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100回 遷西内離間父子情 遣鴻都結證隋唐事
關燈
小
中
大
國既乘肅宗病中,矯旨遷上皇于西内,恐肅宗見責,乃托張後先為奏知。
肅宗駭然道:“毋驚上皇乎?”張後奏道:“太上自安居甘露殿,并無他言。
”肅宗方沉吟疑慮間,李輔國卻率文武将校等,素眼詣禦前俯伏請罪。
肅宗暗想:“事已如此,追究亦無益。
”且礙着皇後,不便發揮。
又見輔國挾衆而來請罪,隻得倒用好言安慰道:“汝等此舉,原是防微杜漸,為社稷計。
今太上既相安,汝等可勿疑懼。
”輔國與将校都叩頭呼萬歲。
後人有詩歎雲: 父遭奴劫不加誅,好把甘言相向懦。
為見當年殺子慣,也疑今 日有他虞。
那時肅宗病體未痊,尚未往朝西内;及病小愈,即欲往朝,又被張後阻住了。
一日忽召山人李唐,入西殿見駕。
肅宗撫弄着一個小公主,因謂李唐道:“朕愛念此女,卿勿見怪。
”李唐道:“臣想太上皇之愛陛下,當亦如陛下之愛公主也。
”肅宗悚然而起,立即移駕往西内,朝見上皇。
起居畢,上皇賜宴,沒甚言語,惟有咨嗟歎息。
肅宗心中好生不安,逡巡告退。
回至宮中,張後接見,又冷言冷語了幾句。
肅宗受了些問氣,舊病複發。
上皇聞肅宗不豫,遣高力士赴寝宮問安。
肅宗聞上皇有使臣到,即命宣來。
那知張後與李輔國正怨恨高力士,要處置他,便密令守宮門的阻住,不放入宮。
遣小内侍假傳口谕,教他回去罷。
待力士轉身回步後,方傳旨宣召。
力士連忙再到宮門時,李輔國早劾奏說:“高力士奉差問疾,不候旨見駕,辄便轉回,大不敬,宜加罪斥。
”張後立逼着肅宗降旨,流高力士于巫州,不得複入西内。
一面别遣中宮,奏聞上皇。
一面着該司即日押送高力士赴巫州安置。
可憐高力士夙膺寵眷,出入宮禁,官高爵顯,榮貴了一生。
不想今日為張後、李輔國所逐。
他到巫州,屏居寂寞,還恐有不測之禍,栗栗危懼。
後至上皇晏駕之時,他聞了兇信,追念君恩,日夜痛哭,嘔血而死。
後人有詩雲: 唐李閹奴多跋扈,此奴戀主勝他人。
雖然不及張承業,忠謹還 推邁群輪。
此是後話。
後說上皇被李輔國逼遷于西内,已極不樂,又忽聞高力士被罪遠竄,不得回來侍奉,一發慘然。
自此左右使令者,都非舊人。
隻有舊女伶謝阿蠻,及舊樂工張野狐、賀懷智、李谟等三四人,還時常承應。
一日,謝阿蠻進一紅栗玉臂支,說道:“此是昔日楊貴妃娘娘所賜。
”上皇看了凄然道:“昔日我祖太宗破高麗,獲其二寶:一紫金帶,一紅玉支。
朕以紫金帶賜岐王,以紅玉支賜妃子,即是物也。
後來高麗上言本國失此二寶,風雨不時,民物枯瘁。
乞仍賜還,以為鎮國之寶器。
朕乃還其紫金帶,椎此未還。
自遭喪亂,隻道人與物已亡,不意卻在汝處。
朕今再觀,益興悲念耳!”言罷不覺涕泣。
又一日,賀懷智進言道:“臣記昔年,時當炎夏,上皇爺與岐王于水殿圍棋,令臣獨自彈琵琶于座倒,其琵琶以石為槽,(昆鳥)雞筋為弦,以鐵撥彈之。
貴妃娘娘手抱着康國所進的雪犭呙貓兒,立于上皇爺之後,耳聽琵琶,目視弈棋。
上皇爺數棋子将輸,貴妃乃放手中雪犭呙貓跳于棋局,把棋子都踏亂了,上皇爺大悅。
時臣一曲未完,忽有涼風來吹起貴妃領帶,纏在臣巾債上,良久方落。
是晚歸家,覺得滿身香氣,乃卸巾債貯錦囊中,至今香氣不散,甚為奇異。
今敢将所貯巾帻,獻上禦前。
”上皇道:“此名瑞龍腦香,外國所貢。
朕曾以少許貯于暖池内玉蓮朵中,至再幸時,香氣猶馥馥如新。
況巾帻乃絲縷潤膩之物乎?”因嗟歎道:“餘香猶在,人已無存矣!”遂凄槍不已,自此中懷耿耿。
口中常自吟雲: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
須臾舞罷寂無事,還似人 生一世中。
其時有一方士姓楊,名通幽,自稱鴻都道士,頗有道法,從蜀中雲遊至西内。
聞得上皇追念故妃,因自言有李少君之術,能緻亡靈來會。
李谟、張野狐俱素知其人,遂奏薦于上皇,召入西内。
要他作法,招引楊妃與梅妃魄魂來相見。
通幽乃于宮中結壇,焚符發檄,步罡誦咒,竭其術以緻之,竟無影響。
上皇不怪,咨嗟道:“前者張山人訪求梅妃之魂而不得,因其時梅妃實未死故也。
今二妃已薨,而芳魂不可複緻,豈真緣盡耶!”通幽奏道:“二妃必非凡品,當是仙子降生。
仙靈杏遠,既難招求,定須往訪,臣請遊神馭氣,窮幽極渺,務要尋取仙蹤回報。
”于是俯伏壇中,運出無神,乘雲起風,遊行霄漢。
隻見雲端裡有一隻白鹦鹉,殿翅飛翔,口作人言道:“尋人的這裡來。
”通幽想道:“此鳥能知人意,必是仙禽。
”遂随其所飛之處而行,早望見缥缈之中,現出一所宮殿,那鹦鹉飛入宮殿中去了。
看那宮殿時,但見: 瑤台如畫,瓊閣淩空。
棟際雲生,恍似香煙霭霭;簾前霞映,渾 疑寶氣騰騰。
果然上出重霄,真乃下臨無地。
景像必非蜃樓海市, 規模無異蓬島瀛洲。
通幽來至宮門,見有金字玉匾,大書蕊珠宮三字。
通幽不敢擅入,正徘徊間,忽見二仙女從内而出。
一穿繡衣,手執如意,一穿素衣,手執拂子。
那繡衣女子,把手中如意指着通幽道:“下界生魂,何由來此?”通幽稽首道:“下界道士,奉唐王命,訪求故妃魂魄,适逢靈禽引路,來至此間
肅宗駭然道:“毋驚上皇乎?”張後奏道:“太上自安居甘露殿,并無他言。
”肅宗方沉吟疑慮間,李輔國卻率文武将校等,素眼詣禦前俯伏請罪。
肅宗暗想:“事已如此,追究亦無益。
”且礙着皇後,不便發揮。
又見輔國挾衆而來請罪,隻得倒用好言安慰道:“汝等此舉,原是防微杜漸,為社稷計。
今太上既相安,汝等可勿疑懼。
”輔國與将校都叩頭呼萬歲。
後人有詩歎雲: 父遭奴劫不加誅,好把甘言相向懦。
為見當年殺子慣,也疑今 日有他虞。
那時肅宗病體未痊,尚未往朝西内;及病小愈,即欲往朝,又被張後阻住了。
一日忽召山人李唐,入西殿見駕。
肅宗撫弄着一個小公主,因謂李唐道:“朕愛念此女,卿勿見怪。
”李唐道:“臣想太上皇之愛陛下,當亦如陛下之愛公主也。
”肅宗悚然而起,立即移駕往西内,朝見上皇。
起居畢,上皇賜宴,沒甚言語,惟有咨嗟歎息。
肅宗心中好生不安,逡巡告退。
回至宮中,張後接見,又冷言冷語了幾句。
肅宗受了些問氣,舊病複發。
上皇聞肅宗不豫,遣高力士赴寝宮問安。
肅宗聞上皇有使臣到,即命宣來。
那知張後與李輔國正怨恨高力士,要處置他,便密令守宮門的阻住,不放入宮。
遣小内侍假傳口谕,教他回去罷。
待力士轉身回步後,方傳旨宣召。
力士連忙再到宮門時,李輔國早劾奏說:“高力士奉差問疾,不候旨見駕,辄便轉回,大不敬,宜加罪斥。
”張後立逼着肅宗降旨,流高力士于巫州,不得複入西内。
一面别遣中宮,奏聞上皇。
一面着該司即日押送高力士赴巫州安置。
可憐高力士夙膺寵眷,出入宮禁,官高爵顯,榮貴了一生。
不想今日為張後、李輔國所逐。
他到巫州,屏居寂寞,還恐有不測之禍,栗栗危懼。
後至上皇晏駕之時,他聞了兇信,追念君恩,日夜痛哭,嘔血而死。
後人有詩雲: 唐李閹奴多跋扈,此奴戀主勝他人。
雖然不及張承業,忠謹還 推邁群輪。
此是後話。
後說上皇被李輔國逼遷于西内,已極不樂,又忽聞高力士被罪遠竄,不得回來侍奉,一發慘然。
自此左右使令者,都非舊人。
隻有舊女伶謝阿蠻,及舊樂工張野狐、賀懷智、李谟等三四人,還時常承應。
一日,謝阿蠻進一紅栗玉臂支,說道:“此是昔日楊貴妃娘娘所賜。
”上皇看了凄然道:“昔日我祖太宗破高麗,獲其二寶:一紫金帶,一紅玉支。
朕以紫金帶賜岐王,以紅玉支賜妃子,即是物也。
後來高麗上言本國失此二寶,風雨不時,民物枯瘁。
乞仍賜還,以為鎮國之寶器。
朕乃還其紫金帶,椎此未還。
自遭喪亂,隻道人與物已亡,不意卻在汝處。
朕今再觀,益興悲念耳!”言罷不覺涕泣。
又一日,賀懷智進言道:“臣記昔年,時當炎夏,上皇爺與岐王于水殿圍棋,令臣獨自彈琵琶于座倒,其琵琶以石為槽,(昆鳥)雞筋為弦,以鐵撥彈之。
貴妃娘娘手抱着康國所進的雪犭呙貓兒,立于上皇爺之後,耳聽琵琶,目視弈棋。
上皇爺數棋子将輸,貴妃乃放手中雪犭呙貓跳于棋局,把棋子都踏亂了,上皇爺大悅。
時臣一曲未完,忽有涼風來吹起貴妃領帶,纏在臣巾債上,良久方落。
是晚歸家,覺得滿身香氣,乃卸巾債貯錦囊中,至今香氣不散,甚為奇異。
今敢将所貯巾帻,獻上禦前。
”上皇道:“此名瑞龍腦香,外國所貢。
朕曾以少許貯于暖池内玉蓮朵中,至再幸時,香氣猶馥馥如新。
況巾帻乃絲縷潤膩之物乎?”因嗟歎道:“餘香猶在,人已無存矣!”遂凄槍不已,自此中懷耿耿。
口中常自吟雲: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
須臾舞罷寂無事,還似人 生一世中。
其時有一方士姓楊,名通幽,自稱鴻都道士,頗有道法,從蜀中雲遊至西内。
聞得上皇追念故妃,因自言有李少君之術,能緻亡靈來會。
李谟、張野狐俱素知其人,遂奏薦于上皇,召入西内。
要他作法,招引楊妃與梅妃魄魂來相見。
通幽乃于宮中結壇,焚符發檄,步罡誦咒,竭其術以緻之,竟無影響。
上皇不怪,咨嗟道:“前者張山人訪求梅妃之魂而不得,因其時梅妃實未死故也。
今二妃已薨,而芳魂不可複緻,豈真緣盡耶!”通幽奏道:“二妃必非凡品,當是仙子降生。
仙靈杏遠,既難招求,定須往訪,臣請遊神馭氣,窮幽極渺,務要尋取仙蹤回報。
”于是俯伏壇中,運出無神,乘雲起風,遊行霄漢。
隻見雲端裡有一隻白鹦鹉,殿翅飛翔,口作人言道:“尋人的這裡來。
”通幽想道:“此鳥能知人意,必是仙禽。
”遂随其所飛之處而行,早望見缥缈之中,現出一所宮殿,那鹦鹉飛入宮殿中去了。
看那宮殿時,但見: 瑤台如畫,瓊閣淩空。
棟際雲生,恍似香煙霭霭;簾前霞映,渾 疑寶氣騰騰。
果然上出重霄,真乃下臨無地。
景像必非蜃樓海市, 規模無異蓬島瀛洲。
通幽來至宮門,見有金字玉匾,大書蕊珠宮三字。
通幽不敢擅入,正徘徊間,忽見二仙女從内而出。
一穿繡衣,手執如意,一穿素衣,手執拂子。
那繡衣女子,把手中如意指着通幽道:“下界生魂,何由來此?”通幽稽首道:“下界道士,奉唐王命,訪求故妃魂魄,适逢靈禽引路,來至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