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82回 李谪仙應诏答番書 高力士進讒議雅調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當殿揮毫,番書草就番人吓。
脫靴磨墨,宿憾今朝釋。
雅 凋清平,一字千金值。
憑屈抑,醉鄉酣适,富貴真何必? 調寄“點绛唇” 自古道:凡人不可貌相。
況文人才于,更非凡人可比,一發難限量他。
當其不得志之時,肉眼不識奇才,盡力把他奚落。
誰想他一朝發達,就吐氣揚眉了。
那奚落他的人,昔日肆口亂道诽謗之言,至今日一一身自為之。
可知道有才之人,原奚落他不得的。
他命途多舛,遇人不淑,終遭屈抑。
然人但能屈其身,不能遏其才華,損其聲譽。
遇雖蹇而名傳不朽,彼奚落屈抑之者,适為天下後世所譏笑耳。
今且不說楊妃複入宮中,玄宗愈加寵愛。
且說那時四方州郡節鎮官員,聞楊貴妃擅寵,天子好尚奢華,皆迎合上意,貢獻不絕于道路。
以緻殊方異域,亦聞風而靡。
多有将靈禽怪獸,異寶奇珍及土産食物,梯山航海而來貢獻者。
玄宗歡喜,以為遐迩鹹賓。
忽一日,有一番國,名曰渤海國,遣使前來,卻沒甚方物上貢,隻有國書一封,欲入朝呈進。
沿邊官員,先飛章奏聞。
不幾日間,番使到京照例安歇于館驿。
玄宗皇帝命少監賀知章為館伴使,詢其來意。
那通事番官答道:“國王緻書之意,使臣不得而知,候中朝天子啟書觀看,便能知其分曉了。
”到得朝期,賀知章引番使入朝面聖,呈上一封國書,閥門舍人傳接,遞至禦前。
玄宗皇帝命番使臣且回館驿,侯朕谕旨,一面着該值日宣奏官,将番書拆開宣奏上聞。
那日該值宣奏官兒,卻是侍郎蕭靈。
當下蕭靈把番書拆看,大大的吃了一驚,原來那番書上寫的字,正是: 非草非隸非篆,迹異形奇體變。
便教子雲難識,除是蒼颉能 辨。
蕭靈看了數次,一字不識,隻得叩頭奏說道:“番書上字迹,皆如蝌蚪之形,臣本庸愚,不能辨識,伏候聖裁。
”玄宗笑道:“聞卿賞誤讀伏臘為伏獵,為同僚所笑。
是漢字且多未識,何況番字乎?可付宰相看來。
”于是李林甫、楊國忠二人,一齊上前取看,隻落得有目如盲,也一字看不出來,局促無地。
玄宗再叫專掌翻譯外國文字的官來看,又命傳示滿朝文武官僚,卻并無一人能識者。
玄宗發怒道:“堂堂天朝,濟濟多官,如何一紙番書,竟無人能識其一字!不知書中是何言語,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恥笑耶!限三日内若無回奏,在朝官員,無論大小,一概罷職。
”是日朝罷,各官悶悶而散。
賀知章且往館驿陪侍番使,更不題起番書之事。
至晚回家,郁郁不樂。
那時李太白正寓居賀家,見賀知章納悶不樂,當即問其緣故。
知章因把上項事情,述了一遍道:“如今欽限嚴迫,急切得很,怎生回奏。
若有能識此字者,不問何等人,舉薦上去,便可消釋上怒。
”太白聽說此,微微笑道:‘番字亦何難識,惜我不得為朝臣,躬逢一見此書耳。
”知章驚喜說道:“太白果能辨識番書,我當即奏上聞。
”太白笑而不答。
次日早朝,知章出班啟奏說道:“臣有一布衣之交,西蜀人士,姓李名白,博學多才,能辨識番書,乞陛下召來,以書示之。
”玄宗準奏,遣内侍至賀家,立召李白見駕。
李白即對天使拜辭道:“臣乃遠方賤士,學識淺陋,所以文字且不足以入朝貴之目,何能仰對天子乎?謬蒙寵命,不敢奉诏。
”内侍以此言回奏。
知章複啟奏道:“臣知此人文章蓋世,學問驚人,諸子百家,無書不覺。
隻因去年入試,被外場官抹落卷子,不與錄送,故未得一第。
今以布衣入朝,心殊慚愧,所以不即應召故也。
乞陛下特恩,賜以冠帶,更使一朝臣往宣,乃見聖主求賢下士之至意。
”楊國忠與高力士聽了,方欲進些讒言阻撓,隻見汝陽王(王進)、左相李适之、京兆尹吳筠、集賢院待制杜甫,一齊同聲啟奏道:“李白奇才,臣等知之撚矣,乞陛下速召勿疑。
” 玄宗見衆薦李白之才,便傳旨賜李白以五品冠帶朝見,即着賀知章速往宣來。
楊國忠、高力士二人,遂不敢開口。
知章奉旨,到家宣谕李白,且備述天子忄卷忄卷之意。
李白不敢複辭,即穿了禦賜的冠帶,與知章乘馬同入朝中。
三呼朝拜畢,玄宗見李白一表人材,器度超俊,滿心歡喜。
溫言撫慰道:“卿高才不第,誠為惋惜。
然朕自知卿可不至終屈也,今者番國遣使臣上書,其字迹怪異,無人能識者,知卿多聞廣見,必能為朕辨之。
”便命侍臣将番書付李白觀看。
李白接來看了一遍,啟奏說道:“番字各不相同,此正渤海國之字也。
但舊制番書上表,悉遵依中國字體,别以
脫靴磨墨,宿憾今朝釋。
雅 凋清平,一字千金值。
憑屈抑,醉鄉酣适,富貴真何必? 調寄“點绛唇” 自古道:凡人不可貌相。
況文人才于,更非凡人可比,一發難限量他。
當其不得志之時,肉眼不識奇才,盡力把他奚落。
誰想他一朝發達,就吐氣揚眉了。
那奚落他的人,昔日肆口亂道诽謗之言,至今日一一身自為之。
可知道有才之人,原奚落他不得的。
他命途多舛,遇人不淑,終遭屈抑。
然人但能屈其身,不能遏其才華,損其聲譽。
遇雖蹇而名傳不朽,彼奚落屈抑之者,适為天下後世所譏笑耳。
今且不說楊妃複入宮中,玄宗愈加寵愛。
且說那時四方州郡節鎮官員,聞楊貴妃擅寵,天子好尚奢華,皆迎合上意,貢獻不絕于道路。
以緻殊方異域,亦聞風而靡。
多有将靈禽怪獸,異寶奇珍及土産食物,梯山航海而來貢獻者。
玄宗歡喜,以為遐迩鹹賓。
忽一日,有一番國,名曰渤海國,遣使前來,卻沒甚方物上貢,隻有國書一封,欲入朝呈進。
沿邊官員,先飛章奏聞。
不幾日間,番使到京照例安歇于館驿。
玄宗皇帝命少監賀知章為館伴使,詢其來意。
那通事番官答道:“國王緻書之意,使臣不得而知,候中朝天子啟書觀看,便能知其分曉了。
”到得朝期,賀知章引番使入朝面聖,呈上一封國書,閥門舍人傳接,遞至禦前。
玄宗皇帝命番使臣且回館驿,侯朕谕旨,一面着該值日宣奏官,将番書拆開宣奏上聞。
那日該值宣奏官兒,卻是侍郎蕭靈。
當下蕭靈把番書拆看,大大的吃了一驚,原來那番書上寫的字,正是: 非草非隸非篆,迹異形奇體變。
便教子雲難識,除是蒼颉能 辨。
蕭靈看了數次,一字不識,隻得叩頭奏說道:“番書上字迹,皆如蝌蚪之形,臣本庸愚,不能辨識,伏候聖裁。
”玄宗笑道:“聞卿賞誤讀伏臘為伏獵,為同僚所笑。
是漢字且多未識,何況番字乎?可付宰相看來。
”于是李林甫、楊國忠二人,一齊上前取看,隻落得有目如盲,也一字看不出來,局促無地。
玄宗再叫專掌翻譯外國文字的官來看,又命傳示滿朝文武官僚,卻并無一人能識者。
玄宗發怒道:“堂堂天朝,濟濟多官,如何一紙番書,竟無人能識其一字!不知書中是何言語,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恥笑耶!限三日内若無回奏,在朝官員,無論大小,一概罷職。
”是日朝罷,各官悶悶而散。
賀知章且往館驿陪侍番使,更不題起番書之事。
至晚回家,郁郁不樂。
那時李太白正寓居賀家,見賀知章納悶不樂,當即問其緣故。
知章因把上項事情,述了一遍道:“如今欽限嚴迫,急切得很,怎生回奏。
若有能識此字者,不問何等人,舉薦上去,便可消釋上怒。
”太白聽說此,微微笑道:‘番字亦何難識,惜我不得為朝臣,躬逢一見此書耳。
”知章驚喜說道:“太白果能辨識番書,我當即奏上聞。
”太白笑而不答。
次日早朝,知章出班啟奏說道:“臣有一布衣之交,西蜀人士,姓李名白,博學多才,能辨識番書,乞陛下召來,以書示之。
”玄宗準奏,遣内侍至賀家,立召李白見駕。
李白即對天使拜辭道:“臣乃遠方賤士,學識淺陋,所以文字且不足以入朝貴之目,何能仰對天子乎?謬蒙寵命,不敢奉诏。
”内侍以此言回奏。
知章複啟奏道:“臣知此人文章蓋世,學問驚人,諸子百家,無書不覺。
隻因去年入試,被外場官抹落卷子,不與錄送,故未得一第。
今以布衣入朝,心殊慚愧,所以不即應召故也。
乞陛下特恩,賜以冠帶,更使一朝臣往宣,乃見聖主求賢下士之至意。
”楊國忠與高力士聽了,方欲進些讒言阻撓,隻見汝陽王(王進)、左相李适之、京兆尹吳筠、集賢院待制杜甫,一齊同聲啟奏道:“李白奇才,臣等知之撚矣,乞陛下速召勿疑。
” 玄宗見衆薦李白之才,便傳旨賜李白以五品冠帶朝見,即着賀知章速往宣來。
楊國忠、高力士二人,遂不敢開口。
知章奉旨,到家宣谕李白,且備述天子忄卷忄卷之意。
李白不敢複辭,即穿了禦賜的冠帶,與知章乘馬同入朝中。
三呼朝拜畢,玄宗見李白一表人材,器度超俊,滿心歡喜。
溫言撫慰道:“卿高才不第,誠為惋惜。
然朕自知卿可不至終屈也,今者番國遣使臣上書,其字迹怪異,無人能識者,知卿多聞廣見,必能為朕辨之。
”便命侍臣将番書付李白觀看。
李白接來看了一遍,啟奏說道:“番字各不相同,此正渤海國之字也。
但舊制番書上表,悉遵依中國字體,别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