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唐三藏被難得救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三藏蒙唐王與多官送出長安關外。一二日馬不停蹄,早至法門寺去住。次日,衆僧起來,收拾茶水早齋,玄奘穿了袈裟,上正殿佛前禮拜,道;“弟子陳玄奘,前往西天取經,但肉眼愚迷,不識活佛真形。願佛慈悲,早見丈六金身,賜真經留傳東土。”說罷,回方丈進齋。齋畢,那從者整頓鞍馬,促赴行程。三藏出了山門,辭别衆增。三藏望西前進。行了數日,到了鞏州城,州縣官吏接進城中安歇。一日,又到河州衛,乃是大唐的山河邊界。早有鎮邊官兵與本處僧道,聞得是欽差禦弟,上西方見佛,接至福原寺安歇。安排晚齋已畢,吩咐從者飽喂馬匹,天不明就行。及雞方鳴一喚,從者出離邊界。這長老心忙,太起早了,隻好四更天氣,三人連馬,履着清霜,看着明月,行有數十裡。近見一嶺,崎岖難走,又恐錯了路徑。正疑思間,忽然失足,三人連馬跌落坑坎。三藏、從者竦懼,聞得裡面哮吼,高呼叫拿。隻見狂風滾滾,推出大夥妖邪,将三藏、從者捉了上去。唬得三藏、從者魂飛魄散。魔王寅将軍喝令:“綁了。”衆妖得令,正要安排吞食,隻聽得外面喧嘩:“有個熊山君與特處士二位來也。”三藏看見,前走的一條黑奴,後跟的一條胖漢,走入裡面。魔王接進叙罷,各坐談笑。隻見從者綁得痛切悲啼。那黑漢道:“此三者何來?”魔王道:“送上門來的。”處士笑雲:“可待客否?”魔王道;“奉承,奉承。”山君道:“不可盡用,食二留一可也。”魔王即呼左右,把二從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屍,将首級心肝奉獻二客,四肢自食,其餘骨肉分散各妖。一個長老幾乎唬死。正慌忙間,漸漸東方發白,二怪方散。
不一時,紅日高升,三藏昏沉,也認不得東西南北。正在不得命處,忽見一老叟,手持拄杖而來。走上前把手一拂,繩索皆斷,對面吹了一口氣(原缺“氣”),三藏方醒。三藏跪拜于地,道謝“搭救貧僧性命”。老叟道:“你起來,不曾疏失甚麼東西?”三藏道;“貧僧二從人,已被寅将軍、熊山君、特處主食了,不知行李馬匹在于何處?”老叟用杖指定道:“那廂不是一匹馬,兩個包袱?”三藏回頭看時,果是他的物件,不曾失落。問老叟曰:“老公公,此處是甚所在?”老叟道:“此是雙叉嶺,乃虎狼巢穴處。你為何堕此?”三藏道:“雞鳴時出河州衛界,不料大早,履霜撥露,失落此地。”老叟道:“處上是個野牛精,山君是個熊罴精,将軍是個老虎精。隻因你體性元明,所以吃不得你。跟我來,引你上路。”三藏将包袱捎在馬上,牽馬相随老叟,徑出坑坎,走上大路。卻低頭拜謝公公,那公公遂化作一陣清風,跨一隻朱頂白鶴,騰空而去。隻見風飄飄遺下一張簡帖,上有四句頌雲:
吾乃西天太白星,特來搭救汝生靈。
前行自有神徒助,莫畏艱難報怨經。三藏看了,對天禮拜,獨自孤凄,前往峻嶺。行了半日,并無人煙村舍。那時路險肚饑,隻見前面虎狼蛇蟲,四邊圍繞;那馬又腰軟蹄彎,伏倒在地。這等凄楚,自分必死。忽然見毒蟲猛獸、長蛇惡物奔走飛逃去了。三藏擡頭看時,隻見一人手執鋼叉,腰懸弓箭,自那山坡前轉出。三藏跪在路旁,合掌高叫:“大王救命。”那人近前道:“長老休怕,我是這山中獵戶,姓劉名伯欽,綽号鎮山太保。”三藏道:“貧僧是大唐駕下欽差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和尚,适間到此,衆獸阻路,不能前進。忽見太保來,衆獸皆走去了,貧僧得脫。”伯欽道:“我在這裡,專打狼虎,捉蛇蟲是我生涯,故此衆獸怕我走了。但你既是唐朝來的,與我都是鄉裡,跟我舍下去住。”
三藏牽馬随行,過了山坡,聽得呼呼風響。伯欽道:“是山貓來了。”急忙步往山坡下,與虎鬥不多時,被太保舉叉當胸刺倒。伯欽隻手執叉,又隻手揪虎,拖上路來。同三藏迤逦行往家中,又令母妻出見。那母親知得和尚不肯吃葷,整理潔淨茶飯款待。那母親與伯欽道:“明日你父親周忌,就凂長老做些好事,念卷經文,後日送他去也罷。”次早,又整素齋管待長老,請開啟念經。三藏敲響木魚,先寫《薦亡疏》,後開《度亡經》、《金剛經》、《觀音經》、《法華經》、《彌陀經》、《孔雀經》,化了紙馬,薦了文疏。佛事已畢,各各安寝。次早,老母叫伯欽曰:“昨夜你父親托夢,說是虧了長老超度,已脫罪孽,上中華富貴家去投生。”大家歡喜,安排白銀二兩奉謝。三藏分文不受,但道:“太保肯發慈悲,送我一程,至感。”伯欽同家童送了半日,路經大山,崔嵬險峻。伯欽走到大山之中,道:“長老,你自前去,我且告回。”三藏道:“請再送一程。”伯欽道:“此山喚做兩界山,東屬大唐所管,這西半邊靼靼地界,那廂狼虎不依我管,故此告回,你自去吧。”三藏滴淚難分。忽聽得山腳下喊聲如雷,連道:“我師父來也。”吓得三藏癡呆,伯欽打聽,竟不知甚人喊叫,且聽下文分解。詩曰:
三藏被難落深坑,金星救他得保全;
路逢伯欽相留歇,從今漸漸往西天。
不一時,紅日高升,三藏昏沉,也認不得東西南北。正在不得命處,忽見一老叟,手持拄杖而來。走上前把手一拂,繩索皆斷,對面吹了一口氣(原缺“氣”),三藏方醒。三藏跪拜于地,道謝“搭救貧僧性命”。老叟道:“你起來,不曾疏失甚麼東西?”三藏道;“貧僧二從人,已被寅将軍、熊山君、特處主食了,不知行李馬匹在于何處?”老叟用杖指定道:“那廂不是一匹馬,兩個包袱?”三藏回頭看時,果是他的物件,不曾失落。問老叟曰:“老公公,此處是甚所在?”老叟道:“此是雙叉嶺,乃虎狼巢穴處。你為何堕此?”三藏道:“雞鳴時出河州衛界,不料大早,履霜撥露,失落此地。”老叟道:“處上是個野牛精,山君是個熊罴精,将軍是個老虎精。隻因你體性元明,所以吃不得你。跟我來,引你上路。”三藏将包袱捎在馬上,牽馬相随老叟,徑出坑坎,走上大路。卻低頭拜謝公公,那公公遂化作一陣清風,跨一隻朱頂白鶴,騰空而去。隻見風飄飄遺下一張簡帖,上有四句頌雲:
吾乃西天太白星,特來搭救汝生靈。
前行自有神徒助,莫畏艱難報怨經。三藏看了,對天禮拜,獨自孤凄,前往峻嶺。行了半日,并無人煙村舍。那時路險肚饑,隻見前面虎狼蛇蟲,四邊圍繞;那馬又腰軟蹄彎,伏倒在地。這等凄楚,自分必死。忽然見毒蟲猛獸、長蛇惡物奔走飛逃去了。三藏擡頭看時,隻見一人手執鋼叉,腰懸弓箭,自那山坡前轉出。三藏跪在路旁,合掌高叫:“大王救命。”那人近前道:“長老休怕,我是這山中獵戶,姓劉名伯欽,綽号鎮山太保。”三藏道:“貧僧是大唐駕下欽差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和尚,适間到此,衆獸阻路,不能前進。忽見太保來,衆獸皆走去了,貧僧得脫。”伯欽道:“我在這裡,專打狼虎,捉蛇蟲是我生涯,故此衆獸怕我走了。但你既是唐朝來的,與我都是鄉裡,跟我舍下去住。”
三藏牽馬随行,過了山坡,聽得呼呼風響。伯欽道:“是山貓來了。”急忙步往山坡下,與虎鬥不多時,被太保舉叉當胸刺倒。伯欽隻手執叉,又隻手揪虎,拖上路來。同三藏迤逦行往家中,又令母妻出見。那母親知得和尚不肯吃葷,整理潔淨茶飯款待。那母親與伯欽道:“明日你父親周忌,就凂長老做些好事,念卷經文,後日送他去也罷。”次早,又整素齋管待長老,請開啟念經。三藏敲響木魚,先寫《薦亡疏》,後開《度亡經》、《金剛經》、《觀音經》、《法華經》、《彌陀經》、《孔雀經》,化了紙馬,薦了文疏。佛事已畢,各各安寝。次早,老母叫伯欽曰:“昨夜你父親托夢,說是虧了長老超度,已脫罪孽,上中華富貴家去投生。”大家歡喜,安排白銀二兩奉謝。三藏分文不受,但道:“太保肯發慈悲,送我一程,至感。”伯欽同家童送了半日,路經大山,崔嵬險峻。伯欽走到大山之中,道:“長老,你自前去,我且告回。”三藏道:“請再送一程。”伯欽道:“此山喚做兩界山,東屬大唐所管,這西半邊靼靼地界,那廂狼虎不依我管,故此告回,你自去吧。”三藏滴淚難分。忽聽得山腳下喊聲如雷,連道:“我師父來也。”吓得三藏癡呆,伯欽打聽,竟不知甚人喊叫,且聽下文分解。詩曰:
三藏被難落深坑,金星救他得保全;
路逢伯欽相留歇,從今漸漸往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