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逸史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英,國安同鄉也,先在其軍中。
于是兩人掀髯抵掌,日夕談兵;國安甚喜。
及北兵至,士英、大铖、國安皆降,而大典獨殉節。
部将吳邦璇從死。
子萬化巷戰被執,亦不屈死。
孫珏,少年能文,有經濟才,亦死于浦城。
莊元辰字起貞,号頑庵,鄞縣人。
崇祯十年進士,授南京太常博士。
甲申之變,一日七至中樞史可法(國朝賜谥忠正)之門,促以勤王。
福王立,議選科臣,劉宗周(小腆紀年雲:字啟東,号念台,山陰人,學者稱蕺山先生。
萬曆辛醜進士,官左都禦史。
杭州失守,絕粒死,國朝賜谥忠介)、章正宸等并首舉元辰。
馬士英惡之,以中旨授刑部主事。
巳見士英日橫,遂告歸。
乙酉閏六月,錢肅樂等舉兵,元辰破家輸饷。
肅樂等西行,推元辰任城守事。
魯王監國,擢吏科給事中;尋遷太常寺少卿,進正卿,仍兼吏科如故。
元辰疏言:「陛下大雠未雪。
舉兵以來,将士宣勞于外,炎威寒凍,栉風沐雨,編氓殚藏于内,敲骨吸髓,重以昔年秋潦,今茲亢旱,卧薪嘗膽之不遑,而數月以來,頗安逸樂,釜魚幕燕,撫事增憂,則晏安何可懷也。
敵在門庭,朝不及夕,有深宮養優之心,安得有前席借箸之事則蒙蔽何可滋也。
天下安危,托命将相,今左右之人頗能内承色笑,則事權何可移也。
五等崇封,有如探囊,有為昔時佐時元臣所不能得者,則恩賞何可濫也。
陛下試念兩都之毀,禾黍麥秀之悲,則居處必不安;試念孝陵、長陵銅駝荊棘之慘,則對越必不安;試念青宮二王之辱,則撫王子何以為情;試念江幹将士、列邦生民之慘,則衣食可以俱廢」。
疏入,優诏報聞。
又言「中旨用人,乃赧王之纰政。
臣叨居科長,斷不能随聲奉诏」。
上不能用。
而馬士英又至,元辰言「士英不斬,國事必不可為」。
遂三疏請歸。
歸逾月而紹興破,狂走諸山中,朝夕野哭;疽發于背而卒(原注:元辰舉鄉試出汪偉門、會試出馬世奇門,論者以為針芥之合雲)。
王思任字季重,号遂東,山陰人,萬曆二十三年進士。
曆知興平、當塗、青浦三縣,袁州推官,所至皆被镌級,稍遷刑、工二部主事,出為九江佥事,罷歸。
乙酉五月,南都陷,福王走蕪湖,馬士英擁兵奉太妃入浙;思任猶未知福王被擒也,上疏太妃,請斬士英(按小腆紀年:思任疏雲:「戰鬥之氣發于忠憤,忠憤之心發于廉恥。
事至今日,人人無恥,在在不憤矣。
主上寬仁有餘,而剛斷不足。
士英公竊太阿,肆無忌憚,窺上之微而有以中之;上嗜飲則進■〈酉靈〉醁,上悅色則獻淫妖,上喜音則貢優鮑,上好玩則奉古董。
巧卸疆場之事于史可法,而又心忌其成功。
招集無賴,賣官鬻爵,門下狐狗服錦橫行,朝廷笃信之以至于斯也。
今事急矣,政事閣臣可以走乎?兵部尚書可以逃乎?不戰不守,而身擁重兵,口稱護太後之駕,則聖駕不當扈耶?及今猶可呼号泣召之際,太後宜速趣上照臨出政,斷絕酒色、卧薪嘗膽,立斬士英之頭,傳示各省,以為誤國欺君之戒。
仍下哀痛之诏,以昭悔悟。
則人心士氣,猶可複振也」。
複緻書士英曰:「閣下文釆風流,才情義俠,某素欽慕。
即當國破衆疑之際,援立今上,以定時局,以為古之郭汾陽、今之于少保也。
然而氣驕腹滿,政本自由。
不講戰守之事,隻知貪黩之謀。
酒色逢君,門牆固黨。
以緻人心解體,士氣不揚。
叛兵至則束手無策,強敵來則先期已走,緻令乘輿播遷,社稷邱墟。
閣下謀國至此,即喙長三尺,亦何以自解?莫若明水一盂,自刎以謝天下,則忠憤氣節之士,尚爾相諒無他。
若但求全首領,亦當立解樞機,授之才能清正大臣,以召英雄豪傑,呼号惕勵,猶可冀望中興。
如或逍遙湖上、潦倒煙霞,仍賈似道之故轍,千古笑齒,已經冷絕。
再不然,如伯嚭渡江,吾越乃報仇雪恥之國,非藏垢納污之區也,某當先赴胥濤,乞素車白馬以拒閣下,上幹洪怒,死不贖辜。
閣下以國法處之,則束身以候缇騎;私法處之,則引領以待鋤麑」。
士英愧憤,不能答也)。
王既監國,起拜禮部尚書,年七十餘矣。
明年六月,紹興破,踉跄避兵,入雲門山痛哭而卒(紀年雲:城破不食死。
南疆繹史雲:思任已病,避至秦望山丙舍以死)。
于是兩人掀髯抵掌,日夕談兵;國安甚喜。
及北兵至,士英、大铖、國安皆降,而大典獨殉節。
部将吳邦璇從死。
子萬化巷戰被執,亦不屈死。
孫珏,少年能文,有經濟才,亦死于浦城。
莊元辰字起貞,号頑庵,鄞縣人。
崇祯十年進士,授南京太常博士。
甲申之變,一日七至中樞史可法(國朝賜谥忠正)之門,促以勤王。
福王立,議選科臣,劉宗周(小腆紀年雲:字啟東,号念台,山陰人,學者稱蕺山先生。
萬曆辛醜進士,官左都禦史。
杭州失守,絕粒死,國朝賜谥忠介)、章正宸等并首舉元辰。
馬士英惡之,以中旨授刑部主事。
巳見士英日橫,遂告歸。
乙酉閏六月,錢肅樂等舉兵,元辰破家輸饷。
肅樂等西行,推元辰任城守事。
魯王監國,擢吏科給事中;尋遷太常寺少卿,進正卿,仍兼吏科如故。
元辰疏言:「陛下大雠未雪。
舉兵以來,将士宣勞于外,炎威寒凍,栉風沐雨,編氓殚藏于内,敲骨吸髓,重以昔年秋潦,今茲亢旱,卧薪嘗膽之不遑,而數月以來,頗安逸樂,釜魚幕燕,撫事增憂,則晏安何可懷也。
敵在門庭,朝不及夕,有深宮養優之心,安得有前席借箸之事則蒙蔽何可滋也。
天下安危,托命将相,今左右之人頗能内承色笑,則事權何可移也。
五等崇封,有如探囊,有為昔時佐時元臣所不能得者,則恩賞何可濫也。
陛下試念兩都之毀,禾黍麥秀之悲,則居處必不安;試念孝陵、長陵銅駝荊棘之慘,則對越必不安;試念青宮二王之辱,則撫王子何以為情;試念江幹将士、列邦生民之慘,則衣食可以俱廢」。
疏入,優诏報聞。
又言「中旨用人,乃赧王之纰政。
臣叨居科長,斷不能随聲奉诏」。
上不能用。
而馬士英又至,元辰言「士英不斬,國事必不可為」。
遂三疏請歸。
歸逾月而紹興破,狂走諸山中,朝夕野哭;疽發于背而卒(原注:元辰舉鄉試出汪偉門、會試出馬世奇門,論者以為針芥之合雲)。
王思任字季重,号遂東,山陰人,萬曆二十三年進士。
曆知興平、當塗、青浦三縣,袁州推官,所至皆被镌級,稍遷刑、工二部主事,出為九江佥事,罷歸。
乙酉五月,南都陷,福王走蕪湖,馬士英擁兵奉太妃入浙;思任猶未知福王被擒也,上疏太妃,請斬士英(按小腆紀年:思任疏雲:「戰鬥之氣發于忠憤,忠憤之心發于廉恥。
事至今日,人人無恥,在在不憤矣。
主上寬仁有餘,而剛斷不足。
士英公竊太阿,肆無忌憚,窺上之微而有以中之;上嗜飲則進■〈酉靈〉醁,上悅色則獻淫妖,上喜音則貢優鮑,上好玩則奉古董。
巧卸疆場之事于史可法,而又心忌其成功。
招集無賴,賣官鬻爵,門下狐狗服錦橫行,朝廷笃信之以至于斯也。
今事急矣,政事閣臣可以走乎?兵部尚書可以逃乎?不戰不守,而身擁重兵,口稱護太後之駕,則聖駕不當扈耶?及今猶可呼号泣召之際,太後宜速趣上照臨出政,斷絕酒色、卧薪嘗膽,立斬士英之頭,傳示各省,以為誤國欺君之戒。
仍下哀痛之诏,以昭悔悟。
則人心士氣,猶可複振也」。
複緻書士英曰:「閣下文釆風流,才情義俠,某素欽慕。
即當國破衆疑之際,援立今上,以定時局,以為古之郭汾陽、今之于少保也。
然而氣驕腹滿,政本自由。
不講戰守之事,隻知貪黩之謀。
酒色逢君,門牆固黨。
以緻人心解體,士氣不揚。
叛兵至則束手無策,強敵來則先期已走,緻令乘輿播遷,社稷邱墟。
閣下謀國至此,即喙長三尺,亦何以自解?莫若明水一盂,自刎以謝天下,則忠憤氣節之士,尚爾相諒無他。
若但求全首領,亦當立解樞機,授之才能清正大臣,以召英雄豪傑,呼号惕勵,猶可冀望中興。
如或逍遙湖上、潦倒煙霞,仍賈似道之故轍,千古笑齒,已經冷絕。
再不然,如伯嚭渡江,吾越乃報仇雪恥之國,非藏垢納污之區也,某當先赴胥濤,乞素車白馬以拒閣下,上幹洪怒,死不贖辜。
閣下以國法處之,則束身以候缇騎;私法處之,則引領以待鋤麑」。
士英愧憤,不能答也)。
王既監國,起拜禮部尚書,年七十餘矣。
明年六月,紹興破,踉跄避兵,入雲門山痛哭而卒(紀年雲:城破不食死。
南疆繹史雲:思任已病,避至秦望山丙舍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