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十八 都毛子行閣上諸天
關燈
小
中
大
骨董何關性命,死争八百斛胡椒;毛錐便結因緣,生愛十三行法帖。
試看當頭紫閣,知中書伴食可羞;若論望眼青天,問軍國平章何事。
梅與魚、珠二子,不敢号救,互曳其手。
甘為同穴之埋。
倏已至地,摸索得一門戶。
僅容一身,前後連尻走,足疲氣頹,地稍廣,有天光漏入穴中。
碑題古篆,得“玉井”二字,碑下置蓮一瓣,狀如船。
三人隐隐歎息:“船小不能渡我,況蓮瓣乎?”忽覺其身漸小,生兩翼,化為蜻蜓,輕集于瓣,乃船自浮起,俨如大力負之趨者。
頃刻已出井口,是山頂極峻險之所,别置小碣雲:“唐昌黎伯韓愈恸哭于此。
”俯身下視,恐怖過于墜井時。
回顧蓮船,不識飄向何地,内顧其身,迥非蜻蜓。
且重濁不能舉跬步。
梅伏地匍匐,魚珠從之。
忽見東南數城郭,旌旄林立,似備兵者。
谷中煙塵出沒,若子美詩所謂“西山寇盜”者也。
山頭下一巨人,臂大钺幾丈餘,橫劈山腰。
三人所伏山石,平空飛起,耳畔惟聞風雨雜禋聲,移時石不動,則已在高峰矣。
出山入山,在夢言夢,赤帻數人前曰:“南嶽帝奉敕察罪囚,島囚亟避!”三人遙見绛節舒霞,火雲燒瘴,有鹵簿從西南來,遂轉林後匿迹。
石壁間朱書二十字,下注八字雲: 雁回人不回,朱鳥啄黃能。
一斛珠成淚,香餘寶鼎灰。
回雁峰上湘叟醉題。
複轉松徑,得一處如王者殿廷,實則大蘭若也,有旁舍可入。
三人潛身進窺,殿中一貴人,白面而紅髯,氣宇類文士然。
羽林郎鹄立階下,屏息不敢嘩。
殿中金貂爛然,亦似官分職。
王者問:“囚冊既成,能陳其名籍總數否?”一綠袍官唱曰:“樂般降漢,僞職兀左丞易萬戶曷都把,死囚三名。
噩青氣拒命,甥莽哒女薩妮僞青氣被戮,中地雷死者一千四百四十九名,陣斬者三千一百二十一名,訊斬者七百八十四名,共五千三百五十四囚也。
慶喜弄兵,蠻目苟承恩等九名,及蠻卒三十七名被斬,死難則有鮮于、季通等八名,漢卒強勇一名。
季通已生天,郎應宿亦轉輪,共四十三囚也。
樹犍煽亂,郭節度兵卒,戰殁二百六十四名,野兕犯陣,漢兵死者三十二名,樹犍死,還畜生道,共二百九十六囚也。
青氣再敗,伊子薩剌,愛将摩潢、诃漢俱死,來賓被害,囚四名。
鮮椰子逞妖,金大都督傷足死,山精死者一百四十口。
妖衆被誅者,四百九十名。
金大都督得神棨,鮮及山精還畜生道,共四百九十囚也。
艎逦列陣,大雕啄死将士七十二名。
艎被戟刺死,還畜生道,共七十二囚也。
鸠盤弧五魔之陣,鸠與三十六鉛母,死巨刃,俱還餓鬼道,不成囚。
烏蠻江毒龍父子三,付化生部,不置囚。
又漢兵中黑苗瘴毒,死者一百三十二名,已轉輪,不置囚。
又慶喜等擒殺萑蠻一名,猡鬼三名,俱還畜生道,不成囚。
又樂世治所擒男猓者狨,女猓矣狸,亦還餓鬼道,不成囚。
又粵都督屈蚝殉節,交址卒三十名從死,蚝生天,三十人轉輪,例不入囚數。
甘總帥搗陣,男猓被斬者五十六名,生擒者三十名,共八十六囚也。
智瞽所挈男猓善變化者三十六名,死陣前,付胎生部,不置囚。
故滇王莊□鬼兵死者,二千三百八十七名,還□道,不置鬼囚。
萑蠻二百人化牝鹿死,仍轉輪為人,不置囚。
伏橋渡口之萑蠻,為張許兩都督誅斬者,二百三十一名,共二百三十一囚也。
凡南嶽界内所轄死囚,實計六千二百八十三名也。
”王者诘曰:“斛斯侯有事東瓯,不無誅戮,其數不可稽欤?”一白袍官啟曰:“須俟梅飒彩滅亡後,彙冊呈報也。
”梅怖甚,喉泣幾出聲。
魚掐其中指,珠暗曳之出,尋松徑不見,回望則殿廷杳無,惟見嚴将軍與剛上人,各小如幼孩,在樹間嬉笑,談交媾之樂。
梅恍疑身在冥途矣,拉二子坐地。
一小道士拊其背曰:“五嶽之遊畢,可以歸息,連仙待之久矣。
”乃偕起,随小道士行入大竹中,以手旁扪,遂梯竹節,延緣而上。
小道士忽不見,其竹亦盡,三人已伫幄中。
尾生裸體坐枕右,招三人共寝。
梅歎息曰:“五嶽歸來,此身非複我有矣。
”珠兒曰:“我不願歸,惟恐仙父盼我。
”解魚曰:“仙父今夕,方養活我。
珠弟宜侍元帥,聞召乃來,是為弟不先兄也。
” 梅自引珠卧,魚捧尾生頤,笑而不欲入被。
尾生曰:“魚兒豈懼吾耶?”魚昵聲曰:“懼不敢也,愛亦不知。
”尾生擁之卧,炊息如無,潛龍殊不可拔,魚私謂珠言不信矣。
頃之,覺有絲縷中貫者,凝神會之,氣自外铄,情乃旁融,魚之身,漸黏乎仙腹;仙之骨,将據乎魚腸。
俯仰自如,進退維谷,魚若遺若忘,亦醉亦醒。
時則尾真無尾,連則皆連,回身向抱,呼仙父皆斷續之聲,降心相從,玩魚兒盡往來之态。
尾生問曰:“兒甜乎?”魚對曰:“父毒矣。
”爰喚珠弟,闖然而來,珠遂奪柄。
魚讓之,尾生接珠,而自與魚耳語曰:“彼谑浪,吾挫折之。
若湛汪之澤,以待善承之人耳。
”魚曰:“速遣之,兒不欲望梅矣。
”尾生暗令珠兒去,徑接魚,始如鱗遊之鵩鍊,繼乃腹脹之膨沴。
魚亦傾筐倒箧,出性命償之矣。
尾生感其誠,虛與委蛇而後已。
魚問曰:“澤未下也,意有馀乎?”尾生曰:“志得意滿,而喜心溢焉。
吾所為澤,不似常人之敗血泛濫也。
”梅呼尾生曰:“先生之豢群兒也,形氣之故,可得聞乎?”尾生曰:“納氣于頂,斂形在根,存想妍質,摩挲妙門,但息半谷,莫
試看當頭紫閣,知中書伴食可羞;若論望眼青天,問軍國平章何事。
梅與魚、珠二子,不敢号救,互曳其手。
甘為同穴之埋。
倏已至地,摸索得一門戶。
僅容一身,前後連尻走,足疲氣頹,地稍廣,有天光漏入穴中。
碑題古篆,得“玉井”二字,碑下置蓮一瓣,狀如船。
三人隐隐歎息:“船小不能渡我,況蓮瓣乎?”忽覺其身漸小,生兩翼,化為蜻蜓,輕集于瓣,乃船自浮起,俨如大力負之趨者。
頃刻已出井口,是山頂極峻險之所,别置小碣雲:“唐昌黎伯韓愈恸哭于此。
”俯身下視,恐怖過于墜井時。
回顧蓮船,不識飄向何地,内顧其身,迥非蜻蜓。
且重濁不能舉跬步。
梅伏地匍匐,魚珠從之。
忽見東南數城郭,旌旄林立,似備兵者。
谷中煙塵出沒,若子美詩所謂“西山寇盜”者也。
山頭下一巨人,臂大钺幾丈餘,橫劈山腰。
三人所伏山石,平空飛起,耳畔惟聞風雨雜禋聲,移時石不動,則已在高峰矣。
出山入山,在夢言夢,赤帻數人前曰:“南嶽帝奉敕察罪囚,島囚亟避!”三人遙見绛節舒霞,火雲燒瘴,有鹵簿從西南來,遂轉林後匿迹。
石壁間朱書二十字,下注八字雲: 雁回人不回,朱鳥啄黃能。
一斛珠成淚,香餘寶鼎灰。
回雁峰上湘叟醉題。
複轉松徑,得一處如王者殿廷,實則大蘭若也,有旁舍可入。
三人潛身進窺,殿中一貴人,白面而紅髯,氣宇類文士然。
羽林郎鹄立階下,屏息不敢嘩。
殿中金貂爛然,亦似官分職。
王者問:“囚冊既成,能陳其名籍總數否?”一綠袍官唱曰:“樂般降漢,僞職兀左丞易萬戶曷都把,死囚三名。
噩青氣拒命,甥莽哒女薩妮僞青氣被戮,中地雷死者一千四百四十九名,陣斬者三千一百二十一名,訊斬者七百八十四名,共五千三百五十四囚也。
慶喜弄兵,蠻目苟承恩等九名,及蠻卒三十七名被斬,死難則有鮮于、季通等八名,漢卒強勇一名。
季通已生天,郎應宿亦轉輪,共四十三囚也。
樹犍煽亂,郭節度兵卒,戰殁二百六十四名,野兕犯陣,漢兵死者三十二名,樹犍死,還畜生道,共二百九十六囚也。
青氣再敗,伊子薩剌,愛将摩潢、诃漢俱死,來賓被害,囚四名。
鮮椰子逞妖,金大都督傷足死,山精死者一百四十口。
妖衆被誅者,四百九十名。
金大都督得神棨,鮮及山精還畜生道,共四百九十囚也。
艎逦列陣,大雕啄死将士七十二名。
艎被戟刺死,還畜生道,共七十二囚也。
鸠盤弧五魔之陣,鸠與三十六鉛母,死巨刃,俱還餓鬼道,不成囚。
烏蠻江毒龍父子三,付化生部,不置囚。
又漢兵中黑苗瘴毒,死者一百三十二名,已轉輪,不置囚。
又慶喜等擒殺萑蠻一名,猡鬼三名,俱還畜生道,不成囚。
又樂世治所擒男猓者狨,女猓矣狸,亦還餓鬼道,不成囚。
又粵都督屈蚝殉節,交址卒三十名從死,蚝生天,三十人轉輪,例不入囚數。
甘總帥搗陣,男猓被斬者五十六名,生擒者三十名,共八十六囚也。
智瞽所挈男猓善變化者三十六名,死陣前,付胎生部,不置囚。
故滇王莊□鬼兵死者,二千三百八十七名,還□道,不置鬼囚。
萑蠻二百人化牝鹿死,仍轉輪為人,不置囚。
伏橋渡口之萑蠻,為張許兩都督誅斬者,二百三十一名,共二百三十一囚也。
凡南嶽界内所轄死囚,實計六千二百八十三名也。
”王者诘曰:“斛斯侯有事東瓯,不無誅戮,其數不可稽欤?”一白袍官啟曰:“須俟梅飒彩滅亡後,彙冊呈報也。
”梅怖甚,喉泣幾出聲。
魚掐其中指,珠暗曳之出,尋松徑不見,回望則殿廷杳無,惟見嚴将軍與剛上人,各小如幼孩,在樹間嬉笑,談交媾之樂。
梅恍疑身在冥途矣,拉二子坐地。
一小道士拊其背曰:“五嶽之遊畢,可以歸息,連仙待之久矣。
”乃偕起,随小道士行入大竹中,以手旁扪,遂梯竹節,延緣而上。
小道士忽不見,其竹亦盡,三人已伫幄中。
尾生裸體坐枕右,招三人共寝。
梅歎息曰:“五嶽歸來,此身非複我有矣。
”珠兒曰:“我不願歸,惟恐仙父盼我。
”解魚曰:“仙父今夕,方養活我。
珠弟宜侍元帥,聞召乃來,是為弟不先兄也。
” 梅自引珠卧,魚捧尾生頤,笑而不欲入被。
尾生曰:“魚兒豈懼吾耶?”魚昵聲曰:“懼不敢也,愛亦不知。
”尾生擁之卧,炊息如無,潛龍殊不可拔,魚私謂珠言不信矣。
頃之,覺有絲縷中貫者,凝神會之,氣自外铄,情乃旁融,魚之身,漸黏乎仙腹;仙之骨,将據乎魚腸。
俯仰自如,進退維谷,魚若遺若忘,亦醉亦醒。
時則尾真無尾,連則皆連,回身向抱,呼仙父皆斷續之聲,降心相從,玩魚兒盡往來之态。
尾生問曰:“兒甜乎?”魚對曰:“父毒矣。
”爰喚珠弟,闖然而來,珠遂奪柄。
魚讓之,尾生接珠,而自與魚耳語曰:“彼谑浪,吾挫折之。
若湛汪之澤,以待善承之人耳。
”魚曰:“速遣之,兒不欲望梅矣。
”尾生暗令珠兒去,徑接魚,始如鱗遊之鵩鍊,繼乃腹脹之膨沴。
魚亦傾筐倒箧,出性命償之矣。
尾生感其誠,虛與委蛇而後已。
魚問曰:“澤未下也,意有馀乎?”尾生曰:“志得意滿,而喜心溢焉。
吾所為澤,不似常人之敗血泛濫也。
”梅呼尾生曰:“先生之豢群兒也,形氣之故,可得聞乎?”尾生曰:“納氣于頂,斂形在根,存想妍質,摩挲妙門,但息半谷,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