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90回 矢忠貞顔真卿起義 遭妒忌哥舒翰喪師

關燈
詞曰: 由來世亂見忠臣,矢志掃妖氛。

    甚羨一門雙義,笑他諸郡無 人。

    專征大将,待時而動,可建奇勳。

    隻為一封丹诏,頓教喪 卻三軍。

     調寄“朝中措” 從來忠臣義士,當太平之時,人都不見得他的忠義,及禍亂即起,平時居位享祿,作威倚勢,搖唇鼓舌的這一班人,到那時無不從風而靡。

    隻有一二忠義之士,矢丹心,冒白刃,以身殉之,百折不回。

    而今而後,上自君王,下至臣庶,都聞其名而敬服之,稱歎之不已,以為此真是有忠肝義膽的人。

    然要之非忠臣義士之初心也。

    他的本懷,原隻指望君王有道,朝野無虞,明良遇合,身名俱泰,不至有捐軀殉難之事為妙。

    若必到時窮世亂,使人共見其忠義,又豈國家之幸哉!至國家既不幸禍患,不得已而命将出師,那大将以一身為國家安危所系,自必相度時勢,可進則進,不可進則暫止,其舉動自合機宜。

    阃以外,當聽将軍制之。

    奈何惑于權貴疑忌之言,遙度懸揣,生逼他出兵進戰,以緻堕敵人之計中,喪師敗績,害他不得為忠臣義士,真可歎息痛恨,槍天呼地而不已也! 卻說玄宗天子複召秦國模、秦國桢仍以原官起用,二人入朝面君。

    謝恩畢後,玄宗溫言撫慰一番,即問二人讨賊之策。

    兄弟二人以次陳言,大約以用兵宜慎,任将直專為對。

    正議論間,支部官啟奏說:“前者睢陽太守員缺,逆賊安祿山乘間僞進其黨張通悟為睢陽太守,随被單父尉賈贲率吏民斬擊之,今宜即選新官前去接任。

    特推朝臣數員,恭候聖旨選用。

    ”秦國模奏道:“睢陽為江淮之保障,今當賊氛擾亂之後,太守一官,非尋常之人所能勝任,宜勿拘資格擢用。

    以臣所知,前高要尉許遠,既有志躁,更饒才略,堪充此職,伏乞聖裁。

    ”玄宗聽說準奏,即谕吏部以許遠為睢陽太守。

    又問:“二卿,亦知今日可稱良将者為誰人?”秦國桢奏道:“自古雲:天下危,注意帥。

    今陛下所用之将,如封常清、高仙芝之輩,雖亦娴于軍旅之事,未必便稱良将。

    昔年翰林學士李白,曾上疏奏待罪邊将郭子儀,足備幹城之選,腹心之奇,陛下因特原其所犯之罪,許以立功自效。

    郭子儀屢立戰功,主帥哥舒翰表薦,已曆官至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太守,此真将才也。

    李白之言不謬。

    ”玄宗點頭道是,因又問:“哥舒翰将才何如?”秦國模奏道:“哥舒翰素有威名,隻嫌用法太峻,不恤士卒。

    朝廷若專任此,聽其便宜行事,當亦不負所委托。

    但近聞其抱病不治事。

    ”玄宗道:“彼自能為我力疾辦事。

    ”遂降旨即升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又命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

    哥舒翰上奏告病,玄宗不準所告,令将兵十萬,防禦安祿山。

    那時,安祿山既陷靈昌及陳留,聲勢益張,并攻破荥陽,直逼東京。

    封常清屯兵武牢以拒之,無奈部下新募的官軍,都是市井白徒,不習戰陣,見賊兵勢猛,先自惶懼。

    安祿山特以鐵騎沖來,官軍不能抵當,大敗而走。

    正是: 早知今日取勝難,追悔當初出大言。

     當下封常清收合餘衆,再與厮殺,又複大敗,賊兵乘勢奮擊,遂陷東京。

    河南尹達奚-,出城投降。

    獨留守李忄登、中丞盧奕、采訪判官蔣清,不肯投降。

    城破之日,穿朝服坐于堂上,安祿山使人擒至軍前,三人同聲罵賊,一時三人都被殺。

    封常清收聚敗殘兵馬,西走陝州。

    時高仙芝屯兵于陝,封常清往見之,涕泣而言道:“在下連日血戰,賊鋒銳不可當。

    竊計潼關兵少,倘賊沖突入關,則長安危矣!不如引屯陝之兵,先據潼關以拒賊。

    ”高仙芝從其言,即與封常清引兵退守潼關,修完守備。

    賊兵果然複至,不得入而退,這也算是二人守禦之功了。

    誰知那監軍宦官邊令誠,常有所幹求于仙芝,不遂其欲,心中懷恨。

    又怪封常清時時無所饋獻,遂密硫劾奏封常清,以賊搖衆,未見先奔;高仙芝輕棄陝地數千裡,又私減軍糧,以入己囊,大負朝廷委任之意。

    玄宗聽信其言,勃然震怒,即賜令誠密敕,使即軍中斬此二人。

    令誠乃佯托他事,請二人面議;二人既至,未及叙禮,邊令誠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