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車類

關燈
挽而僅有推者,行時,其聲軋軋然。

    兩旁為乘客之座,齊魯間有鋪以墊者,乘之頗安適。

    唐時所謂羊頭車子者是也。

    上海繅絲婦女之往來皆乘之。

     塌車 塌車面積甚大,以一寸強之厚木為闆,專以載物,任重可數千斤,前挽後推,人數之多寡,視重量以定之。

    輪在兩旁適中之地,以卸載時可使一端之物,傾嚮於下,隨斜面而落也。

    謂之塌車者,塌,低下也,墮也。

    或曰,塌宜作榻,故又有闆車之名,則以其闆長廣,可睡人而有類於榻也。

     灑水車 灑水車,灑水於道時所用者也。

    車有方木櫃,可儲水數十擔,櫃後橫鐵管一,遍鑿細孔,其管上通水櫃,內設樞杻。

    用時以索掣開,水即從管孔噴出,勢如驟雨,驅馬疾行,約可灑半裡許。

     腳踏車 腳踏車,即自轉車也。

    兩輪前後直立,前輪有柄夾持,可左右以正方向,後輪之側附以鋼鍊,與曲拐相聯。

    乘者以腳踏曲拐,使鍊牽轉後輪,前輪亦隨之而轉,以向前進行。

    慮妨行人,則振鈴以告。

    男子所用與婦女所用者,異其式。

    又有用汽力者,年少子弟輒喜乘之,以其轉折靈捷而自由也。

    我國婦女乘之者絕少。

     龍尾車 華亭諸生徐朝俊,承家學,嫻渾天理數。

    嘉慶己巳,製龍尾車,為灌田之用。

    一車以一童運之,進水退水,無立踏、坐踏之勞。

     搖車 寧古塔人之生子也,方彌月,即置之搖車。

    車以柳絲作圈,每端有兩孔,以長皮條穿之,內外彩畫,且有響鈴。

    其中墊薄闆,懸於梁,離地三四尺。

    帶縛嬰孩,使不得動,哭則乳之,乳之而猶哭,則搖之,口唸「巴不力」三字,如吳江之唸嗄喏喏也。

     囚車 刑人於市曹也,以車載之往。

    車無蓋,曰囚車。

    有壯士挾刀夾之,懼其逸也。

    車之無蓋音,意若曰汝之首且將落矣。

     冰車 冰車,俗名拖 ,一名淩 ,又名托 ,俗呼冰排子.其形方二1蚱1,妝1口,可容三四人,高僅半尺餘.上鋪草簾,底嵌鐡條,取其滑而利行也.人坐其上,一人支篙撐之,捷於飛騎,京師,天津皆有之.撐者,例備皮襖一襲,無客則自衣以禦寒,有客則奉客鋪墊.隨地僱坐,價甚廉. 天津城南地勢窪下,夏潦秋霖,汪洋彌望,冬則冰膠如鏡,居民以淩?往來。

    康熙時,宛平查魯存邀同人作冰泛之遊,魯存得長歌一篇,中有句雲:「晶瑩倒射天影白,七十二沽無水聲。

    」 扒犂 黑龍江布扒犂,如淩 ,不施鐡條,屈木如轅,駕二馬以行雪上,疾於飛鳥. 送喪車送喪轎 喪家之出殯也,其親屬送之,所乘之車,必圍以白布,曰送喪車。

    用轎者亦然。

     山東沿海之車騎 山東沿海濱多淤沙,不通舟楫,故遵陸者必騎,騎以驢或馬,或乘騾車,或乘騾轎,或乘小車。

    大抵即墨以南,道路平坦,騾車通行。

    即墨以北,嶝路崎嶇,海灘濘滓,跋涉稍艱,非騎驢乘轎不可。

    河無橋梁,淺者徒涉,深者乘筏以渡。

    各村皆有小逆旅,宿一宵,費錢十餘文,惟多塵垢且黑暗耳,越宿而仍車或騎矣。

     京官乘輿乘車之沿革 王文簡公士禎有贈南海程駕部可則詩,有「行到前門門未啟,轎中安坐喫檳榔」句。

    時京師正陽門五更啟鑰,專許轎入,蓋京官向乘肩輿也。

    杜紫綸太史詔始乘驢車,後漸有之,然幃幔樸素,且少開旁門者。

    是易轎為車,固在乾隆、嘉慶間矣。

     道光初,京官復坐轎,即坐車,亦無不後檔。

    後檔者,蓋闢門於車旁,移輪軸於車後,取其顛簸稍輕,乘坐安適也。

    至同治甲子,則京堂三品以下無乘轎者,以轎須歲費千金,一品大員始有多金可雇轎役也。

    光、宣間,貴人皆乘馬車矣。

    然王公勛戚,尚有乘後檔旁門車者。

     或曰,雍正時,京城已有驢車。

    乾隆時,劉文正公統勳之車則駕白馬,人見有白馬車,不問而知其為劉中堂來也。

    自川運捐例開,騾車始出,故其時又名騾車為川運車。

    然劉海峯雲,雍正時已有騾車矣。

     騾車之有旁門,則紀文達始創之。

    定制,三品以上方得乘用。

    然光緒庚子後,乘車者為欲安適,鹹爭乘後檔車。

    蓋舊式車坐處,正值輪軸之上,顛播殊苦,車底苟非編籐為之,行十餘裡,即困頓不堪言狀。

    惟圉人坐處,距軸最遠,所傳搖動力少殺,為一車最安處。

    故風日清和,士夫命駕出遊,或紈袴子弟為競車之戲,皆好坐其處。

    特奔走權貴者,不能以峨冠博帶露於外耳。

    庚子後,西式馬車盛行,風氣又為之一變矣。

     顯轎 轎有二解:一,小車也;一,竹輿也。

    今於凡為輿者,皆呼之曰轎,不必悉以竹為之矣。

     顯轎者,可露坐,其上下前後左右皆無障,顯而易見也,一曰明輿。

    官吏乘之者,為各省鄉試入闈時之主考、監臨、監試、提調,郡邑迎春時之知府、同知、通判、知縣、教官、縣丞、典史。

    其時乘之者必朝衣朝冠,端拱而坐。

    迎神賽會時,則為神所乘。

     八轎 京官無坐八轎者。

    外官為督撫、學政,可於大典時乘坐,將軍、提督亦偶有乘之者。

    俗謂之八轎者,以輿夫有八人,前後左右各二,曰開槓,蓋四人舁之為直槓,八人舁之為橫槓,輿前無所阻礙,古所謂起居八座者是也。

    轎之四周,幃以綠呢。

    命婦之得其夫、其子之封典者亦乘之。

     四轎 以輿夫四人所舁之轎,俗呼之曰四轎,前後各二。

    京官之得用輿者,及外官自藩、臬以下,及命婦之得有夫若子之封典者,皆得乘。

    四周飾以藍呢。

     眠轎 長途跋涉之肩輿,較普通者深而廣。

    以常日危坐之易於疲乏也,可偃臥其中,且置應用各物耳,俗呼曰眠轎。

     福文襄役轎夫三十六名 福文襄王康安出行,輒坐轎,須用轎夫三十六名,輪替值役,轎行若飛。

    其出師督陣,亦坐轎。

    轎夫每人須良馬四匹,凡更役時,輒騎馬以從。

     轎中裝煙斟茶 某督四川,其轎甚大,須夫役十六人,始能舉之。

    轎中有小童二人侍立,為之裝煙斟茶,並有冷熱點心數十百種,隨時可食之。

     輿夫為太守之父 齊雲輿夫有某者,操北音,其同伴亦不省所自來,訊之,旗人也,住齊雲者二十餘年。

    適旗人有任徽州守者,奉太夫人進香於齊雲,抵山腰,遇輿夫某,訊之,得實情,知為父,遂迎歸以終養焉。

     某年二十許,膂力方剛,負氣自豪,與人鬬毆,瀕死,懼罪潛逃,竄身大江南北之各寺,後之齊雲,終焉。

    方逃時,妻有娠,不知也。

    逾八月,生男,即徽州守也。

    為所毆者遇良醫,不死,得末減,亦不知也。

    後二十餘年,子以包衣進士知縣洊擢徽州守,時以不得父耗為痛。

    太夫人長齋繡佛,一日,進香於齊雲,為夫祈冥福也。

    憩山麓,易山輿,而太夫人輿適為某所舁。

    於時春仲,氣候已暖,眾輿夫以登陟勞頓,汗流被體,皆赤膊。

    某以肩太夫人輿,未敢袒裼。

    太夫人在輿,察其貌,訝之,聆其同伴話言,若解若不解,徒以在道中,未便緻詰。

    歸而語守曰:「爾父出亡久矣,存亡未蔔,即有之,聲音笑貌亦不能記憶,然左脇下有黑毛一撮,實為暗記。

    昨見齊雲輿夫,不知以何故而動心,兒可徐辨之。

    」於是守亟命役喚某至,太夫人垂簾坐於內,太守堂上立俟之。

    既至,命毋跪。

    亟命役去其衣。

    某立堂下,大懼,觳觫甚。

    及去衣,而脇下毛見,太夫人亟步出簾外,先審其旗籍祖父,次考其妻族父母,次問其因何至此,何罪而逃。

    某屏息,不敢聲,太守下堂慰之曰:「毋畏,有語可徐陳之。

    」某色稍定,迺以次應對。

    語未半,太夫人泫然出涕曰:「是矣。

    」太守趨跪其前,某亦跪。

    太夫人指守而言曰:「彼,是爾子也。

    」某戰慄,不知所答。

    太夫人攜之上堂,曰:「猶識吾否耶?」是時之某,已若木偶,或推之,或挽之,茫然莫適所從。

    太夫人挽之入內,使沐浴,易冠履而出,大守扶之登堂。

    須臾,絲竹競奏,水陸並陳,飄飄乎若羽化而登仙矣。

     王廣蔭輿被阻 通州工部尚書王廣蔭官京師時,嘗乘肩輿入朝,行至正陽門,見前有某世爵之舊呢後檔車,疲騾駕之,從者亦寥寥,按轡徐行,阻王輿,不得進。

    前驅者以鞭揮之曰:「某馬疾,且欲入朝,君等權時落後,何如?」從者大怒曰:「爾倚官勢,敢打世家僕耶?」言未已,忽車中一戴珊瑚頂八團補服者搴簾,露半面,徐睨,手揮從者退,曰:「工部王大人,紅人也,爾等不可犯,避路讓之。

    」便攬轡路左不行。

    王知某世爵貧而狡,急降輿謝罪,某亦拉手相問訊,無怒容,乃分道去。

    過午歸,有青衣持帖送一僕至雲:「適在路獲罪,送府領責。

    惟此奴體羸,為尊紀所捶傷,咯血數矣,祈藥之,可無恙也。

    」王知其詐,顧無知何,贈白金二十笏,命從者緻辭曰:「敬呈藥資,小價已痛懲矣。

    」事乃已。

     王壯武臨陣乘輿 湘鄉王壯武公錱為湘軍儒將,帥師剿粵寇。

    其臨陣也,不策騎而乘輿,輒端坐輿中,指揮將士。

     拉旺多爾濟乘四馬轎 額駙拉旺多爾濟多膂力,每扈蹕,乘四馬轎,駛行如飛。

    其法,用四馬扛之,四僕別乘四馬禦之,齊手一鞭,馬已駛數裡矣。

     馬輿 乾隆壬辰春,金匱秦大樽太守朝釪遊晉,暮春,自晉入都,乘馬輿以行。

    至正定,時桃李盛開,夾道綠楊如畫,數十裡不絕,大樽於輿中口占一詩雲:「輕雷小雨漲山泉,淨洗桃花徹骨妍。

    一枕軟輿蝴蝶夢,春魂飛鐃綠楊煙。

    」 騾轎 騾轎,形如箱,長四尺弱,闊一尺強,高三尺弱,以二長槓架於前後二騾之背。

    槓上置轎,頗寬大,可坐臥其中,並略載行李。

    其行較轎車為靜穩,而次於人所舁之轎,北數省旅行多用之。

     響輿 長沙之轎,制亦普通,惟舁行時,輒有聲格格然,行愈疾,響愈甚,蓋於機捩中膏以油也,俗謂之曰響轎。

    紈袴少年之招搖過市者,輒喜乘之。

     泰山之輿 遊泰山者必乘肩輿,其輿與南方絕異,僅有南方轎之上半,而去其下半,故兩足下垂,以一木闆託之。

    坐椅之兩旁,貫以兩木槓,木槓之兩端,繫以一皮條,而輿夫之肩此皮條,兩肩不時更替。

    其行也,非若南方轎夫之一前一後,後者之面,對前者之背也。

    乃兩人同時面向所行方向以行,故坐者為側坐,而行者為橫行。

    蓋泰山高四五十裡,獨身步行數十武,即已不支,況曳百斤之重以升數十裡之高乎。

    於是而兩肩更替,使輿夫不至過勞也;於是而橫行,使輿自下而上不至傾斜也。

     衡山之輿 衡山輿夫矯健冠天下,走及奔馬,上峻阪,走獨木危橋,輿在肩側,其足逡巡,二分在外,而輿平如衡,曾無少欹仄也。

     籐轎 籐轎,以籐為之,有左右前後皆無所障者。

    宣統辛亥,始有人創之。

    且以其重量較竹製者為輕,輿人易於舉步,遂能疾行,其賃價亦較廉。

     粵中之輿夫 廣州肩輿大而華,捷而穩,或謂如置杯水於乘客之手中,行百裡,不欹傾也。

    而輿夫亦甚倨,值至昂,如乘輿至西關,【西關為廣州最繁盛地,富商大賈多在焉。

    】往返須銀幣二圓數角,或至三圓。

    輿夫飲饌亦精,白飯粲然,非肉不飽。

    且每日得值可一圓有奇,多者輒二圓,約足一二日之用,即徜徉歸家,非明日,不再服役,雖以重資雇之,不應也。

     凡官吏之長僱輿夫者,本人之妻子乘之則可,如媳、女及妾乘之,則必須別給輿資之半,雖與之嚴重交涉,決不認可。

    其言曰:「此同行規則,雖欲不遵,而無如何也。

    」 長僱輿夫者,每人每月僅工銀十餘圓,較之短雇,則為值廉矣。

    輿夫舉步極速,有飛轎之稱。

    間有欲圖廉價者,則別有湘籍之輿夫,可以雇用,每月工資人約七八圓,而出行之際,穩步徐進,不能速也。

     病輿有四名夫,三名夫之別。

    三名夫,加一橫木於輿門之前,以繩繫之。

    四名夫,再加一橫木於輿窗之後,距離至近,不開四,【開四即現任官所乘之四人肩輿。

    】亦不換肩。

    其中以第三人為最難,必老於此道者,方可為之。

    以其地位接近輿後,面向輿窗,不能俯首視地,以他人之遲速為遲速也。

     八卦轎 粵西鄉村婦女,率多天足,肩挑負販,與男無異。

    柳州、來賓一帶,時有舁肩輿為生者。

    世以陰陽爻象譬之,如坐客為男,二女肩輿則似坎卦,坐客為女,前女後男肩輿則似震卦,以此類推,則八卦全矣。

     三丁拐轎 滇中有三丁拐轎,轎以竹片編成,以前二人後一人舁之。

    滇人名三丁拐,蓋滇省萬山叢積,道路崎嶇,行旅至艱,俗有「路無三裡平,家無三分銀」之諺。

     南昌輿夫 南昌官紳所乘之輿,舁之者皆奉新人。

     廬山輿夫 有遊廬山者,謂在牯牛嶺有肩輿可乘,山南則無之。

    蓋山南屬南康府,族法至嚴,不許子弟充舁輿之賤役,偶或犯之,則削籍出族,不若牯嶺之屬九江,為輿夫產生之地也。

     花轎 花轎,娶婦家用之,新婦自母家乘以赴夫家者也。

    晚近以來,雖有以摩托車、馬車代之者,而頑固人家之閨媛,猶守其舊習,以不坐花轎自儕於妾為恥。

    轎以四人舁之,四周皆繪人物花鳥,罩幃於上。

    轎有小燈,雖白晝,亦燃燭。

    新婦坐其中,而垂簾焉,所謂閉置者是也。

    轎之前後,各有導從,且有奏樂之童子引之。

     爬山虎 光緒時,皇後、妃嬪侍孝欽後膳畢,孝欽乘爬山虎還宮。

    爬山虎,竹兜之類也。

    墊分黃紅藍三色,皆繡繁花,以兩太監荷之行。

     馱運 馱,馬負貌,凡以背負物者,不論人畜,皆謂之馱。

    青海草地行程,馱運最艱苦。

    牛馬所載者輕,而腳價與駝價則一。

    每馱每日之價,有至銀二兩者。

    駱駝飼養最易,行路最便,草地一駝之費,歲僅需銀四兩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