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唐三藏收伏龍馬

關燈
卻說行者伏侍唐僧西進,行經數日,遙聞水聲聒耳。

    行者道:“此處叫做蛇盤山鷹愁澗,想必是澗裡水響。

    ”馬到澗邊,隻見鑽出一龍,推波掀浪,摔出崖山。

    慌得行者丢下行李,把師父抱下馬來,送在高埠上坐。

    那龍把白馬一口吞下。

    行者轉來牽馬,挑擔上存行李,不見馬了。

    行者送了行李,跳在空中,遍看不見。

    下來報道:“師父,我們馬匹斷乎是龍吃了,再尋不見。

    ”三藏道。

    “既是他吃了,如何前進?”行者道:“待我去尋。

    ”揝着鐵棒,徑臨澗壑,高叫道:“波泥鳅,還我馬來!”那龍聽得有人叫罵,滾将上來,張牙舞爪。

    行者輪棒就打。

    兩下鬥敵多時,那龍力軟筋麻,轉身撺于水内。

    行者又使着翻江攪海的神通,把一條鷹愁清澗,攪似九曲黃河。

    那孽龍深潛澗底,蟠卧不甯,越思越惱,跳出水來。

    兩個又在崖下苦鬥。

    小龍委實難擋,一晃變做水蛇,鑽入草窠中去。

    行者撥草尋蛇,并無形影。

     行者念聲“唵”字咒語,本坊土地山神一齊叩頭。

    行者問道:“你鷹愁澗裡,是那方來的怪龍?怎麼搶了我師父白馬?”二神道:“這澗中自來無邪,隻是何年間觀音菩薩來東上訪取經人,去救了一條玉龍,送他在此,教他等候取經人,不許為非作歹。

    不知今日怎麼無知,反來沖撞大聖?大聖尋他不見,我知這澗千萬孔竅相通,想必他鑽下水去。

    不須發怒,要擒此物,隻消請觀音來此,自然伏降。

    ”行者道:“若要去請菩薩,師父饑餓難忍。

    ”說未了,隻聽得空中有金頭揭谛叫道:“小神去請菩薩來也。

    ” 那神駕雲直至紫竹林中,具奏唐僧失馬之故。

    那菩薩與揭谛不多時到來蛇盤谷,卻在半空中留住祥雲。

    隻見孫行者正在澗邊大罵。

    那揭谛按落雲頭,直至澗邊,對行者道:“菩薩來也。

    ”行者聞得,急縱雲跳至空中,大叫道:“你這個七佛之師,慈悲的教主,你怎麼把有罪的孽龍,送在此處成精?教他吃了我師父的馬匹,此又是放縱歹人為惡,大不善也。

    ”菩薩道:“那條龍是我親奏玉帝,讨他在此,專等取經人做個腳力。

    你說那東土凡馬,怎到得靈山佛地,須得這孽龍馬方才去得。

    ”行者道:“那龍這般懼怕,潛躲不出,如之奈何?”菩薩叫揭谛:“你去澗中叫一聲:‘敖閏龍王玉龍三太子,你出來,有南海菩薩在此。

    ’他就出來。

    ”那揭谛果去澗邊叫了兩遍。

    小龍出水,變一人相,踏了雲頭,對菩薩禮拜道:“蒙活命在此等久,更不聞取經人的音信。

    ”菩薩指道:“這個就是取經人的徒弟。

    ”小龍說:“這是我的對頭,他若說半個經字、唐字,卻也自然拱服。

    ”菩薩把那小龍項下明珠摘了,将楊柳枝蘸出甘露,往他身上一拂,吹口仙氣,喝“變”,那龍變出原來馬匹。

    又分付:“功成之後,超越凡龍,還你金身。

    ”菩薩教悟空:“領他去見三藏,我回海上去也。

    ”行者才按落雲頭,帶馬來見三藏,道聲:“師父,有馬。

    這是菩薩把澗裡龍化做我們白馬,鞍辔俱全。

    ”三藏望空拜謝。

    行者收擡前行,徑投大路而去。

    不覺紅日西沉,三藏勒馬遙觀,樓台隐隐,殿閣沉沉。

    行者道:“趕去那裡借宿。

    ”三藏欣然從之。

    策馬前去,直至山門首,長老下馬,行者牽了,進入山門。

    見那殿上書四個大字,是“觀音禅院”。

    三藏即登殿門,俯伏台前,傾心禱祝。

    禮拜已畢,衆僧請入方丈奉茶。

     隻見兩個小童,挽着一個老僧,年有二百七十歲,出來相見。

    禮畢,隻叫獻茶。

    小童拿出一個羊脂玉的盤兒,有三個法藍鑲金茶盅。

    三藏誇愛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