上是企業家(若是拉吉普則為地主)。

    孟買省從事商業(食品業除外)的種姓百分比如下:婆羅門3.2%,Vania(古紳商種姓)24.8%,Bhatia(古商人客族)7%,拉吉普與摩揭陀實際是0,Prabhu(官吏)9.3%,Lohana(辛德地區的古紳商種姓)6%,織工、Koli(小農)、Kunbi(農民)與Mahar(村落吏員)則為0,Pandhari(棕榈汁蒸餾者)2%。

    古來的商人種姓有相當大的比例如今從事食品業(尤其是零售商):Vania中有40%,Bhatia有61.3%,Lohana有22.8%,而所有其他的種姓很少有從事食品業的,高級種姓則完全沒有。

     [12]p.480. [13]在孟買省,地租收入者主要是分布在下列這些種姓中:婆羅門、Prabhu(官吏)、Mahar(村落吏員)與Lohana(商人)。

     [14]參照v.Delden,Dieind.Jute-Industrie1915,S.86。

     [15]v.Delden,前引書,S.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