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97回 達奚女鐘情續舊好 采蘋妃全軀返故宮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緣未了,慢說離多歡會少,此日重逢巧。
已判珠沉玉碎, 還幸韬光斂耀。
笑彼名花難自保,原讓寒梅老。
調寄“長命女” 大凡人情,莫不惡離而喜合,而于男女之間為尤甚。
然從來事勢靡常,不能有合而無離,但或一離而不複合,或暫離而即合,或久離而仍合,甚或有生離而認作死别,到後來離者忽合,猶如死者複生,此固自有天意,然于此即可以驗人情,觀躁守。
彼牆花路草,尚且鐘情不舍,到底得合,況貴為妃嫔者乎!使當患難之際,果不免于殒身,誠可悲可恨,若還幸得保全此軀,重侍故主,豈不更妙。
且見得那恃寵驕妒的平時不肯讓人,臨難不能自保。
不若那遭護奪寵的,平時受盡凄涼,到今日卻原是他在帝左右,真乃快心之事。
話說肅宗聞東京捷報,即遣太子太師韋見素入蜀奏聞上皇,複請回銮。
随後又遣翰林學士秦國模、秦國桢前往迎駕。
秦國桢奏言東京新複,亦當特遣朝臣赍诏到彼,褒賞将士,慰安百姓。
肅宗準其所奏,乃仍命中使啖廷瑤與秦國模赴蜀,迎接上皇。
改命秦國桢以翰林學士,充東京宣慰使。
又命武部員外郎羅采為之副,一同赍诏往東京,即日起行。
那羅采乃故将羅成的後裔,與秦國桢原系中表舊戚,二人作伴同行,且自說得着。
羅采對國桢說道:“當初先高祖武毅公有兩位夫人,一窦氏一花氏,各生一子,弟乃花氏所生一子一支的子孫。
那窦氏所生一支,傳至先叔祖沒有兒子,隻生一女,小名素姑,遠嫁河南蘭陽縣白刺史家,無子而早寡,守志不再醮,性喜的是修真學道。
得遇仙師羅公遠,說與我羅氏是同宗,因敬素姑是個節婦,贈與丹藥一粒,服之卻病延年,今已六十餘歲,向在本地白雲山中一個修真觀中焚修。
彼處男女都敬信他。
自東京亂後,不見有書信來,我今此去,公事之暇,當往候之。
”國桢道:“他是兄的姑娘,就是小弟的表姑娘了。
弟亦聞其寡居守節,卻不知又有修逍遇仙的奇事,明日到那裡與兄同往一候便了。
”當下馳驿趱行。
不則一日,來到東京,各官迎接诏書,入城宣讀。
诏略雲: 西京捷後,随克東京,且見将帥善謀,士卒用命,國家再造,皆 卿等之力也。
已經表奏上皇,當即論功行賞,所有士庶,宜加撫慰, 其未下川郡,還宜速為收複。
城下之日,府庫錢糧,即以其半犒軍, 毋得蚤擾百姓。
又訪有汲郡隐士甄濟,及國子司業蘇源明,向在東 京,俱能不為賊所屈,志節可嘉。
其以濟為秘書郎,源明為考功郎 知制诰,即着來京供職。
其降賊官員達奚-等三百餘人。
都着解 至西京議處。
原來那甄濟,為人極方正,安祿山未反之時,因聞其名,欲聘為書記。
甄濟知祿山有異志,詐稱瘋疾,杜門不出。
及祿山反,遣使者與行刑武士二人,封刀往召之,甄濟引頸就刀,不發一語。
使者乃以真病複命,因得幸免。
那蘇源明原籍河南,罷官家居。
祿山造反之時,欲授以顯爵,源明以笃疾堅辭,不受僞命。
肅宗向聞此二人甚有志節,故今诏中及之。
當時軍民人等問诏,歡呼萬歲,不在話下。
且說秦國桢與羅采宣谕既畢,退就公館。
安歇了兩日,即便相約同往訪候羅氏素姑。
遂起身至蘭陽縣,且就館驿歇下。
至次日,二人各備下一分禮物,換了便服,屏去驺從,隻帶幾個家人,騎着馬來至白雲山前,詢問土人。
果然山中深僻處,有一修真觀,名曰小蓬瀛,觀中有個老節婦,在内修行,人都稱他為白仙姑。
土人說道:“這仙姑年雖已老,卻等閑不輕見人,近來一發不容閑雜人到他觀裡去。
二位客官要去見他,隻恐未必。
”羅采道:“他是我家姑娘,必不見拒。
”遂與國桢及家人們策馬入山,穿同越嶺,直至觀前下馬。
見觀門掩閉,家人輕輕叩了三下,走出一個白發老婆婆來,開門迎住,說道:“客官何來?我們觀主年老多病,閉關靜養,有失迎接,請回步罷!”羅采道:“我非别客,煩你通報一聲,說我姓羅名采,住居長安,是觀主的侄兒,特來奉候姑娘,一定要拜見的。
”那婆婆聽說是觀主的親戚,不敢峻拒,隻得讓他們步入。
觀中的景像,果然十分幽雅。
有“西江月”詞兒為證。
道是: 爐内香煙馥郁,座間神像端凝。
懸來匾額小蓬瀛;委實非同人
已判珠沉玉碎, 還幸韬光斂耀。
笑彼名花難自保,原讓寒梅老。
調寄“長命女” 大凡人情,莫不惡離而喜合,而于男女之間為尤甚。
然從來事勢靡常,不能有合而無離,但或一離而不複合,或暫離而即合,或久離而仍合,甚或有生離而認作死别,到後來離者忽合,猶如死者複生,此固自有天意,然于此即可以驗人情,觀躁守。
彼牆花路草,尚且鐘情不舍,到底得合,況貴為妃嫔者乎!使當患難之際,果不免于殒身,誠可悲可恨,若還幸得保全此軀,重侍故主,豈不更妙。
且見得那恃寵驕妒的平時不肯讓人,臨難不能自保。
不若那遭護奪寵的,平時受盡凄涼,到今日卻原是他在帝左右,真乃快心之事。
話說肅宗聞東京捷報,即遣太子太師韋見素入蜀奏聞上皇,複請回銮。
随後又遣翰林學士秦國模、秦國桢前往迎駕。
秦國桢奏言東京新複,亦當特遣朝臣赍诏到彼,褒賞将士,慰安百姓。
肅宗準其所奏,乃仍命中使啖廷瑤與秦國模赴蜀,迎接上皇。
改命秦國桢以翰林學士,充東京宣慰使。
又命武部員外郎羅采為之副,一同赍诏往東京,即日起行。
那羅采乃故将羅成的後裔,與秦國桢原系中表舊戚,二人作伴同行,且自說得着。
羅采對國桢說道:“當初先高祖武毅公有兩位夫人,一窦氏一花氏,各生一子,弟乃花氏所生一子一支的子孫。
那窦氏所生一支,傳至先叔祖沒有兒子,隻生一女,小名素姑,遠嫁河南蘭陽縣白刺史家,無子而早寡,守志不再醮,性喜的是修真學道。
得遇仙師羅公遠,說與我羅氏是同宗,因敬素姑是個節婦,贈與丹藥一粒,服之卻病延年,今已六十餘歲,向在本地白雲山中一個修真觀中焚修。
彼處男女都敬信他。
自東京亂後,不見有書信來,我今此去,公事之暇,當往候之。
”國桢道:“他是兄的姑娘,就是小弟的表姑娘了。
弟亦聞其寡居守節,卻不知又有修逍遇仙的奇事,明日到那裡與兄同往一候便了。
”當下馳驿趱行。
不則一日,來到東京,各官迎接诏書,入城宣讀。
诏略雲: 西京捷後,随克東京,且見将帥善謀,士卒用命,國家再造,皆 卿等之力也。
已經表奏上皇,當即論功行賞,所有士庶,宜加撫慰, 其未下川郡,還宜速為收複。
城下之日,府庫錢糧,即以其半犒軍, 毋得蚤擾百姓。
又訪有汲郡隐士甄濟,及國子司業蘇源明,向在東 京,俱能不為賊所屈,志節可嘉。
其以濟為秘書郎,源明為考功郎 知制诰,即着來京供職。
其降賊官員達奚-等三百餘人。
都着解 至西京議處。
原來那甄濟,為人極方正,安祿山未反之時,因聞其名,欲聘為書記。
甄濟知祿山有異志,詐稱瘋疾,杜門不出。
及祿山反,遣使者與行刑武士二人,封刀往召之,甄濟引頸就刀,不發一語。
使者乃以真病複命,因得幸免。
那蘇源明原籍河南,罷官家居。
祿山造反之時,欲授以顯爵,源明以笃疾堅辭,不受僞命。
肅宗向聞此二人甚有志節,故今诏中及之。
當時軍民人等問诏,歡呼萬歲,不在話下。
且說秦國桢與羅采宣谕既畢,退就公館。
安歇了兩日,即便相約同往訪候羅氏素姑。
遂起身至蘭陽縣,且就館驿歇下。
至次日,二人各備下一分禮物,換了便服,屏去驺從,隻帶幾個家人,騎着馬來至白雲山前,詢問土人。
果然山中深僻處,有一修真觀,名曰小蓬瀛,觀中有個老節婦,在内修行,人都稱他為白仙姑。
土人說道:“這仙姑年雖已老,卻等閑不輕見人,近來一發不容閑雜人到他觀裡去。
二位客官要去見他,隻恐未必。
”羅采道:“他是我家姑娘,必不見拒。
”遂與國桢及家人們策馬入山,穿同越嶺,直至觀前下馬。
見觀門掩閉,家人輕輕叩了三下,走出一個白發老婆婆來,開門迎住,說道:“客官何來?我們觀主年老多病,閉關靜養,有失迎接,請回步罷!”羅采道:“我非别客,煩你通報一聲,說我姓羅名采,住居長安,是觀主的侄兒,特來奉候姑娘,一定要拜見的。
”那婆婆聽說是觀主的親戚,不敢峻拒,隻得讓他們步入。
觀中的景像,果然十分幽雅。
有“西江月”詞兒為證。
道是: 爐内香煙馥郁,座間神像端凝。
懸來匾額小蓬瀛;委實非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