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深山中
關燈
小
中
大
虎山腳下,有一座不算太小的小鎮,叫方家橋。
三百餘戶人家,沿一條小河兩岸散居。
這條小河叫做津河。
虎山是方家橋附近惟一的一座大山,虎山派名振天下,方家橋的人頗引以為自豪,鎮上的治安也得以加強。
居民們安居樂業,都尊稱宋朝元為“宋老爺”,遇到外地人,常挂在嘴邊吹上幾句。
方家橋的安甯給方家橋的鎮民們帶來了财富。
宋朝元的不少門人弟子,便居住在鎮中,經營各種行當,既是鎮民,又兼司暗探,鎮上有一點風吹草動,宋朝元馬上就能做出反應。
因此,虎山派能雄踞天南,一來是因為他的威德過人;二來是因為武功不凡;三來則是因為虎山派有這種“全民皆兵”的優勢。
沿津河出方家橋,西行十數裡,便已進入綿延不斷的深山。
山谷中散居着零星山民,三五戶便可形成一個村落。
桃花塢就是一個小村落的名字,塢中僅有十來戶人家,滿山遍野卻種着數不清的桃樹。
時令正是仲春,整個山塢桃花灼灼,燦若雲霞。
然而,山野中的桃花是十分寂寞的,沒有姑娘和小夥子來欣賞,也沒有詩人墨客為之吟詩作賦。
深山少書生,在方家橋設蒙館的老夫子也老卻風情。
不來賞花了。
桃花塢的村民們關心的也隻是既可以吃又可以賣錢的桃子。
離桃花塢口不遠處,有一座孤獨的破庵,黯淡的匾額上,字迹斑駁,如果你仔細辨認,還是能認出“普渡庵” 三個字來。
普渡庵早已殘破不堪了,它就像個垂死的人,連掙紮的力氣都沒有了。
連滿塢的桃花,都未能給它添一絲活力。
山民們稱這為“觀音廟”,也将所有的寺、廟、庵、觀一律稱為“廟”。
這倒也簡單明了,因為不論和尚道士,都是出家人,他們住的地方,為什麼不能有統一的稱呼呢? 山民們的質樸自有其玄妙無極的道理。
普渡庵的香火已斷了許多年了,山民們雖敬鬼神,卻也未必總願以财帛美食祭祀之。
據說二十多年前,這裡住過一位年輕尼姑。
沒多久,受不了浪子們的聒噪,棄庵而去了。
從那時起,庵中使不再有人居住。
從桃花塢到普渡庵,有一條小徑。
路上長滿了齊腰深的野草,毒蛇成群,野兔紮堆。
今天傍晚,荒涼詭異的破庵中,竟有一縷炊煙袅袅而起。
落日還貼在西山上,背陽的山體呈出深沉的黛色,向陽的山脊卻是一片凝重的金黃。
這兩種顔色的對比,給人一種沉重而又欣喜的感覺。
炊煙溶入了西天嫣紅的晚霞,雲霞間露出的幾方天空,才是真正動人心魄的。
看着那雍容、莊嚴、華美、淡雅的天空,你會忍不住流淚。
但若是沒有了人,這一切又有誰來欣賞呢? 綠袍人盤腿坐在火堆邊,呆呆地仰望着西天,眼中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奇異的神采。
支架吊起的破鐵鍋中,煮着幾大塊兔肉。
湯水沸騰,香氣撲鼻,可綠袍人卻似一點也沒聞到。
他已被這輝煌而又無奈的落日吸引住了嗎? 他想起了什麼呢? “無可奈何日落去, 似曾相識人歸來。
破庵香兔共開懷—— 暢飲一番哪!” 庵外傳來了肖無濑陰陽怪氣的歌聲,綠袍人渾身一顫,似已從沉思中醒來。
他朝夕陽看了最後一眼,輕輕歎了口氣。
他有些喜歡肖無懶,又有一點讨厭。
兩個月來,這小子一直跟着他,喋喋不休地纏着他要求他加入白袍會,很讓他頭疼。
肖無濑一步三轉地旋了進來,右手舉着一隻碩大的葫蘆,面上笑嘻嘻的,好像上午自己壓根兒沒受傷。
綠袍人冷漠地掃了他一眼,什麼也沒說,低下頭看着火苗出神。
肖無濑一屁股坐在綠袍人對面,将酒葫蘆放到火堆邊,自己伸頭湊到鍋邊美美地嗅了嗅,嘻皮笑臉地道: “趙大哥,這兔肉煮得真地道,嘿嘿,嘿嘿。
” 綠袍人沒理他,伸手拿過葫蘆,拔開塞子,喝了一大口,将葫蘆又遞給肖無濑。
肖無濑不接:“趙大哥,小弟我酒量不行,還是你喝吧!小弟隻想多吃幾塊肉,嘿嘿。
” “嘿嘿”聲沒停,他抓住一隻兔腿的手突然一麻,隻得縮手,叫道:“已經熟了,再煮就爛了。
” 綠袍人冷冷道:“再等會兒。
” 綠袍人
三百餘戶人家,沿一條小河兩岸散居。
這條小河叫做津河。
虎山是方家橋附近惟一的一座大山,虎山派名振天下,方家橋的人頗引以為自豪,鎮上的治安也得以加強。
居民們安居樂業,都尊稱宋朝元為“宋老爺”,遇到外地人,常挂在嘴邊吹上幾句。
方家橋的安甯給方家橋的鎮民們帶來了财富。
宋朝元的不少門人弟子,便居住在鎮中,經營各種行當,既是鎮民,又兼司暗探,鎮上有一點風吹草動,宋朝元馬上就能做出反應。
因此,虎山派能雄踞天南,一來是因為他的威德過人;二來是因為武功不凡;三來則是因為虎山派有這種“全民皆兵”的優勢。
沿津河出方家橋,西行十數裡,便已進入綿延不斷的深山。
山谷中散居着零星山民,三五戶便可形成一個村落。
桃花塢就是一個小村落的名字,塢中僅有十來戶人家,滿山遍野卻種着數不清的桃樹。
時令正是仲春,整個山塢桃花灼灼,燦若雲霞。
然而,山野中的桃花是十分寂寞的,沒有姑娘和小夥子來欣賞,也沒有詩人墨客為之吟詩作賦。
深山少書生,在方家橋設蒙館的老夫子也老卻風情。
不來賞花了。
桃花塢的村民們關心的也隻是既可以吃又可以賣錢的桃子。
離桃花塢口不遠處,有一座孤獨的破庵,黯淡的匾額上,字迹斑駁,如果你仔細辨認,還是能認出“普渡庵” 三個字來。
普渡庵早已殘破不堪了,它就像個垂死的人,連掙紮的力氣都沒有了。
連滿塢的桃花,都未能給它添一絲活力。
山民們稱這為“觀音廟”,也将所有的寺、廟、庵、觀一律稱為“廟”。
這倒也簡單明了,因為不論和尚道士,都是出家人,他們住的地方,為什麼不能有統一的稱呼呢? 山民們的質樸自有其玄妙無極的道理。
普渡庵的香火已斷了許多年了,山民們雖敬鬼神,卻也未必總願以财帛美食祭祀之。
據說二十多年前,這裡住過一位年輕尼姑。
沒多久,受不了浪子們的聒噪,棄庵而去了。
從那時起,庵中使不再有人居住。
從桃花塢到普渡庵,有一條小徑。
路上長滿了齊腰深的野草,毒蛇成群,野兔紮堆。
今天傍晚,荒涼詭異的破庵中,竟有一縷炊煙袅袅而起。
落日還貼在西山上,背陽的山體呈出深沉的黛色,向陽的山脊卻是一片凝重的金黃。
這兩種顔色的對比,給人一種沉重而又欣喜的感覺。
炊煙溶入了西天嫣紅的晚霞,雲霞間露出的幾方天空,才是真正動人心魄的。
看着那雍容、莊嚴、華美、淡雅的天空,你會忍不住流淚。
但若是沒有了人,這一切又有誰來欣賞呢? 綠袍人盤腿坐在火堆邊,呆呆地仰望着西天,眼中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奇異的神采。
支架吊起的破鐵鍋中,煮着幾大塊兔肉。
湯水沸騰,香氣撲鼻,可綠袍人卻似一點也沒聞到。
他已被這輝煌而又無奈的落日吸引住了嗎? 他想起了什麼呢? “無可奈何日落去, 似曾相識人歸來。
破庵香兔共開懷—— 暢飲一番哪!” 庵外傳來了肖無濑陰陽怪氣的歌聲,綠袍人渾身一顫,似已從沉思中醒來。
他朝夕陽看了最後一眼,輕輕歎了口氣。
他有些喜歡肖無懶,又有一點讨厭。
兩個月來,這小子一直跟着他,喋喋不休地纏着他要求他加入白袍會,很讓他頭疼。
肖無濑一步三轉地旋了進來,右手舉着一隻碩大的葫蘆,面上笑嘻嘻的,好像上午自己壓根兒沒受傷。
綠袍人冷漠地掃了他一眼,什麼也沒說,低下頭看着火苗出神。
肖無濑一屁股坐在綠袍人對面,将酒葫蘆放到火堆邊,自己伸頭湊到鍋邊美美地嗅了嗅,嘻皮笑臉地道: “趙大哥,這兔肉煮得真地道,嘿嘿,嘿嘿。
” 綠袍人沒理他,伸手拿過葫蘆,拔開塞子,喝了一大口,将葫蘆又遞給肖無濑。
肖無濑不接:“趙大哥,小弟我酒量不行,還是你喝吧!小弟隻想多吃幾塊肉,嘿嘿。
” “嘿嘿”聲沒停,他抓住一隻兔腿的手突然一麻,隻得縮手,叫道:“已經熟了,再煮就爛了。
” 綠袍人冷冷道:“再等會兒。
” 綠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