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明禅師

關燈
慈明禅師。

    出全州清湘李氏。

    諱楚圓。

    少為書生。

    年二十二。

    依城南湘山隐靜寺(或雲依金地寺)得度。

    其母有賢行。

    使之遊方。

    公連眉秀目。

    颀然豐碩。

    然忽繩墨。

    所至為老宿所呵。

    以為少叢林。

    公柴崖而笑曰。

    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嘗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遊襄沔間。

    與守芝谷泉俱結伴。

    入洛中。

    聞汾陽昭禅師。

    道望為天下第一。

    決志親依。

    時朝廷方問罪河東。

    潞澤皆屯重兵。

    多勸其無行。

    公不顧渡大河。

    登太行。

    易衣類厮養。

    竄名火隊中。

    露眠草宿。

    至龍州。

    遂造汾陽。

    昭公壯之。

    經二年。

    未許入室。

    公詣昭。

    昭揣其志。

    必罵诟。

    使令者或毀诋諸方。

    及有所訓。

    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塵勞念。

    歲月飄忽。

    己事不明。

    失出家之利。

    語未卒。

    昭公熟視罵曰。

    是惡知識。

    敢裨販我。

    怒舉杖逐之。

    公拟伸救。

    昭公掩其口。

    公大悟曰。

    乃知臨濟道。

    出常情。

    服役七年辭去。

    依唐明嵩禅師。

    嵩謂公曰。

    楊大年内翰。

    知見高。

    入道穩實。

    子不可不見。

    公乃往見大年。

    大年問曰。

    對面不相識。

    千裡卻同風。

    公曰。

    近奉山門請。

    大年曰。

    真個脫空。

    公曰。

    前月離唐明。

    大年曰。

    适來悔相問。

    公曰。

    作家。

    大年喝之。

    公曰恰是。

    大年複喝。

    公以手劃一劃。

    大年吐舌曰。

    真是龍象。

    公曰。

    是何言欤。

    大年顧令别點茶曰。

    元來是家裡人。

    公曰。

    也不消得。

    良久又問。

    如何是圓上座為人句。

    公曰。

    切。

    大年曰。

    作家作家。

    公曰。

    放内翰二十拄杖。

    大年拊膝曰。

    這裡是什麼處所。

    公拍掌曰。

    不得放過。

    大年大笑。

    又問。

    記得唐明悟時因緣否。

    公曰。

    唐明聞。

    僧問首山佛法大意。

    首山曰。

    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東流。

    大年曰。

    隻如此語意如何。

    公曰。

    水上挂燈毬。

    大年曰。

    與麼則辜負古人去。

    公曰。

    内翰疑則别參。

    大年曰。

    三腳蝦蟆跳上天。

    公曰。

    一任[跳-兆+孛]跳。

    大年乃又笑。

    館于齋中。

    日夕質疑智證。

    因聞前言往行。

    恨見之晚。

    朝中見驸馬都尉李公。

    曰。

    近得一道人。

    真西河師子。

    李公曰。

    我以拘文。

    不能就谒奈何。

    大年默然。

    歸語公曰。

    李公佛法中人。

    聞道風遠至。

    有願見之心。

    政以法不得。

    與侍從過從。

    公黎明谒李公。

    李公閱谒。

    使童子問。

    道得即與上座相見。

    公曰。

    今日特來相看。

    又令童子曰。

    碑文刊白字。

    當道種青松。

    公曰。

    不因今日節。

    餘日定難逢。

    童子又出曰。

    都尉言。

    與麼則與上座相見去也。

    公曰。

    腳頭腳底。

    李公乃出坐定。

    問曰。

    我聞西河。

    有金毛師子。

    是否。

    公曰。

    什麼處得此消息。

    李公喝之。

    公曰。

    野犴鳴。

    李公又喝。

    公曰。

    恰是。

    李公大笑。

    既辭去。

    問臨行一句。

    公曰。

    好将息。

    李公曰。

    何異諸方。

    公曰。

    都尉又作麼生。

    曰。

    放上座二十拄杖。

    公曰。

    專為流通。

    李公又喝。

    公曰。

    瞎。

    李公曰好去。

    公曰諾諾。

    自是往來楊李之門。

    以法為友。

    久之辭還河東。

    大年曰。

    有一語。

    寄唐明。

    公曰。

    明月照見夜行人。

    大年曰。

    卻不相當。

    公曰。

    更深猶自可。

    午後更愁人。

    大年曰。

    開寶寺前金剛。

    近日因什麼汗出。

    公曰。

    知。

    大年曰上座臨行。

    豈無為人句。

    公曰。

    重疊關山路。

    大年曰。

    與麼則随上座去也。

    公作噓聲。

    大年曰。

    真師子兒。

    公還唐明。

    李公遣兩僧訊公。

    公于書尾畫雙足。

    寫來僧名。

    以寄之李公。

    作偈曰。

    黑毫千裡餘。

    金椁示雙趺。

    人天渾莫測。

    珍重赤須胡。

    公以母老南歸。

    至筠州。

    首衆僧于洞山。

    時聰禅師居焉。

    先是汾陽謂公曰。

    我遍參雲門尊宿兒孫。

    特以未見聰為恨。

    故公依止。

    又三年。

    乃遊仰山。

    楊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

    使請公出世說法。

    守虛南原緻公。

    公不赴。

    旋特谒候守願行。

    守問其故。

    對曰。

    始為讓。

    今偶欲之耳。

    守大賢之。

    住三年。

    棄去省母。

    以白金為壽。

    母诟曰。

    汝定累我入泥犁中。

    投諸地。

    公色不怍。

    收之辭去。

    谒神鼎諲禅師。

    諲首山高弟。

    望尊一時。

    衲子非人類精奇。

    無敢登其門者。

    住山三十年。

    門弟子氣吞諸方。

    公發長不剪。

    弊衣楚音。

    通谒稱法侄。

    一衆大笑。

    諲遣童子問。

    長老誰之嗣。

    公仰視屋曰。

    親見汾陽來。

    諲杖而出顧見。

    頑然問曰。

    汾州有西河師子。

    是否。

    公指其後。

    絕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諲回顧相矍铄。

    公地坐脫隻履。

    而視之。

    諲老忘所問。

    又失公所在。

    公徐起整衣。

    且行且語曰。

    見面不如聞名。

    遂去。

    諲遣人追之不可。

    歎曰。

    汾州乃有此兒耶。

    公自是名增重叢林。

    定林沙門本延有道行。

    雅為士大夫所信敬。

    諲見延稱。

    公知見可興臨濟。

    會道吾席虛。

    延白郡請以公主之。

    法令整肅。

    亡軀為法者集焉。

    示衆曰。

    先寶應曰。

    第一句薦得。

    堪與祖佛為師。

    第二句薦得。

    堪與人天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