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七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卻兩條腿伸直了回去,”辛佐夫痛苦地想着,他擡起頭來,往車窗外看。
窗子很高,如果坐着看,看不到公路,隻能看見樹林和天空…… 不管怎樣,塔尼雅說的話還是一直鼓繞在他的耳邊,擺脫不開。
雖然謝爾皮林犧牲了,但他的腦海裡總是想着個人的生活問題:一種感情重新恢複了,而另一種感情還不願消失,真不知道今後将怎樣生活下去…… 莫吉廖夫機場不久前曾受到我機的轟炸,現在已經修複。
彈坑已經填結實,被燒毀的德機殘骸已經拖走。
它們的機翼和機身堆放在機場外面。
在莫吉廖夫有“伊爾”飛機的基地;汽車在起飛的強擊機的呼嘯聲中開到了停在機場邊上的一架“陶格拉斯”飛機旁邊。
辛佐夫想到,最近幾天裡,随着進攻的推進,強擊機将不得不停到靠近西邊一點的地方去,因為現在距離目标越來越遠了…… 在“陶格拉斯”飛機周圍發生了那種在裝載超過限度的貨物時不可避免的忙亂現象。
起先認為棺材可以這樣裝進去,後來發現要用另一種裝法。
于是從汽車裡拆下了在路上用來固定棺材的臨時支架。
後來,大家又決定在飛機上再把支架裝上去,因為根據氣象員預報,在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之間有一個雷雨鋒,飛行員說,那會使飛機發生上下波動的情況。
忙亂現象不是和過去有關,也不和将來有關。
過去他還活着,将來他将被安葬。
而這隻是從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過渡。
庫茲米奇為了免得人家經常對他說:“将軍同志,請讓一讓,”所以走到一邊去了。
他在那邊踱來踱去,仍舊象在汽車裡一樣,一直低着頭,把制帽拿在手裡。
他對死,不管是别人的死也好,自己的死也好,看得很簡單,而且也不認為可以用别的态度來對待它。
他開玩笑說,死是一種軍事,一切都按規章辦理,時間未到以前是活,時間一到就是死。
但一個人不管把死看得怎樣不在乎,内心深處總是不願意死的。
庫茲米奇對謝爾皮林感到很親切,因為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時,謝爾皮林曾為他說情,在戰鬥結束前不把他送到醫院去,以後又同意讓他當自己的副手,不嫌他年紀大。
他對謝爾皮林的感情并不是一種卑微的感恩之情,象一個自知不能勝任工作的人那樣,由于内心的弱點,總是喜歡那些能夠容忍自己的人。
按照庫茲米奇的理解,副職的作用是要準備随時到要你去的地方去,随時做要你做的事。
對這種工作,他認為自己是能夠勝任的。
他為沒有辜負謝爾皮林對他的信任而感到高興——他這匹老馬終究沒有把犁溝耕壞啊。
但現在這個信任他的人已不在人世了;而要重新向另外一個人,也就是向那個鮑依科,證明已經證明過一次的事,是很難受的。
這種難受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年齡和老傷。
此刻,在即将飛往莫斯科的時候,他明白,在戰役緊張的時刻,總是讓與此關系較少的人離開戰場的——沒有必要向自己隐瞞這一點。
你和戰事有多少關系不僅僅取決于你自己的願望,而且還取決于決定給你幹什麼事和不給你幹什麼事的人,取決于認為你能幹什麼,又不能幹什麼的人。
在飛機裡把棺材固定好以後,葉弗斯吉格涅耶夫就留在裡面,而辛佐夫則跳下飛機。
機長走到庫茲米奇面前報告:“中将同志,起飛準備完畢。
” 庫茲米奇轉過身來,仔細端詳了一下他的臉:“你和我們一起去感到不滿意嗎?” “為什麼不滿意,中将同志?怎麼命令,我們就怎麼執行。
” “光有命令是不夠的。
我知道你們不喜歡這個命令。
别害怕,我們會飛到的。
” 說了這些後,他想起他和謝爾皮林是在四三年一月從莫斯科一起飛往斯大林格勒時認識的。
也是在“陶格拉斯”飛機上,不過,當時兩人都活着。
辛佐夫站在舷梯旁邊。
窗子很高,如果坐着看,看不到公路,隻能看見樹林和天空…… 不管怎樣,塔尼雅說的話還是一直鼓繞在他的耳邊,擺脫不開。
雖然謝爾皮林犧牲了,但他的腦海裡總是想着個人的生活問題:一種感情重新恢複了,而另一種感情還不願消失,真不知道今後将怎樣生活下去…… 莫吉廖夫機場不久前曾受到我機的轟炸,現在已經修複。
彈坑已經填結實,被燒毀的德機殘骸已經拖走。
它們的機翼和機身堆放在機場外面。
在莫吉廖夫有“伊爾”飛機的基地;汽車在起飛的強擊機的呼嘯聲中開到了停在機場邊上的一架“陶格拉斯”飛機旁邊。
辛佐夫想到,最近幾天裡,随着進攻的推進,強擊機将不得不停到靠近西邊一點的地方去,因為現在距離目标越來越遠了…… 在“陶格拉斯”飛機周圍發生了那種在裝載超過限度的貨物時不可避免的忙亂現象。
起先認為棺材可以這樣裝進去,後來發現要用另一種裝法。
于是從汽車裡拆下了在路上用來固定棺材的臨時支架。
後來,大家又決定在飛機上再把支架裝上去,因為根據氣象員預報,在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之間有一個雷雨鋒,飛行員說,那會使飛機發生上下波動的情況。
忙亂現象不是和過去有關,也不和将來有關。
過去他還活着,将來他将被安葬。
而這隻是從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過渡。
庫茲米奇為了免得人家經常對他說:“将軍同志,請讓一讓,”所以走到一邊去了。
他在那邊踱來踱去,仍舊象在汽車裡一樣,一直低着頭,把制帽拿在手裡。
他對死,不管是别人的死也好,自己的死也好,看得很簡單,而且也不認為可以用别的态度來對待它。
他開玩笑說,死是一種軍事,一切都按規章辦理,時間未到以前是活,時間一到就是死。
但一個人不管把死看得怎樣不在乎,内心深處總是不願意死的。
庫茲米奇對謝爾皮林感到很親切,因為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時,謝爾皮林曾為他說情,在戰鬥結束前不把他送到醫院去,以後又同意讓他當自己的副手,不嫌他年紀大。
他對謝爾皮林的感情并不是一種卑微的感恩之情,象一個自知不能勝任工作的人那樣,由于内心的弱點,總是喜歡那些能夠容忍自己的人。
按照庫茲米奇的理解,副職的作用是要準備随時到要你去的地方去,随時做要你做的事。
對這種工作,他認為自己是能夠勝任的。
他為沒有辜負謝爾皮林對他的信任而感到高興——他這匹老馬終究沒有把犁溝耕壞啊。
但現在這個信任他的人已不在人世了;而要重新向另外一個人,也就是向那個鮑依科,證明已經證明過一次的事,是很難受的。
這種難受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年齡和老傷。
此刻,在即将飛往莫斯科的時候,他明白,在戰役緊張的時刻,總是讓與此關系較少的人離開戰場的——沒有必要向自己隐瞞這一點。
你和戰事有多少關系不僅僅取決于你自己的願望,而且還取決于決定給你幹什麼事和不給你幹什麼事的人,取決于認為你能幹什麼,又不能幹什麼的人。
在飛機裡把棺材固定好以後,葉弗斯吉格涅耶夫就留在裡面,而辛佐夫則跳下飛機。
機長走到庫茲米奇面前報告:“中将同志,起飛準備完畢。
” 庫茲米奇轉過身來,仔細端詳了一下他的臉:“你和我們一起去感到不滿意嗎?” “為什麼不滿意,中将同志?怎麼命令,我們就怎麼執行。
” “光有命令是不夠的。
我知道你們不喜歡這個命令。
别害怕,我們會飛到的。
” 說了這些後,他想起他和謝爾皮林是在四三年一月從莫斯科一起飛往斯大林格勒時認識的。
也是在“陶格拉斯”飛機上,不過,當時兩人都活着。
辛佐夫站在舷梯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