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 第99回 赦反側君念臣恩 了前緣人同花謝
關燈
小
中
大
已薨,追尊為元獻皇後。
他平日曾把懷胎時的事,說與肅宗知道,肅宗極感張說之恩。
張家二子張均、張(土自),肅宗自幼和他嬉遊飲食,似同胞兄弟一般。
張說亡後,二子俱為顯官,張(土自)又贅公主為驸馬,恩榮無比。
不意以從逆得罪當斬,肅宗不忘舊恩,欲赦其罪。
卻因上皇曾有叛臣不可輕宥之谕,今著特赦此二人,不敢不表奏上皇。
隻道上皇亦必念舊,免其一死。
不道上皇覽表,即批旨道: 張均、張(土自)世受國恩,乃喪心從賊,此朝廷之叛臣,即張說之逆子,罪不容囗。
餘老矣,不欲更聞朝政,但誅叛懲逆,國法所重,即來請命,難以徇情,宜照法司所拟行。
你道上皇因何不肯赦此二人?當日車駕西狩,行至鹹陽地方,上皇顧問高力士道:“朕今此行,朝臣尚多未知,從行者甚少,汝試猜這朝臣中誰先來,誰不來?”力士道:“苟非懷二心者,必無不來之理。
竊意侍郎房-,外人俱以為可作宰相,卻未蒙朝廷大用,他又常為安祿山所薦,今恐或不來。
尚書張均、驸馬張(土自),受恩最深,且系國戚,是必先來。
”上皇搖首微笑道:“事未可知也。
”有駕至普安,房-奔赴行在見駕。
上皇首問:“張均、張(土自)可見否?”房-道:“臣欲約與俱來,彼遲疑不決,微窺其意,似有所蓄而不能言者。
”上皇顧謂高力士道:“朕固知此二奴貪而無義也。
”力士道:“偏是受恩者竟懷二心,此誠人所不及料。
”自此上皇常痛罵此二人,今日怎肯赦他!肅宗得旨,心甚不安,即親至興慶宮,朝見上皇,面奏道:“臣非敢徇情壞法,但臣向非張說,安有今日?故不忍不曲宥其子,伏乞父皇法外推恩。
”上皇猶未許,梅妃在旁進言道:“若張家二子俱伏法,燕國公幾将不祀,甚為可傷。
況張(土自)系驸馬,或可邀議親之典。
”肅宗再三懇請,上皇道:“吾看汝面,姑寬赦張(土自)便了。
張均這奴,我聞其引賊搜宮,破壞吾家,決不可活。
”肅宗不敢再奏,謝恩而退。
上皇即日乃下诰雲: 張均、張(土自),本應俱斬,今從皇帝意,止将張均正法,張(土自)姑免死。
長流嶺南。
達奚-于逆賊安祿山奏請獻馬之時,曾有密表谏阻,今 止斬其身,其家免入官,餘俱依所拟。
诰下,法司遵法施行,張均遂與達奚-等衆犯,同日俱斬于市。
正是: 昔日死姚崇,曾算生張說;今日死張說,難顧生張均。
當初張說建造居住的宅第,其時有個善觀風水的僧人,名喚法泓,來看了這所第宅的規模,說道:“此宅甚佳,富貴連綿不絕,但切勿于西北隅上取土。
”張說當時卻不把這句話放在意裡,竟不曾吩咐家人。
數日後,法泓複來,驚訝道:“宅中氣候,何忽蕭條,必有取土于西北隅者!”急往看時,果因衆工人在彼取土,掘成三四個大坑,俱深數尺,張說急命衆工人以土填之,法泓道:“客上無氣。
”因歎息不已,私對人說道:“張公富貴止及身而已,二十年後,其郎君輩恐有不得令終者。
”至是其言果驗。
後人有詩雲: 非因取土便成災,數合兇災故取土。
蔔宅何須泥風水,宅心正 直吾為主。
閑話少說。
隻說上皇自居興慶宮,朝政都不管,惟有大征讨、大刑罰、大封拜,肅宗具表奏聞。
那時肅宗已立張良娣為皇後,這張後甚不賢良,向從肅宗于軍中,私與肅宗博戲打子,聲聞于外;乃潛刻木耳為子,使博無聲。
其性狡而慧,最得上意;及立為後,頗能挾制天子,與權閉李輔國比附;輔國又引其同類魚朝思。
時安、史二賊尚未珍滅,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各引本部兵往剿,乃以宦官魚朝思為觀軍容使,統攝諸軍,于是人心不服。
臨戰之時,又遇大風晝晦,諸軍皆潰。
郭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守東京。
肅宗聽魚朝恩之言,召子儀回朝,以李光弼代之。
子儀臨發,百姓涕泣遮道請留,子儀輕騎竟行。
上皇聞之,使人傳語肅宗道:“李、郭二将,俱有大功,而郭尤稱最,唐家再造,皆其力也。
今日之敗,乃不得專制之故,實非其罪。
”肅宗領命,因此後來滅賊功成,行賞之典,李光弼加太尉中書令,郭子儀封汾陽王。
子儀善處功名富貴,不使人疑,已雖握重兵在外,一紙诏書征之,即日就道。
故讒謗不得行。
其子郭暖尚代宗皇帝之女升平公主,嘗夫婦口角,郭暖道:“你恃父親為天子麼?我父薄天子而不為。
”公主将言奏聞天子,子儀即因其子待罪。
天子知之,置之不問。
又恐子儀心懷不安,乃谕之曰:“不癡不聾,做不得阿家翁。
兒女子閨閣中語,不必挂懷。
”其曆朝恩遇如此。
子儀晚年退休私弟,聲色自娛,舊屬将佐,悉聽出入卧内,以見坦平無私。
七子八婿,俱為顯官。
家中珍貨山積,享年八十有五,直至德宗建中二年,方薨逝。
朝廷賜祭,賜葬,賜谥,真個福壽雙全,生榮死哀。
(唐史)上說得好,道是: 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 臣而衆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自古功臣之富貴壽考,無出 于其右者
他平日曾把懷胎時的事,說與肅宗知道,肅宗極感張說之恩。
張家二子張均、張(土自),肅宗自幼和他嬉遊飲食,似同胞兄弟一般。
張說亡後,二子俱為顯官,張(土自)又贅公主為驸馬,恩榮無比。
不意以從逆得罪當斬,肅宗不忘舊恩,欲赦其罪。
卻因上皇曾有叛臣不可輕宥之谕,今著特赦此二人,不敢不表奏上皇。
隻道上皇亦必念舊,免其一死。
不道上皇覽表,即批旨道: 張均、張(土自)世受國恩,乃喪心從賊,此朝廷之叛臣,即張說之逆子,罪不容囗。
餘老矣,不欲更聞朝政,但誅叛懲逆,國法所重,即來請命,難以徇情,宜照法司所拟行。
你道上皇因何不肯赦此二人?當日車駕西狩,行至鹹陽地方,上皇顧問高力士道:“朕今此行,朝臣尚多未知,從行者甚少,汝試猜這朝臣中誰先來,誰不來?”力士道:“苟非懷二心者,必無不來之理。
竊意侍郎房-,外人俱以為可作宰相,卻未蒙朝廷大用,他又常為安祿山所薦,今恐或不來。
尚書張均、驸馬張(土自),受恩最深,且系國戚,是必先來。
”上皇搖首微笑道:“事未可知也。
”有駕至普安,房-奔赴行在見駕。
上皇首問:“張均、張(土自)可見否?”房-道:“臣欲約與俱來,彼遲疑不決,微窺其意,似有所蓄而不能言者。
”上皇顧謂高力士道:“朕固知此二奴貪而無義也。
”力士道:“偏是受恩者竟懷二心,此誠人所不及料。
”自此上皇常痛罵此二人,今日怎肯赦他!肅宗得旨,心甚不安,即親至興慶宮,朝見上皇,面奏道:“臣非敢徇情壞法,但臣向非張說,安有今日?故不忍不曲宥其子,伏乞父皇法外推恩。
”上皇猶未許,梅妃在旁進言道:“若張家二子俱伏法,燕國公幾将不祀,甚為可傷。
況張(土自)系驸馬,或可邀議親之典。
”肅宗再三懇請,上皇道:“吾看汝面,姑寬赦張(土自)便了。
張均這奴,我聞其引賊搜宮,破壞吾家,決不可活。
”肅宗不敢再奏,謝恩而退。
上皇即日乃下诰雲: 張均、張(土自),本應俱斬,今從皇帝意,止将張均正法,張(土自)姑免死。
長流嶺南。
達奚-于逆賊安祿山奏請獻馬之時,曾有密表谏阻,今 止斬其身,其家免入官,餘俱依所拟。
诰下,法司遵法施行,張均遂與達奚-等衆犯,同日俱斬于市。
正是: 昔日死姚崇,曾算生張說;今日死張說,難顧生張均。
當初張說建造居住的宅第,其時有個善觀風水的僧人,名喚法泓,來看了這所第宅的規模,說道:“此宅甚佳,富貴連綿不絕,但切勿于西北隅上取土。
”張說當時卻不把這句話放在意裡,竟不曾吩咐家人。
數日後,法泓複來,驚訝道:“宅中氣候,何忽蕭條,必有取土于西北隅者!”急往看時,果因衆工人在彼取土,掘成三四個大坑,俱深數尺,張說急命衆工人以土填之,法泓道:“客上無氣。
”因歎息不已,私對人說道:“張公富貴止及身而已,二十年後,其郎君輩恐有不得令終者。
”至是其言果驗。
後人有詩雲: 非因取土便成災,數合兇災故取土。
蔔宅何須泥風水,宅心正 直吾為主。
閑話少說。
隻說上皇自居興慶宮,朝政都不管,惟有大征讨、大刑罰、大封拜,肅宗具表奏聞。
那時肅宗已立張良娣為皇後,這張後甚不賢良,向從肅宗于軍中,私與肅宗博戲打子,聲聞于外;乃潛刻木耳為子,使博無聲。
其性狡而慧,最得上意;及立為後,頗能挾制天子,與權閉李輔國比附;輔國又引其同類魚朝思。
時安、史二賊尚未珍滅,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各引本部兵往剿,乃以宦官魚朝思為觀軍容使,統攝諸軍,于是人心不服。
臨戰之時,又遇大風晝晦,諸軍皆潰。
郭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守東京。
肅宗聽魚朝恩之言,召子儀回朝,以李光弼代之。
子儀臨發,百姓涕泣遮道請留,子儀輕騎竟行。
上皇聞之,使人傳語肅宗道:“李、郭二将,俱有大功,而郭尤稱最,唐家再造,皆其力也。
今日之敗,乃不得專制之故,實非其罪。
”肅宗領命,因此後來滅賊功成,行賞之典,李光弼加太尉中書令,郭子儀封汾陽王。
子儀善處功名富貴,不使人疑,已雖握重兵在外,一紙诏書征之,即日就道。
故讒謗不得行。
其子郭暖尚代宗皇帝之女升平公主,嘗夫婦口角,郭暖道:“你恃父親為天子麼?我父薄天子而不為。
”公主将言奏聞天子,子儀即因其子待罪。
天子知之,置之不問。
又恐子儀心懷不安,乃谕之曰:“不癡不聾,做不得阿家翁。
兒女子閨閣中語,不必挂懷。
”其曆朝恩遇如此。
子儀晚年退休私弟,聲色自娛,舊屬将佐,悉聽出入卧内,以見坦平無私。
七子八婿,俱為顯官。
家中珍貨山積,享年八十有五,直至德宗建中二年,方薨逝。
朝廷賜祭,賜葬,賜谥,真個福壽雙全,生榮死哀。
(唐史)上說得好,道是: 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 臣而衆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自古功臣之富貴壽考,無出 于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