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類

關燈
以科名奔走天下士 國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童子誦習經書,而通其句讀文義,能敷之為文。

    每歲,所在郡縣,羣聚而試之,其文之明而切、才之秀而可底於成者,則次第其名,以升於州縣若府,州縣若府又試而先後之,上督學使者。

    使者至,則以校而去取之,按其額以補學官弟子。

     其舊為學官弟子者,亦試於使者。

    試有歲有科,歲分文與武,而科試惟文士而已。

    使者歲、科試,凡三歲而徧,其子、午、卯、酉之年則有鄉試,取於新舊學官弟子,中是科者,號為舉人。

    又進於禮部,則有會試,取於鄉試之舉人,中是科者曰進士。

    丁、辰、戌、醜、未之年,其鄉、會試皆天子簡京朝官之翰、詹、科、道、部曹嫻文者及九卿大員主其試,大抵踵明之故。

    而士之懷才抱器,毅然思有所表見於當世者,靡不由是以進矣。

     萬壽開科原始 康熙壬辰,各省士子以聖壽六十請開恩科,事下禮部,部臣以舊例所無難之。

    太倉尚書王掞曰:「以萬年之聖主,當六旬之大慶,此豈有成例可援乎?若以糜費為嫌,則民間家長生日,子孫僮僕尚不惜出所有以宴飲娛賓,矧富有四海,而區區計及於此乎?」遂如所請以上,得旨舉行。

     考試用五言八韻詩 大小考試皆用五言八韻詩,即試帖也。

    洪北江嘗謂此於諸體中又若別成一格,有作家而不能為八韻詩者,有八韻詩工而實非作家者,如郎中項家達、主事貴徵,雖不以詩名家,而八韻則極工。

    項於某年考差,題為「王道如龍首」得「龍」字,五六雲:「詎必全身現,能令眾體從。

    」貴於某年朝考,題為「草色遙看近卻無」得「無」字,五六雲:「綠歸行馬外,青人濯龍無。

    」可雲工矣。

    祭酒吳錫麒於諸作外,復工此體,然道光庚戌考差,題為「林表明霽色」得「寒」字,吳頸聯下句雲:「照破萬家寒。

    」時閱卷者為大學士伯和珅,忽大驚曰:「此卷有破家二字,斷不可取。

    」吳卷由是斥落。

     科場加恩大員子弟 科場定例,現任京官三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外官藩臬以上,武官提鎮以上之子孫,同胞兄弟、同胞兄弟之子出應鄉試,別編官卷,號曰官生。

    凡二十人取中一名,較尋常覓舉者,登進差易。

    又道光以前,凡禮部會試及順天鄉試之主考、房考,其家人族黨有應試迴避者,每別派試官閱卷,或封卷進呈,擇尤錄取,獲售者遂益多。

     雍正戊申,各省鄉試後,上諭大學士、尚書、侍郎、都禦史、副都禦史各大員,有子弟在京闈及本省鄉試未經中式年二十以上者,著各舉文理通順可以取中者一人,開送內閣請旨。

    尋開列大學士蔣廷錫子溥,吏部尚書嵇曾筠子璜,都禦史唐執玉子少遊,吏部侍郎史貽直子奕簪,戶部侍郎王廷揚子鏐,禮部侍郎錢以塏子鋈,禮部侍郎鄂爾奇子鄂倫,兵部侍郎楊汝穀子綏,刑部侍郎繆沅子橒,工部侍郎張大有子鴻運,侍郎署理倉場事務塗天相子士炳,副都禦史謝玉寵子升等,具奏。

    得旨:「俱賜舉人。

    」戶部侍郎劉聲芳子俊邦,因病未應鄉試,亦賜舉人,一體會試。

     考試功令之嚴 考試之功令至嚴,凡倡優隸卒之子弟及有刑傷過犯者,皆不得預,歧考冒考者亦禁。

     搜檢 考試功令,不許夾帶片紙隻字,大小一切考試皆然。

    康熙庚子順天鄉試,特命十二貝子監外場,露索【搜檢也,見《大金國志》。

    】綦嚴。

    朱竹垞之孫稻孫預試,披襟而前,鼓其腹曰:「此中大有夾帶,盍搜諸?」體貌瑰偉,意氣礌落,眾皆目屬,貝子亦為之粲然。

     道、鹹前,大小科場搜檢至嚴,有至解衣脫履者。

    同治以後,禁網漸寬,搜檢者不甚深究,於是詐偽百出。

    入場者,輒以石印小本書濟之,或寫蠅頭書,私藏於果餅及衣帶中,並以所攜考籃酒鼇與研之屬,皆為夾底而藏之,甚至有帽頂兩層鞾底雙屜者。

    更或賄囑皂隸,冀免搜檢。

    至光緒壬午科,應京兆者至萬六千人,士子鹹熙攘而來,但聞番役高唱搜過而已。

    及壬辰會試後,搜檢之例雖未廢,乃並此聲而無之矣。

     考試送關節 考官之於士子,先期約定符號,於試時標明卷中,謂之關節,亦曰關目。

    大小試皆有之,京師尤甚,每屆科場,送關節者紛紛皆是。

    或書數虛字,或也歟或也哉或也矣,於詩下加一墨圈者銀一百兩,加一黃卷者金一百兩。

     某科題為「子謂子夏曰」全章,某生與考官暗通關節,令於破題中連用四個一字,某破曰:「儒一而為不一,聖人一勉之一誡之焉。

    」榜發,果掇高魁。

    又某科詩題為「所寶惟賢」,某卷以水煙袋三字散見於點題中,以為關節,句曰:「煙水瀟湘地,人才夾袋儲。

    」可謂湊泊無痕。

    又某科一卷,於試帖詩第一句用一謹字,題為「江涵秋影雁初飛」,捉刀者固吳中名下士,句曰:「謹步司勳句。

    」後雖薦而未售,然與約者已服其心思之巧矣。

     考試送詩片 凡進士之朝殿試及京官之考試差時,預揣某官可派閱卷,則先呈字體,以便別認。

    既出場,即寫前四句飛遞朝房中所曾託情之人,謂之送詩片。

    其後科舉雖廢,而東西洋留學生之殿試,亦有倣效之者。

     考官惡觸家諱 光緒時,尚書裕德屢充主試或閱卷,見字句中有犯其家諱者,即起立,肅衣冠行緻敬禮,畢,將卷閣置,不復閱矣。

    故遇裕主試時,有知其家諱者,恆戒所親勿誤觸之。

     文武互試 康熙癸巳十一月甲寅,諭大學士等:「文武考試雖曰兩途,俱係選拔人才,拘於成例,不得通融應試,則不能各展所長。

    嗣後文童生生員舉人內有情願改就武場考試者,武童生生員舉人內有情願改就文場考試者,應各聽之,惟一次不中者即著停止。

    」甲午,準文武生員互鄉試一次,文武舉人互會試一次。

     乾隆丙辰,準監生入武場。

    辛酉,福建武生某以懷挾文字,預藏試院,竟以五經中元。

    事發,科罪,因停互試及文監生入武場例。

     老年科目 老年得科目者,康熙朝,陳檢討維崧舉宏博,年踰五十。

    丁醜,姜西溟宸英七十三中探花;癸未,王樓村式丹五十九得會狀。

    又宮恕堂鴻歷五十八,查他山慎行五十四;己醜,何端惠世璂五十八;壬辰,胡文良煦五十八;乙未,裘璉七十二;辛醜,陸坡星奎勳五十九:俱入翰林。

    乾隆丙辰,劉起振八十授檢討;己未,沈歸愚尚書六十八入翰林。

    張總憲泰開六十二;癸醜,吳種芝貽詠五十八中會元。

    嘉慶丙辰,元和王嚴八十六中式,未及殿試卒;己巳,山東王服經八十四入翰林。

     宗室科舉始於康熙 康熙丁醜,宗人府、禮部奉諭旨:「嗣後八旗宗室子弟,有能力學屬文,奮志科目者,應令與滿洲諸生一體應試,編號取中。

    」 八旗科舉始於天聰 天聰己巳,試儒士,取二百人。

    甲戌,合試滿、蒙、漢,取舉人十六名。

    崇德戊寅,賜舉人羅碩等十名牛彔章京品級,一二三等生員十八名護軍校品級,此為八旗科第之始。

    而順治辛卯始見明文,蓋吏部奏,滿洲、蒙古、漢軍各旗子弟有通文義者,提學禦史考試取入順天府學,鄉試作文一篇,會試作文二篇,優者準其中式,照甲第除授官職,報可。

    至壬辰,滿洲子弟廷試,與民籍分榜,頭場四書文二道,二場論一道而已。

    麻文僖公勒吉為廷試首選。

    至丁酉,停止。

    康熙癸卯,復準滿洲、蒙古、漢軍生員鄉試。

    丙辰,又停止。

    丁卯,又復之。

     禮部議定,滿洲、蒙古識漢字者,繙漢文一篇,不識漢字者,則作滿文一篇。

    漢軍文章篇數,如漢人例。

    會試中額,滿洲二十五名,蒙古十名,漢軍二十五名。

    各衙門博士筆帖式俱準會試,考取文字篇數與鄉試同。

     禮部奏,八旗鄉試,滿洲、蒙古繙繹滿文一篇,或作滿文一篇,漢軍舉人試藝。

    本年鄉試,明年會試,第一場《四書》文二篇,經藝一篇,如未通經者作《四書》文三篇,二場論一篇,三場策一道,自後試藝,以次加增。

    順治甲午鄉試,乙未會試,第一場《四書》文三篇,經藝二篇,二場論一篇,判五條,三場策三道。

    順治丁酉鄉試,戊戌會試,第一場《四書》文三篇,經藝四篇,第二場論一篇,表一篇,判五條,第三場策五道。

     壬辰,內院議覆吏部給事中高辛允疏奏,慎選庶常,拔年青貌秀聲音明爽者,二十名習學滿書,二十名習學漢書,屆期奏請考試。

    其滿洲進士取四名,蒙古進士取二名,漢軍進士取四名。

    俱選年貌聲音合式者同漢進士一體讀書。

     八旗童生無縣試,僅有府試、院試,得雋後,隸入府學管理。

    亦有廩生、增生,鄉試則以三十人中式一名,且旗卷與官生卷同,凡與試者無不呈薦主試,迨鄉薦後,則併入各省旗籍舉人,一體會試矣。

     旗漢考試同場 康熙丁未,命滿洲、蒙古、漢軍準赴考試。

    先是,八旗生員、舉人、進士停止考試,至是,復命滿洲、蒙古、漢軍與漢人同場一例考試,其生童於鄉試前一年八月內考試,從禦史徐誥武請也。

     土司子弟得與考試 兵部議覆兩廣總督于成龍疏言土司子弟中有讀書能文者,注入民籍,一體考試。

    從之。

     苗人得與考試 康熙甲申,禮部議覆湖廣學政潘宗洛疏言湖廣各府州縣熟苗有通文藝者,準與漢人一體應試,應如所請。

    從之。

     畬客得與考試 處州畬客,有能文者得應科舉。

    嘉慶癸亥,儀徵阮文達公元撫浙時,會同學使奏明,一體準與考試。

    其散居溫州者,道光丙戌,亦援例稟學使求考,惟在金華者無聞。

     麽些得與考試 雲南麽些種人,自設流官以來,俱極恭順畏法,讀書識文字者多有之。

    光緒時,準其考試,因而有補弟子員者四人,中武舉者一人。

     隨場去取 光緒戊戌六月,德宗從鄂督張之洞、湘撫陳寶箴奏請,定鄉、會試隨場去取之法,並推行於生童歲科考,又停止朝考。

     聖祖諭出各種題目 康熙癸巳,聖祖諭大學士等曰:「《五經》、《四書》,俱係聖賢之言,考試出題,專意取冠冕者則題目漸少,士子易於揣摩,甚有將不出題之書,刪而不讀,尚得言學問乎?經書內有不可出之題,試官自然不出,其餘出題之處,須以各種題目試之,則懷才實學之士,自無遺棄矣。

    」 張文和阻廢制義 雍正時,有議變取士法廢制義者,上問桐城張文和公廷玉,對曰:「若廢制義,恐無人讀《四子書》講求義理者矣。

    」遂罷其議。

     舒赫德請廢制義 乾隆辛亥,兵部侍郎舒赫德請廢制義,事下禮部。

    時鄂文端公爾泰為尚書,議駁曰:「謹按取士之法,三代以上出於學,漢以後出於郡縣吏,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

    科舉之法,每代不同,而自明至今,則皆出於詩文。

    三代尚矣,漢法近古而終不能復古,自漢以後,累代變法,而及其既也,莫不有弊。

    九品中正之弊,毀譽出於一人之口,至於賢愚不辨,閥閱相高,劉毅所雲『下品無高門,上品無寒士者』是也。

    科舉之弊,詩賦則紙上浮華,而全無實用,明經則專事記誦,而文義不通,唐趙匡舉所謂『習非所用,用非所習,當官少稱職吏』者是也。

    時文之弊,則今舒赫德所陳奏是也。

    聖人不能使立法之無弊,在乎因時而補救之。

    蘇軾有言:『觀人之道,在於知人。

    知人之道,在於責實。

    』蓋能責實,則雖由今之道,而振作鼓舞,人才自可奮興。

    若專務循名,則雖高言復古,而法立弊生,於造士終無所益。

    今舒赫德所謂時文經義以及表判策論皆為空言勦襲而無所用者,此正不責實之過耳。

    大凡宣之於口,筆之於書者,皆空言也,何獨今之時文為然?且夫時文取士,自明至今,殆四百年,人知其弊而守之不變者,非不欲變,誠以變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後。

    且就此而責其實,則亦未嘗不適於實用,而未可一概訾毀也。

    蓋時文所論,皆孔孟之緒餘,精微之奧旨,未有不深明書理而得稱為佳文者。

    今徒見世之腐爛抄襲以為無用,不知明之大家如王鏊、唐順之、瞿景淳、薛應旂等,以及國初諸名人,皆寢食經書,冥搜幽討,殫智畢精。

    殆於聖賢之義理,心領神會,融洽貫通,然後參之經、史、子、集以發其光華,範之規矩準繩以密其法律,而後可稱為文,雖曰小技,而文武幹濟英偉特達之才,未嘗不出於其中。

    至於奸邪之人,迂懦之士,本於性成,雖不工文,亦不能免,未可以為時藝咎。

    若今之勦襲腐爛,乃是積久生弊,不思力挽末流之失,而轉咎作法之涼,不已過乎?即經義表判策論,苟求其實,亦豈易副?經文雖與《四書》並重,而積習相沿,慢忽既久,士子不肯專心肄習,誠有如舒赫德所雲『數月為之而有餘』者。

    今若著為令曰『非工不錄』,則服習講求,為益匪淺,表判策論,皆加覈實,則必淹洽乎詞章而後可以為表,通曉乎律令而後可以為判,必有論古之識、斷古之才而後可以為論,必通達古今明習時務而後可以為策。

    凡此諸科,內可以見其本源之學,可以驗其經濟之才,何一不切於士人之實用?何一不見之於施為乎?必變今之法,行古之制,則將治宮室,養遊士,百裡之內,置官立師,獄訟聽於是,軍旅謀於是,又將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終身不齒,毋乃徒為紛擾而不可行。

    又況人心不古,上以實求,下以名應。

    興孝,則必有割股廬墓以邀名者矣;興廉,則必有惡衣菲食敝車羸馬以飾節者矣。

    相率為偽,其弊尤繁。

    甚至借此虛名以幹取,及乎蒞官之後,盡反所為,至庸人之不若,此近日所舉孝廉方正中所可指數,又何益乎?若事無大更改,而仍不過求之語言文字之間,則論策今所見行,表者賦頌之流,是詩賦亦末嘗盡廢。

    至於口問經義,背誦疏文,如古所謂帖括者,則又僅可以資誦習,而於文義多緻面牆,其餘若三傳科、史科、名法、書學、算學、崇文、宏文等,或駁雜蕪紛,或偏長曲技,尤不足以崇聖學而勵真才矣。

    則莫若懲循名之失,求責實之效,由今之道,振作補救之為得。

    我皇上洞見取士源流,所降諭旨,纖悉畢照,司文衡職課士者,果能實心仰體,力除積習,杜絕僥倖,將見數年之後,士皆束身《詩》、《禮》之中,潛心體用之學,文風日甚,真才日出矣。

    然此亦特就文學而言耳,至於人之賢愚能否,有非文字所能決定者。

    故立法取士,不過如是。

    而治亂盛衰初不由此,無俟更張定制為也。

    」 考試改策論 光緒戊戌五月,德宗命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改試策論。

     考試復用四書文 光緒戊戌八月,德宗奉孝欽後懿旨,命各項考試,仍用《四書》文、試帖、經文、策問。

     考試用策論 光緒辛醜七月,德宗命自明年為始,鄉、會試等均試策論,不準用八股文程式。

     廢科舉 自日俄戰役告終,日本遣外相小村壽太郎至我國議約,朝命袁世凱與議。

    乃密陳孝欽後,謂宜乘日俄之憊,亟變法以圖強。

    孝欽韙之。

    時端忠愍公方為湖南巡撫,入覲,倡廢除科舉制,孝欽遂下詔廢科舉,設學堂,時光緒乙巳七月也。

    蓋鄉、會試及各省歲科生童考試,至是均一體停罷矣。

     時仁和王文勤公文韶在政府,遇事模棱,不置可否,獨於廢科舉一事,則力阻之。

    而張文襄公之洞方自鄂督入朝,留京師,亦力謀廢科舉。

    榮文忠公祿當國,張言於榮,榮自以非出身科目,不敢力主廢。

    王謂:「老夫一日在朝,必以死爭之。

    」及王出樞垣,端又以江督入覲,乃約張聯銜上疏,遂得請。

    後乃加入考優拔與舉貢考職兩段,科舉仍未絕也。

    然張以力倡廢科舉,而光緒甲辰會試,其姪壻林世燾以候補道中進士,欲請歸原班,張乃一日五電,責其必取館選焉。

    留學生殿試授官,亦張在樞府時力主行之。

     和尚之孫應舉 文和尚,名果,字園公,衡山裔也。

    聖祖南巡見之,命入京師,居玉泉精舍,寵眷殊厚。

    和尚一日攜其孫入見,上問何事來此,和尚奏曰:「來此應舉。

    」上曰:「應舉即不應來見。

    」蓋防微杜漸,慮其希望非分之恩寵也。

     潘襄易名應試 上海潘明經襄於十三歲入庠,十七歲食廩餼,年方壯,序貢赴都,兩任教職,一署縣篆。

    六十後罷官歸,久之,家貧落魄。

    年逾古稀,忽易名應童子試,復三入棘闈,壽八十三矣。

    手抄口誦,銳氣不衰,或叩其故,曰:「吾聞登科第者,須仗慧根。

    今生總無成,冀來生或當早達耳。

    」 謝金圃各項考試之得士 嘉善謝金圃侍郎墉好甄擢名士,三元錢棨,鄉、會試皆出其門,殿試亦與讀卷。

    高郵李進士惇,嘉定錢進士塘,山陽汪文端公廷珍,陽湖孫觀察星衍,甘泉焦明經循,皆由其識拔以成名。

    經術文行,表表稱江淮間。

    阮文達公始應童子試,亦極口獎勵,召入第讀書,卒為鉅儒賢相。

     楊沂秀考試必第五 析沂秀者,貴州定遠人,嘉慶甲戌進士。

    幼時應童子試,縣府院考俱列第五,後鄉、會榜亦俱中第五,挑選陝西鄠縣知縣,掣籤亦第五名,人稱為「楊第五」。

     穆彰阿之對於薦卷 穆彰阿屢主文衡,其心亦甚細。

    每置薦卷於幾,焚香一爐,望空遙拜。

    衣袋中常置煙壺二,一琥珀,一白玉,款式大小相等,取一卷出,即向衣袋中摸煙壺,得琥珀則中,白玉則否。

    額滿,則將餘卷一律屏之。

     童試 直省士子之試於郡縣及提學,為童子試,俗謂為小考,或小試。

    應試者曰童生,【明《選舉志》已有此稱。

    】雖壯丁老叟,但與試,皆得以童稱之,未冠者曰幼童。

     童試有一條蔥 粵東科場積弊至多,槍替,其一也。

    有某觀察者,當其為諸生時,尤優為之,故雖已入泮多年,而縣試、府試、院試皆往,往必售,蓋包辦也。

    粵人謂之一條蔥,猶一條鞭也。

    彼之冒名頂替,歲以為常,幾於一歲易一姓名焉。

     道考院考 各郡童生之試於學政也,就學政按臨之地而應之。

    曰道考,以學政之職,初為提學道也。

    曰院考,以學政非實官,大省由各部侍郎簡放,其簡稱為督學部院,中小省由翰詹等官簡放,其簡稱為提督學院,而試士之地又曰試院也。

    俗亦稱之曰學臺考。

    學臺者,學憲也。

    世俗於方面大員以上皆稱之曰某憲。

    各省學政之本職,雖有六七品者,以其出於欽命,儀同欽差,故以憲字臺字稱之也。

     廩生保童生 國朝沿明制,凡各直省府廳州縣學生員,由學使在歲科試列一等者,設額給餼,以次序補,謂之廩生。

    歷科優貢、拔貢均出其中,各省鄉試,每科中式廩生人數,亦必視增廣附學生為多。

    各州縣文童武童應試時,必由廩生領保,謂之認保。

    又設派保,以互相稽查而慎防弊竇。

    如該童有身家不清,匿三年喪冒考,以及跨考者,惟廩保是問;有頂名槍替,懷挾傳遞各弊者,惟廩保是問;甚至有曳白割卷,犯場規,違功令者,亦惟廩保是問。

    其責任如是之重。

    故凡廩保之與童生,必與同裡閭,誼屬戚友,深知其為佳子弟,勿貽先生長者羞,而後為之具結單焉,簽花押焉,臨場則唱保焉,出圖則看號焉。

    而其緊要關鍵,則在學院招覆之後,填造覆試冊結之時,介新進諸童以謁學師,而定其贄儀之多寡。

    大率稱其家貲之厚薄,務使獻者受者,皆得自慊於心,而諸童生獻廩保贄儀,則視學師所得,以次遞減。

     童翰林 湖南桂陽縣處萬山之中,層巒疊嶂,四圍匝匼,其地無市鎮,有墟落兩三處,欲購花豬肉,不可得。

    土風獷悍,多業耕鑿,讀書者絕少,偶有一二生監,其尊無對,物稀為貴,此定理也。

    某令嘗撰一聯紀其實曰:「魚龍雞鳳鴨孔雀,貢閣廩尚童翰林。

    」以童生而儗之以太史,可見應試者之絕無僅有矣。

     老童入場賣警句 青浦鄒閒齋垂老矣,未青一衿,然每屆小試,無論縣試、府試、提學試,必入場,輒自標於桌曰:「出賣警句,每句錢七文,不二價。

    」凡觀場者多倩之。

    其入場也,攜大籃,內盛醃菜數莖,冷飯半盂,蟋蟀盆一枚。

    日暮,盆中錢滿,繳卷逕出。

    某年,初覆題為「不曰白乎」,合下節,束比,襲劉公行人子羽文曰:「士馬芻糧,昔所遇之情形,俱是言中之涅淄。

    山川草木,昔所歷之境界,盡成今日之匏瓜。

    」再覆題為「雖執鞭之士」,中有句曰:「但論鞭之執不執,無論士之雖不雖。

    」皆自謂為警句也。

     宗室小考試滿語弓馬 乾隆時,上召見宗室,公寧盛額不能以滿語應對。

    高宗以滿語為國家根本,而宗室貴冑至有不解者,風俗攸關,因增宗室十歲以上者小考之例。

    於十月中,欽派皇子、王公、軍機大臣等,考試滿語弓馬。

    先命皇子較射,為諸宗室遵式,諸宗室視其父之爵以次考試。

    優者帶領引見,輒賜花翎緞匹以獎之。

     鄧廷楨屢躓童試 江寧鄧嶰筠制府廷楨少貧,屢躓於童試。

    讀書瓦官寺,攻苦彌甚,曾於室中署聯以自警雲:「滿盤打算,絕無半點生機,餓死不如讀死;仔細思量,仍有一條出路,文通即是運通。

    」未幾,補博士弟子員,旋舉於鄉,聯捷成進士。

     縣府考有覆試 縣府考均有覆試,有初覆、二覆、三覆、四覆之多。

    例如試者七百人,正場出案【案即榜也。

    凡小考者皆稱之曰案,而不稱之曰榜,示謙也。

    】取五百人,則五百人入初覆之場,初覆出案,則取三百五十人,以次遞減,至四覆,寥寥若晨星矣。

     縣試文破題 國初時,嘉興縣縣試全案已定,惟甲乙二人文筆並佳,不能定案首。

    屢試之,皆然,以緻全案未能出。

    最後乃以《四書》之○,命各作一破題,甲所作破題曰:「聖賢立言之先,得天象也。

    」乙曰:「聖賢立言之先,無方體也」乃定甲為案首。

    後二人鹹貴,甲官至大學士,以功名終。

    乙官至巡撫,緣事伏誅。

     潘文恭應縣試 吳縣潘文恭公世恩,試童子時,終日端坐不離席。

    吳縣令李昶亭逢春異之,拔置前列,因出對雲:「範文正以天下自任。

    」潘對:「韓昌黎為百世之師。

    」又雲:「青雲直上。

    」潘對:「朱紱方來。

    」李決其必貴。

    後為狀元宰相,或贈以聯雲:「大富貴亦壽考,蓄道德能文章。

    」 李申耆應縣試 陽湖李申耆,名兆洛,少即絕特嚮學。

    初應縣試,縣令陳某以其年最稚,而投卷最先,疑而詰之,李應答如流。

    令曰:「汝即歸,不招覆汝矣。

    通場必無及汝者,招覆非第一不可。

    汝髫年,初試即蓋一邑,非吾之所以期汝也。

    」遂在廳事書聯為贈曰:「他日定成名進士,乃翁真有好兒郎。

    」 譚玉生應縣試 番禺陳蘭浦徵君澧,南海譚玉生舍人瑩,皆阮文達公學海堂弟子也。

    徵君所著叢書,樸茂精碻,學湛於經,舍人《樂志堂集文詩略》亦多胎息六朝之作。

    相傳文達節制兩粵,以生辰避客,屏騶從,至山寺,見舍人題壁詩文,大奇之,詢寺僧,知為南海文童,方應縣考者。

    翼日,南海令來謁,文達諭之曰:「君治下有博學童子,我不能告汝姓名,恐近於奪令長之權,代人關說,君自捫索之可耳。

    」令歸,加意物色,首拔舍人,自此文望日起矣。

     縣試題為莫春在 曹益三以山東歷城縣令閽人起家,入貲為知縣,分發江蘇,權吳令。

    某歲縣試,索題於幕賓,為書莫、春、者三字與之。

    曹點名畢,提筆寫題紙,乃誤書者字為在,眾大譁,幾至罷考。

     王述庵重遊泮水 青浦王述庵侍郎昶於乾隆辛酉入泮,至嘉慶庚申,適當花甲一周,時年七十有七。

    錢黼堂學使樾送其重遊泮水,簫鼓鸞旂,徧遊城市。

    王乘八人肩輿,花翎蟒服,率領新生詣聖廟,槃辟雅拜,邑令盧某謹隨於後而扶掖之。

     縣試題指焉為馬 開封武生某少有膂力,好拳勇。

    鹹豐時,粵寇變起,隸左文襄部下,積功至參將。

    嗣以求改文職,授江蘇華亭縣令。

    蒞任甫三月,值縣試,屆期,點名扃門畢,高坐堂皇,禮書以出題請。

    先是,某以不讀《四書》,早倩幕友擬題,置之靴筒。

    至此,徧覓無著,殊懊喪,而應試諸童復索題急。

    禮書私詢之曰:「公尚憶題紙為何字樣乎?」曰:「餘多忘,僅記有匹馬在其中。

    」禮書乃遍翻《四書》,問是否「百姓聞王車馬之音」,曰:「非此馬。

    」問「至於犬馬」是否,曰:「亦非此馬,我卻記此馬字不在中不在下乃在頂上。

    」禮書憬然曰:「得之矣。

    」乃大書「馬不進也」四字。

    某令端詳審視,仍不識,曰:「我記得跟在馬後者,尚不止此數。

    」禮書於是計窮,姑妄詢之雲;「頃見公搜題紙,右靴筒尚未檢點,題或在內。

    」令頓悟,摸之,果得一紙,乃相與展視,則為「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一句,始知其誤焉為馬也。

     孔憲教為縣試老童 長沙孔太史憲教年四十餘時,尚應縣試,人呼之曰老童。

     易三短子不得應縣試 長沙易某,曾充善化門丁。

    【長沙、善化兩首縣同城。

    】有子曰易三短子,佚其名,能文而狂。

    光緒時,擬出應縣試,邑人將攻之,開會議於長邑學宮,短子亦至。

    眾有揚言者曰:「長沙一邑,應考者將及三千,苟今歲能得一通秀才,亦未始非一邑之光也。

    」眾以其為易道地,且譏諷也。

    愈忿,爭欲毆之,短子跳而免。

    眾推孔憲教為首,聯名傳檄通邑,約定童生不出互保結,廩生不填冊保送,短子因冒其族人名入場。

    案出,短子竟冠軍,眾偵知,復控之學院。

    時督學使者為陸總憲寶忠,賞其文,令仍入場覆試。

    是日文題為「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合下一節,慨短子之被毀,責諸生之失言也。

    短子乃為得意語曰「倘不遇宗臣賞識,幾遭不白之冤」雲雲。

    時眾怒已不可遏,羣覆卷而起,衝擊柵欄,意欲罷考。

    陸不得已,懸牌除短子名,眾乃歸座畢試。

    短子隨遁往武昌,為郡守某司書劄,即陸所介紹也。

     胥吏子應縣試 鉛山某富翁起家胥吏,其子將就試,格於向例,雖縣署中人均受請託,無他言,而諸生童持不可。

    百計圖之不可得,乃徧與諸出入公門者計之,鹹無策。

    一日,有老訟師踵門請曰:「與我二千金,吾為子成之。

    」翁大喜,乃與為約。

    訟師則榜門曰:「某人胥吏子,乃赴縣試,吾輩必効死與理論,吾願為之首。

    有藏得某胥差票者,悉以來,驗畢仍給還,並當酬錢三千文。

    」於是遠近義其事,悉以所藏差票呈驗。

    數日,票來略少,增酬五千,已而增至十千。

    又數日,無有文驗者,遂走告吏曰:「汝子出試,無他慮矣。

    」比頭場案發,諸生童鹹譁然,至縣署,羣謂某胥吏子宜斥去,且以舊有差票為驗。

    縣官顧其子曰:「是有驗,無如何?」其子徐自陳家實清白,被人污衊,請詳驗之,如實然者,甘受罰。

    於是令取諸票詳驗之,則吏名鹹係挖補後所填者,乃拍案謂諸人誣陷。

    諸人持票復自驗之,果然,無可置辭,乃皆退。

    其子遂得終試事,而以二千金酬訟師。

     縣試題解 考試改用策論,而應試者於所出之題,大率茫無所知,蓋若輩本未讀書也。

    某縣正場首題為「李廣程不試治軍繁簡論」,有父子同應試者,子問父以題解。

    父曰:「李廣程者,其人姓李名廣程。

    不識治軍繁簡者,不知治軍繁簡之道也。

    」 姚石甫府試第一 桐城姚石甫觀察瑩少貧,不能應試,其家惜抱老人給貲,使入場。

    時童生中惟劉孟塗有名,已縣試冠其曹矣。

    郡試日,太守命詩題,為「大觀亭懷古」,姚作五言律百韻,太守大驚,曰:「吾知桐城有一劉開,不知又有一劉開也。

    」遂以為榜首,入郡庠。

     彭剛直應府試 仁和高人鑑螺舟,道光間,以翰林出知衡州府。

    時彭剛直公玉麟方應童子試,高見而才之,招至署,教以讀書作文法。

    衡陽應童試者千餘人,入泮頗不易。

    彭是歲縣試正場及初二覆皆前三名,鹹擬正案第一,彭亦自謂然。

    及終覆日,黎明,諸童集縣署前,忽府吏持柬請縣令,令匆匆去,未久即反,點名給卷如常,至正案發,乃第三。

    越數日,召而語之曰:「以文論,汝宜第一矣。

    亦知不得之故乎?」謝不知。

    曰:「府尊意也。

    終覆之日來召我,即為此。

    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遲早,皆可不計,今歲在吾署讀書,若縣試第一人,必謂明府推屋烏之愛,是其終身之玷矣。

    』是歲,竟未入庠。

    後數年,始隸諸生之籍,然彭以此感高甚。

     府試趣題 某太守試所屬邑,集《四子書》,為十一真韻五律詩以命題,「君子篤於親,家之本在身。

    仁民而愛物,修己以安人。

    子服堯之服,君仁莫不仁。

    得其心有道,膏澤下於民」。

     府試文限三百六十字 漢軍楊霽,字子晴。

    光緒丁醜探花,楷法頗峻整,工試帖而不工文,雖制藝亦非所長。

    嘗守高州。

    某歲,舉行郡試,文以三百六十字為程式,三字斷句,謂之三字經,多一字不錄,少一字亦不取也。

    文童楊斯藩者,揣摩三百六十字文,至為純熟;復有莫如松者,下筆千言,輒忤楊旨。

    楊大怒,硃書三字句於院壁曰:「童試文,貴簡潔。

    三字經,有定式。

    楊斯藩,可法也。

    莫如松,則誤矣。

    」通場譁然。

     楊又好割裂四子句命題,每至文義不通,且半出於《論語?鄉黨》之篇,如「雷風」【迅雷風烈必變。

    】「手衣」,【左右手衣前後。

    】「食不多」,【不撤薑食不多食。

    】「中不內」【車中不內顧。

    】之類。

    某童冠軍「手衣」破題雲:「手有二,衣一也。

    」又「中不內」起講雲:「嘗思中與內一也,又安有中而非內者哉?」獨此非三字經,蓋破格也。

     黃祖顓應浙江院試 黃祖顓,字頊傳,太倉人。

    少時讀書,一目數行,有聖童之目,其文汪洋浩瀚,不名一家。

    張某視學江南,拔頊傳第一,手其卷,謂諸生曰:「此子今歲不發解,吾不相士矣。

    」既而頊傳試鎖院,不遇,而適有奏銷之事。

     先是,頊傳居太倉,諸生有籍隸長洲之富而狡者,借其名以避役,頊傳不知也。

    及歲試,竟以新例見斥。

    頊傳訟於有司,有司漫不省,則走之浙,應童子試。

    學使金某賞其文,亦寘第一,有忌者,毆之於途,匿絮中以免。

     康熙朝旗童應院試之多 蔡修撰視學順天,八旗子弟應院試者五百人,入泮者六十餘,旗人過其半。

    修撰語給諫查培繼曰:「初謂旗下無文章,不意成章者二百餘卷,取之不盡,尚有三十卷,皆遺珠也。

    第二名蔡某,乃漕督士英孫,侍郎毓榮子,真神童也。

    年十二,通《五經》,日可成十餘篇,莫謂旗下無才也。

    毓榮課子甚嚴,經史日有程,偶誤,則檟楚立施。

    旗人課子如此,吾輩有子不教,可恥也。

    」 院試文之快短明 督學使者按臨各郡,考試生童,每次須分十餘場,往往因公事繁冗,期限迫促,不能從容評閱,悉心搜校。

    康熙、雍正以前,功令未嚴,格式未備,院試尚無試帖,僅《四子書》題文一篇而已。

    江蘇為人文淵藪,有學使以快、短、明三字衡文者,大抵交卷愈快愈妙,篇幅愈短愈妙,而意義則取其明白軒爽。

    題紙一下,不必搆思,振筆疾書,奔走交卷,取額一滿,則不待終場而出案。

    往往考者方據案咿唔,研墨潤筆。

    忽鼓吹聒耳,龍門洞開,則紅案出矣,乃皆踉蹌不終卷而出。

     一日,文題為「山梁雌雉」,有一卷文僅十六字,曰:「《春秋》絕筆,西狩獲麟。

    《鄉黨》終篇,山梁雌雉。

    」遂拔取冠軍。

    又一日,題為「孟之反不伐」,有一卷文曰:「不矜功,良將也。

    夫伐,情也。

    反不然,良將哉!春秋時不伐者二,一介子推,一孟之反,之推不貪天功以為己功,之反不假人力以為己力,籲!良將哉。

    」亦拔之冠軍。

    蓋以其僅五十五字,而全篇規模已具,文乃劈分兩比格也。

    又有塾童五六人同赴試,一送考之傭工,年近四十,蓋習舉業未成,改讀而耕者也。

    好論文,貪飲食,偶見塾師評改諸童文,或試不前列,則亦從而指摘之。

    諸童使具酒食,每先自飲啖,諸童皆惡之,相與謀曰:「傭工喜自衒其能,當有以困之。

    」乃用傭工姓名,密為購備一卷,俾攜考具,若令送考者。

    既唱名,一童在傭工後代應之,而推傭工使前,傭工不得已,接卷而入,且笑曰:「若輩欲困我乎?當顯我才學矣。

    」是日題為「夫微之顯」,傭工猶憶少時在塾讀此題舊文,起講下既承上文接筆曰:「夫然而微矣,夫然而顯矣,夫然而微之顯矣。

    」提比後用複筆亦如之,後比後之結筆亦如之,因鈔襲之,而其他皆不知所雲也。

    首先交卷,學使見三複筆,即提筆圈之,亦不暇細閱其他處,拔取冠軍。

    諸童見已出案,倉皇交白卷而出,傭工已在門外為接考具,且謝曰:「承諸君厚意,使我遊庠。

    」諸童皆喪氣垂頭而返。

     吳改堂冒籍應院試 吳半松丁母憂,返吳江,其子改堂試於江陰,見斥歸,半松泫然流涕曰:「吾老矣,能及見汝成諸生耶?」改堂慨然曰:「三日後見之矣。

    」遂復至江陰,冒常熟籍,成諸生。

    歸久之,移入吳江學,尋補廩膳生。

     黔院試自為府籍 雍正己酉三月,錢塘徐文穆公本督學貴州,條奏學政事宜,禮部議覆各條,中有雲:「各省府學,皆取所屬州縣童生撥入,惟黔省自為府籍。

    府學額多,即不如州縣童生之卷,亦得充額。

    州縣額少,即有優於府籍童生之卷,亦為額限,未免去取不均。

    嗣後府籍童生儻不足數。

    請於所屬州縣童生內酌量撥入。

    」 俞長城背貼院試文 雍正朝,俞長城督學河南,關防頗嚴,操守亦慎。

    試日,輒禁其僕從出入以杜傳遞。

    乃其妾與僕勾通,作奸犯科,將傳遞之文,貼其背後補服之上,僕揭之以授試士,俞不覺也。

     汪廷璵應院試 鎮洋汪少司空廷璵以第三人及第,初名璿。

    補博士弟子員。

    學使桐城張少宗伯廷璐【張以第二人及第。

    】奇其文,曰:「他日名位不在吾下。

    」為易其名,且加廷字,欲引為昆弟行也。

     彭文勤命院試題 南昌彭文勤公元瑞博學能文,嘗以周興嗣千字文顛倒錯亂,別成一本,一字不易,進呈祝嘏,高宗稱其敏慧。

    其督學江蘇時,所出之題俱有巧思,如考兩學,則出率西水滸,踰東家牆,有眾逐虎,其父攘羊之類。

    考三學,則出王之不王,朝將視朝,行堯之行之類,不可枚舉。

    時適值萬壽,考八學,則出「臣彭恭祝天子萬年」,嵌在八題之第一字,如「臣事君以忠」,「彭更問曰」,「恭則不侮」,「祝鮀治宗廟」,「天子一位」,「子服堯之服」,「萬乘之國」,「年已七十矣」之類。

    例為提調官之知府王某,雅號王二麻子,適考四學,遂出「王二麻子」四題:「王何必曰利」,「二吾猶不足」,「麻縷絲絮」,「子男同一位」。

    考六學,則出「李陵答蘇武書」,嵌於六題之末一字,如「井上有李」,「必因丘陵」,「夫子不答」,「後來其蘇」,「又盡善也謂武」,「子所雅言詩書」之類。

    一日,考四學,出「洋洋乎,【注鬼神之為德章。

    】又洋洋乎,【注大哉聖人之道章。

    】又洋洋也。

    【注師摯之始章。

    】」即欲退堂早膳,學官稟曰:「尚少一題。

    」文勤沉吟曰:「少則洋洋焉。

    」堂下諸生,莫不掩口而笑。

    文勤以童生之多懷挾也,先日牌示雲:「明日不考文。

    」次日,諸童皆挾詩賦,文勤若不知。

    良久,題不下,學官請命,曰:「昨已命之,首題『明日』,次題『不考文』也。

    」場中無錄舊者。

     文勤視學浙省,其試題亦多觸景生情,機趣橫溢。

    試處州日,初場,知府不到,委同知點名,至次場,入謁,文勤曰:「太尊今日纔來。

    」對曰:「方從省下來,前不獲已,故命同知來。

    」彭曰:「來與不來,聽太尊自便,尚有童場,太尊能自來,益昭慎重。

    」知府曰:「敢不遵命。

    」是日,七學出題,自一字至七字止,「來」,「醫來」,「遠者來」,「送往迎來」,「厚往而薄來」,「不遠千裡而來」,「而未嘗有顯者來」。

    其經題,則《易》為「七日來復」,《書》為「鳳凰來儀」,《詩》為「貽我來牟」,《春秋》為「郯子來朝」,《禮》為「禮聞來學」。

    各題皆有來字,則以是日問答之語多來字也。

    及試童生,聞郡中適有重案,遂以五刑命題,曰「以杖其徒」,曰「若流」,曰「則絞」,曰「而斬」。

    考次場,知府奉傳上省,仍委同知點名。

    文勤笑謂送考之教官曰:「太尊今日不來,真不獲已也。

    」是日所出題為「又其次也」,「委而去之」,「同其好惡」,「知其所止」,「來者不拒」,蓋每句之首一字,合成「又委同知來」五字也。

    次年科試某郡,點名畢,所留監場教官有二人,稟稱今日鄉宦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