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90回 矢忠貞顔真卿起義 遭妒忌哥舒翰喪師
關燈
小
中
大
輕出。
”顔真卿亦上言:“潼關險要之地,屏障長安,固守為尚。
賊羸師以誘我,幸勿為閑言所惑。
”奏章紛紛而上,無奈國忠疑忌特深,隻力持進戰之說。
玄宗信其言,連遣中使,往來不絕的催出戰,且降手敕切責雲: 卿擁重兵,不乘賊無備,急圖恢複要地,而欲待賊自潰,按兵不 戰,坐失事機,卿之心計,朕所未解。
倘曠日持久,使無備者轉為有 備,我軍遷延,或無成功之績,國法具在,朕自不敢徇也。
哥舒翰見聖旨降下,嚴厲切責,勢不能止,撫膺恸哭一回,遂整饬隊伍,引兵出關。
與崔乾情之兵,遇于靈寶西原。
賊兵據險以待,南向阻山,北向阻河,中向隘道,七十餘裡。
王思禮等将兵五萬俱前,副将龐忠等引兵十萬繼進。
哥舒翰自引兵三萬,登河南高阜,楊旗擂鼓,以助其勢。
崔乾情所率不過萬人,部伍不整,官軍望見,都皆笑之。
誰知他已先伏精兵于險要之處,未及交兵,佯為偃旗曳戈,好像要逃遁的一般。
官軍懈不為備,方觀望間,隻聽連聲炮響,一齊伏兵多起。
賊衆乘高抛下木石,官軍被擊死者甚多。
隘道之中,人馬受束,槍杆俱不施用。
哥舒翰以氈車數十乘為前驅,欲藉以為沖突。
崔乾佑卻以草車數十乘,塞于氈車之前,縱炎燒焚。
恰值那時東風暴發,火趁風威,風因火勢,煙焰沸騰,官軍不能開目,妄自相殺。
隻道賊兵在煙焰中,一齊把箭射将去,及知箭盡,方知無賊。
乾佑遣将,率精騎數萬,從山南轉出官軍之後,首尾夾攻,官軍駭亂,大敗而奔,或棄甲鼠匿,而逃入山谷;或抛槍奔走,或誤入河中,溺死者不計其數。
後軍見前軍如此敗走,亦皆自潰,河北軍望見,也都逃奔,一時兩岸官軍俱空。
這一場好厮殺,但見: 初焉誘敵,作為散散疏疏;乍爾交鋒,故作荒荒縮縮。
一霎時 後兵擁至,轉瞬間伏兵齊起。
炮響連天,鼓聲動地。
相逢狹路,用 不着大到長槍;獨占高岡,亂抛下木頭石塊。
風能助火,頓教雙目 被煙迷;箭未傷人,卻笑一時都射盡。
眼見全軍既覆,足令大将獲 擒。
官軍既敗,哥舒翰獨與麾下百餘騎,自首陽山渡河,向西入關,餘衆奔至關外。
時已昏夜,關前原有三個極闊極深的大坑塹,以防賊人沖突的。
那時敗兵逃歸,争先入關,慌亂裡黑暗中,不覺連人帶馬,多被跌入坑塹内。
須臾之間,坑塹填滿,後來者踐之而過,如履平地。
二十萬人馬出戰,敗後得歸者,八千餘人。
崔乾傷乘勝,攻破潼關。
哥舒翰退至關西驿中,揭榜收合敗卒,欲圖再戰。
部下番将人拔歸仁心欲降賊,及聲言賊兵将至,促哥舒翰出驿上馬。
人拔歸仁言道:“主帥以二十萬衆,一戰而盡,有何顔複見天子;況又權相所疑忌,獨不見高仙芝、封常清之事乎?即請東行,以圖自全之策。
”哥舒翰道:“吾身為大将,豈肯降賊。
”便欲下馬。
歸仁叱部卒,系哥舒翰兩足于馬腹,不由分說,加鞭而行,諸将有不從者,都被纏縛。
遇賊将田乾真,引兵來接應,遂将哥舒翰等執送祿山軍前。
祿山本與哥舒翰不睦的,那時卻不記舊怨,用言勸他降順。
哥舒翰隻得降了,火拔歸仁自誇其功,大言于衆,以為哥舒翰之降,我之力也。
祿山間之大怒道:“歸仁背朝廷,逼主帥,不忠不義!”命即斬其首以示衆。
當年安祿山奏請用番将守邊,後來反叛,多得番将之力;火拔歸仁自誇是番将,故敢大言誇功,亦不想竟為祿山所殺。
正是: 反賊亦難容反賊,小人枉自為小人。
哥舒翰既降賊,祿山命為司空,逼令作書,招李光弼等來降。
光弼等皆複書切責之。
祿山知其無效,乃囚之于後院中。
後人有詩歎雲: 哥舒本名将,喪師非其罪。
權奸能制命,大帥如傀儡。
戰所不宜戰,我心先自餒。
辱身更辱國,千載有餘悔。
這一場喪師,非同小可。
此信報到京師,吃驚不小。
正是: 将軍失利邊疆上,天子驚心宮禁中。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亦凡圖書館掃校
”顔真卿亦上言:“潼關險要之地,屏障長安,固守為尚。
賊羸師以誘我,幸勿為閑言所惑。
”奏章紛紛而上,無奈國忠疑忌特深,隻力持進戰之說。
玄宗信其言,連遣中使,往來不絕的催出戰,且降手敕切責雲: 卿擁重兵,不乘賊無備,急圖恢複要地,而欲待賊自潰,按兵不 戰,坐失事機,卿之心計,朕所未解。
倘曠日持久,使無備者轉為有 備,我軍遷延,或無成功之績,國法具在,朕自不敢徇也。
哥舒翰見聖旨降下,嚴厲切責,勢不能止,撫膺恸哭一回,遂整饬隊伍,引兵出關。
與崔乾情之兵,遇于靈寶西原。
賊兵據險以待,南向阻山,北向阻河,中向隘道,七十餘裡。
王思禮等将兵五萬俱前,副将龐忠等引兵十萬繼進。
哥舒翰自引兵三萬,登河南高阜,楊旗擂鼓,以助其勢。
崔乾情所率不過萬人,部伍不整,官軍望見,都皆笑之。
誰知他已先伏精兵于險要之處,未及交兵,佯為偃旗曳戈,好像要逃遁的一般。
官軍懈不為備,方觀望間,隻聽連聲炮響,一齊伏兵多起。
賊衆乘高抛下木石,官軍被擊死者甚多。
隘道之中,人馬受束,槍杆俱不施用。
哥舒翰以氈車數十乘為前驅,欲藉以為沖突。
崔乾佑卻以草車數十乘,塞于氈車之前,縱炎燒焚。
恰值那時東風暴發,火趁風威,風因火勢,煙焰沸騰,官軍不能開目,妄自相殺。
隻道賊兵在煙焰中,一齊把箭射将去,及知箭盡,方知無賊。
乾佑遣将,率精騎數萬,從山南轉出官軍之後,首尾夾攻,官軍駭亂,大敗而奔,或棄甲鼠匿,而逃入山谷;或抛槍奔走,或誤入河中,溺死者不計其數。
後軍見前軍如此敗走,亦皆自潰,河北軍望見,也都逃奔,一時兩岸官軍俱空。
這一場好厮殺,但見: 初焉誘敵,作為散散疏疏;乍爾交鋒,故作荒荒縮縮。
一霎時 後兵擁至,轉瞬間伏兵齊起。
炮響連天,鼓聲動地。
相逢狹路,用 不着大到長槍;獨占高岡,亂抛下木頭石塊。
風能助火,頓教雙目 被煙迷;箭未傷人,卻笑一時都射盡。
眼見全軍既覆,足令大将獲 擒。
官軍既敗,哥舒翰獨與麾下百餘騎,自首陽山渡河,向西入關,餘衆奔至關外。
時已昏夜,關前原有三個極闊極深的大坑塹,以防賊人沖突的。
那時敗兵逃歸,争先入關,慌亂裡黑暗中,不覺連人帶馬,多被跌入坑塹内。
須臾之間,坑塹填滿,後來者踐之而過,如履平地。
二十萬人馬出戰,敗後得歸者,八千餘人。
崔乾傷乘勝,攻破潼關。
哥舒翰退至關西驿中,揭榜收合敗卒,欲圖再戰。
部下番将人拔歸仁心欲降賊,及聲言賊兵将至,促哥舒翰出驿上馬。
人拔歸仁言道:“主帥以二十萬衆,一戰而盡,有何顔複見天子;況又權相所疑忌,獨不見高仙芝、封常清之事乎?即請東行,以圖自全之策。
”哥舒翰道:“吾身為大将,豈肯降賊。
”便欲下馬。
歸仁叱部卒,系哥舒翰兩足于馬腹,不由分說,加鞭而行,諸将有不從者,都被纏縛。
遇賊将田乾真,引兵來接應,遂将哥舒翰等執送祿山軍前。
祿山本與哥舒翰不睦的,那時卻不記舊怨,用言勸他降順。
哥舒翰隻得降了,火拔歸仁自誇其功,大言于衆,以為哥舒翰之降,我之力也。
祿山間之大怒道:“歸仁背朝廷,逼主帥,不忠不義!”命即斬其首以示衆。
當年安祿山奏請用番将守邊,後來反叛,多得番将之力;火拔歸仁自誇是番将,故敢大言誇功,亦不想竟為祿山所殺。
正是: 反賊亦難容反賊,小人枉自為小人。
哥舒翰既降賊,祿山命為司空,逼令作書,招李光弼等來降。
光弼等皆複書切責之。
祿山知其無效,乃囚之于後院中。
後人有詩歎雲: 哥舒本名将,喪師非其罪。
權奸能制命,大帥如傀儡。
戰所不宜戰,我心先自餒。
辱身更辱國,千載有餘悔。
這一場喪師,非同小可。
此信報到京師,吃驚不小。
正是: 将軍失利邊疆上,天子驚心宮禁中。
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亦凡圖書館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