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16回 報德祠酬恩塑像 西明巷易服從夫

關燈
詩曰: 俠士不矜功,仁人豈昧德。

    置壁感負羁,範金酬少伯。

    恩深自 合肝膽镂,肯同世俗心悠悠。

    君不見報德祠宇揭夫起,報德酬恩類 如此。

     信陵君魏無忌,因妹夫平原君為秦國所圍,虧如姬竊了兵符與信陵君,率兵十萬,大破秦将蒙骛,救全趙國。

    他門客有人對信陵君道:“德有可忘者,有不可忘者:人有德于我,是不可忘;我有德于人,這不可不忘。

    ”總之,施恩的斷不可望報,受恩的斷不可忘人。

     話說王伯當乃棄隋的名公,眼空四海,他那裡看得上那黃傘下的紫衣少年,齊國遠、李如-,青天白日,放火殺人,那裡怕那個打黃傘的尊官?秦叔寶卻委身公門,知高識下,趕在兩道中間,将三友攔住道:“賢弟們不要上去,那黃傘底下,坐的少年人,就是修寺的施主。

    ”伯當道:“施主罷了,怎麼就不走?”叔寶道:“不是這等說,是個現任的官員。

    ”李如-道:“兄怎麼知道?”叔寶道:“用這兩面虎頭便牌,想是現任官員。

    今我兄弟四人走上去,與他見禮好,還是不見禮好?”伯當道:“兄講得有理。

    ”四人齊走小南道,至大雄寶殿,見許多的匠作,在那裡做工。

    叔寶叫了一聲。

    衆人近前道:“老爺們有什麼話吩咐?”叔寶道:“借問一聲,這寺院是何人修建得這等齊整?”匠人道:“是并州太原府唐國公李老爺修蓋的。

    ”叔寶道:“他留守太原,怎麼又到此間來幹此功德?”匠人道:“因仁壽元年八月十五日,李老爺奉聖恩欽賜回鄉,晚間寺内權住,窦夫人分娩了第二位世子,李爺怕穢污了清淨地土,發心布施,重新修建。

    那殿上坐着打黃傘的,就是他的郡馬,姓柴名紹,字嗣昌。

    ”叔寶心中就知是那日在臨潼山,助他那一陣,晚間到此來了。

     弟兄四人,進東角門就是方丈。

    見東邊新起一座門樓,懸紅牌書金字,寫報德祠三字,伯當道:“我們看報什麼德的?”四人齊進,見三間殿宇,居中一座神龛,高有丈餘。

    裡邊塑了一尊神道,卻是立身,戴一頂荷葉檐粉青色的範陽氈笠,着皂布海衫,蓋上黃罩甲,熟皮铤帶,挂牙牌解刀,穿黃鹿皮的戰靴。

    向前豎一面紅牌,楷書六個大金字:“恩公瓊五生位。

    ”旁邊又是幾個小字兒:“信官李淵沐手奉祀。

    ”原來當年叔寶在臨潼山,打敗假強盜時,李公問叔寶姓名,叔寶不敢通名,放馬奔潼關道上。

    李公不舍,追趕十餘裡路,叔寶隻得通名秦瓊。

    李公見叔寶搖手,聽了姓,轉不曾聽名,誤書在此,叔寶暗暗點頭:“那一年我在潞州怎麼颠沛在那樣田地,原來是李老爺折得我這樣嘴臉。

    我是個布衣,怎麼當得勳衛塑像,焚香作念。

    ”暗自感歎咨嗟。

    那三個人都看那像兒,齊國遠連那六個金字都認不得,問:“伯當兄,這可是韋馱天尊麼?”伯當笑道:“适才二山門裡面朱紅龛内,捧降魔杵,那便是韋馱。

    這個生位,其人還在,唐公曾受這人恩惠,故此建這個報德祠”衆人聽見伯當說個“在”字,都驚詫起來,看看這個像,又瞧瞧叔寶的臉。

    那個神龛左右塑着四個人,左首二人,帶一匹黃骠馬。

    右首二人,捧兩根金裝锏。

    伯當近叔寶附耳低言:“往年兄長出外遠行,就是這等打份?”叔寶暗暗搖手,叫:“賢弟低聲說,這就是我了。

    ”伯當道:“怎麼是兄?”叔寶道:“那仁壽元年,潞州相遇賢弟時,我與樊建威長安挂号出來,正是八月十五。

    唐公回鄉,到臨潼山,被盜圍殺,樊建威撺掇我向前助唐公一陣,打退強賊。

    那時我放馬就走,唐公追趕來問我姓名;我沒奈何,隻得通名秦瓊,搖手叫他不要趕,不知他怎麼倉猝時錯記瓊五,這話一些說不得。

    ”伯當笑道:“隻因他認你做瓊将軍,所以折得将軍在潞州這樣窮了。

    ”兩邊說笑,不期那柴嗣昌坐在月台下,望見四人雄赳赳的進去,不知什麼人,吩咐家将,暗暗打聽。

    家将們就随在後邊,看他舉動。

     叔寶們在同堂内說話時,外面早有人聽見,上月台來報郡馬爺:“那四位老爺裡面,有太老爺的恩人在内。

    ”柴嗣昌聽了,整衣下月台進報德祠,着地打一躬道:“那位是妻父活命的恩公?”四人答禮,伯當指着叔寶道:“此兄就是李老大人臨潼山相會的故人,姓秦名瓊,李大人當年倉猝錯記瓊五;郡馬如不信,雙锏馬匹現在在山門外面。

    ”嗣昌道:“四位傑士,料不相欺,請到方丈。

    ”命手下鋪拜氈,頂禮相拜,各問姓名。

    齊國遠、李如-,都通了實在的姓名。

    郡馬叫人山門外牽馬,搬行李到僧房中打疊。

    就吩咐擺酒,接風洗塵。

    那夜就修書差人往太原,通報唐公。

    将他兄弟四人,挽留寺内,飲酒作樂。

     倏忽數日,又是新年,接連燈節相近。

    叔寶與伯當商議道:“來日向晚,就是正月十四,進長安還要收拾表章禮物,十五日絕早進禮。

    ”伯當道:“也隻是明日早行就罷了。

    ”叔寶早晨吩咐健步,收拾鞍馬進城。

    紫嗣昌曉得他有公務,不好阻撓,隻是太原的回書不到,心内躊躇,暗想:“叔寶進長安,赉過了壽禮,徑自回去了,決不肯重到寺中來;倘嶽父有回書來請,此人去了,我前書豈不謬報?今我陪他進長安去看看燈,也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