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逸史卷八

關燈
列傳五 沈廷揚字季明,号五梅,崇明人。

    少為諸生,慕忠孝大節。

    崇祯中,由國子生為武英殿中書舍人。

    以海運功,擢戶部郎中;尋加光祿寺少卿,仍督運,駐劄登州。

    京師陷,福王立于南都,命廷揚以海舟防江;尋命兼理饷務,饋江北諸軍。

    南都失守,航海至舟山,依黃斌卿。

    唐王在福建,授兵部右侍郎,總督水師。

    魯王授戶部左侍郎。

    王航海之明年四月,吳淞提督吳勝兆反正,以臘書來求援,斌卿不敢應,廷揚及都禦史張煌言、給事中徐孚遠、禦史馮京第勸定西侯張名振就其約。

    名振遂率舟師同廷揚等北上,統水船二百餘号直抵崇明。

    及吳淞,會飓風大作,舟覆,名振等踉跄遯歸;廷揚獨與北兵大戰四晝夜,抵福山,次鹿苑。

    夜分,飓風又起,舟膠于沙,與麾下七百人俱被執。

    蘇撫土國寶勸之降,不從;乃先驅七百人于婁門外李王廟骈戮之,無一人肯屈者。

    廷揚至南京,内院洪承疇素與廷揚善,欲脫之,詭曰:「我聞沉廷揚已為僧,若敢诳乎」?廷揚詈之。

    遂下獄,猶遣其門人周亮工說之。

    廷揚曰:「毋多言!吾今日非一死不足塞責」。

    乃與部下贊畫職方主事沉始元、總兵官蔡德、遊擊蔡耀、戴啟、施榮、劉金城、翁彪、朱斌、林樹、守備畢從義、陳邦定及嗣子元泰同就戮,年五十三(國朝賜谥忠節)。

    妾張氏奔視含斂,哀恸道路,歸亦自缢。

    後贈戶部尚書。

     黃銘丹字丹侯,崇明人,諸生。

    崇祯十二年,流寇毀鳳陽祖陵,銘丹憤激與妻子訣,誓不破賊不還。

    因谒制府,獻平寇諸策,為史可法參謀。

    及京師陷,裡人沈廷揚方以光祿卿駐淮上,銘丹投谒曰:「丹在史公處無所表見,願假一旅以自效」!因令至崇明募水師。

    師方舉而福藩以江北分屬四鎮,廷揚無分地,遂無功。

    南都失守,吳中瓦解,銘丹方抵浙,詢帝王消息,知廷揚已入舟山,乃撫膺曰:「事不可為矣」!南向恸哭,赴海死。

    妻施氏殉焉。

     馮京第字跻仲,号箪溪,慈溪人。

    崇祯十三年進士,授行人(按京第不由進士出身,詳見鲒埼亭集及溪上遺聞錄;以上十字,當由沉宸荃傳訛移),改禮部主事,乞假歸。

    福王立,以原官召,未赴。

    南都亡,杭州繼陷,乃從裡人沉宸荃等起義。

    紹興監國,擢禦史,尋進佥都。

    江幹師潰,從王航海。

     時議遣平海将軍周鶴芝乞師日本,黃斌卿止之,鶴芝怒而入閩。

    京第謂斌卿曰:「北都之變,東南如故,并使其東南而失之者,是誠吳三桂乞師之誤。

    今我無可失之地,比之前者為不倫矣」。

    斌卿乃使其弟孝卿同京第往。

    至長崎島,其王不聽登陸,京第日于舟中朝服拜哭不已。

    會東京撒斯瑪王遣官行部如中國巡方禦史,京第因緻其血書。

    王聞長崎王之拒中國也,曰:「中國喪亂,我不遑恤,而使其使臣哭于吾國,吾國之恥也」!遂議發各島罪人同孝卿往,而令京第先還,緻洪武錢數十萬;蓋其國不能鼓鑄,但用中國古錢。

    舟山之用洪武錢始此(按餘姚縣志,京第乞師與朱之瑜偕,京第先歸,之瑜遂留。

    南疆繹史、鲒埼亭集諸書并不着之瑜名。

    日本人岡千仞來征乞師事,則祗知之瑜、不知京第,蓋之瑜留故也。

    事詳補傳)。

     丁亥四月,同定西侯張名振率舟師北上;至崇明而海嘯,舟覆,得脫歸。

    己醜秋,擢兵部右侍郎。

    是冬,仍命京第及副都禦史黃宗羲同澄波将軍阮美往日本乞師,終以不得要領而還。

    時餘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