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路口感傷記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是在中午前到達岔路口的,還開槍誤殺了一個法國老百姓。
這人當時正快步穿過我們右方的田野,他已經過了農家房子,才看見第一輛吉汽車開來。
克勞德命令他站住,他卻隻管在田野裡跑去,雷德就一槍把他打死了。
這是雷德當天打死的第一個人,所以他心裡好不喜歡。
我們都以為那是個德國人,身上老百姓的衣服是偷來的,不料一看他竟是個法國人。
至少他的身分證是法國的,那上面說他是蘇瓦松人。
② “SansdoutecéCtaitunCollabo(他肯定是個通敵分子),”③克勞德說—— ①《岔路口感傷記》是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說,寫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1961年之間——原編者注 ②蘇瓦松是巴黎東北約八十公裡處的一個城市。
③原文為法語,下同—— “他不是想逃跑嗎?”雷德還反問道。
“克勞德叫他站住,那個法國話說得可标準了。
” “‘獵獲簿’上就把他作通敵分子登記吧,”我說。
“他的身分證照舊去放在他身上。
” “他真要是蘇瓦松人,跑到這兒幹什麼來了?”雷德又反問道。
“蘇瓦松離這兒可遠着哪。
” “他在我們的部隊開到之前逃走,就說明他是個通敵分子,”克勞德還解釋說。
“他這張臉也真難看,”雷德瞅着地上的人說。
“也被你弄壞了點,”我說。
“聽好了,克勞德:把身分證照舊放好,身上的錢一個子兒不許動。
” “不拿别人會拿的。
” “你就不要去拿嘛,”我說。
“德國鬼子送上門來的錢是決不會少的。
” 然後我就指示他們:兩輛車在哪兒停放,“買賣”在哪兒開張。
我還派奧内西姆穿過田野,過了這兩條路,到那上了窗闆的小餐館裡去打聽打聽清楚,有多少人馬已經從這條出逃的必經之路逃了過去。
逃過去的人馬倒還真不少,都是往右邊的那條路上去的。
我知道短不了還有很多人馬要逃過去,就用腳步測量了一下從這條路到我們那兩個埋伏點的距離。
我們使用的都是德國人的武器,這樣即使岔路上有什麼巨大的聲響傳到德國人耳裡,也就不緻會驚動他們了。
我們把埋伏圈特意設在過岔路口有相當距離的地方,免得到時候弄得岔路口滿地狼藉,一派殺人場的景象。
我們要德國人快快投這岔路上來,而且要源源不斷地來。
“這個guetapens(伏擊)真太妙了,”克勞德說。
雷德問這個法國字怎麼講,我告訴他那也不過是一般的埋伏的意思。
雷德說這個字他倒得好好記住。
他現在十句話裡倒有五句要說些自以為是的法語,要是給他個命令的話,他也十回裡有五回會用他的所謂法國話來應上一聲。
他說得滑稽,我挺愛聽的。
那是夏末一個絕美的好天,那年夏天後來就不大再有這樣的好天氣了。
我們埋伏好以後便就地躺着,兩輛車子在肥料堆後面掩護我們。
這個肥料堆體積大,氣味重,而且非常堅實,我們躺在溝後的草地裡,草還像常年夏天那樣有股草香,兩棵樹給兩個埋伏點各撒下一片遮蔭。
我這兩個埋伏點也許設得太靠前了點,不過隻要你火力夠,上門的貨色來得快,你是決不會嫌靠得太前的。
一百碼就滿不錯了。
五十碼更理想。
我們連五十碼都還不到呢。
當然,在這種事情上我們總是覺近不覺遠的。
有人也許會說埋伏得這麼靠前不妥當。
可是我們到時候還得趕出去再趕回來,得盡可能把路上的伏擊痕迹清除掉。
車輛之類是沒什麼辦法可收拾的了,不過按照常情來推想,估計後來的車輛會當那是被飛機打壞的。
隻是那天并沒有飛機。
不過來人也不會知道今天還沒有飛機來過這裡。
何況匆匆忙忙往逃生路上逃跑的人,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
“MonCapitaine(我的隊長),”雷德對我說。
“要是我們的先頭部隊來了,聽見這裡響的都是德國人的槍炮,可不要把我們打得命都沒了?” “我們兩輛車上的人會對先頭部隊的來路注意觀察的。
自有他們來打信号避免誤會。
不要急嘛。
” “我一點也不急,”雷德說。
“我已經打死了一個貨真價實的通敵分子。
我們今天也總共隻有這麼一點戰果,這個伏擊可一定要多多殺上幾個德國鬼子。
Pasvrai(不是嗎),奧尼?”①—— ①奧内西姆的愛稱—— 奧内西姆說:“Merde(放棄)。
”就在這時我們聽見飛快開來了一輛汽車。
我看見車是從兩邊種山毛榉的那條路上來的。
那是一輛綠灰色僞裝了的大衆車,壓得沉甸甸的,車上盡是戴鋼盔的,看樣子真像去趕火車一般。
路旁有兩塊石頭可以作瞄準點用,那是我從農家的一堵石牆上拆下來安在那兒的,一等大衆車過了岔路口,順着我們面前這條又起又直的上山的逃生路向我們這裡駛來時,我馬上命令雷德:“車到第一塊石頭,把開車的幹掉。
”又命令奧内西姆:“機槍擺射,高度:一人的身高。
” 雷德的槍一響,那大衆車的駕駛員對車子就失去了控制。
由于他戴着鋼盔,我看不見他臉上的表情如何。
隻見他的手松開了。
可不是緊緊蜷縮成一團,也不是死死抓住方向盤。
機槍在駕駛員的手松開之前也早已開了火,于是車子就沖到了溝裡,把車上的人都抛了出來,看去就像慢鏡頭一樣。
有的摔在路上,二分隊的弟兄愛惜彈藥,給他們來了一個短點射。
有一個人打了個滾,還有一個人在爬,我正看着,克勞德把兩個都打死了。
“我那一槍好像打中了駕駛員的腦袋,”雷德說。
“别太自鳴得意了。
” “這樣的距離打槍,槍口總免不了有些上擡,”雷德說。
“我是瞄準了他最低的部位打的。
” “伯特蘭,”我對二分隊那邊喊道。
“請你帶領手下到路上去把他們搬開。
把Eeldbuch①全部拿來給我,錢你給保存一下回頭再分。
得快些把他們搬開。
你也去幫個忙,雷德。
把他們都往溝裡扔。
”—— ①德語,原意是“野外作業記錄本”,這裡疑是指德國兵的身分證件之類,同下文提到的“饷簿”很可能是一回事—— 他們打掃戰場的時候,我就向着小餐館那邊西來的公路眺望。
我除非得親自動手一起參加,否則是決不看打掃戰場的。
看打掃戰場可不好受。
我不好受,人家自然也不見得好受。
不過我是帶隊的。
“你報銷了幾個,奧尼?” “八個該一個沒漏吧。
我隻能說我都打中了。
” “這麼近的距離” “是打中了也顯不出多少
這人當時正快步穿過我們右方的田野,他已經過了農家房子,才看見第一輛吉汽車開來。
克勞德命令他站住,他卻隻管在田野裡跑去,雷德就一槍把他打死了。
這是雷德當天打死的第一個人,所以他心裡好不喜歡。
我們都以為那是個德國人,身上老百姓的衣服是偷來的,不料一看他竟是個法國人。
至少他的身分證是法國的,那上面說他是蘇瓦松人。
② “SansdoutecéCtaitunCollabo(他肯定是個通敵分子),”③克勞德說—— ①《岔路口感傷記》是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說,寫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1961年之間——原編者注 ②蘇瓦松是巴黎東北約八十公裡處的一個城市。
③原文為法語,下同—— “他不是想逃跑嗎?”雷德還反問道。
“克勞德叫他站住,那個法國話說得可标準了。
” “‘獵獲簿’上就把他作通敵分子登記吧,”我說。
“他的身分證照舊去放在他身上。
” “他真要是蘇瓦松人,跑到這兒幹什麼來了?”雷德又反問道。
“蘇瓦松離這兒可遠着哪。
” “他在我們的部隊開到之前逃走,就說明他是個通敵分子,”克勞德還解釋說。
“他這張臉也真難看,”雷德瞅着地上的人說。
“也被你弄壞了點,”我說。
“聽好了,克勞德:把身分證照舊放好,身上的錢一個子兒不許動。
” “不拿别人會拿的。
” “你就不要去拿嘛,”我說。
“德國鬼子送上門來的錢是決不會少的。
” 然後我就指示他們:兩輛車在哪兒停放,“買賣”在哪兒開張。
我還派奧内西姆穿過田野,過了這兩條路,到那上了窗闆的小餐館裡去打聽打聽清楚,有多少人馬已經從這條出逃的必經之路逃了過去。
逃過去的人馬倒還真不少,都是往右邊的那條路上去的。
我知道短不了還有很多人馬要逃過去,就用腳步測量了一下從這條路到我們那兩個埋伏點的距離。
我們使用的都是德國人的武器,這樣即使岔路上有什麼巨大的聲響傳到德國人耳裡,也就不緻會驚動他們了。
我們把埋伏圈特意設在過岔路口有相當距離的地方,免得到時候弄得岔路口滿地狼藉,一派殺人場的景象。
我們要德國人快快投這岔路上來,而且要源源不斷地來。
“這個guetapens(伏擊)真太妙了,”克勞德說。
雷德問這個法國字怎麼講,我告訴他那也不過是一般的埋伏的意思。
雷德說這個字他倒得好好記住。
他現在十句話裡倒有五句要說些自以為是的法語,要是給他個命令的話,他也十回裡有五回會用他的所謂法國話來應上一聲。
他說得滑稽,我挺愛聽的。
那是夏末一個絕美的好天,那年夏天後來就不大再有這樣的好天氣了。
我們埋伏好以後便就地躺着,兩輛車子在肥料堆後面掩護我們。
這個肥料堆體積大,氣味重,而且非常堅實,我們躺在溝後的草地裡,草還像常年夏天那樣有股草香,兩棵樹給兩個埋伏點各撒下一片遮蔭。
我這兩個埋伏點也許設得太靠前了點,不過隻要你火力夠,上門的貨色來得快,你是決不會嫌靠得太前的。
一百碼就滿不錯了。
五十碼更理想。
我們連五十碼都還不到呢。
當然,在這種事情上我們總是覺近不覺遠的。
有人也許會說埋伏得這麼靠前不妥當。
可是我們到時候還得趕出去再趕回來,得盡可能把路上的伏擊痕迹清除掉。
車輛之類是沒什麼辦法可收拾的了,不過按照常情來推想,估計後來的車輛會當那是被飛機打壞的。
隻是那天并沒有飛機。
不過來人也不會知道今天還沒有飛機來過這裡。
何況匆匆忙忙往逃生路上逃跑的人,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
“MonCapitaine(我的隊長),”雷德對我說。
“要是我們的先頭部隊來了,聽見這裡響的都是德國人的槍炮,可不要把我們打得命都沒了?” “我們兩輛車上的人會對先頭部隊的來路注意觀察的。
自有他們來打信号避免誤會。
不要急嘛。
” “我一點也不急,”雷德說。
“我已經打死了一個貨真價實的通敵分子。
我們今天也總共隻有這麼一點戰果,這個伏擊可一定要多多殺上幾個德國鬼子。
Pasvrai(不是嗎),奧尼?”①—— ①奧内西姆的愛稱—— 奧内西姆說:“Merde(放棄)。
”就在這時我們聽見飛快開來了一輛汽車。
我看見車是從兩邊種山毛榉的那條路上來的。
那是一輛綠灰色僞裝了的大衆車,壓得沉甸甸的,車上盡是戴鋼盔的,看樣子真像去趕火車一般。
路旁有兩塊石頭可以作瞄準點用,那是我從農家的一堵石牆上拆下來安在那兒的,一等大衆車過了岔路口,順着我們面前這條又起又直的上山的逃生路向我們這裡駛來時,我馬上命令雷德:“車到第一塊石頭,把開車的幹掉。
”又命令奧内西姆:“機槍擺射,高度:一人的身高。
” 雷德的槍一響,那大衆車的駕駛員對車子就失去了控制。
由于他戴着鋼盔,我看不見他臉上的表情如何。
隻見他的手松開了。
可不是緊緊蜷縮成一團,也不是死死抓住方向盤。
機槍在駕駛員的手松開之前也早已開了火,于是車子就沖到了溝裡,把車上的人都抛了出來,看去就像慢鏡頭一樣。
有的摔在路上,二分隊的弟兄愛惜彈藥,給他們來了一個短點射。
有一個人打了個滾,還有一個人在爬,我正看着,克勞德把兩個都打死了。
“我那一槍好像打中了駕駛員的腦袋,”雷德說。
“别太自鳴得意了。
” “這樣的距離打槍,槍口總免不了有些上擡,”雷德說。
“我是瞄準了他最低的部位打的。
” “伯特蘭,”我對二分隊那邊喊道。
“請你帶領手下到路上去把他們搬開。
把Eeldbuch①全部拿來給我,錢你給保存一下回頭再分。
得快些把他們搬開。
你也去幫個忙,雷德。
把他們都往溝裡扔。
”—— ①德語,原意是“野外作業記錄本”,這裡疑是指德國兵的身分證件之類,同下文提到的“饷簿”很可能是一回事—— 他們打掃戰場的時候,我就向着小餐館那邊西來的公路眺望。
我除非得親自動手一起參加,否則是決不看打掃戰場的。
看打掃戰場可不好受。
我不好受,人家自然也不見得好受。
不過我是帶隊的。
“你報銷了幾個,奧尼?” “八個該一個沒漏吧。
我隻能說我都打中了。
” “這麼近的距離” “是打中了也顯不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