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91回 延秋門君臣奔竄 馬嵬驿兄妹伏誅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昔日窮奢極麗,今日殘山剩水。
抛離宮院陟崔嵬,問團 誰?昔日皇恩獨眷,今日人心都變。
冰山消盡玉環捐,悔從前。
調寄“添字昭君怨” 自古賢君相與賢妃後,無不謹身修德,克儉克勤,上體天心,下合人意,所以能防患于患未作之先,轉禍于福将至之日,庶幾四方可以無慮,萬民因而得所。
如其不然,為上者驕奢滢佚,不知敬天勸民;而極惡庸劣之臣,與那估寵恃勢、敗檢喪節的嫔妃戚婉,擅作威福,隻徇一己之私,不顧國家之事,以緻天怒人怨,幹戈頓起,地方失守,宗社幾傾。
彼賣國權臣,以及蠱惑君心的女子小人固終不免于誅戮,然萬民已受其塗炭,天子且至于蒙塵。
到那時,方咨嗟歎悼,追悔前非,則亦何益之有哉!卻說玄宗聽信楊國忠之言,催逼哥舒翰出戰,遂至全軍覆沒,主帥遭殃。
潼關失陷,于是河東、華陰、馮诩、上洛等處,守将都棄城而走。
唐朝制度,各邊鎮每三十裡設立一煙墩,每日黃昏時分,放煙一炬,接遞至京,以報平安,謂之平安火。
那時平安火三夜不至,玄宗心甚惶惑。
忽飛馬連報,說哥舒翰喪師失地,賊兵乘勝而進,勢不可當。
玄宗大驚,立即召集廷臣商議。
楊國忠怕人埋怨他催戰之誤,倒先大言道:“哥舒翰本當早戰,以乘賊之無備;隻因戰之不早,使賊轉生狡謀,堕彼之計。
”同平章事韋見素道:“輕敵而敗,悔已無及;為今之計,宜速征諸道兵入援,更命大将督率京中新募丁壯守衛京城。
”翰林承旨秦國桢道:“還須速敕郭子儀、李光弼等,急移兵以禦賊入京之路。
”楊國忠卻隻沉吟不語。
玄宗問:“宰相之見若何?”國忠奏道:“征兵禦賊,督兵守城,固皆要著;但潼關既陷,長安危甚,賊勢方張,漸逼京師,外兵未能遽集,所謂遠水難救近火。
以臣愚見,莫如車駕暫幸西蜀,先使聖躬安穩,不為賊氛所侵擾,然後徐待外兵之至,乃為萬全之策。
”玄宗聞奏,未及開言,隻見翰林承旨秦國桢出班奏道:“逆賊犯順,勢雖猖披,然豈能敵天朝兵力。
即今郭子儀、李光弼、顔真卿、張巡等,皆屢戰屢勝。
近又報東平太守吳王抵義師,屢次殺賊甚多。
聞安祿山塘罵其黨嚴莊、高尚說:‘汝前日勸我反以為計出萬全,今我屢為官軍所逼,萬全何在?’高、嚴二賊無言可對。
祿山欲殺之,左右勸解而止。
是賊氣已挫,行當珍滅。
今我兵潼關之敗,失在違衆議而催出戰,非盡哥舒翰之罪也。
若外兵雲集,恢複有期;奈何以一敗之故,遽思奔避?大駕一行,京都孰守?獨不為宗廟社稷計乎?幸蜀之說,臣愚以為不可。
”玄宗傳谕,在延諸臣各抒所見,諸臣都唯唯莫對,但回奏道:“容臣等赴中書共議良策覆旨。
”玄宗悶悶不悅,随罷朝回宮。
看官,你道楊國忠為何忽有幸蜀之說?卻原來他向曾為劍南節度使,西川是他的熟徑。
前日一聞祿山反叛,他即私遣心腹,密營儲蓄于蜀中,以備緩急,故今倡議幸蜀,圖自便耳。
正是: 隻因自己營三窟,強欲君王駐六飛。
當下國忠見衆論不一,上意未決,相道:“前日天子又欲親征,又欲禅位,多虧我姊妹們勸止。
今日幸蜀之計,也須得他們去聳才妙。
”遂乘間打從便門來到虢國夫人府中,相與密議其事。
那時虢國夫人,正從宮中宴會出來,同韓國夫人各歸私第。
每家一隊,隊著五色衣,車仗儀從,燈火輝煌,相映如百花之煥發,正在那裡下辇,步到廳堂。
恰好國忠慌慌張張的來到,口中隻連聲道:“急走為上!急走為上!”虢國夫人忙問:“有何急事?”國忠道:“潼關失守,賊兵将至,為今之計,莫如勸聖駕速幸蜀中。
我們有家業在彼,到那裡可不失富貴,争奈衆論紛壇,聖意不決,須得你姊妹急入宮去,與貴妃一同勸駕為妙。
若更遲延,賊信緊急,人心一變,我輩齑粉矣!”虢國夫人聞言着了慌,把家中這樁怪事,且丢過一邊,急約了韓國夫人,一齊入宮。
見了楊妃,密将國忠所言述了一遍。
姊妹三個同見玄宗,力勸早早幸蜀。
你一句,我一言,繼以涕泣,不由玄宗不從。
遂密召國忠入宮共議。
國忠又極言幸蜀之便,且雲:“陛下若明言幸蜀,廷臣必多異議,必至遲延誤事。
今宜虛下親征之诏,一面竟起駕西行。
”玄宗依言
抛離宮院陟崔嵬,問團 誰?昔日皇恩獨眷,今日人心都變。
冰山消盡玉環捐,悔從前。
調寄“添字昭君怨” 自古賢君相與賢妃後,無不謹身修德,克儉克勤,上體天心,下合人意,所以能防患于患未作之先,轉禍于福将至之日,庶幾四方可以無慮,萬民因而得所。
如其不然,為上者驕奢滢佚,不知敬天勸民;而極惡庸劣之臣,與那估寵恃勢、敗檢喪節的嫔妃戚婉,擅作威福,隻徇一己之私,不顧國家之事,以緻天怒人怨,幹戈頓起,地方失守,宗社幾傾。
彼賣國權臣,以及蠱惑君心的女子小人固終不免于誅戮,然萬民已受其塗炭,天子且至于蒙塵。
到那時,方咨嗟歎悼,追悔前非,則亦何益之有哉!卻說玄宗聽信楊國忠之言,催逼哥舒翰出戰,遂至全軍覆沒,主帥遭殃。
潼關失陷,于是河東、華陰、馮诩、上洛等處,守将都棄城而走。
唐朝制度,各邊鎮每三十裡設立一煙墩,每日黃昏時分,放煙一炬,接遞至京,以報平安,謂之平安火。
那時平安火三夜不至,玄宗心甚惶惑。
忽飛馬連報,說哥舒翰喪師失地,賊兵乘勝而進,勢不可當。
玄宗大驚,立即召集廷臣商議。
楊國忠怕人埋怨他催戰之誤,倒先大言道:“哥舒翰本當早戰,以乘賊之無備;隻因戰之不早,使賊轉生狡謀,堕彼之計。
”同平章事韋見素道:“輕敵而敗,悔已無及;為今之計,宜速征諸道兵入援,更命大将督率京中新募丁壯守衛京城。
”翰林承旨秦國桢道:“還須速敕郭子儀、李光弼等,急移兵以禦賊入京之路。
”楊國忠卻隻沉吟不語。
玄宗問:“宰相之見若何?”國忠奏道:“征兵禦賊,督兵守城,固皆要著;但潼關既陷,長安危甚,賊勢方張,漸逼京師,外兵未能遽集,所謂遠水難救近火。
以臣愚見,莫如車駕暫幸西蜀,先使聖躬安穩,不為賊氛所侵擾,然後徐待外兵之至,乃為萬全之策。
”玄宗聞奏,未及開言,隻見翰林承旨秦國桢出班奏道:“逆賊犯順,勢雖猖披,然豈能敵天朝兵力。
即今郭子儀、李光弼、顔真卿、張巡等,皆屢戰屢勝。
近又報東平太守吳王抵義師,屢次殺賊甚多。
聞安祿山塘罵其黨嚴莊、高尚說:‘汝前日勸我反以為計出萬全,今我屢為官軍所逼,萬全何在?’高、嚴二賊無言可對。
祿山欲殺之,左右勸解而止。
是賊氣已挫,行當珍滅。
今我兵潼關之敗,失在違衆議而催出戰,非盡哥舒翰之罪也。
若外兵雲集,恢複有期;奈何以一敗之故,遽思奔避?大駕一行,京都孰守?獨不為宗廟社稷計乎?幸蜀之說,臣愚以為不可。
”玄宗傳谕,在延諸臣各抒所見,諸臣都唯唯莫對,但回奏道:“容臣等赴中書共議良策覆旨。
”玄宗悶悶不悅,随罷朝回宮。
看官,你道楊國忠為何忽有幸蜀之說?卻原來他向曾為劍南節度使,西川是他的熟徑。
前日一聞祿山反叛,他即私遣心腹,密營儲蓄于蜀中,以備緩急,故今倡議幸蜀,圖自便耳。
正是: 隻因自己營三窟,強欲君王駐六飛。
當下國忠見衆論不一,上意未決,相道:“前日天子又欲親征,又欲禅位,多虧我姊妹們勸止。
今日幸蜀之計,也須得他們去聳才妙。
”遂乘間打從便門來到虢國夫人府中,相與密議其事。
那時虢國夫人,正從宮中宴會出來,同韓國夫人各歸私第。
每家一隊,隊著五色衣,車仗儀從,燈火輝煌,相映如百花之煥發,正在那裡下辇,步到廳堂。
恰好國忠慌慌張張的來到,口中隻連聲道:“急走為上!急走為上!”虢國夫人忙問:“有何急事?”國忠道:“潼關失守,賊兵将至,為今之計,莫如勸聖駕速幸蜀中。
我們有家業在彼,到那裡可不失富貴,争奈衆論紛壇,聖意不決,須得你姊妹急入宮去,與貴妃一同勸駕為妙。
若更遲延,賊信緊急,人心一變,我輩齑粉矣!”虢國夫人聞言着了慌,把家中這樁怪事,且丢過一邊,急約了韓國夫人,一齊入宮。
見了楊妃,密将國忠所言述了一遍。
姊妹三個同見玄宗,力勸早早幸蜀。
你一句,我一言,繼以涕泣,不由玄宗不從。
遂密召國忠入宮共議。
國忠又極言幸蜀之便,且雲:“陛下若明言幸蜀,廷臣必多異議,必至遲延誤事。
今宜虛下親征之诏,一面竟起駕西行。
”玄宗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