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一 甲子城掘井得奇書

關燈
慶無雙士,虛懷起敬,拭目觀成。

    指揮告燭生及二溜雲:“我雖運用如是,未識賊中何以應之。

    苟其移步換形,未可膠柱調瑟。

    ”燭生歎息曰:“古時輸攻墨守,如弈棋高手,适得對壘,彼此俱在算中,局無一定,變有萬端。

    公深明變通之義,方不是趙奢之子,空展遺書;亦非如諸葛參軍,故違節制。

    談兵真不易易!”二溜曰:“吾徒隻知奉令而已,請分途而出,各秘錦囊,慮變自在中權,不須側耳。

    願馳羽檄,從海燕銜來,欲報蠟書。

    以釣筒浮至,何如?”指揮許之,遂依計去。

     越數日,忽汲水卒告急曰:“城西北有兩泉,供一城爨。

    今早泉之色臭俱惡,有言盜置毒物者。

    居民洶洶,議徙遠村落,若何而可?”燭生曰:“誰為置毒物之說,可亟捕得,杖于市而逐之。

    示居民無往汲毒泉,城中自覓汲處。

    惟視吾指點,掘四井,今日必及泉。

    ”指揮曰:“何以知其速也?”燭生曰:“鑿井宜用參日,以猿為水母也,今日是矣。

    ”一卒曰:“中央龍井,不可以汲乎?”燭生曰:“甘泉變為毒泉,豈龍意不知天意?往汲焉必不得水。

    ”指揮亦未之信,請試之。

    未幾,來報雲:“汲水之桶,入井則底脫矣,三易皆然。

    ”指揮大駭。

    燭生偕卒數人,攜锸視城内,果得四處。

    鸠工掘之,凡三時,而東一井先得泉,城中夕炊無患矣。

    以次皆穿透。

    惟北一井視他處掘深兩倍,而泉不上湧;又土脈轉柔膩,掘者無艱苦态。

    指揮請易地,燭生曰:“舍此更無井,此井無泉,不解何異,吾将自窺之。

    ”倏爾,井中人出告雲:“井旁有一穴,四圍皆石砌,請燭之。

    ”燭生忻然,命攜炬自缒而下。

    良久,捧一箧出,又下,凡三得箧。

    命掘者就石圍東北隅鑿之,必得泉水。

    既而泉果大至,較三井更甘美。

    以箧呈指揮,似泥而堅,似木而潤,拟以骨角玉石之物,又渾淪無痕迹之可尋也。

    塊然其質,寶莫能名。

    指揮乃與燭生焚香而祝之曰: 混元始開,神物胚胎。

    神井既鑒,幽光噴薄。

    何方地,掩是瑰奇。

    我告真宰,發之無罪。

     祝畢,三箧自裂縫,啟之,惟高麗紙實其中,何止千百片。

    燭生曰:“是必有異。

    ”複持紙叩首謝。

    屏人退去,自取西洋顯微鏡,就日中照之。

    每紙數十行,皆史籀小篆,字不及蠅頭,殆蚊腳耳。

    非谛視不能見,蓋其先用龜溺書之。

    其書凡二十卷,每行得數百字,題曰:“徹土作稼之文,歸墟野凫氏畫”。

    又一箧為“天人圖”,題曰“眼藏須彌僧道作”。

    又一箧為方書,題曰“六子攜持極老人口授”。

    燭生謂指揮曰:“此書明明授我主賓矣,何言之,徹土桑也,作稼甘也!”再叩首謝。

    細視其箧,即高麗紙以漆塗之,既已開視,則箧皆輕如無物,真仙制也。

    指揮謀于燭生,營龛于秘室置之。

    行則藏枕中,有所求發明,則拜而同啟視。

    兩人大悅,聞庭中鼓聲,指揮出公□坐,一浴汗卒跪陳雲。

    賊攻神泉。

    副指揮出走東南諸港,此時又警至矣。

    ” 發書陳箧自當年,秘笈誰翻甲子前。

     為有神靈開絕學,于無字句得真诠。

     一生病酒吾衰也,五夜談兵士粲然。

     劍指火星休落地,光垂薄海淨戈铤。

     殳父先生诠曰:“甲子城,在今惠州府陸豐縣,屬之東南隅,實則作者自言性道也。

    ” 甲子,天行也。

    城則人之受範圍于帝王,以仰承天寵者。

    蓋台垣垂象于天,下土因之造城郭,以人合天,是甲子為天之生我,而甲子城為天之成我。

    夫豈不根,而能解事。

     天開地辟而人以生,其間動靜雲為不過六十年、六十月、六十日、六十時耳。

    一時之内,而欲明陰洞陽,以迄乎一日一月一年。

    由一而推之于十二,由十二而推之于五倍為六十。

    其理其數,非若列星之東井,下壤之井田,條分而縷析之,則夫四生六道之麗于陰,三綱五常之麗于陽,知之而不能言,言之而不及精詳矣。

    故井之時義,于甲子城尤宜深切著明者也。

     為高為下,必有所因,井則無所因矣。

    大禹乘四載随山奠川,智者行無所事,不聞施穿鑿之力于一井。

    其道橫而緻之,豎則非法,掘井之難,人力所通,而厚地不居其功,高天亦不禁其取。

    掘之用,粗之則鑿死乎混沌,精之則思通夫鬼神。

    蓋作者深窮奧,為困勉人标一豎而緻之之功,謂之掘井。

     甲子即書也。

    無書,則先甲之辛金鑄物,而不如甲木能生;後甲之丁火灼物,而不如甲木能長。

    自亨利而至于貞下之起元,非甲奚屬?且寅生人而不及辟地,醜辟地而不及開天。

    由太始而推極之至于無始,非子奚屬,幹支之蘊,将何所發明乎! 夫書,妙萬有而為言,括三才而無體。

    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而收納之于甲子城中央之井中,則奇之不欲傳也,于掘井而知之矣。

    書或浮露,勢必為六丁所追,霹靂所毀。

    豈以元嘿至真,淵涵不測者而遭斯厄運,為千古痛心之文哉! 昌黎雲:易奇而法,有法為奇之聖,無法為奇之神。

    《易》所謂法者,以其有象言之;學《易》所謂奇者,以其非有象言之。

    是書參伍錯綜,奇處正在無法。

    苟其人非神明于《易》象者,固不欲丐其奇書之目也。

     書不奇,不可以言得。

    得之,則以總部書為三才之表章,以零星書為萬有之消納,以有字書存六合之音容;以無字書還毫芒之權量。

    奇書既得,天心泰矣,帝道鹹矣。

    若曰:“行道而有得于心,德之緻也。

    ”