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02回 楊廣施讒謀易位 獨孤逞妒殺宮妃

關燈
獨孤後雖然有病,那裡放心得下,不時差心腹宮人打聽。

    早有人來報知這個消息。

    獨孤後聽了,怒從心上起,也顧不得自家的身體,帶了幾十個宮人,惡狠狠的走到仁壽宮來。

    此時尉遲氏梳洗畢,正在那裡驗臂上的蜂黃,退了多少。

    猛看見皇後與一隊宮女,蜂擁而來,吓得他面如土色,撲碌碌的小鹿兒在心頭亂撞,急忙跪下在地。

     獨孤後進得官來,腳也不曾站穩,便叫揣過這個妖狐來。

    衆宮人那管他柳腰輕脆,花貌嬌羞;橫拖的亂挽烏雲,倒拽的斜牽錦帶,生辣辣扯到面前,便罵道:“你這妖奴,有何狐媚伎倆,辄敢蠱惑君心,亂我宮中雅化!”尉遲氏戰兢兢答道:“奴婢乃下賤之人,豈不知娘娘法度,焉敢上希寵幸?也是命合該死,昨晚不期萬歲爺,忽然到宮吃夜膳,醉了,就要在宮中留幸。

    賤婢再三推卻,萬歲爺隻不肯聽,沒奈何隻得從順。

    這是萬歲爺的意思,與賤婢無幹,望娘娘哀憐免死。

    ”獨孤後說道:“你這個妖奴,昨夜快活!不知怎麼樣裝嬌做俏,哄騙那沒廉恥的皇帝。

    今日卻花言巧語,推得這般幹淨!”喝宮人:‘與我痛打!”尉遲氏叩頭:“望娘娘饒命!”獨孤後道:“萬歲爺既這般愛你,你就該求他饒命,為何昨夜不顧性命的受用,今日卻來求我?你這樣妖奴,我隻題防疏了半點,就被你哄騙到手。

    今日就将你打死,已悔恨遲了,不能洩我胸中之氣!怎肯又留一個禍根,為心腹之害!左右為我快快結果他性命!”衆宮人聽了,一齊下手。

    可憐尉遲氏嬌怯怯身兒,能經什麼摧殘?不須利劍鋼刀,早已香銷五碎。

    正是: 入宮得寵亦堪哀,今日殘花昨日開。

     一夜思波留不住,早随白骨到泉台! 卻說隋主早朝罷,滿心想着昨夜的快活,巴不得一步就走到仁壽宮來,與尉遲氏歡聚。

    及進得宮,那曉得獨孤後愁眉怒目,惡刹刹站在一邊;尉遲氏花殘月缺,血淋淋橫在地下。

    猛然看見,吃了一驚,心中大怒,更不發言,往外便走。

    恰遇一小黃門牽馬而過,隋主便跨上馬,從永巷中一直徑奔出朝門,逞一憤然之氣,欲抛棄天下,奔入山谷中去。

    幸值高-出朝見了,抵死上前阻住,叩問何故。

    隋主隻得回馬,仍至大殿,召集各官,将獨孤後打死尉遲氏女說了一遍,要草诏廢斥那老婦。

    高-奏道:“陛下差矣。

    陛下焦心勞思,入虎袕,探龍珠,不知費了多少刀兵,方能統一天下,正宜勵精圖治,以遺子孫,豈可以一婦人而輕視天下乎?”隋主怒猶未息-等再三申勸,方始回宮。

    獨孤後病中着惱,又因這一驚,病體愈加沉重;合眼隻見尉遲女為厲,遂成驚輔之疾,日甚一日,不數月而崩。

    免不得頒诏天下,命所司議定喪葬儀制,一一如禮。

    後人有詩,專道獨孤後之妒雲: 夫嬰兒兮子奇貨,以愛易儲移帝座。

     莫言身死妒根亡,爐已釀成天下禍。

     隋主自獨孤後死後,宮帏寂寞,遂傳旨于後宮嫔妃才人中選擇美麗者進禦。

    自有此旨,宮中人人望幸,個個思恩。

    誰知三千寵幸,隻在一身,如何選得許多。

    選遍六宮,僅僅選得兩個:一個是陳氏,一個是蔡氏。

    陳氏乃陳宣帝的女兒,生得性格溫柔,豐姿窈窕,真個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蔡氏乃丹陽人也,一樣風流嬌媚。

    隋主見了,喜不自勝,因說道:“朕老矣!情無所适。

    今得二卿,足為晚景之娛。

    ”随封陳氏為宣華夫人,蔡氏為容華夫人。

    二人雖并承雨露,而宣華夫人寵愛尤甚。

    隋主自此以後,日日歡宴,比獨孤後在日,更覺适意。

     那隋主到底是個創業皇帝,有些正經;宮中雖然歡樂,而外廷政事,無不關心,百官章奏,一一詳覽,常至夜分而寝。

    一夜正在燈下披閱本章,不覺困倦,隐幾而卧;内侍們不敢驚動,屏息以待。

    隋主朦胧之間,夢見己身獨立于京城之上,四遠瞻眺,見河山綿邈,心甚快暢。

    又見城上三株大樹,樹頭結果累累。

    正看間,耳邊忽聞有水聲,俯視城下,隻見水流洶洶,波濤滾滾,看看高與城齊。

    隋主夢中吃驚不小,急急下城奔走。

    回頭看時,水勢滔天而來。

    隋主心下着忙,大叫一聲,猛然驚醒。

    左右忙獻上茶湯。

    隋主飲了一杯茶,方才拭目凝神,細想夢中光景:大非佳兆,乃洪水滔沒都城之像,須要加意防河,浚治水道,以備不虞。

    又想此處如何便有水災?或者人姓名中,有水傍之字的,将來為禍國家,亦未可知;須存心覺察驅除,方保無患。

     夢中景像費推求,疑有疑無事可憂。

     天下滔滔皆禍水,行看不業付東流! 隋主本是好察機祥小數,心多嫌忌的。

    今得此夢,愈加猜疑了。

    究竟未知此夢主何吉兇,且聽下回分解—— 亦凡圖書館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