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類 城寨附 道路附 橋梁附
關燈
小
中
大
、纏、澗四河為夏禹治水所開。
伊河之水,發源於西南,經過龍門,斜入洛河,離南門七八裡。
洛河水由西至東,瀍河水由北至南,兩河皆逼近城垣。
澗河水由西而灣南,此河離城七裡。
伊、洛、瀍、澗四水,皆達黃河。
伊、洛水深河寬,有船往來。
瀍、澗則不及伊、洛,河道隘狹,非在發水時,直同澗流,故難以舟楫。
鄭州 鄭州為上大道一州縣,初無重要之位置,其風土亦至荒涼。
自京漢、汴洛鐵路相繼通行,此為交點,而鄭州之名乃盛傳於世,當道亦因時勢之需要,由散州而升為直隸州。
【由開封劃三縣屬之。
】 邠州 陝西之邠州,距西安三百二十裡,即周太王所居地,皇澗在東門外,過澗在西門外,皆為驛路所必經。
州境梨棗彌繁,綠陰數十裡不斷,蓋陝省之上腴也。
明砠山距邠州西門十裡,乃石山,俗名花果山,在大道旁。
是山中空,有七十二洞,曲折相通,總名曰水簾洞。
緣山皆鑿佛像,多而且工,大小畢具,年深漸隱,須諦視始辨。
摩崖有「隆慶元年創造」六字,隆慶,明穆宗年號也。
天生墩 朔方戈壁,以嘉峪關外為巨,其徑長百二十裡,平沙無垠,風色慘黯。
其中一阜名天生墩,恆有戍卒據守,至冬夏皆儲積水草,以備兵馬往來之用。
先是,嶽威信公鍾琪西征過此,疑是墩為土山,飛沙日積,故沒其半,山為發水之源,苟就其頂而深掘之,當有所見,以視儲蓄水料,其勞逸殊矣。
因命步卒穿之,竭一日夜之力,至數十丈,在下兵卒忽墮無跡,穴上人俯聽之,惟聞風聲雷吼而已。
嶽立命輟是役,問之幕師,僅據佛氏地風水火之說解之。
可知盤旋大氣,斡運地中,陰陽生剋,歸諸造化,不能以為異也。
然徐舍人蒸遠曾雲:「戈壁雖積沙無水,草木不生,倘擇老樹本下深鑿之,當有水泉。
」在昔烏魯木齊築城時,曾用此法以引水,蓋亦木以水活之意也。
河套 河套夾岸,沃壤千裡,岡阜銜接,曠無居人,舟行數百裡,始一逢村落。
是地沙土雜糅,投種可穫,岸旁衰草長二三尺,紅柳短柏,隨處叢生。
紅柳高四五尺,春晚始萌芽,葉碧似柳,枝幹皆赤色,柳條柔靭,居人取織筐筥,色澤妍麗可愛。
甘肅少水 甘肅少水,水甚珍,有至臯蘭者,每宿旅舍,有一盂水送客盥面,盥畢,不可潑去,澄而清之,又供用矣。
凡內地諸水不通河者,謂之死水,久則色變,臭穢不可食。
甘省獨不然,土井土窖,絕不通河流,但得水即藏入,雖臭穢不顧也,久之,水得土氣,則清澈可食矣。
甘省各處,以得雨為利,惟寧夏不惟不望雨,且懼雨,緣地多鹻氣,雨過日蒸,則鹻氣上升,彌望如雪,植物皆萎,故終歲不雨絕不為意。
然寧夏稻田最多,專恃黃河水灌注,水濁而肥,所至禾苗蔬果無不滋發,不必糞田也。
田水稍清則放之,又引濁水。
金滿縣 唐代極北之縣治,以金滿縣為最遠且廣,尚有殘碑沒蘚,摩挲可讀。
地學家謂其縣即特納格爾,相近為吉木薩地,唐時所設北庭都護府故城基址猶有存者,蓋即李衞公蒞治時所築也。
是城圓徑外線約四十裡,層累俱土塊疊成,每塊厚一尺,廣一尺五六寸,長二尺七八寸,堅重逾於窰磚,叩之能作鏗鏘聲。
城中有古寺一,殿廊圮敗,僅餘石檻斷柱,約略可辨為舊宇,以供佛多石質,腰以下盡陷入土,然半截猶高約七八尺,當年金碧崔巍,可想見矣。
旁有鐵鐘,高亦七八尺,邊廓有銘鏽錯落,然漫滅莫可辨,審其稜角,意似八分書耳。
城以東有小城一,峙崗上,與此若成犄角。
土居父老雲:「乾隆以前,有攻其故城者,以小城阻力,迫而用火,四圍礮臺遺址即其蹟也。
」紀文達公奉檄赴烏魯木齊時,嘗與永餘齋籌畫駐兵地點,時永為迪化城督糧道,接人論事,極見虛心,惟以是處山雜路紛,非屯營善地,磋商於文達,至數日不敢決。
文達謂:「是地沿革,前曾略得於父老傳說,徵之古籍,甚為可憑,即援李衞公所築之遺址。
重度形勢,確可斷為要隘,後人所見烏足勝之,莫若因其舊而用之,較有把握。
」永然其說,因決議修築,名為破城,後為溫大學士改為古城營。
其城孤懸天半,然山巒高下,蹊徑錯雜,非過此城不能飛度也。
關西之行路難 出嘉峪關西行,抵安西州,其地荒沙滿目,砂石縱橫,高下難行,西北阻天山,南接青海,幅員為全隴府州冠。
行者出關,多駕車馬駱駝,乘暮夜西征,其故有二:一則日間四望無邊,牲畜急欲奔站,易於疲困;一則途中無水,夜涼不至大渴。
若當夏季,日中尤不敢行,向晚起程,天明送站,乃行西域之不二法門。
遇流沙時,馬行輒退,沙擁輪膠,其俯噴仰鳴之情狀,更可憫也。
迪化 新疆省城治迪化,即漢車師後王庭、唐可汗浮圖城。
地勢北阻戈壁,接科布多之防;南憑天山,達土魯番之道;東達巴裡坤,通蒙古之捷徑;西帶阿爾雅,據伊塔之上遊,西域有事,必爭地也。
準噶爾山河 康熙戊申,準噶爾酋策妄阿拉蔔坦來犯邊,聖祖親征,至各多裡巴爾哈孫西北望鄂裡雞圖有山如案,平衍長百餘裡,賜名玉幾山。
策妄阿拉蔔坦敗衂,遁居窩克阿拉裡,經年,湖譯名慈母湖,距科布多二日程,所部至食魚為活。
既死,其子策淩襲為台吉,殺其異母弟舒魯達瓦,阻伊裡河而居,其河深廣,須舟筏乃渡。
西路自巴爾庫軍營至其地,二千六百餘裡,較北路為近。
青海 青海,古曰西海,闞駰曰「西海東去西平郡二百五十裡」是也。
曰卑禾羌海,闞駰曰「金城臨羌縣西有卑禾羌海」亦是也。
曰零海,酈道元曰:「古西零之地也。
」曰鮮水,曰羌谷鹽池,漢神爵初,西羌叛,酒泉太守辛武賢請擊■〈罒上幹下〉幵在鮮水上者;又趙充國請治隍陿以西道橋,今可至鮮水左右;漢元始甲子,王莽誘塞外羌獻鮮水海允谷鹽池置西海郡是也。
青海之名,則見於西魏,時涼州刺史史寧與突厥分道襲吐谷渾還會於青海是也。
蒙古語稱庫可諾爾,又曰庫克淖爾、諾爾淖爾,狀音字之異,總之言海也,其水高出海面九千八百五十尺。
上古時,海水極廣,蓋北接蒙古瀚海,合渤澥、南溟成我國四海之名者也。
北魏時周千餘裡,唐時尚八百餘裡,其後東西徑二百裡,南北一百三十裡,周圍尚六百六十裡,面積二萬七千二百方裡。
一曰周五百八十裡,面積約一萬九千三百方裡;一曰周五百五十裡,面積一萬八千五百方裡。
測其東岸,其勢逼仄,不及百三十裡也。
全海之形如鯿魚,口向西北,四岸羣峯環繞。
海中二島,自海面準望,則偏於西岸,東一峯名奎遜托洛亥,峯巒純白,上有石洞;稍西一峯,名察漢哈達,蒙古猶言白峯也。
二島周九十裡,高二百七十仞。
島中約有僧寺十餘處,番名刺薩劄爾,梵語剌薩,猶漢言佛地也。
劄爾應作招爾,梵語廟為招,劄爾其轉音也。
番僧習禪定者,於冰合時裹糧而入,或返或不返。
島番或插帳或巖居,約二萬人,或雲五萬人,亦於冬時渡冰入口,購辦糧茶,足一歲之食。
島陸往來,一日不得達岸,必在冰上經一宿也。
沿岸沙石草湖約寬十餘裡,有水漲痕,畜牧不至其地,平時人跡稀絕,惟野獸奔突而已。
環青海多高峯,東自察漢托洛亥山、賽前山起,西而復東,至卡裏蓋山止,內喀喇什羅山本與希拉朵山同為一山,哈立蓋山又與卡裏蓋山同為一山,合之凡十三峯,皆分列於各旗族山川之次。
海岸窪地小湖泊密如峰房,草湖結草如球,履之而渡,失足則陷,海水漲時,渾而為一。
最大者曰巴??今泊,漢人呼為海耳子,附青海西岸,如海口之銜珠。
四面河流瀦於海者,大小數十道,以布喀河為最巨。
布喀河上源有數處,中曰英額池,池分河道二,東流者為哈拉西納河,東南流者為布喀河。
右曰沙爾池,分流為河,東下百裡與布喀河合。
左曰西爾哈河、羅色河,兩水逕南流,合吉爾瑪爾台河與布喀河,會合於胡胡色爾格嶺吉爾瑪勒台山兩山之中。
至此,數支合為一幹,東南流七十裡入於海。
河流寬而味鹹,產魚最佳,世所稱青海無鱗魚者是也。
青海戈壁 青海和碩特南左翼次旗千格和之西,為朵巴搭連圍牆,圍牆之南為戈壁。
戈壁滿語謂沙漠也,蒙語曰額倫,西羌語曰額濟納。
戈壁斜長百數十裡,寬三十餘裡,面積逾五千方裡。
沙粒微細,間雜碎石,風吹之成浪紋,色純白,瑩然如銀屑。
【地學家言戈壁地質本花崗石,以日間酷熱夜間嚴寒漲縮之度過烈,石質黴爛而為微細之沙粒,被風吹散遂成不毛之地,惟間有小沙陀略生水草而已。
且多鹹湖,故知為前代內海遺迹,名之曰瀚海允矣。
】青海之柴達木及黃河附近諸戈壁占地頗寬,上古時,青海水面本極廣闊,觀於海岸戈壁,及附近戈壁之鹽泊,為古時之海底無疑也。
戈壁有石,巨者如卵,小者如豆,沙石下有潛水,沙愈深而質愈粗,其上浮沙最細,下層沙粒如米,泉水即潛其中,至深五六尺。
能識沙中泉脈者,莫如駱駝,是以蒙、番行沙漠者,無不以駱駝隨行。
夏月,無論晝夜尤為氣燥易渴,駝更不可缺少。
駝行沙漠,隨地亂嗅,以前蹄抉沙而鳴者,就其處挖下必得泉眼。
其法,張布帳於上風,以障飛沙,挖坎長數尺寬祇尺許,挖去乾沙,再將溼沙挖至見水,約候十分鐘時,泉水即溢,取之不竭。
淺者,牛馬駝皆屈前蹄而飲;深者,掘坎之半為斜坦形,以牲畜能下飲為度。
飲畢撤帳,須臾,坎為飛沙填滿矣。
至泉眼最巨之處,駝羣必圍而長鳴,叱之不肯行,一若待人挖驗以顯其能者。
青海漠市 青海巴顏山之北,大沙漠共三處,沙性各有不同。
黃河岸之大沙灘,其質為濕沙,枯棘布滿,風力不能簸揚。
虎山北之戈壁,其質為沙粒,大如米,中含碎石,風吹之,飛揚不高。
惟柴達木北部之大戈壁,東西橫亘二三百裡,南北亦百數十裡,其質為最細之沙,中雜沙粒,與大漠同。
漠中空氣乾燥,有小沙陀,略生水草,人畜入其中,茫然不辨南北,猶在大海風浪間,風颺沙起,則陷沙不得出。
倘或風晴日煖,早晚遠望沙中,山岡矗起,結為城郭宮室樓臺殿宇,中有旌旗,有刀劍,有寸馬豆人,各相馳驟,瞬急忽更為樹木,為駱駝牛馬獅象虎豹,又為內地人、塞外人,男女衣服悉如其制,及迹至之,都歸於烏有。
古書稱崑崙之山有五城十二樓,即此種雲氣,謂之漠市。
蒙、番見者,詫謂佛國顯靈,羣焉膜拜而不忍去。
其餘零畸之沙磧沙窩,散亂飄忽,均無此壯觀也。
青海柴達木 青海柴達木,土壤遼闊,行程荒遠,然村居相望,一路有停驂息迹之所,循大道而進,各站皆有屋,猶如新疆之官店,旅客實稱便焉。
在柴達木南部者,有古城、都藍寺、巴倫、哈多、桑托洛亥、達巴蘇圖、巴彥托懷、哈拉呼遜等處,係由海南西行之路,中以巴倫、巴彥托懷為市鎮,巴彥托懷、桑托洛亥且有溫泉可浴。
在北部者,有都藍奇特、庫車、哈順、摩將悉、蘇開、琛如等處,係由海北至安西、新疆之路,摩將悉一站略形寂寞,餘皆市鎮也。
在西部者,有清喀利、朱古爾、圖格爾、蘇夾、呼耳托古爾、葛摩耳、哈治格爾、租哈、賽罕托哈、失亞耳托、乃什、什來、拜巴、那林租哈、阿爾善特、潮湃、托羅伊、得布特裡、哈雅阿魯、托拉塔拉林、那瑪噶、卓卡、託克多渾、哈爾馬岡、巴爾瑪、那謨克、察汗托輝、巴爾、梯克、哈爾西、馬格來、巴戛伊吉、烏勒爾等處,係西藏、新疆、安西出入之路,內以圖格爾、蘇夾、托克多渾、租哈、察汗托輝【舊冊均稱察汗輝託。
】為市鎮。
托拉塔拉林,從前林木百餘裡不斷,屢經野燒,千年古樹,火燼數月不滅,後惟一片焦土而已。
三部村市約有四五十處,每處住數十家,少則十餘家、數家,村外圍以小圩牆,亦有有窰屋而無人煙之處。
土著自蒙古以外,漢、番兩種所至皆有,西部則纏回居多。
所居有窰洞,有土舍,以茅茨木闆為牆,而氈幕穹廬,常附近以為居,人畜麕聚,即數家村落,有時亦頓成市集也。
青海巴顏喀喇山及諸山脈 青海之巴顏喀喇山,譯言大雪山,西面高度平均約一萬八千尺至二萬尺,上接中崑崙,東入青海境,曰巴顏喀喇得裡奔山,納木齊圖烏蘭木倫河導源於此。
又東為阿木屯巴爾布哈山、巴顏喀喇烏拉山、匝巴顏喀喇山,匝猶言中間也,巴顏喀喇山橫貫青海,至此適中。
又東南跨鄂格布拉格河,即小金沙江上源而下。
南曰巴顏喀喇劄拉山,北曰仄胡爾巴顏喀喇山、擇巴顏喀喇山、巴顏託胡穆嶺、公噶察哈拉嶺、【漢名大雪山。
】郭洛克山。
【漢名銀坑山。
】自此入西藏界,為瑪穆巴顏喀喇山,連峯萬裡,諸峯擁護而東。
其間巴顏喀喇烏拉山東北岡巒重疊,衍為六七支。
最北一支為那木山,即那木洪河發源之谷。
一為阿拉克沙爾山,即柴達木河發源之谷。
又南一支為布呼集魯肯山,一支為巴爾布哈山,一支為固爾班圖哈圖山及烏拉得錫山,一支為奇爾薩托羅亥山【漢名牛頭山。
】及碩羅鄂剌嶺、木素鄂剌嶺。
其最近一支則為噶達素齊老峯、碩羅者石、【蒙語石又曰七老。
】鄂剌者山,【猶言鄂博。
】即古積石山也。
木素鄂剌,漢名雪山。
噶達素齊老,譯言為北極星。
諸山之間,則黃河重源出焉。
噶達素齊老峯下,飛泉百道,旋洄亂石間,曲折而下,匯於鄂敦撻剌。
蒙語鄂敦謂星,撻剌謂平川,即古星宿海也。
凡山水湧溢之谷,必有亂石堆積,巨川之源,石更紛鋪數十裡。
星宿海南北僅寬二裡許,東西長五六裡,怪石嵯峨,水行石罅中,忽隱忽現,無汪洋之勢。
登高俯視,似一片黃砂磧,謂為石中海可也。
上古時必係一沙石山,其石質不堅,山水湍激,岩穴洞壑石根為水穿嚙,崩頹坼裂,遂陷為深谷。
宣統中,岸邊頹石尚有為水沖擊者,細砂浮落,如砂質之摶成者然。
青海大雪山 青海倒淌河之東為大雪山,山後為東科寺地,山之陰陡削不可上,而山之陽則斜坦而袤長。
日光暴暖,一山耳,陰陽分位,寒暖判然。
倒淌河即發源於其麓,雖有數溝入注,而流尚緩弱,氣陰寒,或曰大雪山產大黃,水為藥氣薰蒸也。
西北有地名阿什漢,為哈拉庫圖至察漢托洛亥適中之地,形勢便於控制。
又北為察漢托洛亥山,蒙古言察漢為白,托洛亥為頭,謂白雲覆於山頭,故邵陽魏源直譯為白雲山也。
山前為察漢城,聖祖親征噶爾丹,遣使宣諭青海諸部落集盟於察漢托羅亥。
又羅蔔藏丹津之亂,誘諸部盟於察漢托羅海,即此。
道光癸未,以其地當孔道,凡諸番入口辦糧,及海番度冰上岸者悉由此道,匪案疊出,乃就其地以建城堡。
在隴西各鎮標內調軍弁二十四員、兵千名駐此,以便彈壓而資防護,期限一年更換,鹹豐間裁。
青海長官每年秋季蒞此祭海,會集蒙、番各長目舉行會盟典禮。
光緒丁未,建海神廟於城外,兩山之間可望見青海,迤西為將軍臺,駐兵時為演武場將臺,自此得有漢名。
西望青海,水色濃綠如濯錦,天半落霞,又如金蛇萬道遊泳中流,島嶼若隱若見,不可逼視。
須臾,薄霧混合,海景卷藏,海心山更虛無縹緲而不可望焉。
青海雪嶺 青海有雪嶺,雪深盈丈,長裡許,陰風如刀割膚,噤不能聲,人少凍且死,人多則冰淩水溜,下山陡絕處,泥滑失足,杳無蹤跡。
雪花隨風飄灑,四時不辨陰晴。
臺灣渡海開禁 臺灣自古不通內地,名曰東番。
明天啟中,荷蘭人居之。
順治己醜,鄭成功據之而逐荷人,置承天府,名東都,設二縣,曰天興,曰萬年,其子錦改東都曰東寧省,升縣為州。
康熙辛酉,聖祖用姚啟聖議,授施琅為靖海將軍,征之。
癸亥,琅率舟師由銅山進,入八罩,直抵澎湖,殲其精銳。
鄭克塽窮蹙歸命,臺灣平,改置府治,領縣三。
雍正癸卯,復添設一縣。
初,私渡之禁嚴,閩、粵人利其土地肥美,輒偷往開墾,久之,欲歸則不忍棄業,歸則幹例禁,其父母妻子之在內地者亦不得往。
大吏憫焉,曾奏寬其禁,未幾,復停罷。
乾隆己卯,光山吳士功撫閩,特奏懇飭部定議:「嗣後除內地隻身無業之民,及並無嫡屬在臺者,仍遵例不許過臺,有犯即行查拿遞回外;若在臺有業良民,果欲迎其祖父母、父母、妻妾、子女、子婦、孫男女等及同胞兄弟過臺者,許赴臺地接管官報明籍貫、眷屬姓氏、年歲,冊移原籍覈覆給照,回籍搬接;其在內地眷屬,欲過臺完聚,報明該管地方官,移臺核覆,申督撫給照亦如之。
過臺時,驗照放行,如人照不符而放行,及濫給路照,各該管官司均分別議處,其餘偷渡人,仍如舊例嚴禁。
」疏入,下部議行。
臺灣置郡縣 康熙癸亥,臺灣初定,提督施襄壯公琅請設官鎮守。
有謂宜遷其人棄其地者,聖祖召問閣臣,高陽李文勤公霨奏雲:「棄其地,恐為外夷所據;遷其人,恐奸宄生心,應如琅議。
」上韙之,遂置郡縣。
宋村 浙江開化與遂安交界處,有地名宋村者,環村皆山,惟一谷可通往來。
村之大小,民之眾寡,無由知悉,但聞自宋以來,歷元、明迄國朝,村人曾無鬥粟尺帛之供,而地方官以其負嵎,不易征勦,亦竟純事放任不加幹涉。
茅麓山 茅麓山在湖北鄖陽界,毗連三省,廣數千裡,明末流賊餘黨郝搖旗等竄入,明疏宗某繼至,郝等奉為主,恃險假息。
康熙初,命圖海督師與川督李國英、護軍統領穆哩瑪率三省兵會勦。
諸將皆於層巖陡壁間,攀荊援葛而進,逾年,始蕩平巢穴。
故京師諺語,有險難事則曰「又上茅麓山耶」,則當日之形勢可知。
長沙 湖南長沙,在洞庭湖之南,水道以嶽州為第一門戶,臨資口為第二門戶,靖港為第三門戶。
其陸路,北連湖北,南連粵東,亦寰中形勢之區也。
湘江中有沙墳起,若新築之馬路,長短不等,最長者曰老龍沙,長至六七裡,長沙命名或以此耳。
通商口岸在小西門外,風俗樸厚,人物繁庶,巨大商店羅列如林。
入蜀之路 入蜀之路,可由秦階經桔柏渡而至劍關,亦可由鳳翔、寶雞經漢中以至寧羌。
陸路不同,若取道歸州,穿夔巫入成都,即吳漢伐公孫述之路,其地雖皆屬天彭井絡,而山川形勢迥殊。
入蜀有三谷四道 入蜀有三谷四道,西南曰褒谷,從褒入;南曰駱谷,從洋入;東南曰斜谷,從郿入。
其所從皆殊,謂首尾一谷者非也。
其棧道有四,從成、和、階、文出者為沓中陰平道,鄧艾伐蜀由之;從兩當出者為故道,漢高帝攻陳倉由之;從褒鳳出者為連雲棧,漢王之南鄭由之;從城固洋縣出者為斜谷道,諸葛武侯屯田渭上由之。
棺材峽 三峽有名棺材峽者,高百餘丈,上有棺,不知何年物也。
光緒中,有夔州府幕遣人沿緣而上,取棺之木為琴,果取木數片下,木質蒼堅,不知其名。
溫泉 四川關外溫泉,處處有之,其水自岩隙流出,就地貯池,以供人浴。
外建屋宇數椽,為官廳寢室廚房諸所,且置役看守,並司灑掃,故凡宴會者,祖餞者,多假坐於此。
然屋宇之宏敞清潔,以鑪城為最,裏塘次之,巴塘又次之,餘則僅一池耳。
泉有硫質,初浴多暈者,再浴即安。
水中有微蟲,由皮膚吸人血,吸飽即去,土人雲此吸人毒也。
凡有瘡疥,一浴立愈,故關外漢、蠻兩族人,鮮有瘡疥者。
泉最溫煖,僅能浴一二十分鐘,縱身體健全者,亦不得過三十分鐘,久則汗涔涔,令人難耐,故有寒疾者一浴亦愈。
或浴已酣睡,亦妙。
泉能消食,必食而後浴,否則初浴即飢矣,故此泉又名消食泉。
泉可飲牛,牛飲之,力倍增,故蠻民往往率數十百牛飲焉。
泉水散漫,凝結如白雪,蠻民掃之,用以熬茶磋麵,或糊牆壁,如內地之用石炭石鹼也。
川邊番地 出汶川城五裡,珉江從北來,索橋界其上,長可百餘丈,編竹為索,橫亘空中,人行輒蕩漾顛簸,心目暈眩。
久之,渡橋沿草坡河折而南,即興文坪桃關,對岸路尺許,下臨千仞,雪後冰凍,控馬行殊可畏也。
是河,一源於沙派溝,一源於龍潭溝,下流入岷江。
又三十裡過碉頭,始見所謂碉者,其圍牆以碎石壘成之,上施木梁,以石闆平其頂,可行可坐番人家其間。
中崒而高者為戰碉,高至二十餘丈,蓋瞭望之所也,旁插旗,大小以百數,用唐古忒旁行字體,書梵經於上。
沿途有轉經樓,其制,於水石湍急處架屋,屋中書經於旗,插旗於輪,寘輪於水,使水激而轉之。
又三十裡抵草坡瓦寺土司行署。
自汶川徼外,皆加渴瓦寺安撫使地,西訖於斑斕山,與沃日接壤。
寧遠倮夷之區域 四川寧遠為蠻疆,山谷幽阻,水泉泛濫,無道路可紀載,約計之,則在大渡河以南,敘州府上遊之金沙江以北,小金沙江以東,峨馬雷屏之西,度其方面,不過千數百裡。
若分按之,自大渡南涉,其中除去越嶲、冕寧、鹽源、西昌、會理之內地,蠻族所據之山川,亦不過千裡而已。
康藏衞分三區 康、藏、衞實分三區,蓋打箭鑪以西、丹達山以東為康;丹達山以西,如拉薩等處,凡達賴喇嘛所屬者為前藏,班禪喇嘛所屬者為後藏。
藏,即唐古忒也。
藏之外乃為衞。
今者衞已亡矣,藏已與英人立有條約矣,完全者僅一康而已。
世人不知有康,一出鑪關即謂之進藏,殆以其語文風俗相同,即視康為藏耶。
抑以祇設駐藏大臣而無駐康大臣,即統名為藏耶?以風俗論,西寧、金川亦與藏同,固不得謂西寧、金川為藏也。
西藏 西藏,古號烏斯,唐為土番,在青海西南,處萬山之中。
其地縱橫連屬者,南界雲南怒江,北界西寧河源,西極後藏業爾欽之沙漠,東達打箭鑪。
後藏可分為二,曰喀齊,曰阿裡。
由成都起程至打箭鑪九百二十裡,層巒峻嶺,削壁懸崖,隔瀘河勢最險要,天時多寒少暑。
打箭鑪東一百三十裡有瀘定橋,即瀘水也。
初以鐵索橋為渡,後亦有以木船渡人者,水漲則不可過,仍行橋上。
橋長三十一丈一尺,寬九尺,施索九條,覆闆於其上。
水頗險惡,有大風,亦不可行,為通鑪要隘。
郭達山在打箭鑪東北一裡,高七百餘丈,時有青羊繞山而行。
相傳漢諸葛武侯七擒孟獲時,命郭達至鑪,於沙畦納安鑪造箭,故名。
山上有郭將軍廟,將軍郭達也。
裏塘在打箭鑪西六百八十餘裡,天寒多雨雪,昔隸青海部。
層巒疊障,道路紆迴,為西藏要地。
巴塘在裏塘南五百四十五裡,土地饒美,氣候暄妍,凡遊邊藏者,莫不停驂於此,幾若上海,故有「內地蘇杭、關外巴塘之諺」。
然其地無城郭,無街道,漢、蠻雜處,寥寥百餘戶而已。
其所以得此美名者,蓋以地當衝衢,百貨齊備,飲食衣服備極奢華,而又有種種名勝之區,供人遊眺故也。
山則峻標甲噶,水則流合金沙,昔為拉藏罕所屬。
去巴塘九百餘裡,地名乍丫,一大部落也。
金沙江之源,自達賴喇嘛東北烏泥烏蘇流出,烏泥烏蘇,譯言乳牛也。
其水名烏魯烏蘇,東南流入察木多,又東南流逕中甸,入雲南境塔城關,名金沙江;至麗江府,名麗江。
巴塘至察木多一千四百又五裡,中隔乍丫,路出西北,天時無異裏塘,三山環偪,二水合流,為西藏門戶。
界通川、滇,北河有四川橋,南河有雲南橋。
瀾滄江有二源,源於察木多之噶爾機雜噶爾山,名雜楮河,一源於察木多之濟魯肯他拉,名傲木楮河,二水會於察木多江巴林寺之南,名拉克楮河。
流入雲南境,為瀾滄江,南流至車裡宣撫司,為九龍江,流入緬甸境。
瀾滄
伊河之水,發源於西南,經過龍門,斜入洛河,離南門七八裡。
洛河水由西至東,瀍河水由北至南,兩河皆逼近城垣。
澗河水由西而灣南,此河離城七裡。
伊、洛、瀍、澗四水,皆達黃河。
伊、洛水深河寬,有船往來。
瀍、澗則不及伊、洛,河道隘狹,非在發水時,直同澗流,故難以舟楫。
鄭州 鄭州為上大道一州縣,初無重要之位置,其風土亦至荒涼。
自京漢、汴洛鐵路相繼通行,此為交點,而鄭州之名乃盛傳於世,當道亦因時勢之需要,由散州而升為直隸州。
【由開封劃三縣屬之。
】 邠州 陝西之邠州,距西安三百二十裡,即周太王所居地,皇澗在東門外,過澗在西門外,皆為驛路所必經。
州境梨棗彌繁,綠陰數十裡不斷,蓋陝省之上腴也。
明砠山距邠州西門十裡,乃石山,俗名花果山,在大道旁。
是山中空,有七十二洞,曲折相通,總名曰水簾洞。
緣山皆鑿佛像,多而且工,大小畢具,年深漸隱,須諦視始辨。
摩崖有「隆慶元年創造」六字,隆慶,明穆宗年號也。
天生墩 朔方戈壁,以嘉峪關外為巨,其徑長百二十裡,平沙無垠,風色慘黯。
其中一阜名天生墩,恆有戍卒據守,至冬夏皆儲積水草,以備兵馬往來之用。
先是,嶽威信公鍾琪西征過此,疑是墩為土山,飛沙日積,故沒其半,山為發水之源,苟就其頂而深掘之,當有所見,以視儲蓄水料,其勞逸殊矣。
因命步卒穿之,竭一日夜之力,至數十丈,在下兵卒忽墮無跡,穴上人俯聽之,惟聞風聲雷吼而已。
嶽立命輟是役,問之幕師,僅據佛氏地風水火之說解之。
可知盤旋大氣,斡運地中,陰陽生剋,歸諸造化,不能以為異也。
然徐舍人蒸遠曾雲:「戈壁雖積沙無水,草木不生,倘擇老樹本下深鑿之,當有水泉。
」在昔烏魯木齊築城時,曾用此法以引水,蓋亦木以水活之意也。
河套 河套夾岸,沃壤千裡,岡阜銜接,曠無居人,舟行數百裡,始一逢村落。
是地沙土雜糅,投種可穫,岸旁衰草長二三尺,紅柳短柏,隨處叢生。
紅柳高四五尺,春晚始萌芽,葉碧似柳,枝幹皆赤色,柳條柔靭,居人取織筐筥,色澤妍麗可愛。
甘肅少水 甘肅少水,水甚珍,有至臯蘭者,每宿旅舍,有一盂水送客盥面,盥畢,不可潑去,澄而清之,又供用矣。
凡內地諸水不通河者,謂之死水,久則色變,臭穢不可食。
甘省獨不然,土井土窖,絕不通河流,但得水即藏入,雖臭穢不顧也,久之,水得土氣,則清澈可食矣。
甘省各處,以得雨為利,惟寧夏不惟不望雨,且懼雨,緣地多鹻氣,雨過日蒸,則鹻氣上升,彌望如雪,植物皆萎,故終歲不雨絕不為意。
然寧夏稻田最多,專恃黃河水灌注,水濁而肥,所至禾苗蔬果無不滋發,不必糞田也。
田水稍清則放之,又引濁水。
金滿縣 唐代極北之縣治,以金滿縣為最遠且廣,尚有殘碑沒蘚,摩挲可讀。
地學家謂其縣即特納格爾,相近為吉木薩地,唐時所設北庭都護府故城基址猶有存者,蓋即李衞公蒞治時所築也。
是城圓徑外線約四十裡,層累俱土塊疊成,每塊厚一尺,廣一尺五六寸,長二尺七八寸,堅重逾於窰磚,叩之能作鏗鏘聲。
城中有古寺一,殿廊圮敗,僅餘石檻斷柱,約略可辨為舊宇,以供佛多石質,腰以下盡陷入土,然半截猶高約七八尺,當年金碧崔巍,可想見矣。
旁有鐵鐘,高亦七八尺,邊廓有銘鏽錯落,然漫滅莫可辨,審其稜角,意似八分書耳。
城以東有小城一,峙崗上,與此若成犄角。
土居父老雲:「乾隆以前,有攻其故城者,以小城阻力,迫而用火,四圍礮臺遺址即其蹟也。
」紀文達公奉檄赴烏魯木齊時,嘗與永餘齋籌畫駐兵地點,時永為迪化城督糧道,接人論事,極見虛心,惟以是處山雜路紛,非屯營善地,磋商於文達,至數日不敢決。
文達謂:「是地沿革,前曾略得於父老傳說,徵之古籍,甚為可憑,即援李衞公所築之遺址。
重度形勢,確可斷為要隘,後人所見烏足勝之,莫若因其舊而用之,較有把握。
」永然其說,因決議修築,名為破城,後為溫大學士改為古城營。
其城孤懸天半,然山巒高下,蹊徑錯雜,非過此城不能飛度也。
關西之行路難 出嘉峪關西行,抵安西州,其地荒沙滿目,砂石縱橫,高下難行,西北阻天山,南接青海,幅員為全隴府州冠。
行者出關,多駕車馬駱駝,乘暮夜西征,其故有二:一則日間四望無邊,牲畜急欲奔站,易於疲困;一則途中無水,夜涼不至大渴。
若當夏季,日中尤不敢行,向晚起程,天明送站,乃行西域之不二法門。
遇流沙時,馬行輒退,沙擁輪膠,其俯噴仰鳴之情狀,更可憫也。
迪化 新疆省城治迪化,即漢車師後王庭、唐可汗浮圖城。
地勢北阻戈壁,接科布多之防;南憑天山,達土魯番之道;東達巴裡坤,通蒙古之捷徑;西帶阿爾雅,據伊塔之上遊,西域有事,必爭地也。
準噶爾山河 康熙戊申,準噶爾酋策妄阿拉蔔坦來犯邊,聖祖親征,至各多裡巴爾哈孫西北望鄂裡雞圖有山如案,平衍長百餘裡,賜名玉幾山。
策妄阿拉蔔坦敗衂,遁居窩克阿拉裡,經年,湖譯名慈母湖,距科布多二日程,所部至食魚為活。
既死,其子策淩襲為台吉,殺其異母弟舒魯達瓦,阻伊裡河而居,其河深廣,須舟筏乃渡。
西路自巴爾庫軍營至其地,二千六百餘裡,較北路為近。
青海 青海,古曰西海,闞駰曰「西海東去西平郡二百五十裡」是也。
曰卑禾羌海,闞駰曰「金城臨羌縣西有卑禾羌海」亦是也。
曰零海,酈道元曰:「古西零之地也。
」曰鮮水,曰羌谷鹽池,漢神爵初,西羌叛,酒泉太守辛武賢請擊■〈罒上幹下〉幵在鮮水上者;又趙充國請治隍陿以西道橋,今可至鮮水左右;漢元始甲子,王莽誘塞外羌獻鮮水海允谷鹽池置西海郡是也。
青海之名,則見於西魏,時涼州刺史史寧與突厥分道襲吐谷渾還會於青海是也。
蒙古語稱庫可諾爾,又曰庫克淖爾、諾爾淖爾,狀音字之異,總之言海也,其水高出海面九千八百五十尺。
上古時,海水極廣,蓋北接蒙古瀚海,合渤澥、南溟成我國四海之名者也。
北魏時周千餘裡,唐時尚八百餘裡,其後東西徑二百裡,南北一百三十裡,周圍尚六百六十裡,面積二萬七千二百方裡。
一曰周五百八十裡,面積約一萬九千三百方裡;一曰周五百五十裡,面積一萬八千五百方裡。
測其東岸,其勢逼仄,不及百三十裡也。
全海之形如鯿魚,口向西北,四岸羣峯環繞。
海中二島,自海面準望,則偏於西岸,東一峯名奎遜托洛亥,峯巒純白,上有石洞;稍西一峯,名察漢哈達,蒙古猶言白峯也。
二島周九十裡,高二百七十仞。
島中約有僧寺十餘處,番名刺薩劄爾,梵語剌薩,猶漢言佛地也。
劄爾應作招爾,梵語廟為招,劄爾其轉音也。
番僧習禪定者,於冰合時裹糧而入,或返或不返。
島番或插帳或巖居,約二萬人,或雲五萬人,亦於冬時渡冰入口,購辦糧茶,足一歲之食。
島陸往來,一日不得達岸,必在冰上經一宿也。
沿岸沙石草湖約寬十餘裡,有水漲痕,畜牧不至其地,平時人跡稀絕,惟野獸奔突而已。
環青海多高峯,東自察漢托洛亥山、賽前山起,西而復東,至卡裏蓋山止,內喀喇什羅山本與希拉朵山同為一山,哈立蓋山又與卡裏蓋山同為一山,合之凡十三峯,皆分列於各旗族山川之次。
海岸窪地小湖泊密如峰房,草湖結草如球,履之而渡,失足則陷,海水漲時,渾而為一。
最大者曰巴??今泊,漢人呼為海耳子,附青海西岸,如海口之銜珠。
四面河流瀦於海者,大小數十道,以布喀河為最巨。
布喀河上源有數處,中曰英額池,池分河道二,東流者為哈拉西納河,東南流者為布喀河。
右曰沙爾池,分流為河,東下百裡與布喀河合。
左曰西爾哈河、羅色河,兩水逕南流,合吉爾瑪爾台河與布喀河,會合於胡胡色爾格嶺吉爾瑪勒台山兩山之中。
至此,數支合為一幹,東南流七十裡入於海。
河流寬而味鹹,產魚最佳,世所稱青海無鱗魚者是也。
青海戈壁 青海和碩特南左翼次旗千格和之西,為朵巴搭連圍牆,圍牆之南為戈壁。
戈壁滿語謂沙漠也,蒙語曰額倫,西羌語曰額濟納。
戈壁斜長百數十裡,寬三十餘裡,面積逾五千方裡。
沙粒微細,間雜碎石,風吹之成浪紋,色純白,瑩然如銀屑。
【地學家言戈壁地質本花崗石,以日間酷熱夜間嚴寒漲縮之度過烈,石質黴爛而為微細之沙粒,被風吹散遂成不毛之地,惟間有小沙陀略生水草而已。
且多鹹湖,故知為前代內海遺迹,名之曰瀚海允矣。
】青海之柴達木及黃河附近諸戈壁占地頗寬,上古時,青海水面本極廣闊,觀於海岸戈壁,及附近戈壁之鹽泊,為古時之海底無疑也。
戈壁有石,巨者如卵,小者如豆,沙石下有潛水,沙愈深而質愈粗,其上浮沙最細,下層沙粒如米,泉水即潛其中,至深五六尺。
能識沙中泉脈者,莫如駱駝,是以蒙、番行沙漠者,無不以駱駝隨行。
夏月,無論晝夜尤為氣燥易渴,駝更不可缺少。
駝行沙漠,隨地亂嗅,以前蹄抉沙而鳴者,就其處挖下必得泉眼。
其法,張布帳於上風,以障飛沙,挖坎長數尺寬祇尺許,挖去乾沙,再將溼沙挖至見水,約候十分鐘時,泉水即溢,取之不竭。
淺者,牛馬駝皆屈前蹄而飲;深者,掘坎之半為斜坦形,以牲畜能下飲為度。
飲畢撤帳,須臾,坎為飛沙填滿矣。
至泉眼最巨之處,駝羣必圍而長鳴,叱之不肯行,一若待人挖驗以顯其能者。
青海漠市 青海巴顏山之北,大沙漠共三處,沙性各有不同。
黃河岸之大沙灘,其質為濕沙,枯棘布滿,風力不能簸揚。
虎山北之戈壁,其質為沙粒,大如米,中含碎石,風吹之,飛揚不高。
惟柴達木北部之大戈壁,東西橫亘二三百裡,南北亦百數十裡,其質為最細之沙,中雜沙粒,與大漠同。
漠中空氣乾燥,有小沙陀,略生水草,人畜入其中,茫然不辨南北,猶在大海風浪間,風颺沙起,則陷沙不得出。
倘或風晴日煖,早晚遠望沙中,山岡矗起,結為城郭宮室樓臺殿宇,中有旌旗,有刀劍,有寸馬豆人,各相馳驟,瞬急忽更為樹木,為駱駝牛馬獅象虎豹,又為內地人、塞外人,男女衣服悉如其制,及迹至之,都歸於烏有。
古書稱崑崙之山有五城十二樓,即此種雲氣,謂之漠市。
蒙、番見者,詫謂佛國顯靈,羣焉膜拜而不忍去。
其餘零畸之沙磧沙窩,散亂飄忽,均無此壯觀也。
青海柴達木 青海柴達木,土壤遼闊,行程荒遠,然村居相望,一路有停驂息迹之所,循大道而進,各站皆有屋,猶如新疆之官店,旅客實稱便焉。
在柴達木南部者,有古城、都藍寺、巴倫、哈多、桑托洛亥、達巴蘇圖、巴彥托懷、哈拉呼遜等處,係由海南西行之路,中以巴倫、巴彥托懷為市鎮,巴彥托懷、桑托洛亥且有溫泉可浴。
在北部者,有都藍奇特、庫車、哈順、摩將悉、蘇開、琛如等處,係由海北至安西、新疆之路,摩將悉一站略形寂寞,餘皆市鎮也。
在西部者,有清喀利、朱古爾、圖格爾、蘇夾、呼耳托古爾、葛摩耳、哈治格爾、租哈、賽罕托哈、失亞耳托、乃什、什來、拜巴、那林租哈、阿爾善特、潮湃、托羅伊、得布特裡、哈雅阿魯、托拉塔拉林、那瑪噶、卓卡、託克多渾、哈爾馬岡、巴爾瑪、那謨克、察汗托輝、巴爾、梯克、哈爾西、馬格來、巴戛伊吉、烏勒爾等處,係西藏、新疆、安西出入之路,內以圖格爾、蘇夾、托克多渾、租哈、察汗托輝【舊冊均稱察汗輝託。
】為市鎮。
托拉塔拉林,從前林木百餘裡不斷,屢經野燒,千年古樹,火燼數月不滅,後惟一片焦土而已。
三部村市約有四五十處,每處住數十家,少則十餘家、數家,村外圍以小圩牆,亦有有窰屋而無人煙之處。
土著自蒙古以外,漢、番兩種所至皆有,西部則纏回居多。
所居有窰洞,有土舍,以茅茨木闆為牆,而氈幕穹廬,常附近以為居,人畜麕聚,即數家村落,有時亦頓成市集也。
青海巴顏喀喇山及諸山脈 青海之巴顏喀喇山,譯言大雪山,西面高度平均約一萬八千尺至二萬尺,上接中崑崙,東入青海境,曰巴顏喀喇得裡奔山,納木齊圖烏蘭木倫河導源於此。
又東為阿木屯巴爾布哈山、巴顏喀喇烏拉山、匝巴顏喀喇山,匝猶言中間也,巴顏喀喇山橫貫青海,至此適中。
又東南跨鄂格布拉格河,即小金沙江上源而下。
南曰巴顏喀喇劄拉山,北曰仄胡爾巴顏喀喇山、擇巴顏喀喇山、巴顏託胡穆嶺、公噶察哈拉嶺、【漢名大雪山。
】郭洛克山。
【漢名銀坑山。
】自此入西藏界,為瑪穆巴顏喀喇山,連峯萬裡,諸峯擁護而東。
其間巴顏喀喇烏拉山東北岡巒重疊,衍為六七支。
最北一支為那木山,即那木洪河發源之谷。
一為阿拉克沙爾山,即柴達木河發源之谷。
又南一支為布呼集魯肯山,一支為巴爾布哈山,一支為固爾班圖哈圖山及烏拉得錫山,一支為奇爾薩托羅亥山【漢名牛頭山。
】及碩羅鄂剌嶺、木素鄂剌嶺。
其最近一支則為噶達素齊老峯、碩羅者石、【蒙語石又曰七老。
】鄂剌者山,【猶言鄂博。
】即古積石山也。
木素鄂剌,漢名雪山。
噶達素齊老,譯言為北極星。
諸山之間,則黃河重源出焉。
噶達素齊老峯下,飛泉百道,旋洄亂石間,曲折而下,匯於鄂敦撻剌。
蒙語鄂敦謂星,撻剌謂平川,即古星宿海也。
凡山水湧溢之谷,必有亂石堆積,巨川之源,石更紛鋪數十裡。
星宿海南北僅寬二裡許,東西長五六裡,怪石嵯峨,水行石罅中,忽隱忽現,無汪洋之勢。
登高俯視,似一片黃砂磧,謂為石中海可也。
上古時必係一沙石山,其石質不堅,山水湍激,岩穴洞壑石根為水穿嚙,崩頹坼裂,遂陷為深谷。
宣統中,岸邊頹石尚有為水沖擊者,細砂浮落,如砂質之摶成者然。
青海大雪山 青海倒淌河之東為大雪山,山後為東科寺地,山之陰陡削不可上,而山之陽則斜坦而袤長。
日光暴暖,一山耳,陰陽分位,寒暖判然。
倒淌河即發源於其麓,雖有數溝入注,而流尚緩弱,氣陰寒,或曰大雪山產大黃,水為藥氣薰蒸也。
西北有地名阿什漢,為哈拉庫圖至察漢托洛亥適中之地,形勢便於控制。
又北為察漢托洛亥山,蒙古言察漢為白,托洛亥為頭,謂白雲覆於山頭,故邵陽魏源直譯為白雲山也。
山前為察漢城,聖祖親征噶爾丹,遣使宣諭青海諸部落集盟於察漢托羅亥。
又羅蔔藏丹津之亂,誘諸部盟於察漢托羅海,即此。
道光癸未,以其地當孔道,凡諸番入口辦糧,及海番度冰上岸者悉由此道,匪案疊出,乃就其地以建城堡。
在隴西各鎮標內調軍弁二十四員、兵千名駐此,以便彈壓而資防護,期限一年更換,鹹豐間裁。
青海長官每年秋季蒞此祭海,會集蒙、番各長目舉行會盟典禮。
光緒丁未,建海神廟於城外,兩山之間可望見青海,迤西為將軍臺,駐兵時為演武場將臺,自此得有漢名。
西望青海,水色濃綠如濯錦,天半落霞,又如金蛇萬道遊泳中流,島嶼若隱若見,不可逼視。
須臾,薄霧混合,海景卷藏,海心山更虛無縹緲而不可望焉。
青海雪嶺 青海有雪嶺,雪深盈丈,長裡許,陰風如刀割膚,噤不能聲,人少凍且死,人多則冰淩水溜,下山陡絕處,泥滑失足,杳無蹤跡。
雪花隨風飄灑,四時不辨陰晴。
臺灣渡海開禁 臺灣自古不通內地,名曰東番。
明天啟中,荷蘭人居之。
順治己醜,鄭成功據之而逐荷人,置承天府,名東都,設二縣,曰天興,曰萬年,其子錦改東都曰東寧省,升縣為州。
康熙辛酉,聖祖用姚啟聖議,授施琅為靖海將軍,征之。
癸亥,琅率舟師由銅山進,入八罩,直抵澎湖,殲其精銳。
鄭克塽窮蹙歸命,臺灣平,改置府治,領縣三。
雍正癸卯,復添設一縣。
初,私渡之禁嚴,閩、粵人利其土地肥美,輒偷往開墾,久之,欲歸則不忍棄業,歸則幹例禁,其父母妻子之在內地者亦不得往。
大吏憫焉,曾奏寬其禁,未幾,復停罷。
乾隆己卯,光山吳士功撫閩,特奏懇飭部定議:「嗣後除內地隻身無業之民,及並無嫡屬在臺者,仍遵例不許過臺,有犯即行查拿遞回外;若在臺有業良民,果欲迎其祖父母、父母、妻妾、子女、子婦、孫男女等及同胞兄弟過臺者,許赴臺地接管官報明籍貫、眷屬姓氏、年歲,冊移原籍覈覆給照,回籍搬接;其在內地眷屬,欲過臺完聚,報明該管地方官,移臺核覆,申督撫給照亦如之。
過臺時,驗照放行,如人照不符而放行,及濫給路照,各該管官司均分別議處,其餘偷渡人,仍如舊例嚴禁。
」疏入,下部議行。
臺灣置郡縣 康熙癸亥,臺灣初定,提督施襄壯公琅請設官鎮守。
有謂宜遷其人棄其地者,聖祖召問閣臣,高陽李文勤公霨奏雲:「棄其地,恐為外夷所據;遷其人,恐奸宄生心,應如琅議。
」上韙之,遂置郡縣。
宋村 浙江開化與遂安交界處,有地名宋村者,環村皆山,惟一谷可通往來。
村之大小,民之眾寡,無由知悉,但聞自宋以來,歷元、明迄國朝,村人曾無鬥粟尺帛之供,而地方官以其負嵎,不易征勦,亦竟純事放任不加幹涉。
茅麓山 茅麓山在湖北鄖陽界,毗連三省,廣數千裡,明末流賊餘黨郝搖旗等竄入,明疏宗某繼至,郝等奉為主,恃險假息。
康熙初,命圖海督師與川督李國英、護軍統領穆哩瑪率三省兵會勦。
諸將皆於層巖陡壁間,攀荊援葛而進,逾年,始蕩平巢穴。
故京師諺語,有險難事則曰「又上茅麓山耶」,則當日之形勢可知。
長沙 湖南長沙,在洞庭湖之南,水道以嶽州為第一門戶,臨資口為第二門戶,靖港為第三門戶。
其陸路,北連湖北,南連粵東,亦寰中形勢之區也。
湘江中有沙墳起,若新築之馬路,長短不等,最長者曰老龍沙,長至六七裡,長沙命名或以此耳。
通商口岸在小西門外,風俗樸厚,人物繁庶,巨大商店羅列如林。
入蜀之路 入蜀之路,可由秦階經桔柏渡而至劍關,亦可由鳳翔、寶雞經漢中以至寧羌。
陸路不同,若取道歸州,穿夔巫入成都,即吳漢伐公孫述之路,其地雖皆屬天彭井絡,而山川形勢迥殊。
入蜀有三谷四道 入蜀有三谷四道,西南曰褒谷,從褒入;南曰駱谷,從洋入;東南曰斜谷,從郿入。
其所從皆殊,謂首尾一谷者非也。
其棧道有四,從成、和、階、文出者為沓中陰平道,鄧艾伐蜀由之;從兩當出者為故道,漢高帝攻陳倉由之;從褒鳳出者為連雲棧,漢王之南鄭由之;從城固洋縣出者為斜谷道,諸葛武侯屯田渭上由之。
棺材峽 三峽有名棺材峽者,高百餘丈,上有棺,不知何年物也。
光緒中,有夔州府幕遣人沿緣而上,取棺之木為琴,果取木數片下,木質蒼堅,不知其名。
溫泉 四川關外溫泉,處處有之,其水自岩隙流出,就地貯池,以供人浴。
外建屋宇數椽,為官廳寢室廚房諸所,且置役看守,並司灑掃,故凡宴會者,祖餞者,多假坐於此。
然屋宇之宏敞清潔,以鑪城為最,裏塘次之,巴塘又次之,餘則僅一池耳。
泉有硫質,初浴多暈者,再浴即安。
水中有微蟲,由皮膚吸人血,吸飽即去,土人雲此吸人毒也。
凡有瘡疥,一浴立愈,故關外漢、蠻兩族人,鮮有瘡疥者。
泉最溫煖,僅能浴一二十分鐘,縱身體健全者,亦不得過三十分鐘,久則汗涔涔,令人難耐,故有寒疾者一浴亦愈。
或浴已酣睡,亦妙。
泉能消食,必食而後浴,否則初浴即飢矣,故此泉又名消食泉。
泉可飲牛,牛飲之,力倍增,故蠻民往往率數十百牛飲焉。
泉水散漫,凝結如白雪,蠻民掃之,用以熬茶磋麵,或糊牆壁,如內地之用石炭石鹼也。
川邊番地 出汶川城五裡,珉江從北來,索橋界其上,長可百餘丈,編竹為索,橫亘空中,人行輒蕩漾顛簸,心目暈眩。
久之,渡橋沿草坡河折而南,即興文坪桃關,對岸路尺許,下臨千仞,雪後冰凍,控馬行殊可畏也。
是河,一源於沙派溝,一源於龍潭溝,下流入岷江。
又三十裡過碉頭,始見所謂碉者,其圍牆以碎石壘成之,上施木梁,以石闆平其頂,可行可坐番人家其間。
中崒而高者為戰碉,高至二十餘丈,蓋瞭望之所也,旁插旗,大小以百數,用唐古忒旁行字體,書梵經於上。
沿途有轉經樓,其制,於水石湍急處架屋,屋中書經於旗,插旗於輪,寘輪於水,使水激而轉之。
又三十裡抵草坡瓦寺土司行署。
自汶川徼外,皆加渴瓦寺安撫使地,西訖於斑斕山,與沃日接壤。
寧遠倮夷之區域 四川寧遠為蠻疆,山谷幽阻,水泉泛濫,無道路可紀載,約計之,則在大渡河以南,敘州府上遊之金沙江以北,小金沙江以東,峨馬雷屏之西,度其方面,不過千數百裡。
若分按之,自大渡南涉,其中除去越嶲、冕寧、鹽源、西昌、會理之內地,蠻族所據之山川,亦不過千裡而已。
康藏衞分三區 康、藏、衞實分三區,蓋打箭鑪以西、丹達山以東為康;丹達山以西,如拉薩等處,凡達賴喇嘛所屬者為前藏,班禪喇嘛所屬者為後藏。
藏,即唐古忒也。
藏之外乃為衞。
今者衞已亡矣,藏已與英人立有條約矣,完全者僅一康而已。
世人不知有康,一出鑪關即謂之進藏,殆以其語文風俗相同,即視康為藏耶。
抑以祇設駐藏大臣而無駐康大臣,即統名為藏耶?以風俗論,西寧、金川亦與藏同,固不得謂西寧、金川為藏也。
西藏 西藏,古號烏斯,唐為土番,在青海西南,處萬山之中。
其地縱橫連屬者,南界雲南怒江,北界西寧河源,西極後藏業爾欽之沙漠,東達打箭鑪。
後藏可分為二,曰喀齊,曰阿裡。
由成都起程至打箭鑪九百二十裡,層巒峻嶺,削壁懸崖,隔瀘河勢最險要,天時多寒少暑。
打箭鑪東一百三十裡有瀘定橋,即瀘水也。
初以鐵索橋為渡,後亦有以木船渡人者,水漲則不可過,仍行橋上。
橋長三十一丈一尺,寬九尺,施索九條,覆闆於其上。
水頗險惡,有大風,亦不可行,為通鑪要隘。
郭達山在打箭鑪東北一裡,高七百餘丈,時有青羊繞山而行。
相傳漢諸葛武侯七擒孟獲時,命郭達至鑪,於沙畦納安鑪造箭,故名。
山上有郭將軍廟,將軍郭達也。
裏塘在打箭鑪西六百八十餘裡,天寒多雨雪,昔隸青海部。
層巒疊障,道路紆迴,為西藏要地。
巴塘在裏塘南五百四十五裡,土地饒美,氣候暄妍,凡遊邊藏者,莫不停驂於此,幾若上海,故有「內地蘇杭、關外巴塘之諺」。
然其地無城郭,無街道,漢、蠻雜處,寥寥百餘戶而已。
其所以得此美名者,蓋以地當衝衢,百貨齊備,飲食衣服備極奢華,而又有種種名勝之區,供人遊眺故也。
山則峻標甲噶,水則流合金沙,昔為拉藏罕所屬。
去巴塘九百餘裡,地名乍丫,一大部落也。
金沙江之源,自達賴喇嘛東北烏泥烏蘇流出,烏泥烏蘇,譯言乳牛也。
其水名烏魯烏蘇,東南流入察木多,又東南流逕中甸,入雲南境塔城關,名金沙江;至麗江府,名麗江。
巴塘至察木多一千四百又五裡,中隔乍丫,路出西北,天時無異裏塘,三山環偪,二水合流,為西藏門戶。
界通川、滇,北河有四川橋,南河有雲南橋。
瀾滄江有二源,源於察木多之噶爾機雜噶爾山,名雜楮河,一源於察木多之濟魯肯他拉,名傲木楮河,二水會於察木多江巴林寺之南,名拉克楮河。
流入雲南境,為瀾滄江,南流至車裡宣撫司,為九龍江,流入緬甸境。
瀾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