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到的,一會兒缺這,一會兒缺那。

    後勤部隊下車較遲,沒來得及安排工作,馬上就開始撤退了。

     應付不了緊急局勢的方面軍司令被撤職了,任命了新的。

    最高統帥部的代表來到了前線。

    德國人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慘敗以後。

    還在三月的哈爾科夫城郊張牙舞爪。

    必須拼死擋住他們。

    在阻擊過程中,最高統帥部的代表到他這裡來過三次。

    最後一次和他的談話甚至到了這樣的地步,不禁使他想到:自己可能會被撤銷集團軍司令的職務。

    雖然他已經竭盡全力,但假如把他撤了下來,他也不能怨天尤人,因為他退卻了,沒有能完成擋住德國人的使命。

    在最後一次的談話中還聽到了他最不愛聽的話:他的集團軍不象是參加過斯大林格勒會戰的,他本人也不象個司令,而是……他默不作聲。

    因為他無言可答。

     後來終于在一處地方穩住了陣腳,在第二處,第三處……接着又抵擋不住,後退了數公裡,然後又有一個師穩住了陣腳,接着是第二個師……穩住了,堅持下來了。

    假如在四二年,這顯然是抵擋不住的,但現在他終于把德國人擋住了。

    所以能夠擋住,那是因為他和他的戰士們畢竟經受過斯大林格勒會戰的考驗,已經今非昔比了。

     在新調防以後,開始了戰争中的第三個夏天——在庫爾斯克弧形地帶出現了令人難堪的長時間的間歇,難堪得簡直令人無法忍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德國人在哈爾科夫城郊重新耀武揚威,促使我們對未來的戰鬥準備得更加努力,甚至超過命令規定的範圍。

    德國人在夏天将用他們所能集中的全部力量來打擊我們,這一點從上到下所有的人都感覺得到。

    這樣縱深的防禦工事過去從來沒有建築過。

    我們廢寝忘食地訓練部隊,似乎每一天的訓練都決定着生死存亡的問題。

    實際上也确實如此。

     還在德國人發動進攻以前,就把兩個自行火炮團,一個“喀秋莎”旅和九個炮兵團配屬給集團軍。

    應當學會的已經不是怎樣堵住漏洞——這是過去的事——而是怎樣控制全局。

     最後的檢驗永遠隻有一個,那就是戰鬥。

    盡管作了這一切準備,盡管有守住的信心,最初的三天在德國人的打擊下終究還是後退了——有的地方退三公裡,有的地方退五公裡,有的地方甚至退八公裡。

    直到第三天夜裡,才終于能夠報告,集團軍前方的德國人已被全部擋住。

     第五天的戰鬥和以前一樣激烈。

    在旁觀者看來,也許會覺得這不過是周而複始。

    然而并非如此。

    德國人雖然繼續在遵照命令行動,但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命令是不可能完成的。

     到第六天早晨,謝爾皮林已感覺到,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的集團軍後退一步了。

     他等待着,希望德國人重新向他進攻,并且在這種徒勞無益的進攻中耗盡自己的力量。

     早晨德國人通常開始發動進攻的時刻過去了,然而他們沒有開始進攻,過了一小時,又是一小時,他們始終沒有開始。

    他并不象過去處在這種情況下那樣感到松一口氣,而是感到失望,這實際上就是感到自己對敵人已占優勢。

     之後,我們轉入了進攻。

    不論是北邊的奧廖爾,南邊的别爾哥羅德,還是謝爾皮林的集團軍駐防的地方,我們都轉入了進攻。

    謝爾皮林的集團軍前進的方向,沒有盡人皆知的大城市。

    在最高統帥部發布的通報中,他的集團軍一共隻被提到過三次。

    他的集團軍收複的那些居民點,對收音機的聽衆來說,大概從通報中才第一次知道。

     謝爾皮林的集團軍非但沒有進入大城市,而且,還得渡過許許多多的中小河流,通過泥炭沼澤和變成沼澤的窪地。

    在廣闊的戰線上進攻的時候,幾乎永遠是企樣的,總會有一個集團軍要穿過這種荒無人煙的地方,一會兒掉在後面,一會兒又趕上那些比較幸運的友鄰部隊,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證友鄰部隊在通報中取得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