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99回 赦反側君念臣恩 了前緣人同花謝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天王明聖,臣罪當誅。
恩流法外,全生更矜死,賴宮中推愛。
豈意官中人漸憊,看梅花飄零。
無奈佳人與同謝,歎芳魂何 在? 調寄“憶少年” 古人雲: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又雲:移孝可以作忠。
夫事親則守身為大,發膚不敢有傷;事君則緻身為先,性命亦所不顧。
二者極似不同,而其理要無或異。
故不孝者,自然不忠,而盡忠者,即為盡孝。
古者尚有其父不能為忠臣,其子幹父之蠱,以蓋前愆者。
況忝為名臣之子,世受國恩,乃臨難不思殉節,竟甘心降賊,堕家聲于國憲。
國之叛臣,即家之賊子,不忠便是不孝,罪不容誅,雖天子思想其父,曲全其命,然遺臭無窮,雖生猶死了。
倒不如那失恩的妃子,不負君思,患難之際,恐被污辱,矢志捐軀,卻得仙人救援,死而複生,安享後福,吉祥命終,足使後人傳為佳話。
卻說上皇正與梅妃閑話,内侍奏言:“皇帝有表章奏到。
”上皇看時,卻為處分從賊官員事。
肅宗初回西京時,朝議便欲将此輩正法,同平章事李岘奏道:“前者賊陷西京,上皇倉猝出狩,朝廷未知車駕何在,各自逃生。
不及逃者,遂至失身于賊,此與守土之臣,甘心降賊者不同,今一概以叛法處死,似乖仁恕之道。
且河北未平,群臣陷于賊中者尚多,若盡誅西京之陷賊者,是堅彼附賊之心了。
”肅宗準奏,诏諸從賊者,始從寬典,後因法司屢請正叛臣之罪,以昭國法。
上皇亦雲,叛臣不可輕宥,肅宗乃命分六等議處。
法司議得達奚-等一十八人應斬,家眷人口沒官;陳希烈等七人,應勒令自盡;其餘或流或貶或杖,分别拟罪具表。
肅宗俱依所議,隻于新犯中欲特赦二人:那二人即故相燕國公張說之子原任刑部尚書張均、太常卿驸馬都尉張(土自)。
你道肅宗為何欲赦此二人?隻因昔日上皇為太子時,太平公主心懷妒嫉,朝夕伺察東宮過失纖微之事,俱上聞于睿宗,即宮中左右近習之人,亦都依附太平公主,陰為之耳目。
其時肅宗尚未生,其母楊妃,本是東宮良媛,偶被幸禦,身遂懷孕,私心竊喜,告知上皇。
那時上皇正在危疑之際,想道:“這件事,若使太平公主聞之,又要把來當做一樁話柄,說我内多劈寵,在父皇面上讒谮,不如以藥下其胎罷,隻可惜其胎不知是男是女。
”左思右想,無可與商者。
時張說為侍講官,得出入東宮,乃以此意密與商議,張說道:“龍種豈可輕動?”上皇道:“我年方少,不患子嗣不廣,何苦因宮人一胎,滋忌者之謗言。
吾意已決,即欲覓堕胎藥,卻不可使問于左右,先生幸為我圖之。
”張說隻得應諾,回家自思:“良媛懷胎,若還生子,非帝即王,今日輕易堕胎,豈不可惜,且日後定然追悔。
但若不如此,讒謗固所不免。
太子已決意欲堕,難與強争,他托我覓藥,我今聽之天數,取藥二劑,一安胎,一堕胎,送與太子,隻說都是堕胎藥,任他取用那一副,若到吃了那安胎藥,即是天數不該絕,我便用好言勸止了。
”至次日,密袖二藥,入宮獻上道:“此皆下胎妙藥,任憑取用一副。
”上皇大喜,是夜盡屏左右,置藥爐于寝室,随手取一劑來,親自煎煮好了,手持與楊氏,谕以苦情,溫言勸飲。
楊氏好生不忍,卻不敢違太子命,隻得涕泣而飲之。
上皇看了飲了,隻道其胎即堕,不意腹中全無發動,竟沉沉穩穩的,直睡至天明;原來到吃了那劑安胎藥了。
上皇心甚疑怪,那日因侍睿宗内宴,未與張說相見。
至夜回東宮,仍屏去左右,密置爐火,再親自煎起那一劑藥來,要與楊氏吃。
正煎個九分,忽然神思困倦,坐在椅上打盹。
恍惚之間,見屋宇邊紅光閃閃,紅光中現出一尊神道,怎生模樣? 赤面美髯,蠶眉鳳眼。
身長約一丈,披一領錦繡綠羅袍。
腰大 可十圍,束一條玲珑白玉帶。
神威凜凜,法貌堂堂。
疑是大漢壽亭 侯,宛如三界伏魔帝。
那神道繞着火爐走了一轉,忽然不見。
上皇驚醒,忽起身看時,隻見藥铛已傾翻,爐中炭火已盡熄,大為駭異。
次日張說入見,告以夜來之事,且命更為覓藥。
張說再拜稱賀,因進言道:“此乃神護龍種也!臣原說龍種不宜輕堕,隻恐重違殿下之意,故欲決之于天命。
前所進二藥,其一實系安胎之藥,即前宵所眼者是也。
臣意二者之中,任取其一。
其間自有天命,今既欲堕而反安,再欲堕則神靈護之,天意可知矣!殿下雖憂讒畏譏,其如天意何。
腹中所懷,必非尋常輪匹,還須調護為是。
”上皇從其言,遂息了堕胎之念,且密谕楊氏,善自保重。
楊氏心中常想吃些酸物,上皇不欲索之于外,私與張說言之。
張說常于進講時,密柏青梅木瓜以獻,且喜胎氣平穩,未幾睿宗禅位。
至明年,太平公主以謀逆賜死,宮闱平靜,恰好肅宗誕生。
幼時便英異不凡,及長,出見諸大臣,張說謂其貌類太宗,因此上皇屬意,初封忠王,及太子瑛被廢,遂立為太子。
正是: 調元護本自胎中,欲堕還留最有功。
又道儀容渾類祖,暗教王 子代東宮。
張說因此于開元年間,極被寵遇。
肅宗即位時,楊氏
恩流法外,全生更矜死,賴宮中推愛。
豈意官中人漸憊,看梅花飄零。
無奈佳人與同謝,歎芳魂何 在? 調寄“憶少年” 古人雲: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又雲:移孝可以作忠。
夫事親則守身為大,發膚不敢有傷;事君則緻身為先,性命亦所不顧。
二者極似不同,而其理要無或異。
故不孝者,自然不忠,而盡忠者,即為盡孝。
古者尚有其父不能為忠臣,其子幹父之蠱,以蓋前愆者。
況忝為名臣之子,世受國恩,乃臨難不思殉節,竟甘心降賊,堕家聲于國憲。
國之叛臣,即家之賊子,不忠便是不孝,罪不容誅,雖天子思想其父,曲全其命,然遺臭無窮,雖生猶死了。
倒不如那失恩的妃子,不負君思,患難之際,恐被污辱,矢志捐軀,卻得仙人救援,死而複生,安享後福,吉祥命終,足使後人傳為佳話。
卻說上皇正與梅妃閑話,内侍奏言:“皇帝有表章奏到。
”上皇看時,卻為處分從賊官員事。
肅宗初回西京時,朝議便欲将此輩正法,同平章事李岘奏道:“前者賊陷西京,上皇倉猝出狩,朝廷未知車駕何在,各自逃生。
不及逃者,遂至失身于賊,此與守土之臣,甘心降賊者不同,今一概以叛法處死,似乖仁恕之道。
且河北未平,群臣陷于賊中者尚多,若盡誅西京之陷賊者,是堅彼附賊之心了。
”肅宗準奏,诏諸從賊者,始從寬典,後因法司屢請正叛臣之罪,以昭國法。
上皇亦雲,叛臣不可輕宥,肅宗乃命分六等議處。
法司議得達奚-等一十八人應斬,家眷人口沒官;陳希烈等七人,應勒令自盡;其餘或流或貶或杖,分别拟罪具表。
肅宗俱依所議,隻于新犯中欲特赦二人:那二人即故相燕國公張說之子原任刑部尚書張均、太常卿驸馬都尉張(土自)。
你道肅宗為何欲赦此二人?隻因昔日上皇為太子時,太平公主心懷妒嫉,朝夕伺察東宮過失纖微之事,俱上聞于睿宗,即宮中左右近習之人,亦都依附太平公主,陰為之耳目。
其時肅宗尚未生,其母楊妃,本是東宮良媛,偶被幸禦,身遂懷孕,私心竊喜,告知上皇。
那時上皇正在危疑之際,想道:“這件事,若使太平公主聞之,又要把來當做一樁話柄,說我内多劈寵,在父皇面上讒谮,不如以藥下其胎罷,隻可惜其胎不知是男是女。
”左思右想,無可與商者。
時張說為侍講官,得出入東宮,乃以此意密與商議,張說道:“龍種豈可輕動?”上皇道:“我年方少,不患子嗣不廣,何苦因宮人一胎,滋忌者之謗言。
吾意已決,即欲覓堕胎藥,卻不可使問于左右,先生幸為我圖之。
”張說隻得應諾,回家自思:“良媛懷胎,若還生子,非帝即王,今日輕易堕胎,豈不可惜,且日後定然追悔。
但若不如此,讒謗固所不免。
太子已決意欲堕,難與強争,他托我覓藥,我今聽之天數,取藥二劑,一安胎,一堕胎,送與太子,隻說都是堕胎藥,任他取用那一副,若到吃了那安胎藥,即是天數不該絕,我便用好言勸止了。
”至次日,密袖二藥,入宮獻上道:“此皆下胎妙藥,任憑取用一副。
”上皇大喜,是夜盡屏左右,置藥爐于寝室,随手取一劑來,親自煎煮好了,手持與楊氏,谕以苦情,溫言勸飲。
楊氏好生不忍,卻不敢違太子命,隻得涕泣而飲之。
上皇看了飲了,隻道其胎即堕,不意腹中全無發動,竟沉沉穩穩的,直睡至天明;原來到吃了那劑安胎藥了。
上皇心甚疑怪,那日因侍睿宗内宴,未與張說相見。
至夜回東宮,仍屏去左右,密置爐火,再親自煎起那一劑藥來,要與楊氏吃。
正煎個九分,忽然神思困倦,坐在椅上打盹。
恍惚之間,見屋宇邊紅光閃閃,紅光中現出一尊神道,怎生模樣? 赤面美髯,蠶眉鳳眼。
身長約一丈,披一領錦繡綠羅袍。
腰大 可十圍,束一條玲珑白玉帶。
神威凜凜,法貌堂堂。
疑是大漢壽亭 侯,宛如三界伏魔帝。
那神道繞着火爐走了一轉,忽然不見。
上皇驚醒,忽起身看時,隻見藥铛已傾翻,爐中炭火已盡熄,大為駭異。
次日張說入見,告以夜來之事,且命更為覓藥。
張說再拜稱賀,因進言道:“此乃神護龍種也!臣原說龍種不宜輕堕,隻恐重違殿下之意,故欲決之于天命。
前所進二藥,其一實系安胎之藥,即前宵所眼者是也。
臣意二者之中,任取其一。
其間自有天命,今既欲堕而反安,再欲堕則神靈護之,天意可知矣!殿下雖憂讒畏譏,其如天意何。
腹中所懷,必非尋常輪匹,還須調護為是。
”上皇從其言,遂息了堕胎之念,且密谕楊氏,善自保重。
楊氏心中常想吃些酸物,上皇不欲索之于外,私與張說言之。
張說常于進講時,密柏青梅木瓜以獻,且喜胎氣平穩,未幾睿宗禅位。
至明年,太平公主以謀逆賜死,宮闱平靜,恰好肅宗誕生。
幼時便英異不凡,及長,出見諸大臣,張說謂其貌類太宗,因此上皇屬意,初封忠王,及太子瑛被廢,遂立為太子。
正是: 調元護本自胎中,欲堕還留最有功。
又道儀容渾類祖,暗教王 子代東宮。
張說因此于開元年間,極被寵遇。
肅宗即位時,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