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逸史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列傳七
張肯堂字載甯,号鲵淵(小腆紀年、南疆繹史并作鲲淵),南直華亭人,天啟五年進士。
崇祯末,以佥都禦史巡撫福建。
南都亡,總兵鄭鴻逵擁唐王入閩;與其兄南安伯芝龍及肯堂勸進,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書。
會原任工部侍郎曾櫻(明季南略雲:字仲含,号二雲,江西峽江縣人,萬曆丙戌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閩中亡,避居廈門。
辛卯,廈門破,自缢死。
國朝賜谥忠節)至,言官請令櫻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紀年雲:肯堂以翊戴功進兵部尚書,改掌都察院事,尋複轉戶、左、吏三部尚書)。
肯堂面陳恢複大計,因言:「江幹之禍,皆由罪輔馬士英,又加以棄主而逃。
今聞其在浙,法所不赦」。
故唐王登極诏中,即發其罪。
士英叩關自理,七疏皆不納。
而芝龍力為之請,诏令其恢複杭州始申雪。
于是士英竟不得入。
然芝龍終無意恢複,惡肯堂之日以親征勸王也,思出之外。
肯堂因自請募舟師,由海道抵吳淞,倡義旅,與浙東相倚援。
乃加少保兼戶、工二部尚書,總制北征,賜尚方劍,給敕印便宜從事;以吏部侍郎李永佑、兵科給事中徐孚遠從行,皆肯堂同裡人也(按紀年,時永佑官太常寺卿,本傳雲加侍郎銜,又以為上海人)。
肯堂乃請平海将軍周鶴芝将前軍,定洋将軍辛一根将中軍,樓船将軍林習山(繹史、鲒埼亭集、紀年并作林習。
而紀年丙戌十二月鄭成功起兵海上,又雲以林習山為樓船鎮,是否一人,未詳)将後軍。
行有日矣,芝龍密疏止之;以其私人郭必昌代為總制,命肯堂回福京監鄉試事。
丙戌八月,閩中陷,肯堂飄泊海外,出私财募兵,與周鶴芝共事。
尋為鶴芝所忌,乃北發。
己醜十月,至舟山。
魯王拜為東閣大學士,加太傅。
辛卯八月,北兵大至,有勸肯堂他适者。
肯堂曰:「我昔為閩撫,應死封疆,以唐王存亡未審,故不死。
後知魯王在,是亦高皇帝子孫,因事之。
今更何所圖,惟有一死而已」!北兵乘大霧集螺頭門。
定西侯張名振奉王航海搗吳淞,思牽制北兵,以肯堂為留守。
城中兵六千、居民萬餘,堅守十餘日。
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視其妾周氏、方氏、姜氏(鲒埼亭集雲:姜姬投水死)、畢氏、子婦沉氏、女孫茂漪次第缢死,乃從容賦詩(紀年載其詩雲:虛名廿載誤塵寰,晚節空餘學圃間。
難賦歸來如靖節,聊歌正氣續文山。
君恩未報徒長恨,臣道無虧在克艱。
寄語千秋青史筆,衣冠二字莫輕删),自缢于院左之雪交亭(國朝賜谥忠穆)。
雪交亭者,滿院梨花,肯堂平日請書處也。
中軍将林志燦、林桂并格鬥死。
守備吳士俊、家人張俊、彭欽(繹史、鲒埼亭集并作歡)皆絕脰死。
北帥聞肯堂有絕命詞手迹,懸賞募之。
一老兵得之以獻;北帥賞之,不受,曰:「我志在表揚忠義耳,不為利也」! 蘇兆人字寅堂(鲒埼亭集作寅侯),吳江人,諸生,少師事張肯堂。
南都失守,亡命海上。
肯堂既相薦,授中書舍人;尋進禮部主事。
嘗謂肯堂曰:「先生他日必死國事,兆人當為先驅」。
時傳江陰諸生黃毓祺殉節時獄中詩至(小腆紀年雲:毓祺字介茲;貢生。
乙酉閏六月起兵行塘,己醜三月被執,至江甯,不屈死。
有小遊仙詩雲:大夢誰分醜與妍,白楊風起總茫然。
瓠緣無用從人剖,膏為能明苦自煎。
桂折蘭摧誠短景,蕭敷艾菀豈長年。
歸途不向虛無覓,朽骨徒為蔓草纏。
為愁草盛稻苗稀,日暮徐看荷锸歸。
何處先生多好好,此中居士故非非。
肥魚不肯憐蛟瘦,飽鷃偏能笑鶴饑。
請讀蒙莊齊物論,橫空白月冷侵衣。
散發人間汗漫遊,風吹白日忽西流。
淘沙慣吓斜飛燕,孔雀偏逢抵觸牛。
鄉裡小兒朝拜相,江湖暴客夜封侯。
神仙赤舌如飛電,開口舒光笑不休。
腹中書任他人曬,犢鼻裈從甚處懸?惟有丹心堅自愛,忍能鑿破化為圓。
最無根蒂是人群,會合真成偶爾文。
沙際驚鷗常泛泛,風前落葉自紛紛。
掉頭東海随煙霧,屈指西園散雨雲。
況複炎涼堪絕倒,灞陵愁殺故将軍。
百年世事奕棋枰,冷眼常觀局屢更。
烏喙隻堪同患難,龍頭難與共升平。
遙空自有饑鷹擊、古路曾無狡兔橫。
為報韓盧并宋鵲,隻今公等固當烹。
四章自注七夕作),肯堂、兆人并和之(紀年雲:兆人和詩有「不改衣冠可為士,誤移頭面即成魔」句)。
及舟山破,賦絕命詞曰:「保發嚴夷夏,扶明一死生。
孤忠惟自許,義重此身輕」。
拜肯堂曰:「兆人行矣」!即缢于雪交亭下(國朝賜谥節愍)。
肯堂拜且哭,
崇祯末,以佥都禦史巡撫福建。
南都亡,總兵鄭鴻逵擁唐王入閩;與其兄南安伯芝龍及肯堂勸進,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書。
會原任工部侍郎曾櫻(明季南略雲:字仲含,号二雲,江西峽江縣人,萬曆丙戌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閩中亡,避居廈門。
辛卯,廈門破,自缢死。
國朝賜谥忠節)至,言官請令櫻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紀年雲:肯堂以翊戴功進兵部尚書,改掌都察院事,尋複轉戶、左、吏三部尚書)。
肯堂面陳恢複大計,因言:「江幹之禍,皆由罪輔馬士英,又加以棄主而逃。
今聞其在浙,法所不赦」。
故唐王登極诏中,即發其罪。
士英叩關自理,七疏皆不納。
而芝龍力為之請,诏令其恢複杭州始申雪。
于是士英竟不得入。
然芝龍終無意恢複,惡肯堂之日以親征勸王也,思出之外。
肯堂因自請募舟師,由海道抵吳淞,倡義旅,與浙東相倚援。
乃加少保兼戶、工二部尚書,總制北征,賜尚方劍,給敕印便宜從事;以吏部侍郎李永佑、兵科給事中徐孚遠從行,皆肯堂同裡人也(按紀年,時永佑官太常寺卿,本傳雲加侍郎銜,又以為上海人)。
肯堂乃請平海将軍周鶴芝将前軍,定洋将軍辛一根将中軍,樓船将軍林習山(繹史、鲒埼亭集、紀年并作林習。
而紀年丙戌十二月鄭成功起兵海上,又雲以林習山為樓船鎮,是否一人,未詳)将後軍。
行有日矣,芝龍密疏止之;以其私人郭必昌代為總制,命肯堂回福京監鄉試事。
丙戌八月,閩中陷,肯堂飄泊海外,出私财募兵,與周鶴芝共事。
尋為鶴芝所忌,乃北發。
己醜十月,至舟山。
魯王拜為東閣大學士,加太傅。
辛卯八月,北兵大至,有勸肯堂他适者。
肯堂曰:「我昔為閩撫,應死封疆,以唐王存亡未審,故不死。
後知魯王在,是亦高皇帝子孫,因事之。
今更何所圖,惟有一死而已」!北兵乘大霧集螺頭門。
定西侯張名振奉王航海搗吳淞,思牽制北兵,以肯堂為留守。
城中兵六千、居民萬餘,堅守十餘日。
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視其妾周氏、方氏、姜氏(鲒埼亭集雲:姜姬投水死)、畢氏、子婦沉氏、女孫茂漪次第缢死,乃從容賦詩(紀年載其詩雲:虛名廿載誤塵寰,晚節空餘學圃間。
難賦歸來如靖節,聊歌正氣續文山。
君恩未報徒長恨,臣道無虧在克艱。
寄語千秋青史筆,衣冠二字莫輕删),自缢于院左之雪交亭(國朝賜谥忠穆)。
雪交亭者,滿院梨花,肯堂平日請書處也。
中軍将林志燦、林桂并格鬥死。
守備吳士俊、家人張俊、彭欽(繹史、鲒埼亭集并作歡)皆絕脰死。
北帥聞肯堂有絕命詞手迹,懸賞募之。
一老兵得之以獻;北帥賞之,不受,曰:「我志在表揚忠義耳,不為利也」! 蘇兆人字寅堂(鲒埼亭集作寅侯),吳江人,諸生,少師事張肯堂。
南都失守,亡命海上。
肯堂既相薦,授中書舍人;尋進禮部主事。
嘗謂肯堂曰:「先生他日必死國事,兆人當為先驅」。
時傳江陰諸生黃毓祺殉節時獄中詩至(小腆紀年雲:毓祺字介茲;貢生。
乙酉閏六月起兵行塘,己醜三月被執,至江甯,不屈死。
有小遊仙詩雲:大夢誰分醜與妍,白楊風起總茫然。
瓠緣無用從人剖,膏為能明苦自煎。
桂折蘭摧誠短景,蕭敷艾菀豈長年。
歸途不向虛無覓,朽骨徒為蔓草纏。
為愁草盛稻苗稀,日暮徐看荷锸歸。
何處先生多好好,此中居士故非非。
肥魚不肯憐蛟瘦,飽鷃偏能笑鶴饑。
請讀蒙莊齊物論,橫空白月冷侵衣。
散發人間汗漫遊,風吹白日忽西流。
淘沙慣吓斜飛燕,孔雀偏逢抵觸牛。
鄉裡小兒朝拜相,江湖暴客夜封侯。
神仙赤舌如飛電,開口舒光笑不休。
腹中書任他人曬,犢鼻裈從甚處懸?惟有丹心堅自愛,忍能鑿破化為圓。
最無根蒂是人群,會合真成偶爾文。
沙際驚鷗常泛泛,風前落葉自紛紛。
掉頭東海随煙霧,屈指西園散雨雲。
況複炎涼堪絕倒,灞陵愁殺故将軍。
百年世事奕棋枰,冷眼常觀局屢更。
烏喙隻堪同患難,龍頭難與共升平。
遙空自有饑鷹擊、古路曾無狡兔橫。
為報韓盧并宋鵲,隻今公等固當烹。
四章自注七夕作),肯堂、兆人并和之(紀年雲:兆人和詩有「不改衣冠可為士,誤移頭面即成魔」句)。
及舟山破,賦絕命詞曰:「保發嚴夷夏,扶明一死生。
孤忠惟自許,義重此身輕」。
拜肯堂曰:「兆人行矣」!即缢于雪交亭下(國朝賜谥節愍)。
肯堂拜且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