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十二 禅伯變閹奴

關燈
,請以鏡護可乎?”知古曰:“吾之鏡,那如天女之盒。

    盒中物,能使剛為不完人瞽鏡中光,不能使剛為無住客。

    盒常在天女手中,則鏡常在吾背上矣。

    ”木蘭曰:“盒中靈雀即鏡中神龍,吾之養雀,即師之豢龍也,忍相離乎?”知古與木蘭往張許營,張大都督迎出曰:“瑪師天女之來,所以助懷亮者至矣。

    ”針砭兩師,亦從唫,江浮出,以待濟艱,遂偕入。

    許大都督曰:“始得天女協力,已免傷殘,偕以瑪師,噩苗可盡也?”針砭二師謂知古曰:“鏡破則道壞,鏡完則道圓,明心見性,省無數修士工夫,亦不煩真伽激勸,劉老師之傳衣傳缽,視吾徒夙種根E也。

    我二人遭堧啞喻震雷之劫,體變鱗介,尋交址道院,得滅火真人,稍求解脫。

    真人雲:‘耳目手足之疾,不宜急求醫人,抱疾而安之,則終自治。

    ’我二人沉于弱水,養體有時,值劉老師過斯,投羽扇而不溺,知其下有疾痛之徒,出舌幻兩針,各治其患處。

    我二人始脫于鱗介,化為雲霞之軀,轉以痼疾進妙明境,遂入唫,江至此,以待堧啞喻矣。

    ”木蘭曰:“唫,江不能載一羽,即弱水之支流,吾嘗閱《海藏經》得之。

    堧以借臂遁去,複入色界,非還自滅耶。

    ”二師曰:“堧與其徒智瞽,皆由滅得生,亦其随化之理。

    ”兩大都督曰:“衆善會歸,奚敢作孽,紅苗誠蜾蟲,不足彈一仙指。

    甘君與吾軍同患者,當以此告之。

    ”知古曰:“吾鏡先嘯而後吟,甘君或有所侵害,而藉二師救,亦神人相遇之占地。

    ”言未既,桑從事至,雲:“樂王子以司馬季孫歸,甘君喜可知矣。

    ”中夜賦詩共賀。

    既寝,夢老師返,授一鐵丸吞之,雲:“吞此則胸中長甲兵,鎮虛□之魔鬼。

    甘君覺而腹痛,丸塞其胸,扪之可畏,吾試展徹土作稼之文觀之。

    其字曰: 三口吐金煉一爐,水經注之爐無金,金水蕩滌之,金口兩絕。

     其機甚奧,吾意瑪師之鏡,有金水之義,急而相詣,得非是欤。

    ”知古嘿然,針師曰:“吾往視甘君。

    ”即偕從事去,入帳中,甘君氣縷縷将絕,小語針師曰:“夢中之鐵,适從何來,吾師點金,恐無此速化。

    ”針師曰:“吾所點者頑金,所成者神鐵。

    君所夢吞之鐵,乃美□而妖者也。

    夫妖生于夢,而慧結于因,吾知之矣。

    ”吐金彈咒之,大如鏡,照見甘君胸中之鐵,乃是一鬼臂耳。

    問甘君曰:“剖腹而出之乎,不然,沃癸水,亦可潛消也。

    ”甘君喟然曰:“元老則有比幹,小臣非無金藏,吾何求哉!得死亦樂矣。

    ”樂般及化醇,皆泣告針師曰:“剖之事猛,請從其消焉者。

    ”針師曰:“昔在師中,阿修羅之少主,尚居噩帳,今歸漢矣。

    取諸其懷,非少主而奚屬?”化醇曰:“若是其取也,其主人實病。

    ”般曰:“禮,阖内外言不出入,況彼其未亡人乎?”燭生曰:“臂血之勿吝,即公忠可知矣。

    願因副參之二姬以請,則免于亵也。

    ”化醇以告埰兒等,就慶喜室中□之。

    喜曰:“未來之前,已煉其液,出一蠟丸,雲送呈針師,此金丹不求報禮矣。

    ”埰兒因副參獻其丸,衆未之信,獨針師贊歎曰:“彼亦換姹女之骨矣,去道夫何遠哉。

    ”複揖衆而言曰:“蠟丸之投,震驚不少,幸無少見多怪,以待盈虧之自然。

    ”衆皆曰:“使君柱礎之身,一寄于不龜手之後技,敢或駭諸!”乃熔蠟丸,傅甘君之足底,一時而腹中鐵鳴。

    甘君瞠目,謂針師曰:“不忍于一剖,此時腹中物,跋扈何如?”即瞑目逝。

    季孫不勝悲怆,謂同幕曰:“即有七日之複,已無一息之存,想來岑之被刺,巡遠之遭屠,其慘毒有如此矣!夫前夜使君賀我,又甯知今夕我唁使君,天留此人,世可無我。

    何其道盡于鐵腸,悲深于銅淚,而騰槽之馬,嘶憶将軍瞽在幕之烏,啼為吊客。

    雖不至西州重過,東閣再窺,然俯仰生平,亦可見師未捷而身先死者。

    古今同此其感也。

    ” 其次日,斛斯侯使人來訊:“甘君疾革,曾有未了之事欲留之言否?”犷兒對曰:“未了者須自了之,欲留者不能留也。

    主兵無恙,乞侯秘之。

    ”使人出,常越沙明以矩兒就婚黃苗,歸而報命。

    聞甘君不起,踴而入,針師叱曰:“東海漁人,毋得誤搶地,撓使君煉鐵之功。

    ”越明曰:“嘗見使君病矣,婁萬赤所遣赤蜈蚣,繞頸三匝而氣未絕,今其尚可活耶。

    ” 筆冢啾啾若有憑,每于索隐得禅燈。

     休疑運去庭逢砻,會見神來海化鵬。

     喜懼相忘人亦廢,陰陽不戰帝何能? 鬼才自欲窮蚊睫,洞徹閻浮最下層。

     匡山氏诠曰: 禅有宗焉,井中之奇書。

    禅有性焉,碑下之怪物。

    蚩尤之銅頭,禅之杖瞽織女之錦緞,禅之燈也。

    伯則難言之矣,必常倚床而相不迷,勿懸鏡而州常矚,飲流霞之酒而不名為星,償語錄之債而無志為師,斯足以當之。

    蓋禅以言乎傳,伯以言乎長,是主衆妙之門,立中流之柱者,而何以變耶?禅伯之不變,所以定禅瞽禅伯之變,所以參禅。

    則将大者變為龍象乎?細者變為7螟乎?在人則變為秋風客乎?春夢婆乎?仁心之童子乎?病腳之書生乎?此之不變而為閹奴,伯之自為奴,與奴之溷于伯,變則化矣,吾烏乎測之? 閹奴之賢者,若詩之孟子,傳之勃□,不害其為禅伯也。

    否則宦官之禍,甚于宮妾。

    漢唐之代,敢與正士為仇仇者奴也。

    後世有叱之為狗者,則奴之不若矣。

    伯也之變,胡為乎來哉? 閹有通于禅者,性火毒龍,制伏不易,根株既斬,龍火雲亡,邪穢莫侵,真精不沸,斯變之以其道也。

     閹有背于禅者,二氣分形,長男維震,敢為殘害,以嫌無陽。

    雷雨空林,鉛汞皆廢,非變而入于魔乎? 以禅伯之貌,藏閹奴之心,今日媚世之導師是已。

    故名禅不入于陰柔。

     同閹奴之身,求禅伯之理,今日誦經之痿者是已。

    故天閹反多其躁妄。

     閹奴之冥心者,固将進之于禅,聖之矜不成人也。

    禅伯之多欲者,不妨受之以閹,天之養不才子也。

    奴三變,不至于伯。

    伯一變,竟至于奴。

    于是知如登如崩之難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